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初中生英語興趣的培養(yǎng)
摘要
“我家孩子背單詞像啃磚頭,今天背明天忘”“上課盯著黑板走神,問他聽懂沒就搖頭”“一說英語就躲,考試卷上大片空白”——如果你是初中生家長或英語老師,這些場景是不是格外熟悉?很多時候,孩子英語學不好,不是“笨”,而是“沒興趣”。英語對初中生來說,像一門“陌生的密碼”,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和枯燥刷題,只會讓他們越學越抵觸。其實,培養(yǎng)興趣不是“喊口號”,而是用對方法:把英語從課本拽進生活,用成就感代替挫敗感,讓老師和家長成為“興趣合伙人”。這篇文章會結合真實案例和可落地的步驟,幫你找到打開孩子英語興趣大門的鑰匙。
一、先搞懂:初中生為什么對英語“沒感覺”?
很多家長和老師總說“孩子不愛學英語”,但很少想過:他們到底在抵觸什么? 初中生正處在“半成熟半叛逆”的階段,對“有用但無聊”的東西天生排斥。英語對他們來說,往往就屬于這一類。
1. “課本里的英語,和我有什么關系?”
翻開初中英語課本,對話場景大多是“問路”“購物”“介紹家人”,語法點是“一般現在時”“賓語從句”。這些內容本身沒錯,但對13-15歲的孩子來說,太“懸浮”了。他們每天聊的是K-pop歌詞、游戲攻略、動漫劇情,課本里的“Excuse me, where is the hospital?”在他們眼里,還不如“這個游戲角色的臺詞怎么用英語說”來得實在。
2. “學了半天,還是不敢開口說”
我見過一個女生,課本單詞背得滾瓜爛熟,語法題正確率80%,但讓她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愛好,憋了半分鐘只說得出“My name is...”。為什么?因為她怕犯錯——怕發(fā)音被同學笑,怕語法說錯被老師糾正。初中生的自尊心比小學生強得多,一次“公開出糗”,可能就讓他們從此對英語“閉嘴”。
3. “學英語=考試,太沒勁了”
很多家庭和學校把“英語”和“分數”直接畫等號:“這次月考英語多少分?”“單詞沒背完不準玩!”孩子長期被灌輸“學英語是為了考試”,自然會把它當成“任務”,而不是“能帶來樂趣的工具”。就像你如果每天被逼著吃同一種菜,哪怕它再有營養(yǎng),也會膩。
二、用“場景化”讓英語“活”起來:從“學知識”到“用工具”
興趣的核心是“有用+有趣”。想讓孩子喜歡英語,就得讓他們發(fā)現:英語不是課本上的鉛字,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、滿足興趣的工具。這里有3個家長和老師都能操作的方法:
1. 把英語拽進孩子的“興趣圈”
每個初中生都有自己的“小世界”:有人迷籃球,有人追動漫,有人愛追星,有人沉迷編程。從這些興趣入手,英語會變得“親切”起來。
案例1:用“追星”學英語
我班上有個男生是NBA球迷,以前英語成績墊底。后來我讓他試著用英語查球星的采訪視頻,比如他喜歡的庫里,采訪里常說“Stay humble, stay hungry”(保持謙遜,保持渴望)。我讓他把這句話抄在課本扉頁,還教他用英語寫“庫里的3個優(yōu)點”。現在他不僅能看懂簡單的英文采訪,還主動問我:“老師,‘三分球’用英語怎么說?”
實操步驟:
問孩子:“你最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?(明星/動漫/游戲/運動)”
和他一起用英語搜索相關內容:比如喜歡《原神》,就查角色的英文名、技能介紹;喜歡Taylor Swift,就找歌詞里的生詞(比如“Shake it off”里的“shake”除了“搖晃”,還有“擺脫”的意思)。
每天花5分鐘“輸出”:用英語說一句和興趣相關的話(比如“Genshin Impact’s new character is cool”),或者寫3個相關的單詞。
2. 在生活里“埋”滿英語“小鉤子”
別把學英語局限在書桌前,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都能變成“英語小課堂”,關鍵是讓孩子覺得“用英語很自然”。
家庭英語“輕滲透”:
廚房:貼一張“食材英語表”(土豆potato、西紅柿tomato),讓孩子幫忙遞東西時用英語說“Give me the potato, please”。
周末:看10分鐘英語動畫(推薦《藍色小狗布魯伊》,對話簡單,劇情貼近生活,初中生不會覺得幼稚),看完后問孩子:“布魯伊剛才用了什么方法解決問題?用英語說說看。”
購物:讓孩子用英語寫購物清單(“milk, eggs, apples”),結賬時試著說一句“Thank you”。
學校課堂“場景化”:
老師可以設計“英語任務卡”:比如讓小組用英語討論“如何布置教室”(需要用到“wall貼紙”“desk桌子”“color顏色”等單詞),或者用英語演一段“食堂打飯”的小對話(“I want rice and fish, please”)。孩子在“做事”的過程中用英語,比單純背課文記得牢,也更有成就感。
三、用“成就感”搭梯子:讓孩子敢開口、愿意學
初中生學英語最大的障礙不是“難”,而是“怕”——怕說錯、怕學不會、怕被嘲笑。這時候,我們要做的不是“逼他們學”,而是搭一把“成就感的梯子”,讓他們一步步看到“自己能行”。
1. 用“低壓力表達”讓孩子敢開口
“說錯了沒關系”這句話,家長和老師說了無數遍,但孩子還是不敢開口。為什么?因為“沒關系”太空泛,不如給他們“具體的安全感”。
“錯誤收集本”變“進步紀念冊”:
準備一個小本子,讓孩子把自己說錯的句子、寫錯的單詞記下來,但不是為了“批評”,而是為了“慶祝進步”。比如孩子第一次說“I like apple”(少了s),記下來;第二次說“I like apples”,就在旁邊畫個星星,寫上“進步啦!學會加s了”。積累一個月后翻翻看,孩子會發(fā)現:“原來我已經糾正了這么多錯誤,我在變好!”
