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鍛煉自己的說話技巧-如何提高說話的技巧
說話,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話說好。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:明明心里想得很清楚,說出來卻變成“一團亂麻”;開會時想發言,張了張嘴又把話咽回去,怕說錯被笑話;和朋友聊天,聊著聊著突然冷場,只能尷尬地刷手機;甚至有時候,明明是好心建議,卻因為語氣太沖,讓對方覺得被指責……
其實,說話技巧從來不是“天生的”,而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學會的。它不像學數學需要復雜公式,也不像學畫畫需要天賦,更像是學騎車——一開始搖搖晃晃,但練得多了,自然就穩了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會把自己和身邊人親測有效的“說話提升法”拆解開,從“不敢說”到“說得好”,每個階段都給你具體可操作的方法,看完就能用。
一、先解決“不敢說”:你怕的不是說話,是“說錯的后果”
很多人覺得自己“不會說話”,其實第一步卡殼的是“不敢開口”。我見過不少人,私下和朋友吐槽時思路清晰、妙語連珠,但一到正式場合(比如開會、演講)就大腦空白,聲音發顫。這不是“口才差”,而是被“怕出錯”的心理困住了。
1. 先接受“不完美表達”:沒人會記得你說錯的3句話
我以前參加演講比賽時,總怕自己忘詞、說錯觀點,結果越緊張越容易出錯。后來一位評委老師跟我說:“聽眾不會記得你說對了哪10句話,但會記住你有沒有真誠。偶爾卡殼、說錯詞很正常,甚至會讓你顯得更真實。”
實操建議:下次開口前,先在心里默念一句話:“我允許自己說錯3句話。” 把“必須完美”的預期降到“能表達清楚就好”,壓力會瞬間小一半。比如第一次在部門匯報時,不用想著“要讓領導覺得我很專業”,先做到“把項目進度說清楚,遇到的問題講明白”就夠了。
2. 用“小場景脫敏訓練”:從“和1個人說”到“和10個人說”
不敢說話的核心是“陌生場景帶來的恐懼”,就像學游泳不敢下水,得先從淺水區開始。我的朋友小林以前是“社恐十級選手”,連點奶茶都不敢打電話,后來她用了一個方法:每天給自己定一個“說話小任務”,難度慢慢升級——
第1周:去便利店買東西時,對收銀員說一句“麻煩幫我加熱一下,謝謝”(以前她都是點頭付錢就走);
第2周:在公司電梯里,主動和同事說一句“今天天氣真好啊”;
第3周:部門周會時,提前準備1個小觀點,舉手發言(哪怕只說3句話);
現在:她已經能主持部門的小型分享會了。
關鍵:別一開始就挑戰“當眾演講”,從你覺得“有點難但能做到”的小事開始,每完成一次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(比如喝杯奶茶),信心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。
3. 緊張時,把“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”
上臺緊張時,很多人會盯著臺下“有沒有人在看我”“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很傻”,結果越想越慌。其實你可以試試“焦點轉移法”:
如果你是演講者:提前記住前3句話,開口后盯著臺下“看起來最友善的人”(比如對你點頭微笑的人),把他當成“朋友”,對著他說;
如果你是聊天時緊張:別想“我要說什么才能讓他喜歡”,而是想“他剛才說的這件事,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可以分享?” 比如對方說“最近加班好累”,你不用搜腸刮肚找安慰的話,直接說“我上周也加了3天班,回家倒頭就睡,你是不是也這樣?” 把“表現自己”變成“交流感受”,緊張感會立刻減輕。
二、再解決“說什么”:別讓“沒內容”毀了你的表達
敢開口之后,下一步是“說得有東西”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:說了半天,你卻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么?或者聊天時總說“還行”“挺好的”,讓對話聊不下去?這不是“嘴笨”,而是沒掌握“說話的內容框架”。
1. 用“3秒開口法則”:先說結論,再講細節
職場里最讓人頭疼的溝通,是“說了5分鐘還沒說到重點”。比如你跟領導匯報工作,別說“我昨天去見了客戶,客戶說我們的方案有幾個問題,第一個是價格……第二個是交付時間……” 領導可能早就走神了。
正確的做法是“結論先行”:“領導,今天想跟您同步3件事:1. 客戶對方案的2個修改意見;2. 需要技術部支持的1個問題;3. 下周的溝通時間建議。您先聽哪一個?”
