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
摘要
做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,核心在于“系統化搭建、全員化落地、動態化優化”。公路工程具有露天作業多、交叉施工復雜、高危環節密集等特點,安全管理絕非簡單的“制度上墻”,而是要從責任體系、風險管控、培訓教育、技術保障等維度構建閉環,同時解決“重口號輕執行”“重處罰輕預防”等現實痛點,讓制度真正成為守護施工安全的“防護網”。
一、先搞懂: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的“三大痛點”,你中了幾個?
公路工程施工事故頻發,往往不是因為沒有制度,而是制度脫離實際。以下這些痛點,幾乎每個項目都或多或少存在:
1. 責任“懸在空中”,落實不到班組
某高速項目曾因“安全員兼施工員”導致巡查缺位,最終發生基坑坍塌事故。很多項目雖然制定了安全生產責任制,但“項目經理-安全員-班組長-工人”的鏈條斷裂,尤其是班組長和一線工人的安全責任被弱化,變成“安全員一個人扛著全項目的安全”。
2. 風險“紙上談兵”,管控流于形式
雨季施工不檢查邊坡穩定性、夜間施工臨時照明不足、特種設備未定期檢測……這些常見問題背后,是風險辨識停留在“開工前填表格”,沒有根據施工進度(如橋梁掛籃施工、隧道開挖等階段)動態更新風險清單,導致“風險已知,卻無人跟進”。
3. 培訓“大水漫灌”,工人左耳進右耳出
“把工人拉到會議室念PPT,考試抄答案”——這種培訓方式在行業內并不少見。公路工程工人流動性大、文化水平參差不齊,單純的理論灌輸無法讓他們真正理解“腳手架搭設為什么要設掃地桿”“臨時用電為什么不能私拉亂接”,最終導致“培訓記錄齊全,事故照樣發生”。
二、系統化搭建:安全管理制度的“四梁八柱”,缺一不可
一個能落地的安全管理制度,必須覆蓋“責任、風險、操作、應急”四大核心環節,形成環環相扣的管理體系。
(1)責任體系:從“項目經理”到“每個工人”,責任要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
明確“三級責任清單”:
管理層:項目經理對項目安全負總責,每周組織一次安全專題會;總工程師負責審批專項施工方案(如高墩施工、架梁作業等)。
執行層:安全員每日巡查現場,對發現的隱患開具“整改通知單”,跟蹤閉環;班組長負責班前安全喊話,檢查工人勞保用品佩戴。
作業層:工人簽訂《安全承諾書》,明確“自己的安全自己負責”,發現隱患有權拒絕施工并上報。
案例參考:某國道項目將責任清單制成“口袋卡片”,工人上崗前必須核對卡片內容,確保知道“自己的崗位有哪些風險,要做哪些防護”。
(2)風險管控:“分階段辨識+分級管控”,把風險掐滅在萌芽期
公路工程不同階段風險差異極大,必須動態更新管控措施:
基礎階段(路基施工):重點管控基坑開挖(按“放坡+支護”方案執行,雨后必須檢查邊坡位移)、臨時便道(設置限速標識和會車區,泥濘路段鋪設碎石)。
結構階段(橋梁/隧道施工):橋梁掛籃施工要每日檢查吊帶受力情況;隧道掌子面需監測瓦斯濃度,通風設備24小時運轉。
收尾階段(路面施工):瀝青攤鋪時,攤鋪機與壓路機保持安全距離,現場設置警戒線,禁止非施工人員進入。
工具:風險矩陣表:按“可能性×后果嚴重程度”將風險分為“紅、黃、藍”三級,紅色風險(如高墩墜落)必須由項目經理牽頭制定專項方案。
(3)操作規程:“圖文并茂+實操考核”,讓工人知道“怎么干才安全”
制度不能只寫“嚴禁違章操作”,要具體到每一個動作:
塔吊吊裝作業:吊物下方嚴禁站人,吊裝半徑內設置警戒區;吊繩與重物夾角不得小于60度(附示意圖)。
臨時用電:配電箱必須有防雨棚和接地保護,“一機一閘一漏保”,電工每日檢查漏電保護器靈敏度。
培訓方式:用“事故案例視頻+現場演示”代替純文字培訓。比如教工人正確佩戴安全帶時,讓老工人演示“高掛低用”(安全帶固定點高于作業位置)的錯誤和正確做法,再讓新工人實操考核。
(4)應急管理:“預案+演練+物資”,確保事故發生時“不慌不亂”
編制針對性預案:針對坍塌、觸電、高處墜落等高頻事故,明確“誰報警、誰救援、誰疏散”,聯系方式必須更新到最新(附應急通訊錄)。
每季度至少演練1次:某橋梁項目曾因演練走過場,導致塔吊倒塌時工人不知道逃生路線,延誤救援。演練后要復盤:“逃生通道是否被堵塞?急救物資是否過期?”