“小組劇本殺”代替“單人背誦”:
初中生喜歡和同學互動,老師可以把課本對話改編成“簡單劇本”,讓小組分角色表演。比如把“問路”改成“偵探找線索”:A同學演偵探,B同學演路人,用英語對話“Where is the red box?”“It’s under the tree.” 角色感能讓孩子忘記“我在學英語”,專注于“我在演劇情”,自然就敢開口了。
2. 用“小目標+及時反饋”讓孩子有動力
“背完這單元單詞”“學會這課語法”——這些目標對初中生來說太“大”,容易讓人望而卻步。不如把目標拆成“踮踮腳就能摸到”的小任務,完成后立刻給反饋。
“每日3句”計劃:
不要求孩子每天背10個單詞,而是每天學會3句“能立刻用的話”。比如周一學“Can I borrow your pen?”(借筆),周二學“This song is awesome!”(夸歌好聽),周三學“How do you spell it?”(問拼寫)。每學會一句,就讓孩子在生活中找機會用:借筆時說英語,聽到同學放歌時用英語夸一句。用出去的那一刻,就是最好的反饋。
“英語小成就墻”:
在教室或家里貼一面墻,讓孩子把自己的“英語小成就”寫在便利貼上:“今天看懂了動漫里的一句臺詞”“用英語和外教說了5句話”“單詞聽寫全對”。看著墻上的便利貼越來越多,孩子會覺得“學英語是件有收獲的事”,動力自然就來了。
四、家長和老師:別當“監(jiān)工”,要當“興趣合伙人”
很多時候,孩子對英語的抵觸,不是因為英語本身,而是因為“學英語的過程太痛苦”——家長催、老師逼、自己急。其實,培養(yǎng)興趣需要“雙向奔赴”:家長和老師放下“成績焦慮”,孩子才能放下“學習壓力”。
1. 家長:少問“考了多少分”,多問“今天學到什么好玩的?”
我見過一個媽媽,以前每天回家就問孩子“英語作業(yè)寫完沒?單詞背了嗎?”孩子總是敷衍。后來她換了個方式:“今天英語課有沒有什么有意思的事?比如老師說了什么好玩的單詞?”有一次孩子說:“老師教了‘doggy bag’(打包袋),說外國人吃飯剩下的菜會打包,叫‘給狗狗帶的袋子’,好搞笑!”媽媽趁機說:“那下次我們出去吃飯,你幫媽媽要一個‘doggy bag’好不好?”孩子立刻答應了。
家長要做的,是把自己當成“英語小白”,讓孩子當“小老師”:比如問孩子“‘冰淇淋’英語怎么說?你教教我”,或者和孩子一起學一句英語諺語(比如“Practice makes perfect”),然后比賽誰先用在生活里。孩子在“教別人”的過程中,會覺得自己很厲害,對英語的興趣也會悄悄萌芽。
2. 老師:課堂少“講語法”,多“玩英語”
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,一節(jié)課45分鐘全講語法,誰都會走神。不如把課堂變成“英語游樂場”:
“英語短視頻”導入:用1分鐘放一段和課文相關的短視頻(比如講“天氣”,就放一段英語天氣預報,或者《瘋狂動物城》里關于天氣的片段),看完讓孩子用英語說“視頻里是什么天氣?”
“單詞接龍”變“故事接龍”:不是單純接單詞,而是每人用一個新單詞編一句話,連成一個故事。比如A說“I have a cat”,B接“The cat likes fish”,C接“The fish is red”……故事越離譜越好,孩子在笑聲中就記住了單詞。
“匿名提問箱”:讓孩子用英語寫下自己的問題(比如“‘我喜歡你’怎么說?”“‘游戲’的英語除了game還有別的嗎?”),老師挑選幾個在課堂上解答。孩子會覺得“老師在意我的好奇心”,而不是“只在意我會不會做題”。
五、避開3個“反興趣”雷區(qū),別讓努力白費
最后提醒大家:培養(yǎng)興趣就像養(yǎng)花,要“澆水施肥”,更要避免“踩坑”。這3個雷區(qū)一定要避開:
1. 別用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:“你看XX英語考了90分,你怎么才60?”——這種話只會讓孩子覺得“我永遠學不好英語”,直接澆滅興趣。
2. 別把“學英語”和“懲罰”綁定:“作業(yè)沒寫完?罰抄10遍單詞!”——英語會變成“壞東西”的代名詞,孩子只會更抵觸。
3. 別只盯著“單詞量”,忽略“應用”:背了1000個單詞,卻不會說一句完整的話,孩子會覺得“學了沒用”,自然沒興趣。
其實,初中生對英語的興趣,就藏在“我能用英語做什么”的答案里:能用英語和外國網友聊游戲,能用英語看懂喜歡的動漫臺詞,能用英語在課堂上自信地發(fā)言……當英語從“考試工具”變成“生活伙伴”,孩子自然會主動靠近它。培養(yǎng)興趣沒有“速成法”,但只要找對方向,耐心陪伴,你會發(fā)現:那個曾經抵觸英語的孩子,慢慢會笑著說“英語還挺有意思的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41335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