生活中也能用:比如朋友問你“周末去哪兒玩了?” 別說“我周六早上先去了超市,買了點水果,然后下午去看了個電影,電影還挺好看的,晚上……” 直接說“周末去看了個懸疑片,結局反轉超厲害!對了,我還在電影院旁邊發現一家超好吃的蛋糕店,下次帶你去?” 先說“核心事件”,再補細節,對方更容易接話。
2. 積累“話題素材庫”:別讓“沒話聊”變成常態
很多人覺得“聊天沒內容”是因為“生活太無聊”,其實不是。素材不用高大上,生活里的小事記下來,就是最好的話題。我有個同事,每天會花5分鐘記“3件小事”:
今天看到的一個新聞(比如“聽說現在年輕人流行‘City Walk’,你試過嗎?”);
自己的一個小感受(比如“我發現早上喝冰美式比熱的更提神,你平時喝咖啡有什么習慣?”);
別人說過的一句有意思的話(比如“昨天我媽說‘你們年輕人總說躺平,其實是沒找到值得站起來的事’,你覺得呢?”)
怎么積累:準備一個手機備忘錄,看到、聽到、想到什么有趣的事就記下來,分類標上“生活小事”“觀點討論”“吐槽素材”。下次聊天沒話題時,打開備忘錄翻一翻,總有能聊的。
3. 學會“提問式表達”:把“單向輸出”變成“雙向聊天”
聊天不是“演講”,不需要你一個人說個不停。有時候“沒話聊”,是因為你總用“陳述句”,而不是“提問句”。比如:
錯誤示范:“我最近在學吉他。”(說完就沒了)
正確示范:“我最近在學吉他,剛開始練和弦,手指按得生疼!你以前學過樂器嗎?有沒有這種‘痛并快樂著’的經歷?”
提問技巧:問“開放式問題”(需要對方解釋、分享的問題),別問“封閉式問題”(只能回答“是/不是”“好/不好”的問題)。比如問“你喜歡旅行嗎?”不如問“你去過的地方里,哪個地方讓你覺得‘還想再去一次’?為什么?” 對方有話可說,對話自然就流動起來了。
三、然后解決“怎么說”:同樣的話,換種方式說效果天差地別
有時候,明明內容沒問題,卻讓人聽著不舒服,甚至引起誤會。這不是“內容錯了”,而是“表達方式”出了問題。比如朋友減肥失敗,你說“誰讓你管不住嘴”,對方肯定不高興;但如果你說“我上次減肥也這樣,堅持了一周就想吃火鍋,后來我發現……” 對方可能會愿意聽你繼續說。
1. 用“情緒溫度計”調整語氣:先“共情”再“建議”
說話時,“情緒”比“內容”更先被感知。比如同事跟你抱怨“領導又改需求了,煩死了”,你別急著說“改需求很正常,你趕緊做吧”(這會讓他覺得你在敷衍),而是先接他的情緒:“是啊,剛改完又要改,換我也會覺得煩躁,感覺白做了半天對吧?” 等他情緒緩和了,再聊“其實我上次遇到這種情況,是先問領導‘這次修改的重點是什么’,后來發現……”
記住:別人向你傾訴時,80%的需求是“被理解”,20%才是“要建議”。先回應情緒,再給方法,對方才聽得進去。
2. 加入“細節畫面感”:讓你的話“活”起來
干巴巴的道理沒人愛聽,但帶細節的故事能讓人印象深刻。比如你說“我很努力”,別人可能沒感覺;但你說“那段時間趕項目,每天加班到11點,電腦旁的咖啡杯堆了一排,有天早上起來發現,手指因為一直敲鍵盤,都有點麻了”,別人會立刻感受到你的辛苦。
怎么練:描述一件事時,試著加入“5感細節”(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)。比如描述“好吃的火鍋”,別說“這家火鍋很好吃”,而是“他們家的毛肚七上八下涮15秒,撈出來裹滿香油蒜泥,咬下去又脆又嫩,辣湯的香味一下就沖到鼻子里,吃完連手指都是香的!” 細節越多,畫面感越強,別人越容易被打動。
