銷售茶葉怎么溝通-溝通技巧-推銷技巧
咱做茶葉銷售的都知道,客戶進店轉一圈就走、問兩句就搖頭、說“太貴了”“不需要”,簡直是家常便飯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同樣是賣茶,為啥有人能讓客戶聊半小時,臨走拎著幾盒茶走;有人卻連客戶姓啥都問不出來?
其實茶葉銷售的核心,從來不是“推銷茶葉”,而是“用茶連接人”。客戶買的也不只是茶葉本身,可能是一份送禮的體面、一杯解乏的慰藉,甚至是一段關于茶的故事。今天就結合我做茶7年的實戰經驗,跟你掰扯掰扯:茶葉銷售到底該怎么溝通,才能讓客戶愿意聽、愿意買、愿意回頭。
一、破冰:3秒打開話匣子,別一上來就“查戶口”
剛做銷售那會兒,我見客戶第一句總問:“您想買什么茶?”結果十有八九客戶會說“隨便看看”,然后轉身就走。后來跟老茶師學了招:破冰的關鍵,是讓客戶覺得“你懂他”,而不是“你想賣他東西”。
1. 從“觀察”入手,找個“不刻意”的話題
客戶進店時,別盯著他的錢包,先看他的“狀態”:
如果他手里拿著個紫砂杯,你可以說:“大哥,您這杯子養得真潤,平時是不是愛喝普洱?”(愛喝茶的人對茶具都上心,一聊一個準)
如果他穿得比較正式,像是剛下班,你可以說:“今天外面挺熱的吧?來,先坐下喝杯涼白開,我剛泡了壺龍井,您嘗嘗?不買也沒關系,解解暑。”(先給好處,再談生意)
如果帶了孩子,更簡單:“小朋友真可愛,要不要試試我們家的‘小茶包’?甜甜的,沒咖啡因,小孩子也能喝。”(用孩子當突破口,家長更容易放松)
舉個例子:上次有個阿姨進店,背了個繡著梅花的布包。我隨口說:“阿姨,您這包上的梅花繡得真好,跟我們家那款‘梅占’茶的名字特別配——那茶泡開了,茶湯里帶著股梅花香,您要不要聞聞?”阿姨眼睛一亮,當場就坐下來聊了20分鐘,最后買了兩斤梅占。
2. 用“茶葉本身”當引子,別干巴巴介紹
客戶摸不準買什么茶時,與其問“您喜歡喝什么茶”,不如直接“給體驗”:
拿起一小撮茶葉遞過去:“您聞聞這個,這是今年的明前碧螺春,剛炒出來沒幾天,還帶著露水的清香味兒,像不像春天早上的茶園?”(用場景喚醒感受)
泡一杯茶遞過去:“嘗嘗這個,我們叫它‘懶人茶’——不用洗茶,沸水一沖就能喝,茶湯是琥珀色的,您看這葉底,是不是特別完整?”(突出“方便”“品質”,解決客戶“不會泡”的痛點)
記住:人對“具體的感受”永遠比“抽象的介紹”更敏感。你說“這茶好喝”,客戶沒感覺;但你說“喝下去喉嚨里像含了顆冰糖,回甘甜滋滋的”,他立馬就想試試。
二、懂茶更懂人:3步挖出客戶“真實需求”,推薦不踩雷
很多銷售推薦茶葉時,總說“我們這款茶是金獎”“老板自己都在喝”,但客戶聽完還是搖頭。為啥?因為你說的是“你覺得好”,不是“他需要的好”。真正的推薦,是把“你的茶”變成“他的需要”。
第一步:聽“關鍵詞”,別放過客戶的“潛臺詞”
客戶說話時,重點聽這幾個詞:
“自己喝”:潛臺詞是“性價比要高,口感要順口,別太花哨”。這時候別推薦包裝華麗的禮盒,多講“耐泡度”“沖泡方便”“日常口糧茶”。
“送人”:潛臺詞是“要體面,對方得喜歡,不能出錯”。追問細節:“送領導還是朋友?對方平時喝茶嗎?喜歡濃茶還是淡茶?”(比如送老茶客,推薦年份普洱、正巖肉桂;送新手,推薦包裝好看、口感溫和的白茶、茉莉花茶)
