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眾講話的正確步驟-演講步驟-遵循步驟
摘要
當眾講話,幾乎是每個人繞不開的課題——求職面試、工作匯報、婚禮發言、會議分享……但現實中,有人上臺就腿軟、說話沒邏輯,有人講完臺下毫無反應,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說了啥。其實,當眾講話不是“天賦”,而是能通過步驟拆解學會的技能。本文結合100+場實戰案例,總結出5個可落地的核心步驟,從準備到收尾,幫你告別緊張、邏輯清晰、讓聽眾記住你說的話。
第一步:用“三階準備法”打底,把緊張變成底氣
很多人覺得“上臺緊張是因為不自信”,其實90%的緊張,根源是“準備不足”。就像考試前沒復習會慌,當眾講話前沒做足準備,自然心里沒底。分享一套經過驗證的“三階準備法”,幫你把緊張轉化為表達的底氣。
1.1 先搞清楚“為什么講”:目標決定內容方向
開口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聽眾是誰?(同事/領導/客戶/陌生人?他們關心什么?)
想讓他們聽完后做什么?(記住一個觀點/采取一個行動/認可你的方案?)
核心信息是什么?(如果只能說一句話,你想傳遞什么?)
舉個例子:新人入職自我介紹,聽眾是同事,目標是“讓大家記住你、愿意和你合作”,核心信息可以是“我叫XX,擅長XX,以后有需要隨時找我”。如果沒搞清楚目標,很容易變成“流水賬報履歷”,聽完大家只記得“哦,來了個新人”,等于白講。
1.2 用“金字塔結構”搭框架:別讓內容像一團亂麻
我見過太多人準備講話時,要么把稿子寫成論文(密密麻麻全是字),要么想到啥寫啥(東一榔頭西一棒子),結果上臺后自己都繞暈了。其實,好的內容框架就像“搭房子”,先有承重墻,再填細節。推薦用“金字塔結構”:
頂層(結論):先說核心觀點(比如“我建議把下周的活動改到周末”);
中層(論據):用2-3個理由支撐(“理由1:周末年輕人時間更充裕;理由2:場地周末有空檔;理由3:競品上周在工作日辦活動,效果一般”);
底層(案例/數據):每個理由配一個具體案例或數據(“比如上次我們在周末辦的沙龍,到場人數比工作日多40%”)。
記住:成年人的注意力有限,沒人愿意聽你“鋪墊半天”,先給結論,再講理由,效率最高。
1.3 提前彩排“3遍以上”:讓身體記住表達的感覺
“我稿子背得滾瓜爛熟,上臺還是緊張”——這是很多人的誤區:背稿子≠準備充分。真正的準備,是讓身體和大腦形成“肌肉記憶”。
第一遍彩排:對著鏡子說,看表情是否自然,手勢會不會太僵硬(比如別一直抱臂或插兜);
第二遍彩排:用手機錄音,聽自己的語速(正常講話每分鐘150-200字,太快聽不清,太慢容易走神)、語氣(有沒有抑揚頓挫,別像念課文);
第三遍彩排:找1-2個朋友當聽眾,讓他們提意見(“剛才那段我沒聽懂”“這里可以舉個例子”)。
我之前帶過一個學員,第一次匯報時把稿子背了20遍,上臺還是卡殼;后來按這個方法彩排3遍,加了朋友反饋的案例,匯報時反而流暢自然——因為她的身體已經“適應”了表達的節奏。
第二步:3秒抓住注意力,開場別再“感謝領導感謝同事”
你有沒有發現?很多人講話的開場是“各位領導、各位同事,大家好!非常榮幸站在這里……”——話沒錯,但太平淡了,聽眾聽到第三句可能就開始走神。真正的黃金開場,要在3秒內讓聽眾心里“咯噔”一下:“哦?這和我有關/有點意思”。分享3個實戰中最有效的開場公式:
2.1 痛點開場:“你是不是也遇到過……”
直接戳中聽眾的共同經歷,瞬間拉近距離。比如:
給職場人分享時間管理:“你是不是也經常覺得,一天忙到晚,卻不知道干了啥?下班前看著待辦清單,越劃越多,焦慮得睡不著?”
婚禮上作為朋友發言:“我和新郎認識10年,見過他最糗的樣子——大學時為了追新娘,在宿舍樓下彈吉他跑調,被宿管阿姨拿著掃帚趕……”(用具體場景引發共鳴)
注意:痛點要具體,別泛泛而談“大家都很辛苦”,而是說“每天早上睜眼第一件事,就是看工作群有沒有新消息”,越細節越容易讓人代入。
2.2 反常識開場:“你以為的……其實是錯的”
用一個和常識相反的觀點,激發聽眾的好奇心。比如:
分享溝通技巧:“很多人覺得‘會說話’就是嘴甜、會夸人,但我見過最會溝通的人,其實是‘會閉嘴’的人——去年我們團隊拿下一個大客戶,靠的不是滔滔不絕介紹產品,而是聽對方吐槽了2小時行業痛點。”
講讀書方法:“你是不是覺得讀書要‘從頭讀到尾’?但我最近半年讀了50本書,沒有一本是完整讀完的,反而記住的內容比以前多3倍。”
這種開場的關鍵是“先打破認知,再給出答案”,聽眾會忍不住想:“為什么?快說說!”
