銷售溝通的誤區有哪些-導致銷售溝通失敗的要點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:明明產品參數背得滾瓜爛熟,見客戶時說得口干舌燥,對方卻全程心不在焉;或者跟進了半個月的客戶,眼看要簽單,最后卻突然說“再考慮考慮”?其實,80%的銷售溝通失敗,不是因為產品不夠好,也不是因為客戶沒需求,而是我們在溝通中踩了那些“看不見的坑”。這些誤區就像隱形的墻,把你和客戶隔在兩邊——你以為在“推銷”,客戶卻覺得在“被打擾”;你以為在“解決問題”,客戶卻覺得“你根本不懂我”。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,那些讓銷售溝通功虧一簣的核心誤區,以及如何避開它們。
誤區一:把“說”當溝通,把“聽”當擺設——客戶的需求,你真的聽懂了嗎?
很多銷售一見到客戶,就像打開了話匣子:“我們的產品有10大優勢,第一是……第二是……” 恨不得把所有賣點一股腦全塞給客戶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客戶為什么要聽你說?他當下最關心的問題,你真的知道嗎?
我見過一個典型案例:小李是做企業培訓的銷售,第一次見客戶張總時,上來就講課程體系多完善、講師多牛。講了20分鐘,張總終于忍不住打斷他:“小李,我們團隊現在最頭疼的是新人流失率太高,培訓能不能先解決這個問題?” 小李愣了一下,才發現自己準備的資料里,根本沒重點提“新人留存”相關的內容。最后張總客氣地說“資料我看看,回頭聯系你”,就再也沒下文了。
問題出在哪? 銷售把“溝通”當成了“單向輸出”,卻忘了溝通的本質是“雙向互動”。客戶的需求藏在他的話里、表情里、甚至沉默里,但如果你只顧著說,就像蒙著眼睛射箭——方向都錯了,怎么可能射中靶心?
怎么破? 記住“溝通=70%聽+30%說”。見客戶前,先準備3個“開放式問題”,比如:“您現在在[業務/管理]上,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么?”“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,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?” 客戶說話時,別著急反駁或接話,用“嗯”“是的”“我明白”回應,等他說完后,用“復述確認法”:“您剛才提到,團隊新人流失率高,主要是因為培訓內容和實際工作脫節,對嗎?” 先確認需求,再講產品——這才是“對癥下藥”。
誤區二:只聊產品“有多好”,不聊客戶“能得到什么”——客戶要的是“結果”,不是“參數”
“我們的設備采用進口芯片,運行速度比同行快30%,內存容量512G……” 這話聽著專業,但客戶心里可能在想:“快30%和我有什么關系?我只要能按時完成工作就行。”
銷售常犯的錯,就是沉迷于“產品細節”,卻忘了客戶真正關心的是“這個產品能幫我解決什么問題、帶來什么好處”。比如你賣CRM系統,客戶是老板,他可能關心“能不能減少客戶流失”;客戶是銷售主管,他可能關心“能不能提高團隊跟進效率”;客戶是財務,他可能關心“性價比高不高,能不能省預算”。同一個產品,對不同人來說“價值”是不一樣的。
我之前遇到一個賣辦公家具的銷售,他給我推薦一款人體工學椅,上來就說“椅背角度可調節120度,坐墊用的是記憶棉”。我當時正因為長期久坐腰不舒服,就問他:“這椅子能緩解腰痛嗎?” 他才反應過來:“當然!記憶棉坐墊能分散臀部壓力,椅背弧度貼合腰椎,很多客戶用了都說腰不疼了。” 你看,前面說那么多參數,不如一句“能緩解腰痛”來得直接。
怎么破? 把“產品參數”翻譯成“客戶利益”。比如“進口芯片,速度快30%”,可以說成“處理數據時能節省您三分之一的時間,以前兩小時的工作,現在一小時就能完成,您能有更多時間處理更重要的事”。記住:客戶買的不是“產品”,是“產品帶給他的結果”。
誤區三:不會“共情”,把“說服”當“辯論”——客戶要的是“被理解”,不是“被教育”
“您說價格高?其實一分錢一分貨,我們的質量比他們好太多了!”“您擔心效果?我們有很多成功案例,肯定沒問題!” 這種話聽著是不是很熟悉?很多銷售遇到客戶異議時,第一反應是“反駁”——急于證明客戶“錯了”,自己“對了”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客戶提出異議,可能不是在“否定你”,而是在“表達擔憂”。