3. 避免“絕對化表達”:把“你總是”換成“我感覺”
說話時最容易得罪人的,是用“絕對化”的詞指責對方,比如“你總是遲到”“你根本不懂我”“你從來不聽我的”。這些話會讓對方立刻進入“防御狀態”,忘記聽你后面的內容。
試試換成“感受+事實”的表達:“你今天遲到了20分鐘(事實),我等的時候有點著急,擔心會議趕不上(感受)”;“你剛才說‘這個方案不行’(事實),我有點難過,因為我準備了很久(感受)”。用“我”開頭說感受,而不是用“你”開頭指責,對方更容易接受。
四、最后解決“說得好”:讓你的話有“記憶點”,讓人記住你
說話的最高境界,不是“說得對”,而是“說得讓人記住”。同樣是表達一個觀點,有的人說完你轉頭就忘,有的人說完你會忍不住跟別人分享。區別就在于“有沒有記憶點”。
1. 用“金句公式”制造記憶點:觀點+反差/比喻
金句不用刻意寫,掌握簡單的公式就能隨口說。比如:
反差式:“你以為說話是說清楚,其實是讓別人愿意聽。”(用“以為…其實…”制造反差)
比喻式:“溝通就像拼圖,你說的每句話都是一塊拼圖,只有拼對了位置,對方才能看到全貌。”(把抽象的“溝通”變成具體的“拼圖”)
反問式:“如果連自己的想法都不敢說,又怎么指望別人懂你呢?”
怎么積累:平時看到好句子,別只劃過去,試著“改寫成自己的話”。比如看到“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”,你可以改成“成年人的‘容易’,都是咬著牙撐出來的”。改得多了,自然就能說出有記憶點的話。
2. 加入“個人故事標簽”:讓你的話有“專屬感”
比起空講大道理,別人更愿意聽你的“親身經歷”。比如你勸朋友“別害怕失敗”,不如說“我去年創業失敗,虧了5萬塊,當時覺得天都塌了,后來發現……” 個人故事自帶“真實感”和“感染力”,會讓你和別人的距離更近。
小技巧:準備3個“萬能故事”:一個關于“失敗后成長”的,一個關于“堅持后成功”的,一個關于“意外收獲”的。遇到合適的場合,挑一個講出來,比說10句道理都有用。
3. 用“留白式結尾”:不說滿,讓對方“自己想”
有時候話說太滿,反而沒味道。比如你分享完一個觀點,別說“所以你一定要這樣做”,而是說“這是我自己的一點經驗,你覺得對你有啟發嗎?” 或者“你有沒有想過,其實說話這件事,最重要的不是‘說得有多好’,而是‘你愿不愿意開口’?”
留白不是“沒說完”,而是給對方留思考的空間。就像畫畫時的“留白”,反而能讓畫面更有想象感。
其實說到底,說話技巧沒有“標準答案”,最重要的是“真誠”和“練習”。你不用追求“一開口就驚艷全場”,先做到“敢說、能說清楚、讓人愿意聽”,就已經超過很多人了。
從今天開始,選一個你覺得最容易上手的方法(比如積累素材庫、練習3秒開口法則),每天花10分鐘試試。堅持一個月,你會發現:原來自己也能把話說得讓人舒服,讓人記住。
說話是一輩子的事,不用急,慢慢來,你會越來越好的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5387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