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制作包含哪些內容
如果你曾在電影院看完一部電影后,對著片尾滾動的字幕發呆——“這么多人,到底都在忙些什么?”“一部兩小時的電影,是怎么從‘一個想法’變成‘眼前畫面’的?”今天這篇文章,就帶你從頭到尾拆解影視制作的全流程。從一個模糊的創意到最終呈現在銀幕上的作品,中間藏著無數人的心血和專業細節,看完你會發現:每部能被你看到的影視作品,都是一場“精密協作的工業奇跡”。
一、前期籌備:把“想法”變成“可執行的計劃”
很多人以為影視制作是從“開機拍攝”開始的,但實際上,真正決定作品成敗的,80%都在前期籌備階段。就像蓋房子要先畫圖紙、打地基,前期籌備就是給整個項目“畫圖紙”的過程,這個階段沒做好,后面拍得再熱鬧都是白搭。
1. 劇本開發:從“一句話點子”到“分鏡頭腳本”
所有影視作品的起點,都是“故事”。但“有故事”和“能拍出來”是兩碼事,劇本開發就是把“模糊的創意”變成“具體的拍攝指南”。
第一步:創意孵化。可能是一個導演的個人經歷(比如《少年的你》源于導演對校園霸凌的關注),也可能是一本小說、一個真實事件(比如《我不是藥神》改編自“陸勇案”)。這個階段的核心是“確認故事有沒有價值”——觀眾會不會關心?能不能引發共鳴?有沒有獨特的視角?
第二步:大綱與初稿。確定創意后,先寫“故事大綱”:主角是誰?遇到什么問題?怎么解決?結局是什么?(行業里常說的“三幕式結構”就藏在這里:開端-發展-高潮-結局)。比如《肖申克的救贖》,大綱就是“被冤入獄的銀行家安迪,在監獄里用智慧和堅持重獲自由”。大綱通過后,才開始寫“劇本初稿”,把對話、場景、動作都寫出來。
第三步:打磨與定稿。沒有哪個劇本是一稿成型的。《霸王別姬》的劇本改了8稿,導演陳凱歌和編劇蘆葦為了“程蝶衣的人物動機”吵了無數次;《流浪地球》的劇本更是改了15稿,光是“行星發動機”的設定就推翻過3次。這個階段還要請“劇本醫生”(行業里專門改劇本的專家)提意見,甚至做“劇本朗讀會”,聽演員讀臺詞順不順、觀眾有沒有代入感。
最終產物:分鏡頭腳本。這是導演的“拍攝說明書”,把劇本里的每一句臺詞、每一個動作,都轉化成“畫面描述”:鏡頭從哪里拍?是全景還是特寫?演員表情怎么設計?比如《泰坦尼克號》里“杰克給露絲畫畫”的場景,分鏡頭腳本里會寫:“鏡頭從杰克的肩膀后推近,聚焦露絲的眼睛(特寫),睫毛微顫,嘴角帶笑,背景虛化,只留鉛筆劃過紙張的沙沙聲”。
2. 融資與制片:“錢從哪來”和“錢怎么花”
劇本再好,沒錢拍也是白搭。影視制作本質上是“燒錢的藝術”,一部院線電影的成本從幾百萬到上億不等(比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成本6000萬,《長津湖》成本超13億),這些錢從哪來、怎么花,就是“制片組”的核心工作。
融資:找錢的學問。常見的融資方式有:出品方直接投資(比如萬達、光線這些影視公司)、版權預售(提前把海外發行權、網絡播放權賣掉換錢)、政府補貼(比如拍主旋律題材可能有政策支持)。但融資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錢拿多了,投資方可能會干預創作(比如要求加流量明星、改結局),所以平衡“資金”和“創作自由”是制片人的必修課。
制片計劃:把錢花在刀刃上。融資到位后,制片主任(相當于項目“大管家”)會做“制片計劃”:拍攝多少天?每天拍哪些場景?需要多少演員、道具、場地?預算怎么分配?比如拍古裝劇,服裝道具可能占30%預算;拍科幻片,特效預算可能要留50%。這里有個行業冷知識:拍攝周期每超一天,就可能多花幾十萬成本(場地租金、人員工資、設備租賃都是按天算的),所以《甄嬛傳》拍了90天,《延禧攻略》只拍了60天,都是精打細算的結果。
3. 主創團隊與演員:“搭班子”決定作品風格
劇本和錢都到位后,就要“搭班子”了。主創團隊就像廚師團隊,同樣的食材(劇本),不同的廚師(團隊)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。
核心主創:導演(總負責人,決定作品風格)、攝影指導(管畫面,比如《臥虎藏龍》的攝影指導鮑德熹,用“竹林打斗”的長鏡頭讓武俠片有了詩意)、美術指導(管場景和道具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美術指導黃海,為了還原唐朝長安城,建了一座1:1的“唐城”)、剪輯指導(后期負責講故事節奏,很多電影“成片比劇本好看”,都是剪輯的功勞)。
演員選角:選角導演要根據角色特點找演員,不只是“長得像”,還要“氣質貼”。比如《山海情》選黃軒演馬得福,不是因為他是明星,而是他身上有“樸實又倔強”的農村青年感;《隱秘的角落》選秦昊演張東升,是看中他“笑著殺人”的反差感。有時候還會用“試鏡”:讓演員現場演一段戲,看能不能入戲。據說《哈利波特》選丹尼爾·雷德克里夫,是因為導演覺得他“眼睛里有魔法”。