2.3 數據開場:“XX%的人不知道……”
用具體數據制造“信息差”,讓聽眾覺得“這個內容有價值”。比如:
做健康主題分享:“據《中國睡眠研究報告》,76%的職場人每天睡眠不足7小時,但真正影響精力的不是睡眠時長,而是深度睡眠的占比——今天我就教大家3個方法,不用早睡也能提升深度睡眠。”
講職場晉升:“去年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,同崗位工作3年的人,有人年薪翻3倍,有人原地踏步,差別不在于努力程度,而在于‘向上溝通’的能力——比如匯報工作時,你是說‘我做了XX’,還是‘我解決了XX問題,帶來了XX結果’?”
數據不用太復雜,關鍵是和聽眾的利益相關(健康、錢、效率等),讓他們覺得“這和我有關系,得聽聽”。
第三步:主體表達“3要3不要”,讓聽眾聽得懂、記得住
開場抓住注意力后,主體內容是“留住聽眾”的關鍵。很多人講著講著就變成“自說自話”,要么內容太多記不住,要么太枯燥聽不下去。這里有“3要3不要”原則,幫你把內容講透、講活。
3.1 要“少而精”,不要“多而雜”:每個部分只講1個核心點
心理學研究發現,成年人一次最多能記住3個信息點。如果你在10分鐘里講5個觀點、8個案例,聽眾聽完可能啥也記不住。
正確的做法是:每個部分只講1個核心點,用“觀點+案例+總結”的結構展開。比如講“如何提升溝通效率”,可以分3個部分:
第一部分:核心點“先聽后說”,案例“上次和客戶溝通,我先讓他說10分鐘需求,再回應,效率提升50%”,總結“溝通不是比誰說得快,而是比誰聽得準”;
第二部分:核心點“用‘我’代替‘你’”,案例“同事遲到,說‘你怎么又遲到了’(指責)vs‘我等你的時候有點著急,下次可以提前說一聲嗎’(表達感受),效果完全不同”,總結“‘我’開頭的話,對方更容易接受”;
第三部分:核心點“結尾給行動指令”,案例“匯報工作時,別說‘以上是我的想法’,而說‘接下來我會做XX,需要您支持XX’”,總結“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,不是結束對話”。
這樣每個部分有1個觀點、1個案例、1個總結,聽眾聽完能記住“先聽后說、用我代替你、給行動指令”,簡單清晰。
3.2 要用“故事”,不要“說教”:讓內容有畫面感
你可能不記得中學課本里的數學公式,但一定記得里面的故事(比如“曹沖稱象”“愛迪生發明電燈”)。因為故事有畫面感,容易被大腦記住。
怎么把觀點變成故事?記住“STAR法則”:
S(情境):當時是什么場景?(比如“上個月我帶團隊做一個項目, deadline只剩3天,進度卻落后50%”);
T(任務):要解決什么問題?(“客戶催得緊,團隊成員都很焦慮,有人甚至想放棄”);
A(行動):你做了什么?(“我沒有催大家加班,而是先開了個短會,讓每個人說一個‘今天能完成的最小目標’,然后帶頭做最緊急的部分”);
R(結果):最后怎么樣了?(“3天后不僅按時交付,客戶還夸我們‘效率高、配合默契’,團隊士氣也提上來了”)。
比如你想講“遇到困難別慌,先拆解目標”,直接說教沒人聽,但用上面的故事,聽眾自然能get到你的觀點——這就是“故事比道理更有說服力”。
3.3 要“控節奏”,不要“一口氣說完”:給聽眾留“消化時間”
講話不是“趕火車”,說得越快越好。適當的停頓、強調,能讓聽眾跟上你的思路。
重點內容前停頓1秒:比如“接下來我要說的這個方法,(停頓)能幫你節省50%的溝通時間”——停頓能吸引注意力,讓聽眾知道“重點來了”;
每講5分鐘互動一次:比如“剛才說的‘用我代替你’,大家平時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?(等2秒)有的話可以舉手示意一下”——互動能讓聽眾從“被動聽”變成“主動參與”,不容易走神;
復雜內容“說人話”:別用專業術語堆內容,比如給非技術同事講方案,別說“我們用了分布式架構、微服務部署”,而說“這個系統就像‘拼樂高’,每個功能是一個小模塊,哪里壞了換哪里,不用整個拆開,維護起來更方便”——類比能讓復雜內容變簡單。
第四步:互動與應變,別讓“突發情況”毀了全場
哪怕準備再充分,現場也可能出意外:忘詞、聽眾走神、有人打斷提問……這時候慌了神,前面的努力可能白費。分享3個“應急技巧”,幫你穩住場面。
4.1 忘詞了?別硬想,用“過渡句”救場
沒人能保證永遠不忘詞,關鍵是別讓聽眾看出來你忘詞了。可以用這幾個過渡句:
“剛才說到這里,我突然想到一個案例,特別能說明這個問題……”(用案例拖延時間,順便回憶接下來的內容);