比如客戶說“價格太高”,背后可能是“我覺得不值這個價”“我預算有限”“我想看看能不能砍價”;客戶說“再考慮考慮”,背后可能是“我還有顧慮沒解決”“我需要和團隊商量”“我對你還不夠信任”。如果你直接反駁,就像在說“你的擔憂是多余的”,客戶只會覺得“你根本不懂我”,反而更抗拒。
我有個朋友做保險銷售,有次客戶說“保險都是騙人的,我才不買”。她沒有反駁,而是笑著說:“我特別理解您的感受,之前我也聽很多人說過類似的話,可能是遇到過理賠不順利的情況吧?” 客戶愣了一下,開始吐槽自己親戚買保險被坑的經歷。等客戶說完,她才說:“其實保險本身是工具,關鍵是選對產品、看清條款。您看,您擔心的‘理賠難’,我們這款產品明確寫了‘資料齊全3個工作日到賬’,要不我給您詳細講講條款?” 最后客戶不僅買了保險,還成了她的老客戶。
怎么破? 遇到異議時,先“共情”再“解決”。公式是:“我理解您的[擔憂](重復客戶的話)+ 其實很多客戶一開始也這么想(拉近距離)+ 后來他們發現(用案例/事實證明)……” 記住:溝通不是“辯論賽”,贏了道理,輸了客戶,得不償失。
誤區四:過度承諾“拍胸脯”,事后兌現“打折扣”——信任一旦崩塌,再也回不來
“您放心,這個項目我們肯定能提前一周完成!”“后期維護?隨叫隨到,24小時響應!” 為了簽單,有些銷售會把話說得太滿,甚至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。但客戶要的不是“好聽的承諾”,而是“靠譜的結果”。
我之前合作過一個供應商,簽合同前銷售拍著胸脯說“產品有問題隨時找我,我親自跟進”。結果產品出了故障,我給他打電話,他要么不接,要么推給售后,售后又說“這不是我們的責任”。最后問題解決了,但我再也沒跟他們合作過——不是因為產品不好,是因為“不信任”了。
銷售的本質是“信任交易”:客戶買你的產品,首先是相信你這個人。一旦你承諾的事沒做到,信任就像摔碎的杯子,就算粘起來,也會有裂痕。而且客戶會把你的“不靠譜”告訴身邊的人,一傳十,十傳百,損失的可能不只是一個訂單,而是一片市場。
怎么破? 承諾時“留有余地”,兌現時“超出預期”。比如客戶問“多久能交貨”,別說“3天”,可以說“正常是5天,但我會盡量協調,爭取4天內給您答復”——如果最后4天交貨,客戶會覺得“你很給力”;如果實在做不到,提前溝通:“因為物流問題,可能要晚一天,我已經安排優先處理,晚到的損失我們承擔”,客戶反而會理解。記住:說到做到,是銷售的“底線”。
誤區五:溝通后“石沉大海”,以為“簽單就結束”——客戶關系,是“長期維護”不是“一錘子買賣”
“簽單了!終于搞定!” 很多銷售簽完單就把客戶拋到腦后,覺得“任務完成”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一個老客戶帶來的價值,可能比10個新客戶還高。老客戶會復購、會轉介紹,而維護老客戶的成本,只有開發新客戶的五分之一。
我認識一個做 SaaS 軟件的銷售,她有個習慣:簽單后每周給客戶發一條“使用小貼士”,比如“今天教您用系統里的‘批量導入’功能,能節省50%的時間”;每個季度上門拜訪一次,問問“最近用得怎么樣,有沒有需要優化的地方”。有次客戶公司擴張,直接把分公司的軟件采購也交給了她,還介紹了3個同行客戶。她說:“簽單只是開始,讓客戶覺得‘你一直都在’,他才會一直選擇你。”
怎么破? 建立“客戶維護清單”:簽單后1天內發感謝消息,7天內跟進使用情況,30天內解決初期問題,3個月內做一次深度回訪。平時看到客戶行業的新聞、節日祝福,隨手發一條——不用太刻意,讓客戶知道“你記得他”就夠了。記住:銷售不是“一次性交易”,是“長期關系”的經營。
避開誤區,溝通才能“事半功倍”
其實,銷售溝通沒有那么復雜,核心就一條:“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問題”——他需要什么,你就提供什么;他擔心什么,你就解決什么;他期待什么,你就兌現什么。別把溝通當成“說服客戶買東西”,而是“幫客戶解決問題”。
下次見客戶前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“他現在最頭疼的是什么?”“我的產品能幫他解決哪個問題?”“我怎么讓他相信我能做到?” 想清楚這三個問題,再開口——你會發現,客戶其實沒那么難溝通,簽單也沒那么難。
畢竟,最好的銷售不是“說得多好”,而是“聽得懂、幫得上、靠得住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2447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