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眾講話怎么開場-當眾講話主體部分怎么講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:明明提前背了半小時稿子,一站到臺上,看著臺下幾十雙眼睛,大腦突然一片空白,開口就是“呃……那個……今天我想講的是……”;或者講著講著,發現聽眾開始低頭玩手機,有人悄悄交頭接耳,自己越說越沒底氣,最后草草結束?
當眾講話的“開場垮掉”和“主體散架”,是90%的人都會踩的坑。其實,開場和主體部分都有可復制的方法——開場的核心是“30秒抓住注意力”,主體的關鍵是“讓聽眾跟著你走”。今天就把我見過100+場成功講話后總結的“實戰技巧”分享給你,看完就能用,下次上臺再也不用慌。
一、開場:3個“救命級”公式,新手也能直接套用
很多人覺得開場難,是因為總想“說點特別的”,結果反而把自己困住。其實開場不需要多華麗,能解決3個問題就行:讓聽眾知道“你是誰”“為什么聽你講”“接下來要講什么”。這3個公式,覆蓋90%的講話場景,直接套用就能見效。
1. 痛點提問法:用“共同經歷”拉近距離
核心邏輯:先拋出聽眾最關心的問題,讓他們覺得“這就是在說我”,自然會豎起耳朵聽。
適用場景:職場匯報、培訓分享、經驗交流(聽眾有相似背景或痛點)。
案例示范(新人轉正答辯開場):
“大家剛入職的時候,有沒有過這種感覺?領導讓你做個方案,你熬了三個通宵寫出來,結果匯報時領導打斷你:‘你這方案沒抓住重點啊。’ 我上周就遇到了——明明數據、案例都準備了,卻被說‘邏輯混亂’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:我是怎么用3天時間,把‘混亂方案’改成領導當場拍板的‘重點版’的。”
解析:先描述“新人匯報被批”的共性痛點,聽眾(尤其是同批新人)會立刻代入,然后點明“我有解決方案”,自然引出主題。
2. 場景代入法:用“畫面感”讓聽眾“身臨其境”
核心邏輯:不講抽象的道理,而是描述一個具體場景,讓聽眾仿佛“親眼看到”,好奇心會被勾起來。
適用場景:活動發言、故事分享、產品介紹(需要調動情緒或展示效果)。
案例示范(公益活動發言開場):
“上周三下午,我在社區圖書館看到一個小女孩,她抱著一本《安徒生童話》蹲在角落,翻到第17頁時突然哭了——因為那一頁被撕掉了。后來我才知道,她爸媽常年在外打工,這本圖書館借的書,是她每周最期待的‘朋友’。今天,我們聚在這里,就是想讓更多這樣的‘小期待’,不再因為‘一頁紙’而落空?!?
解析:通過“小女孩哭了”“書被撕掉”的細節,讓聽眾腦海里有畫面,比直接說“我們要幫助留守兒童”更有感染力,也為后續的公益主題做了鋪墊。
3. 反常識觀點法:用“不一樣的看法”打破預期
核心邏輯:先拋出一個和大眾認知相反的觀點,引發“為什么這么說”的疑問,強迫聽眾集中注意力。
適用場景:演講、辯論、觀點分享(需要展現獨特思考)。
案例示范(職場效率分享開場):
“我今天要講的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:‘每天加班到10點的人,不一定是努力,可能是效率太低?!?上個月我們部門來了個實習生,每天第一個到、最后一個走,結果月底考核時,他的任務完成率比準時下班的同事低了30%。后來我發現,他花3小時做的表格,其實用Excel函數10分鐘就能搞定。今天就和大家拆解:那些‘看起來很忙卻沒成果’的人,到底踩了哪些效率坑。”
解析:“加班≠努力”這個反常識觀點,會讓習慣“用加班證明自己”的職場人產生警惕,忍不住想知道“到底怎么回事”,注意力自然就被抓住了。
開場避坑提醒:這3件事千萬別做!
