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公司如何管理項目工程質量
建筑工程質量,往小了說是項目能不能順利交付、業主滿不滿意的問題;往大了說,是人命關天、企業生死存亡的底線。但現實中,不少建筑公司還是會遇到“鋼筋間距不合格被監理罰停工”“混凝土強度不夠要砸了重澆”“交房后業主投訴滲漏開裂”這些糟心事——返工費、維修費、罰款、口碑損失加起來,可能比項目利潤還高。
其實,工程質量不是靠最后驗收“查”出來的,而是從項目開工第一天起,一步步“管”出來的。今天就結合一線經驗,聊聊建筑公司到底該怎么把質量管到位,從根源上減少返工、避免事故。
先搞懂:質量問題到底從哪來?別總怪“工人不小心”
很多老板遇到質量問題,第一反應是“工人干活不仔細”“施工隊不靠譜”。但真去現場扒一扒,會發現80%的質量隱患,根源不在“人”,而在“管理”。
舉個真實案例:去年接觸過一個住宅項目,主體結構驗收時發現3層樓板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夠,最薄的地方只有15mm(規范要求20mm)。查原因時,施工隊說“工人綁鋼筋時沒注意”,但深究下去才發現:項目技術交底時,技術員只在會上說了句“按圖紙來”,沒給工人發紙質版的鋼筋間距、保護層厚度示意圖;現場也沒放“樣板引路”的標準構件,工人憑經驗綁,自然容易出錯。
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:材料進場時只看合格證,沒抽樣送檢,結果用了不合格的水泥;混凝土澆筑時沒人旁站,工人為了好施工私自加水;隱蔽工程驗收時監理沒來就直接覆蓋……這些都不是“不小心”,而是管理環節的“漏洞”。
所以,管質量第一步,是承認:質量問題本質是管理問題。想解決質量問題,就得把“事后補救”變成“事前預防”,從體系、流程、責任上堵漏洞。
抓質量,先搭“骨架”:3個體系必須建起來,缺一不可
質量管控不是“拍腦袋”,得有章法。建筑公司至少要搭好這3個體系,讓每個環節都有標準、有責任人。
1. 責任體系:“誰的活,誰負責到底”,別讓質量成“沒人管的孩子”
最忌諱的就是“質量是質檢部的事”——錯了!項目經理、技術員、施工員、班組長,甚至每個工人,都得對質量負責。
具體怎么做?
分級責任制:項目經理是“第一責任人”,對項目整體質量負責;技術負責人管圖紙、規范、方案;施工員管現場執行,每天盯工序質量;班組長管工人操作,確保按標準干;質檢員負責抽查、驗收,發現問題“一票否決”。
簽字留痕:每個環節都要有書面記錄,比如技術交底單(技術員、施工員、班組長簽字)、材料驗收單(材料員、質檢員簽字)、工序驗收表(施工員、質檢員、監理簽字)。出了問題,拿著單子就能找到責任人。
舉個例子:某央企項目推行“質量終身責任制”,每個分項工程開工前,項目經理、技術負責人、施工班組組長都要簽《質量承諾書》,明確“這個部位出了質量問題,50年內我都有責任”。工人看到管理層這么較真,自己干活也不敢馬虎了。
2. 標準體系:“按圖施工”不夠,得有“傻瓜式”操作指南
圖紙和規范是“綱領”,但工人看不懂、記不住怎么辦?得把標準“落地”,變成工人能直接用的“操作手冊”。
關鍵動作:
做“樣板引路”:每個分項工程開工前,先做“樣板區”。比如抹灰工程,在地下室找一面墻,按“基層處理掛網甩漿抹灰養護”的步驟,做出標準樣板,標清厚度、平整度、垂直度的允許偏差,讓工人一看就知道“要做成什么樣”。
寫“作業指導書”:別讓技術員只在交底會上“口頭說”,要把關鍵工序寫成圖文并茂的指導書。比如鋼筋綁扎,畫個示意圖標清間距、搭接長度、保護層厚度,配上“綁絲扣要朝內,不能外露”“梁柱節點要加密箍筋”這些細節,工人照著做,出錯率能降60%。
3. 檢查體系:“天天查、處處查”,但別做“無效檢查”
很多項目也搞檢查,但要么是“走個過場”,要么是“查出問題沒人改”。有效的檢查,得“有標準、有記錄、有整改、有復查”。
推薦3個實用工具:
“三檢制”:自檢(工人干完活自己查)互檢(班組之間交叉查)交接檢(下道工序的班組查上道工序)。比如木工支完模板,先自己量尺寸,再讓鋼筋工幫忙看看標高,最后報給施工員驗收,合格才能綁鋼筋。
“質量巡檢日志”:質檢員每天帶著檢查表去現場,發現問題立刻記下來(比如“3號樓2層東側剪力墻鋼筋間距偏大5mm”),注明位置、問題描述、責任人、整改期限,晚上在項目例會上通報,到期沒整改的直接罰錢。
“飛行檢查”:公司總部不定期派質量小組去項目突擊檢查,不提前通知,直奔現場。去年有家公司用這種方式,在一個項目查出“混凝土試塊造假”,直接撤了項目經理,全公司通報,其他項目立馬不敢松懈了。
