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制作的基本流程-影片制作的流程是什么
你可能在電影院看完一部電影后,會忍不住想:“這么精彩的故事,到底是怎么從一個想法變成大銀幕上的畫面的?”其實,影視制作就像搭積木,從一塊小小的“創意積木”開始,經過無數人一步步拼接、打磨,最后才能變成一座完整的“故事城堡”。今天就帶你拆解這個“搭積木”的全過程——從一個模糊的點子,到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成品,影視制作到底要經歷哪些步驟?哪些環節最容易踩坑?新人該從哪里入手了解?看完這篇,你會對“拍電影”這件事有個清晰的認知。
一、前期籌備:所有“麻煩”都該在這里解決
很多人以為影視制作的第一步是“開機拍攝”,但內行人都知道:真正決定影片成敗的,是開機前的“籌備階段”。這個階段就像蓋房子前的“打地基”,地基打得牢,后面蓋樓才不會塌。前期籌備做得越細,后期拍攝和制作就越省心,反之,前期偷的懶,都會變成后期的“坑”。
1. 劇本開發:從“一句話點子”到“可拍的故事”
所有影片的起點,都是一個“創意”。可能是編劇某天的靈感(比如《我不是藥神》源于現實新聞),可能是導演想表達的某個主題(比如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探討信仰與現實),也可能是投資方看中的IP(比如《哈利波特》系列)。但“創意”只是第一步,要變成能拍的劇本,還得經歷3個階段:
大綱階段:把創意濃縮成“一句話梗概”,再擴展成“三幕式結構”(開頭-發展-高潮-結局),明確主要人物、核心沖突、故事走向。比如《流浪地球》的最初大綱,就是“太陽要爆炸,人類帶著地球跑路,途中遇到木星危機”。
初稿階段:填充細節,寫出完整的故事,包括對話、場景描述、人物心理活動。這一步最容易“卡殼”,很多編劇會改十幾稿甚至幾十稿。比如《霸王別姬》的劇本,李碧華和蘆葦改了5年,光張國榮的臺詞就調整了上百處。
修改階段:找導演、制片人、甚至演員提意見,打磨邏輯漏洞、優化人物動機。比如《無間道》最初的劇本里,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是個普通警察,后來導演覺得“不夠帶感”,改成了“臥底”,才有了后來的經典。
劃重點:劇本不是“寫完就完事”,而是要“能拍出來”。比如你寫“主角從100層樓跳下來”,得考慮預算能不能支撐這個場景,實拍還是特效,這些都要在劇本階段就和團隊溝通。
2. 團隊組建:找對“搭積木”的人
劇本確定后,就要組建“造夢團隊”了。核心成員包括:
制片人:“大管家”,負責拉投資、管預算、控進度,相當于“搭積木”時的“總調度”。
導演:“靈魂人物”,負責把控藝術風格,指導演員表演,決定鏡頭怎么拍。
攝影指導:“畫面負責人”,和導演一起定“鏡頭語言”(比如《臥虎藏龍》的竹林戲用了大量長鏡頭,就是攝影指導鮑德熹的主意)。
美術指導:“場景魔術師”,設計場景、道具、服裝,讓故事“看起來像真的”(比如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長安城,就是美術團隊花6個月搭出來的)。
錄音指導:“聲音工程師”,負責現場收音,后期音效設計(很多人不知道,電影里90%的“環境音”都是后期配的,比如《泰坦尼克號》沉船時的“金屬扭曲聲”,是錄音師用鋼管摩擦出來的)。
踩坑提醒:團隊成員一定要“風格合拍”。比如導演想拍文藝片,結果找了個擅長商業片的攝影指導,拍出來的畫面可能“驢唇不對馬嘴”。
3. 預算與計劃:算清“每一塊積木”的成本
“拍電影是燒錢的藝術”,這話不假。前期必須算清每一筆賬,不然拍到一半沒錢了,只能“爛尾”。預算通常包括:
創作成本:劇本費、導演/演員片酬(一線演員片酬可能占總預算的30%-50%)。