不要一上來就道歉:“不好意思,我準備得不太好”“我有點緊張”——你越說自己不行,聽眾越覺得你不行;
不要說和主題無關的廢話:“今天天氣真好”“感謝大家來聽我講話”(簡單感謝可以,但別超過10秒);
不要直接念稿子:盯著PPT或稿子念,聽眾會覺得你“不真誠”,眼神交流比內容本身更能拉近距離。
二、主體:2個“黃金結構”+3個細節,讓聽眾跟著你的思路走
開場抓住注意力后,主體部分最容易犯的錯是“想到哪說到哪”——要么內容太散,聽眾記不?。灰慈抢碚?,聽得想睡覺。其實主體內容就像蓋房子:先搭好框架(結構),再填進磚瓦(案例、數據),最后刷上漆(互動、金句),才能讓聽眾“看得懂、記得住、愿意聽”。
1. 主體內容的“黃金結構”:3種場景對應3種邏輯
結構一:問題-原因-方案(適合解決問題類講話)
適用場景:工作總結、項目復盤、問題匯報(聽眾想知道“出了什么事、為什么、怎么辦”)。
公式:先說“現狀問題”(具體表現+影響) 再分析“根本原因”(別只說表面,挖深層原因) 最后給“落地方案”(分步驟+誰來做+什么時候做完)。
案例示范(銷售業績下滑分析會):
“先說問題:這個月我們團隊銷售額比上月降了15%,其中老客戶復購率下降了20%(數據支撐),有3個大客戶明確說‘暫時不合作了’(具體表現)。
再看原因:不是產品問題(排除法),而是我們上個月換了新的客戶維護系統,老銷售沒培訓到位,客戶跟進延遲了3-5天(根本原因)。
最后說方案:分3步解決—— 本周三前,給所有銷售做2小時系統操作培訓(負責人:李經理); 周五前,銷售每人聯系5個老客戶,補全跟進記錄(負責人:各銷售); 下周一起,每天下班前在群里同步客戶跟進進度(監督人:我)。”
解析:用“問題-原因-方案”的邏輯,聽眾能清晰知道“發生了什么、為什么發生、接下來怎么做”,不會覺得混亂。
結構二:故事-觀點-案例(適合分享經驗/觀點類講話)
適用場景:經驗分享、演講、培訓(聽眾想知道“你想傳遞什么觀點,有沒有說服力”)。
公式:先講一個“自己或身邊人的故事”(真實具體) 從故事里提煉“核心觀點”(一句話總結) 再用“1-2個案例”(數據/細節)證明觀點。
案例示范(“如何克服當眾講話緊張”分享):
“先給大家講個我的故事:3年前我第一次在公司年會上發言,緊張到聲音發抖,手里的稿子都被汗浸濕了,下臺后同事說‘你講的啥我一句沒記住,就記得你一直在擦汗’(故事)。后來我發現,緊張的根源不是‘怕講不好’,而是‘怕別人覺得我講不好’(觀點)。
給大家舉個例子:上個月我帶的實習生小王,第一次做部門分享前緊張得失眠,我讓她提前找3個‘熟人’坐在第一排,分享時多和他們眼神交流。結果她那天不僅沒卡殼,還和臺下互動了3次,結束后好幾個同事說‘你比上次那個老員工講得還清楚’(案例)?!?
解析:故事引發共鳴,觀點點明核心,案例證明可行,聽眾會覺得“這個方法我也能試試”,接受度更高。
2. 3個細節,避免主體部分變成“自說自話”
就算結構清晰,也有人會犯“只顧自己講,不管聽眾聽沒聽”的錯。記住這3個細節,讓聽眾全程“在線”:
每10分鐘加一個“互動鉤子”
人專注聽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,超過后很容易走神??梢栽诿總€段落結尾加個小互動,比如提問(“大家覺得剛才說的這個方法,最難的地方在哪?”)、舉手(“用過這個工具的同事舉個手,讓我看看有多少人?”)、小任務(“現在請你拿出手機,打開備忘錄,寫下你覺得今天最有用的一個點”)。
用“具體案例”代替“抽象理論”
別總說“要提高效率”“要重視細節”,聽眾聽了沒感覺。換成具體案例:“上次我們部門做活動,因為沒檢查海報上的時間,把‘下午2點’寫成‘晚上2點’,結果10個客戶遲到,活動差點搞砸——這就是不重視細節的代價?!?細節越具體,聽眾越有代入感。
結尾留“一句話記憶點”
主體部分講完后,用一句話總結核心觀點,比如:“今天講了這么多,其實就一句話:當眾講話,開場抓痛點,主體講邏輯,結尾給行動。” 聽眾可能記不住你說的所有內容,但這句話會留在他們腦子里。
最后想說:
當眾講話不是“天生會”,而是“練會的”。我見過最內向的程序員,通過10次部門分享,從“說3句話卡殼”變成“能脫稿講20分鐘”;也見過剛畢業的大學生,用“痛點提問法”開場,在面試中讓HR眼前一亮。
記?。洪_場不用追求“驚艷”,能讓聽眾“愿意聽下去”就贏了;主體不用追求“全面”,能讓聽眾“記住一個核心點”就夠了。下次上臺前,先花5分鐘想清楚:“聽眾最關心什么?我想讓他們記住什么?” 想明白這兩個問題,你就已經超過80%緊張的人了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4118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