應急物資“就近存放”:施工現場每500米設置一個急救箱(含止血帶、擔架等),高墩作業平臺配備速降器,隧道內設置應急照明和逃生通道指示牌。
三、全員化落地:別讓制度“睡大覺”,這3個方法讓執行事半功倍
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。很多項目制度寫得漂亮,但現場照樣出問題,關鍵是缺乏“讓工人愿意遵守、管理層主動推動”的機制。
(1)用“正向激勵”代替“只罰不獎”,調動工人積極性
設立“安全積分超市”:工人每發現1處隱患并上報,積10分;連續一個月無違章,積50分。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(米、油、安全帽等),每月公示積分排名。
班組長“安全績效掛鉤”:將班組安全表現與工程款掛鉤,若班組當月無安全事故,額外獎勵5%的班組獎金;若發生輕傷事故,扣除20%獎金。
(2)管理層“帶頭違章就重罰”,打破“制度只管工人”的怪圈
“領導帶班檢查”不能走過場:項目經理每月至少2次帶班檢查,發現違章指揮(如強令工人冒險作業),立即停職整改,并在項目大會上通報。
安全員“有職有權”:賦予安全員“一票否決權”,發現重大隱患可立即要求停工,復工需經安全員簽字確認,任何人不得干涉。
(3)用“可視化管理”讓安全“看得見、記得住”
現場設置“安全體驗館”:通過VR體驗高處墜落、物體打擊的沖擊感,讓工人直觀感受違章后果;設置“安全隱患曝光欄”,張貼現場違章照片和整改前后對比圖。
“安全口號”要接地氣:把“安全生產,人人有責”換成“上有老下有小,安全施工很重要”“安全帶=生命帶,高空作業系起來”,讓工人聽得進去、記得住。
四、動態化優化:制度不是“一成不變”,要跟著項目“一起成長”
公路工程受地質條件、天氣變化、工期調整等影響大,制度必須定期“回頭看”,及時調整。
每月召開“安全分析會”:匯總當月隱患數據(如“臨時用電問題占比30%”),分析原因(是培訓不到位還是檢查頻次不夠?),針對性修訂制度(如增加電工每日巡查次數)。
借鑒“其他項目的事故教訓”:看到行業內發生橋梁坍塌、隧道突水等事故,立即對照自身項目,檢查類似環節(如支架搭設是否按規范驗收?超前地質預報是否落實?),提前補漏洞。
新技術應用同步更新制度:引入無人機巡查、AI視頻監控等技術后,要明確“誰負責查看監控數據”“發現異常如何處置”,避免技術成了“擺設”。
結尾
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,從來不是“一次性投入”,而是“持續精進的過程”。制度的核心不是約束,而是通過明確規則、落實責任、優化流程,讓每個工人都能“平平安安上班,高高興興回家”。只有把“要我安全”變成“我要安全”,才能真正筑牢公路施工的安全防線。
(注:本文所述管理方法基于現行《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》及行業實踐經驗,具體實施需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調整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PMP/55574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