拍攝成本:場地費、設備租賃費(一臺專業攝影機每天租金可能上萬元)、劇組人員工資、餐飲住宿。
后期成本:剪輯、調色、特效、配樂、混音。
應急資金:預留10%-20%的“備用金”,應對突發情況(比如拍外景遇到下雨,得等天晴,多出來的住宿費、設備閑置費都從這里出)。
計劃方面,要做“拍攝日程表”(行業叫“通告單”),精確到每天拍哪些場景、用哪些演員、需要哪些設備。比如《甄嬛傳》拍了150天,每天的通告單有十幾頁,連“宮女頭飾戴左邊還是右邊”都寫得清清楚楚。
4. 選景與選角:讓故事“落地”
劇本里寫“主角在海邊告白”,總不能真的隨便找個池塘拍吧?選景要符合故事背景,還要考慮可行性:比如《隱入塵煙》選在甘肅農村,既符合“農民題材”,又能控制成本;《阿凡達》的“潘多拉星球”找不到實景,才用全CG特效。
選角更關鍵,“演得像”比“名氣大”重要。比如《山海情》選黃軒演馬得福,不是因為他流量高,而是導演覺得他“身上有股樸實的韌勁”;《狂飆》里張頌文演高啟強,試戲時他主動要求“穿著舊西裝、提著魚腥味的塑料袋”,一個動作就說服了導演。
5. 分鏡頭腳本:畫出來的“拍攝地圖”
很多新人導演覺得“現場發揮就行”,結果拍出來的素材剪不起來。分鏡頭腳本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——把劇本里的文字,變成一幅幅“漫畫”,標注每個鏡頭的景別(近景/遠景)、角度(仰拍/俯拍)、時長、畫面內容。比如《黑客帝國》里“子彈時間”的經典鏡頭,分鏡頭腳本里畫了27個角度,才拍出那種“時間靜止”的效果。
小技巧:不會畫畫也沒關系,用手機拍參考圖、寫文字描述也行,重點是讓團隊知道“導演想要什么畫面”。
二、中期拍攝:片場就是“戰場”,每天都在和意外“打架”
前期籌備再充分,到了拍攝現場,還是會遇到各種“突發狀況”:演員忘詞、設備壞了、突然下雨……所以老導演常說:“片場一天,人間一年。”
1. 開機準備:把“戰場”搭好
正式開拍前,劇組要提前一天到現場“布場”:美術組搭景、道具組擺道具、燈光組架燈、錄音組布麥克風。比如拍一場“古代書房戲”,道具組要擺好筆墨紙硯、書架上的書(可能是假書,但封面要像真的),燈光組要模擬“夕陽照進窗戶”的光影,錄音組要藏好無線麥(不能穿幫)。
演員也要提前到場“走位”:熟悉臺詞、試動作、和對手戲演員磨合。比如《慶余年》里張若昀和李沁的對手戲,開拍前會單獨在角落對詞半小時,確保情緒到位。
2. 實拍流程:一個鏡頭拍10遍是常態
實拍時,導演會喊“3、2、1,開始!”,但這只是開始——一個鏡頭可能要拍5遍、10遍,甚至20遍:
第1遍:“走戲”,演員找感覺,導演看整體節奏。
第2-5遍:“保一條”,確保畫面、聲音、表演都“合格”,能剪進成片。
第6遍以后:“求更好”,比如演員嘗試不同的情緒(哭著說臺詞vs笑著說臺詞),攝影嘗試不同的角度(推鏡頭vs搖鏡頭)。
比如《喜劇之王》里周星馳演尹天仇,“我養你啊”那場戲,張柏芝哭了15遍,周星馳才說“這條過了”——不是張柏芝演得不好,而是周星馳想要“哭到鼻涕冒泡,但眼神里有光”的真實感。
3. 場記:最容易被忽略的“細節控”
很多人沒聽過“場記”這個崗位,但它是后期剪輯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場記要做3件事:
記錄每個鏡頭的編號(比如“第3場第2鏡第4次拍攝”,記為“3-2-4”);
標注鏡頭里演員的動作、道具的位置(比如“演員左手拿杯子,杯子在桌子左邊”);
記錄臺詞有沒有改動、有沒有穿幫(比如“上一個鏡頭演員戴了手表,這個鏡頭沒戴”)。
血淚教訓:如果場記記錯了鏡頭編號,后期剪輯時可能找不到對應的素材,只能重拍——重拍一天的成本,可能夠買一輛車了。
三、后期制作:把“碎片”拼成“故事”,讓畫面“活”起來