“關于這個點,其實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——有沒有人有類似的經歷?”(把問題拋給聽眾,趁他們回答時整理思路);
“可能我剛才說得有點快,我們再回顧一下核心:XXX(重復前面的觀點),接下來我們看XXX(直接跳到下一部分,別糾結忘記的內容)。”
我自己剛開始做培訓時,有次講到一半突然忘了接下來的案例,就用“剛才這個方法,我上周在XX公司培訓時,他們的員工分享了一個更有意思的做法……”,邊說邊翻PPT(其實PPT上有提綱),幾秒鐘就想起來了——聽眾完全沒發現我忘詞了。
4.2 聽眾走神?用“小動作”拉回來
如果看到有人低頭玩手機、交頭接耳,別直接說“大家認真聽”(會讓人尷尬),可以用這些“軟方法”:
走近聽眾:慢慢走到走神的人附近(不用盯著他),降低音量說話——人的本能會注意靠近的人,自然會抬頭;
突然提問:“剛才說的這個問題,XX(隨便點一個看起來認真的人),你覺得如果是你,會怎么解決?”(其他人會擔心被點到,會集中注意力);
換個語氣:突然提高音量說“重點來了!”,或者壓低聲音說“接下來這個內容,一般人我不告訴他”——語氣變化能刺激聽眾的聽覺,拉回注意力。
4.3 被打斷提問?別慌,用“3步回應法”
有人突然提問,甚至質疑你的觀點,是好事——說明他在認真聽。回應時記住“先接住、再解答、再拉回”:
先接住:肯定對方的問題(“這個問題問得很好,確實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”),別直接反駁(“你這個想法不對”);
再解答:用“觀點+案例”簡單回應(別展開說,避免跑題),比如“關于XX,我的建議是XXX,比如上次……”;
再拉回:解答完后說“這個話題我們后面可以單獨聊,現在我們繼續剛才的內容……”,把節奏拉回你的主線。
第五步:收尾留“記憶點”,別讓講話“虎頭蛇尾”
很多人講話的結尾是“我的分享完了,謝謝大家”——平淡收尾,聽眾聽完轉身就忘。好的結尾,應該像“鉤子”,讓聽眾記住你的核心觀點,甚至愿意行動。分享3個“記憶點收尾法”:
5.1 金句收尾:用一句話總結核心觀點
金句不是“心靈雞湯”,而是能濃縮你核心觀點的“短句子”。比如:
講時間管理:“真正的高效,不是做更多事,而是做對的事——每天先完成3件‘重要但不緊急’的事,你會發現生活輕松很多。”
講團隊合作:“一個人可以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——別害怕分享你的想法,也別忽視別人的建議。”
金句不用刻意押韻,關鍵是“簡單、有觀點、能記住”。可以提前準備1-2句,結尾時放慢語速、加重語氣說出來,效果翻倍。
5.2 行動號召:讓聽眾“聽完就能做”
講話的終極目的,是讓聽眾有所行動。結尾時可以給一個“小任務”,比如:
分享溝通技巧后:“希望大家明天上班,試試用‘我’代替‘你’和同事說話,比如把‘你這個方案寫得不清楚’,換成‘我看這個方案時,有幾個地方沒太明白,我們可以一起改改嗎’——相信我,你會發現溝通突然變順暢了。”
講讀書方法后:“今晚回家,挑一本你一直想讀但沒讀的書,別從頭讀,直接翻到第50頁,找一個你感興趣的段落讀5分鐘——說不定你就想繼續讀下去了。”
行動號召要“具體、簡單、能立刻做”,聽眾才會愿意嘗試。
5.3 故事收尾:用情感打動聽眾
如果開場用了故事,結尾可以“首尾呼應”;如果沒有,也可以用一個簡短的故事收尾,引發情感共鳴。比如:
講堅持的重要性:“我想起大學時,我們班有個女生,每天早上6點去圖書館背單詞,大家都笑她‘太卷了’。畢業時,她是全班唯一一個通過專八、拿到外企offer的人。后來她說:‘我不是聰明,只是每天多背10個單詞而已。’——其實成功沒那么復雜,把一件小事堅持做下去,時間會給你答案。”
故事不用太長,30秒左右,重點是傳遞情感(感動、激勵、溫暖),讓聽眾記住“那個故事”,自然也記住了你想傳遞的觀點。
當眾講話,從來不是“天生就會”的技能。從準備到開場,從表達主體到互動應變,再到收尾留痕,每個步驟都有方法可依。關鍵是“先模仿,再練習”——今天學的步驟,明天開會時就試試開場用“痛點提問”,匯報時用“金字塔結構”,講完后看看聽眾的反應,慢慢調整。
別怕犯錯,沒人會記得你講話時的小失誤,但大家會記得你傳遞的觀點和態度。下次再需要當眾講話時,深呼吸,告訴自己:“我已經做好了準備,現在,該讓他們聽聽我的聲音了。”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3441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