“第一次買”:潛臺詞是“怕踩坑,想試試水”。別推薦太貴的,先給小份量試喝裝:“您先買100克嘗嘗,覺得好喝再來,我們給老客戶有折扣。”
反面案例:有次同事遇到個客戶說“隨便看看”,他直接推薦了店里最貴的金駿眉,客戶聽完價格就走了。后來我問客戶才知道:人家就是想給家里老人買盒口糧茶,預算200塊以內。你看,沒挖到真實需求,再好的茶也賣不出去。
第二步:用“場景化提問”,讓客戶自己“對號入座”
如果客戶說“不知道買什么”,別干著急,用“場景”幫他想:
“您平時什么時候喝茶?早上提神?還是下午解膩?”(早上適合綠茶、茉莉花茶;下午適合紅茶、烏龍茶)
“您泡茶是用蓋碗還是大茶壺?”(蓋碗適合喝功夫茶,推薦條索緊結的茶;大茶壺適合耐泡的,比如普洱、老白茶)
“家里人一起喝嗎?有沒有人不喜歡太苦的?”(有小孩或老人,推薦甜度高、刺激性小的茶,比如蜜蘭香單叢、白牡丹)
舉個例子:上次有個客戶說“給我來盒紅茶”,我沒直接拿茶,而是問:“您是泡奶茶喝,還是純泡著喝?”他說“泡奶茶”,我就推薦了CTC紅碎茶:“這茶出湯快,滋味濃,泡奶茶不用煮,加牛奶直接就能喝,比您買的奶茶粉健康多了。”他一聽就買了,說“之前買的紅茶泡奶茶總沒味兒,原來選錯了”。
第三步:推薦時“說人話”,別堆專業術語
客戶不是茶評家,你說“這款茶有巖韻”“蜜香明顯”“回甘持久”,他可能聽不懂。不如換成“人話”:
“巖韻”“喝下去喉嚨里有點沙沙的感覺,像含了塊小石頭,但不澀,過后嘴里甜甜的”
“蜜香”“聞著像剛開的槐花蜜,喝到嘴里也是甜絲絲的,不苦”
“回甘”“喝完茶過30秒,你咂咂嘴,是不是覺得舌頭根有點甜?那就是回甘”
記住:客戶買的是“喝茶的體驗”,不是“茶的專業名詞”。你把體驗說明白了,他才知道“這茶適合我”。
三、客戶說“太貴了”“不需要”?4招化解拒絕,不尷尬還能拉近距離
銷售最怕客戶說“不”,但其實“拒絕”不是終點,而是了解客戶真實想法的起點。關鍵是別慌,更別跟客戶抬杠。
1. 客戶說“太貴了”:別辯解,先“拆解價值”
客戶覺得貴,不是嫌茶不好,而是覺得“不值這個價”。這時候你要幫他算“性價比賬”:
“您看這款茶是200塊100克,每次泡5克,能泡20次,算下來每次才10塊錢。您平時買杯奶茶也要15塊吧?這茶喝著健康,還能泡一整天,是不是更劃算?”(對比日常消費,降低“貴”的感知)
“這茶是高山茶,海拔800米以上,一年就采春茶一季,您看這芽頭,都是一芽一葉,人工采摘的,成本確實高些,但喝著沒澀味,對胃也好,您試試就知道值不值。”(講“稀缺性”和“品質優勢”)
我遇過最較真的客戶:拿著計算器跟我算“每克多少錢”,我說:“大哥,您要是覺得貴,我給您拿款口糧茶,100塊250克,耐泡,口感也順口,您先試試,覺得好喝再回來買貴的。”結果他喝完口糧茶,第二天回來買了貴的,說“還是一分錢一分貨”。
2. 客戶說“不需要”:用“反向提問”挖原因
客戶說“不需要”,可能是“暫時不需要”“不知道自己需要”,或者“沒看上你的茶”。別急著放棄,反問一句:
“您是平時不怎么喝茶嗎?還是最近喝的茶不太合口味?”(如果不喝茶,推薦“入門款”;如果不合口味,問“之前喝的什么茶?覺得哪里不好?”)