拍攝結束后,劇組會交出幾百小時的“素材帶”,但這只是一堆“碎片”。后期制作就是把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故事,還要給它“化妝”(調色)、“配音”(音效)、“穿衣服”(特效)。
1. 素材整理:給“碎片”貼標簽
后期第一步,是把所有素材按“場次”“鏡頭號”分類,就像給書本編目錄。比如“第5場咖啡館的戲”,把所有相關的鏡頭(全景、中景、近景、特寫)放在一起,方便剪輯師查找。
小提醒:素材一定要備份!曾經有劇組拍完戲,硬盤壞了,所有素材丟失,只能從頭再來——這不是夸張,是真實發生過的事。
2. 剪輯:第二次“寫劇本”
剪輯師拿到素材后,會根據分鏡頭腳本和導演的要求,把鏡頭拼接成“初剪版”(行業叫“粗剪”)。但粗剪只是“搭骨架”,真正的“靈魂”在“精剪”:
剪節奏:刪掉拖沓的鏡頭,讓故事更緊湊。比如《速度與激情》的賽車戲,每個鏡頭只有2-3秒,快節奏讓觀眾心跳加速。
剪情緒:通過鏡頭順序影響觀眾感受。比如拍“主角得知親人去世”,先給主角的特寫(愣住),再切親人的遺像,比直接拍遺像更有沖擊力。
剪邏輯:確保故事前后不矛盾。比如前面拍主角穿紅衣服,后面突然變成藍衣服,觀眾會出戲,剪輯師要把這種“穿幫鏡頭”剪掉。
經典案例:《無間道》里“天臺對決”那場戲,原本拍了20分鐘,剪輯師剪掉了一半臺詞,只留下“我想做個好人”“對不起,我是警察”,反而成了影史經典——有時候,“少即是多”。
3. 調色:給畫面“定調”
raw素材的畫面通常是“灰蒙蒙”的,調色師要通過軟件(比如達芬奇)調整亮度、對比度、色溫,讓畫面符合影片的風格:
文藝片常用“低飽和、高對比度”(比如《白日焰火》的冷色調,突出孤獨感);
喜劇片常用“高飽和、暖色調”(比如《你好,李煥英》的暖黃色,營造懷舊感);
恐怖片常用“藍綠色調”(比如《咒怨》的冷綠色,讓人覺得陰森)。
冷知識:很多電影的“夜景戲”其實是白天拍的,靠調色“調成”黑夜——這種方法叫“日拍夜”,能節省燈光成本。
4. 配樂與音效:讓觀眾“身臨其境”
“沒有聲音,再好的戲也出不來”。配樂和音效是影視的“隱形翅膀”:
配樂:用音樂烘托情緒。比如《泰坦尼克號》沉船時的配樂,從激昂到悲壯,觀眾跟著流淚;
音效:讓畫面更真實。比如腳步聲、開門聲、風聲,很多都是后期“擬音”的——擬音師會用各種道具模擬聲音,比如用“揉塑料袋”模擬“火焰燃燒聲”,用“敲西瓜”模擬“拳頭打在身上的聲音”。
5. 特效合成:把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
有些場景實拍做不到(比如《復仇者聯盟》的外星飛船、《流浪地球》的行星發動機),就需要特效(VFX):
綠幕摳像:演員在綠幕前表演,后期把綠幕換成背景(比如《阿凡達》的潘多拉星球);
3D建模:用電腦做虛擬場景或角色(比如《指環王》的咕嚕);
實體特效+CG:結合實拍和特效(比如《侏羅紀公園》的恐龍,先做實體模型,再用CG修細節)。
注意:特效不是“越多越好”。《流浪地球2》的導演郭帆說:“特效是為故事服務的,不能為了炫技而加特效。”
6. 字幕、包裝與成片審核
最后一步,是加字幕(包括臺詞、字幕翻譯、字幕特效)、做片頭片尾包裝(比如《魷魚游戲》的片頭動畫,用木偶人暗示“生死游戲”),然后送審(電影送國家電影局,網劇送廣電總局)。審核通過后,一部影片才算真正“完成”。
寫在最后
影視制作是個“遺憾的藝術”——沒有哪部影片能做到100%完美,每個環節都可能有疏漏,但正是這些“不完美”,讓每部作品都獨一無二。如果你是新人想入行,記住:流程是死的,人是活的,多實踐、多觀察、多總結,比死記硬背流程更重要。畢竟,所有偉大的影片,都始于一個“想講故事”的初心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723789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