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E一共有多少分-GRE要考多少分
一、先給答案:GRE總分340+6,別被數字嚇到,拆解清楚很簡單
如果你正對著GRE備考資料發愁,打開搜索引擎輸入“GRE多少分”,大概率會被一堆“330+保錄取”“325分夠用嗎”的信息搞暈。今天咱們掰開揉碎說清楚:GRE總分由兩部分組成,語文(Verbal)和數學(Quantitative)各170分,合計340分;寫作(Analytical Writing)單獨計分,0-6分,0.5分一檔。所以你看到的“330+”,指的是語文+數學的分數,寫作一般單獨提。
但知道總分只是第一步,真正讓考生頭大的是:“我到底要考多少分才夠?”畢竟申請時,沒人會只看你分數多高,而是看你的分數能不能匹配目標院?!@就像買衣服,S碼再好看,你穿XXL也白搭。接下來咱們一步步說,從分數構成到目標設定,幫你徹底擺脫“GRE分數焦慮”。
二、GRE分數拆解:別只盯著340,各科“小九九”得算明白
很多人備考時只盯著“330”這個數字,卻不知道語文和數學的計分邏輯藏著“坑”。想拿目標分,先得搞懂各科怎么考、怎么算分。
1. 語文(Verbal Reasoning):130-170分,1分遞增,“單詞+邏輯”雙關
語文分兩個Section,每個Section 20道題,包括填空(Text Completion)和閱讀(Reading Comprehension)。很多人以為“背完單詞就能拿高分”,其實大錯特錯——我帶過一個學生,紅寶書背了3遍,結果第一次考語文才148,后來發現他填空只看單詞不看語境,閱讀只抓細節不抓邏輯,白白浪費了時間。
計分小細節:GRE是“自適應考試”,簡單說就是第一部分做得好,第二部分難度會升級,但高分區間也更大。比如第一部分對15題以上,第二部分可能進入“Hard模式”,哪怕錯5道,最后也可能有160+;反之如果第一部分錯太多,第二部分進入“Easy模式”,就算全對,頂破天也就150左右。所以前10題一定要穩住,別想著“后面再趕”。
2. 數學(Quantitative Reasoning):130-170分,1分遞增,“初中數學+陷阱題”的博弈
數學也是兩個Section,每個Section 20道題,題型包括單選、多選、填空(需要自己算答案)。對中國考生來說,數學知識點不算難,小學到高中的代數、幾何、概率基本夠用,但架不住“坑多”——比如題目里的“integer”(整數)沒看到,算出來是小數就直接選了;或者單位換算沒注意,“米”和“厘米”搞混,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。
真實案例:去年有個申統計的學生,目標數學168,??紩r總在165左右徘徊。后來發現他總在“數據充分性”(Data Sufficiency)題型上栽跟頭——題目問“x是否大于0”,給了條件1和條件2,他經常忽略“單獨條件1是否充分”,直接把兩個條件放一起算,白白丟分。所以數學別只刷題,錯題里的“坑”比新題更重要。
3. 寫作(Analytical Writing):0-6分,0.5分一檔,“邏輯清晰比辭藻華麗更重要”
寫作分Issue和Argument兩篇,各30分鐘。Issue是“表達觀點”,比如“科技發展是否讓人類更孤獨”;Argument是“找茬”,給一段論證,讓你指出邏輯漏洞。很多學生覺得寫作“隨便寫寫就行”,但申請文科(比如教育學、社會學)或部分商科(比如MBA)時,寫作3.5和4.0可能就是“過線”和“加分”的區別。
避坑提醒:別背模板!ETS(出題方)明確說過“過度模板化會扣分”。我見過有學生Issue開頭必寫“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...”,結尾必寫“In conclusion...”,結果寫作只拿了3.0。其實只要把觀點拆成2-3個分論點,每個論點用“例子+分析”支撐,邏輯清晰比啥都強——比如論證“科技讓人更孤獨”,可以舉“年輕人線上聊天多、線下聚會少”的例子,再分析“虛擬社交替代真實互動,導致情感聯結弱化”,比堆砌辭藻管用。
三、“要考多少分”才夠用?分專業、分院校,別盲目追高分
