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,它已經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與骨髓,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直到今天依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。國學對中國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,對于傳承文明,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。
什么是國學?
學國學有什么用?
國學能夠陶冶情操嗎?
國學能夠提升能力嗎?
學習國學的意義在哪?
學習國學有哪些好的方面?
少兒國學是以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經典為基礎發展而來。國學寶典繁碩,其中璀璨的莫過于《經》、《史》、《子》、《集》。其中蘊涵了大量的禮儀風俗、人文智慧、成語典故、倫理道德等中國文化精髓。經典可以開啟智慧、可以陶冶情操、可以喚醒道德、可以造就完人。
國學書院國學教研組秉承“學習經典、啟迪智慧、完善品格、成就人生”的宗旨,開發出3-12歲少兒國學啟蒙課程,該課程選取適合青少兒的精髓知識,注重兒童的心理特征,并將大字拼音、基本字義的解說、故事、書畫藝術品等完美結合。
國學經典,蘊涵常理常道、教導人生常則常行,是人類非常有價值、有哲學思想的書。如《易經》《詩經》《道德經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等這些經典之經典,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,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;行文流暢,氣勢磅礴,辭藻華麗,前后連貫,朗朗上口;內容豐富,包含有諸如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治國、修身、道德、倫理等豐富知識,古往今來,無數少年兒童從中汲取知識,陶冶情操,提高修養。讓孩子從小誦讀這些有價值的書,就如同師從賢哲,從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,從高起點展開人生。
課程主題 | 課程內容 |
啟蒙篇 | 《弟子規》附《常禮舉要》、《三字經》附《朱子家訓格言》、《千字文》附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家詩》 |
詩詞篇 | 《詩經啟蒙》、《唐詩宋詞節選》、《文言文精讀》、《幼學瓊林》 、《增廣賢文》、《禮運大同篇》、《笠翁對韻》 |
四書篇 | 《孝經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論語》 |
善惡篇 | 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 |
道學篇 | 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古文觀止》、《孫子兵法》 |
百家篇 | 《易經》、《書經》、《黃帝內經》、《春秋》 |
“國學”并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。中國古代有“國學”,但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。古代的“國學”就是“太學”,相當于現代的國立高等學校。現在講的“國學”一詞,是相對于非國學即“西學”而言的。特別是晚清時期,由于“西學”的大量傳入,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優劣短長得到大家的討論,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才提出了所謂國學。因此,今天說的“國學”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。我們現在追溯早期研究國學的章太炎、劉師培等,也都是清末學者。關于國學最早的討論始于晚清至民國初年。這期間清王朝被推翻,新的國家政權建立,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轉折時期,出現了關于國學的熱烈討論。國學研究的第二個高潮是“五四”運動時期,隨后北大出版了《國學季刊》,清華成立了國學研究院。
佛山國學班
——傳承中華傳統文化,培養精神修養
課程背景
佛山國學班是一門致力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、培養精神修養的課程,其課程內容主要涵蓋中國傳統經典、經史子集、文化禮儀等方面的知識。該課程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平臺,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歷程,提升自己的修養素質和文化水平。
課程特色
1. 深入淺出:課程注重以淺顯易懂的方式,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。
2. 知識分類全面:課程以中國文化傳統各個領域為主線,分類完善,形成系統性知識結構。
3. 多元教學方式:課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,包括講授、討論、實踐等,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。
課程目標
1. 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。
2. 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。
3. 增強學生的思辨和探究精神,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。
4. 幫助學生掌握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,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。
學習對象
該課程面向廣大學生群體,包括小學、初中、高中生和社會在職人士等不同學習階段和層次的學生。
課程內容
1. 中國傳統經典: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等。
2. 歷代經史子集:《資治通鑒》、《司馬光全書》、《南華經》、《道德經》等。
3. 文化禮儀:禮節、習俗、傳統文化藝術等。
4. 源流考證:文物考古、古代建筑、宗教石窟藝術等。
學習時長
該課程的學習時長為一個學年,共36周。
收費范圍
學費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、層次和課程安排而有所變化,具體學費可到校咨詢或者在線客服進行了解。
學習收獲
參與佛山國學班的學生們不僅能學到中國文化的底蘊,并且能夠培養自己的修養和精神素質,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學術能力。通過多年的學習,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命運,獲得一種自信和自豪的人生態度,并且能夠更好的在人生中發揮作用。
結語
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實際情況以到校咨詢為準。我們歡迎廣大學子積極參與佛山國學班的學習,同時,我們也提倡學有所成,行有所為,用自己的知識和文化修養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。
¥詢價1442人關注
¥詢價1006人關注
¥詢價2434人關注
¥詢價2781人關注
¥詢價2848人關注
¥詢價1444人關注
¥詢價1254人關注
¥詢價1315人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