材料是“肉”,工藝是“骨”:這兩步管不好,質量就是“空架子”
工程質量的“底子”,一個是材料,一個是工藝。材料不合格,再好的工藝也白搭;工藝不規范,再好的材料也用不出效果。
1. 材料管理:“五查一驗”,別讓“劣質貨”混進工地
建材市場魚龍混雜,水泥、鋼筋、防水材料這些關鍵材料,稍不注意就可能買到“貼牌貨”“非標品”。管材料,就按“五查一驗”來:
查合格證:進場時先看廠家出具的合格證、出廠檢驗報告,重點看生產日期、規格型號、技術參數(比如鋼筋的屈服強度、水泥的標號)。
查外觀:鋼筋有沒有銹蝕、彎曲;防水材料有沒有破損、氣泡;砌塊有沒有裂縫、缺角。去年某項目進了一批砌塊,看著外觀沒問題,結果抽檢發現強度不夠,一敲就碎,幸好發現及時,沒用到結構上。
查規格型號:別以為“差不多就行”,比如圖紙要求用Φ12的鋼筋,結果拉來Φ10的,強度差一大截;要求用C30混凝土,結果商混站送C25的,后期肯定出問題。
查數量:防止材料商“短斤少兩”,比如鋼筋按噸買,實際拉來的不夠數;砌塊按塊數算,結果少送幾十塊,工人為了湊數可能會“偷工減料”。
查廠家資質:優先選口碑好的大廠,小作坊的材料便宜但質量沒保障。可以讓采購部建立“合格供應商名錄”,定期評估,淘汰出問題的廠家。
取樣送檢:這是“最后一道關”!不管合格證多齊全,都要按規范抽樣送檢(比如鋼筋每60噸送一組,水泥每200噸送一組),檢測報告合格才能用。記住:檢測費再貴,也比返工費便宜。
2. 工藝控制:“關鍵工序”盯死,別讓“差不多”毀了項目
有些工序看著簡單,但細節沒做好,后期就是大麻煩。比如衛生間防水,漏了要砸地磚、刨墻面,業主投訴不說,維修費可能比原造價高3倍。這些“關鍵工序”,必須派人全程盯著。
重點盯這5個環節:
鋼筋工程:梁柱節點、懸挑構件(陽臺、雨棚)的鋼筋不能少、不能彎;保護層厚度要用墊塊墊好,別讓鋼筋貼著模板。
模板工程:支撐要牢固,防止澆筑混凝土時“爆模”;模板接縫要嚴密,別漏漿;標高、尺寸要反復量,不然混凝土打完才發現“矮了5公分”。
混凝土工程:澆筑時要振搗到位,尤其是梁柱節點、墻根這些“死角”,不然容易出現蜂窩、麻面;終凝后要及時養護,夏天蓋草簾澆水,冬天裹棉被保溫,養護不到位,強度上不去。
防水工程:基層要平整、干燥,不能有裂縫;防水涂料要刷夠厚度(比如JS防水涂料至少刷2遍,總厚度≥1.5mm);卷材搭接長度要夠(至少10cm),接縫要粘牢。
裝飾裝修工程:抹灰前基層要甩漿拉毛,不然容易空鼓;地磚鋪貼要留縫(至少2mm),防止熱脹冷縮開裂;墻面乳膠漆要刷底漆,不然容易掉粉、褪色。
人是活的,技術是“翅膀”:讓質量管控更高效、更省心
質量管控說到底要靠人,但光靠“人盯人”效率低、容易漏。現在有很多新技術、新方法,能幫項目“減負提效”,尤其是中小建筑公司,別總覺得“用不起”,其實很多工具成本不高,效果卻很好。
1. 用“數字化”代替“紙質化”,問題記錄不遺漏
以前項目上查質量,靠“筆和本子”記,回去整理時可能漏記;整改情況也沒法實時跟蹤。現在可以用手機APP(比如“質量巡檢APP”),現場發現問題,直接拍照、定位、寫描述,推送給責任人,整改完拍照上傳,質檢員線上復查,全程留痕,效率提高一大半。
2. BIM技術:提前“預演”,把問題解決在施工前
BIM(建筑信息模型)不是“高大上”的東西,中小項目也能用。比如管線綜合,用BIM把水電暖管線在電腦里“拼”一遍,能提前發現“水管和風管打架”“橋架擋了消防通道”這些問題,避免施工時“鑿墻打洞”改管線,既省工又保證質量。
3. 工人培訓:別只罵“干活差”,先教“怎么干”
很多質量問題,是工人“不知道標準”造成的。比如新工人沒見過“止水鋼板”,不知道要焊接嚴密,結果地下室漏水。解決辦法很簡單:班前培訓+實操教學。
每天開工前花10分鐘,施工員對著樣板區,給工人講當天要干的活“標準是什么、易錯點在哪”;新工序開工前,找熟練工現場演示,比如“怎么綁梁柱節點的鋼筋”“怎么刷防水涂料不空鼓”,工人看會了再上手,比事后返工強10倍。
最后說句大實話:質量不是“管出來的面子”,是“掙出來的里子”
建筑這行,口碑比什么都重要。一個項目質量做砸了,業主不會再找你,同行也不敢跟你合作;但如果每個項目都能做到“零返工、零投訴”,業主會主動幫你介紹新活,利潤自然來。
記住:抓質量,不是多花了錢,而是少賠了錢。返工一次的成本,夠做好幾次質量管控;出一次安全事故,可能讓公司幾年白干。把質量當回事,項目才能走得穩,公司才能活得久。
(全文完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PMP/55583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