知道了分數構成,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:“我的目標分該定多少?”這里沒有標準答案,但有3個維度可以參考,幫你精準定位。
1. 先看專業:理工科“重數學”,文科“重語文+寫作”
理工科(比如CS、EE、機械工程):數學是“敲門磚”,語文別拖后腿。Top30院校一般建議數學165+,語文155+;Top50可以放寬到數學160+,語文150+。我帶過一個申EE的學生,本科雙非,數學考了170,語文153,最后拿到了UIUC的offer——教授明確說“數學滿分證明他有科研潛力”。
文科(比如教育學、國際關系):語文和寫作更重要。Top30建議語文160+,寫作4.0+;Top50語文155+,寫作3.5+。之前有個申比較文學的學生,語文162,寫作4.5,雖然數學只有150,但因為文書和科研匹配,照樣申到了UCLA。
商科(比如金融、MBA):部分院校不強制GRE,但如果提交,建議總分325+(語文155+,數學165+)。注意:MBA更看重工作經驗,分數只是輔助,別為了刷分耽誤實習。
2. 再看院校梯度:“保底、目標、沖刺”分檔定分數
申請時一般會分“保底?!薄澳繕诵!薄皼_刺校”,分數也要對應調整,避免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
保底校:選排名靠后、錄取率高的學校,分數“過線”就行。比如申綜排80-100的理工科,語文150+、數學160+基本穩;
目標校:選“跳一跳夠得著”的,分數參考近3年錄取平均分給自己“留5分余地”。比如某Top50學校錄取均分325(語文155+數學170),那你目標定325-330比較保險;
沖刺校:Top20這種,分數當然越高越好,但別硬剛——如果本科GPA、科研都一般,就算GRE考335也可能被拒,不如把時間花在提升軟實力上。
3. 最后看“申請池”:別只看“分數”,看“你比多少人強”
GRE分數的“含金量”不是固定的,比如2023年理工科申請,數學165可能排前30%,2024年申請人數變多,可能165就只排前40%了。所以除了看院校官網的“建議分數”,還要參考第三方數據,比如:
ETS發布的《GRE分數百分位排名》:比如數學168對應94%,意思是你比94%的考生強;語文160對應86%,比86%的考生強。Top30院校一般要求數學90%+,語文80%+;
學長學姐案例:去目標院校官網找“新生profile”,或在論壇(比如一畝三分地)搜“2024 fall [學校名] GRE”,看看和你背景相似的人考了多少分——比如同是雙非本科,別人325錄了,你328基本沒問題。
四、別被“分數焦慮”綁架:這些真相你得知道
最后想說點掏心窩子的話:GRE分數重要,但不是“申請的全部”。我見過太多學生,GRE考了330,結果因為GPA 2.8被拒;也見過GRE 315,但因為有3篇頂會論文,被Top20破格錄取。所以備考時別鉆牛角尖,記住這3點:
“夠用就行”比“追求滿分”更高效:如果目標校數學平均165,你考165和170的效果差不多,不如把多刷分的時間用來改文書、套磁教授;
寫作別放棄:雖然很多理工科不卡寫作,但3.0和4.0的區別,可能就是“不被拒”和“被記住”的區別——教授每天看幾十份申請,寫作邏輯清晰的文書更容易讓他眼前一亮;
分數只是“敲門磚”:GPA、科研、實習、推薦信,這些才是決定你能否被錄取的“核心競爭力”。GRE考到目標分就收手,別讓它占用你提升其他材料的時間。
結尾
GRE總分340+6,聽起來嚇人,但拆解清楚各科邏輯、結合專業和院校定目標,其實沒那么難。記?。耗憧嫉牟皇恰胺謹怠?,是“匹配目標院校的競爭力”。與其糾結“要不要沖330”,不如先查清楚目標校的錄取數據,定個“跳一跳夠得著”的分數,然后踏踏實實地背單詞、刷真題、改錯題——畢竟,行動永遠比焦慮有用。
(注:文中院校錄取分數參考自2023-2024年公開數據,具體以院校官方最新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75088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