“是不是我剛才沒講清楚?您說說您平時喜歡喝什么樣的,我再幫您找找?”(給客戶臺階,也給自己機會)
有次一個客戶:進門轉了一圈就說“不需要”,我追上去說:“沒關系,您慢走!對了,我們下周有新茶品鑒會,都是今年的春茶,您要是有空可以來嘗嘗,不買也沒關系,就當交個朋友。”結果他留了電話,品鑒會真來了,還帶了兩個朋友,當場買了5000多的茶。
3. 客戶猶豫時:給他“二選一”,別讓他“選或不選”
如果客戶糾結“買這款還是那款”,別讓他“慢慢想”,直接給選項:
“您是要250克的罐裝,還是500克的禮盒裝?罐裝自己喝方便,禮盒送人好看。”
“這款龍井和碧螺春都適合春天喝,龍井豆香濃,碧螺春花香重,您平時喜歡喝帶豆香的還是花香的?”
心理學上有個“沉錨效應”:你給客戶“選A還是選B”,他會默認“要選一個”;但你讓他“買還是不買”,他可能就選“不買”了。
四、3個“非銷售行為”,讓客戶主動復購:賣茶是“交朋友”,不是“做買賣”
茶葉生意做的是回頭客。一次成交靠技巧,長期復購靠人心。真正厲害的銷售,不是“賣了多少茶”,而是“交了多少愛喝茶的朋友”。
1. 成交后“多嘴說一句”,幫客戶“把茶喝明白”
客戶買完茶,別光說“謝謝光臨”,多叮囑一句泡茶方法:
“您買的這款鐵觀音,記得用95度的水,第一泡15秒出湯,第二泡20秒,這樣喝著不澀,回甘最好。”
“這餅普洱是生茶,放三年更好喝,您回去找個紫砂罐存著,別跟別的茶放一起,串味兒就可惜了。”
我有個老客戶張姐:第一次買茶時我跟她說“白茶煮著喝更甜”,她回去試了,下次來專門感謝我:“你說的真對!我老公現在天天跟我搶著煮茶喝。”后來她不僅自己買,還介紹了好幾個同事來。
2. 朋友圈“分享茶知識”,別只發廣告
客戶加了微信后,別天天發“今日特價”,偶爾分享點實用的:
春天發“春困喝什么茶?綠茶提神,紅茶暖身,根據體質選”
夏天發“隔夜茶能不能喝?其實只要沒變質,用來澆花、擦桌子都好用”
過節前發“送禮茶怎么選?送領導、送長輩、送朋友,不同場景搭配指南”
記住:朋友圈是“展示你的專業”,不是“硬推銷”。客戶覺得你懂茶、靠譜,有需求時自然會想起你。
3. 記住客戶的“小細節”,讓他覺得“你心里有他”
老客戶再來時,如果你能說一句:“李哥,您上次說胃不太舒服,這次新到的老白茶,煮著喝養胃,我給您留了兩餅。”他肯定覺得你特別用心。
我有個本子,專門記客戶的喜好:王姐喜歡喝紅茶,不加糖;趙叔買茶都是送女婿,女婿在杭州工作;小張是程序員,總熬夜,適合喝菊花枸杞茶……這些細節記下來,下次推薦時“對癥下藥”,客戶能不感動嗎?
最后想說:賣茶的溝通技巧,說到底就一句話——“真心對茶,真誠對人”
你不用背多少專業術語,不用學多少套路話術,只要記住:客戶買的不是茶,是你遞過來那杯茶的溫度,是你聊起茶時眼里的光,是你把他當朋友的那份真誠。
剛開始做銷售時,我也總想著“怎么多賣幾盒茶”,后來發現:那些愿意跟你聊家常、問你“最近新到什么好茶”的客戶,從來不是因為你技巧多厲害,而是因為他們覺得“你懂茶,更懂他”。
所以啊,別著急推銷,先學會聊天;別總想著成交,先想著怎么讓客戶喝到一杯適合他的好茶。做到這一點,訂單和回頭客,自然就來了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2422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