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如何加強建筑工程質量管理
建筑工程質量不僅關系到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,更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近年來,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,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,但偷工減料、違規操作導致的質量事故仍時有發生。從某省住建廳通報的案例來看,2023年全省共排查出建筑工程質量安全隱患1.2萬余項,其中結構性隱患占比達8.7%。這些數據背后,折射出當前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制度執行不到位、責任鏈條不閉合、技術應用不深入等痛點問題。本文將結合一線實踐經驗,從人員管理、過程控制、技術創新三個維度,探討加強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具體路徑,為行業從業者提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。
一、把好“人”的關口:從“要我質量”到“我要質量”
1. 構建全員質量責任體系
在某超高層項目的施工管理中,我們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:鋼筋綁扎工人為趕進度,擅自減小箍筋間距,被監理發現后仍以“多年經驗如此”為由辯解。這暴露出基層施工人員質量意識的薄弱。后來項目推行“質量責任卡”制度,將每個施工環節的質量標準、責任人、檢查節點明確標注在公示牌上,工人完工后需簽字確認,驗收不合格則追溯到個人。這個做法實施半年后,該項目質量問題整改率從65%提升至92%。
2. 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專業能力
傳統的集中式培訓往往效果不佳,工人被動聽講難以消化。建議采用“理論+實操+案例”的三維培訓模式:例如在模板工程培訓中,先通過VR技術模擬常見的漲模、漏漿事故場景,再讓工人分組搭建1:1樣板,最后由老師傅現場點評施工中的問題。某市政項目通過這種培訓方式,使模板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提高了30%。
3. 建立質量與薪酬掛鉤機制
某央企試點“質量績效工資”制度,將月薪的20%作為質量考核基金。每月組織業主、監理、施工三方聯合檢查,對符合優質標準的分項工程給予1.5倍績效獎勵,存在質量缺陷的則扣除相應比例。這種“干好干壞不一樣”的激勵方式,讓工人從“被動接受檢查”轉變為“主動控制質量”。
二、抓牢“過程”的管控:從“事后補救”到“事前預防”
1. 材料進場檢驗的“三查三驗”原則
建材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礎,但實際操作中“送檢材料合格、現場使用不合格”的現象屢禁不止。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“三查三驗”制度:查產品合格證、查出廠檢驗報告、查進場復驗報告;驗規格型號、驗外觀質量、驗性能參數。去年在某保障房項目中,通過該制度成功攔截了一批屈服強度不達標的鋼筋,避免了潛在的結構風險。
2. 關鍵工序的“樣板引路”制度
隱蔽工程和關鍵工序一旦出現質量問題,整改成本極高。推行“樣板引路”是有效的預防措施:在主體結構施工前,先在現場搭建“樣板區”,將鋼筋綁扎、模板支護、混凝土澆筑等工藝標準實體化展示。某商業綜合體項目通過建立“樣板引路責任制”,要求每個施工班組必須先通過樣板考核才能上崗,使后續大面積施工的質量通病減少了40%。
3. 引入第三方飛行檢查機制
內部質量檢查容易受人情關系干擾,建議每季度聘請獨立第三方機構開展“飛行檢查”。檢查人員不提前通知、不固定線路,直接深入施工現場隨機抽查。某省在高速公路項目中推行該制度后,發現并整改了一批監理單位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”的質量隱患,工程質量一次驗收通過率提升至98%。
三、擁抱“技術”的革新:從“經驗判斷”到“數據說話”
1. BIM技術在質量管控中的深度應用
傳統的二維圖紙交底容易產生理解偏差,而BIM技術可以實現三維可視化協同。在某醫院項目中,我們通過BIM模型對管線綜合進行碰撞檢查,提前發現了38處管線沖突問題,避免了施工階段的返工。更重要的是,將質量檢查數據錄入BIM模型后,可形成“質量問題追蹤閉環”,每個缺陷從發現、整改到驗收都有數據記錄,便于后期追溯。
2. 智慧工地系統的實時監測
某EPC項目引入智慧工地平臺后,通過混凝土強度傳感器、鋼筋位置檢測儀等設備,實時采集施工數據并上傳云端。當混凝土養護溫度低于標準值時,系統會自動向技術負責人發送預警信息。這種“實時監測+智能預警”模式,使該項目混凝土結構的強度達標率從88%提升至100%。
3. 無人機巡檢提升檢查效率
對于大型鋼結構屋面、高聳構筑物等難以人工檢查的部位,無人機巡檢是理想選擇。某體育場館項目使用搭載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,對屋面防水卷材的鋪設質量進行航拍檢查,不僅發現了3處人工檢查遺漏的搭接縫缺陷,還將檢查時間從原來的2天縮短至3小時。
工程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理念、制度、技術的協同發力。從工人擰緊每一顆螺絲的細節,到管理者搭建全流程管控體系的全局,只有將“質量第一”的意識深植于每個環節,才能真正建造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優質工程。在實際操作中,還需結合項目特點靈活調整管理策略,畢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完美方案,只有持續優化的管理智慧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PMP/55586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