4. 籌備細節:連“道具上的字”都要摳
前期籌備的最后一步,是“萬事俱備,只欠開機”。這個階段要確認所有細節:場地是否租好?道具是否到位?演員檔期是否協調?甚至連“演員穿什么襪子”“場景里的茶杯是什么年代的”都要確認。
場景勘景:導演和美術指導要親自去看拍攝地。比如《八佰》為了拍四行倉庫保衛戰,在蘇州建了一座1:1的“四行倉庫”實景,連墻上的彈孔位置都和歷史照片一致;《去有風的地方》選云南沙溪古鎮,是因為導演覺得“那里的慢節奏和劇里的治愈感匹配”。
道具與服裝:“細節控”劇組會在道具上花大功夫。《甄嬛傳》里的“點翠頭釵”是找非遺傳承人手工做的;《覺醒年代》里陳獨秀辦公室的報紙,上面的新聞都是1915年真實發生的;甚至《流浪地球2》里的“量子計算機550W”,劇組真的做了一臺能開機的模型。
技術測試:如果有特殊拍攝手法(比如水下拍攝、動作捕捉),還要提前做技術測試。《阿凡達》拍動作捕捉時,演員要穿帶傳感器的衣服,在綠幕前表演,導演通過實時畫面看“虛擬角色”的動作是否自然,這個測試就花了3個月。
二、中期拍攝:把“紙面上的文字”變成“鏡頭里的畫面”
前期籌備做了3-6個月(甚至更久),終于到了“開機”這一天。但拍攝現場遠比你想象的“混亂又有序”——上百人圍著一個鏡頭轉,導演喊“開始”后,所有人都要屏住呼吸;喊“停”后,可能因為“演員頭發亂了”“道具位置錯了”,就得重拍十幾遍。
1. 拍攝流程:每天都在“搶時間”
拍攝不是按劇情順序拍的,而是按“場景集中原則”:比如今天所有在“醫院”的戲一起拍,明天所有“室內夜戲”一起拍,這樣能節省場地和設備成本。所以演員可能早上演“生離死別”,下午就要演“哈哈大笑”,對情緒切換能力要求極高。
場記:現場有個“場記員”,拿著場記板(就是拍電影時“啪”一聲合上的板子),記錄每個鏡頭的編號、拍攝次數(比如“1場3鏡2次”,意思是第1場戲第3個鏡頭第2次拍攝)。這些記錄會交給后期剪輯,避免鏡頭混亂。
多機位拍攝:重要場景會用“多機位”(比如3-5臺攝像機同時拍),比如《長津湖》的戰爭戲,用了8臺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,既能捕捉演員表情,又能拍爆炸、沖鋒的大場面,后期剪輯時選擇更多。
2. 核心崗位:每個環節都在“摳細節”
拍攝現場像個“小型工廠”,每個崗位都有明確分工,缺一不可:
導演:坐在監視器前,盯著畫面喊“開始”“停”,指揮演員怎么演(“眼神再狠一點”“走路慢半拍”),告訴攝影“鏡頭推近一點”。好導演能“調教演員”,比如張藝謀拍《金陵十三釵》,讓倪妮演玉墨,前3個月只讓她學旗袍步態、南京話,最后一個眼神就能演出“風情又倔強”。
攝影組:扛著“長槍短炮”的攝影師,要根據導演要求調整鏡頭(廣角鏡頭拍大場面,長焦鏡頭拍特寫)、燈光(順光顯柔和,逆光顯神秘)。比如《花樣年華》里,王家衛讓攝影師用“窄巷+逆光”拍梁朝偉和張曼玉,畫面里的陰影就像兩人壓抑的感情。
錄音組:舉著“大話筒”(吊桿麥)的錄音師,要保證演員臺詞清晰,還要收環境音(比如下雨聲、腳步聲)。如果現場雜音太多(比如旁邊有工地),后期就要“配音”(行業叫“后期配音”或“ADR”),所以你看有些劇“口型對不上”,可能就是后期配的。
服化道組:服裝師給演員穿衣服,化妝師做造型,道具師擺道具。他們是“細節警察”:比如拍古裝劇,演員不能戴現代手表;拍年代劇,道具里不能出現“二維碼”。《慶余年》里有個穿幫鏡頭:范閑桌子上放了個“塑料瓶”,被觀眾發現后,后期只能用特效P掉。
3. 現場管理:每天都在“解決突發問題”
拍攝現場永遠有“意外”:今天下雨耽誤外景拍攝,明天演員突然生病,后天道具壞了……制片主任要隨時“救火”。
趕進度:如果前期籌備沒做好,拍攝時就容易“趕進度”。比如某部古裝劇原定拍90天,結果因為演員檔期問題壓縮到60天,只能“一天拍20場戲”,演員累到背臺詞都發抖,最后成片質量可想而知。
應對天氣:外景拍攝靠天吃飯。《戰狼2》在非洲拍時,遇到當地暴亂,劇組只能暫停拍攝;《你好,李煥英》拍雪中戲時,因為一直不下雪,只能用人工降雪機,結果雪下得太“假”,后期還要調整畫面質感。
三、后期制作:把“零散鏡頭”變成“完整故事”
拍攝結束后,劇組會交給后期團隊一堆“素材”(可能有幾百小時的視頻、音頻),后期的工作就是“把這些碎片拼成一部電影”。這個階段最考驗“講故事的能力”——同樣的素材,不同的剪輯方式,可能是喜劇也可能是悲劇。
1. 剪輯:“剪掉的比留下的更重要”
剪輯師是“后期的導演”,他們要從幾百小時素材里挑出能用的鏡頭,按劇本順序拼接,調整節奏(哪里快、哪里慢)。
初剪(粗剪):先把故事線搭起來,保證“能看懂”。比如一場“吵架戲”,先剪全景(兩人站位),再剪特寫(演員表情),最后剪反應鏡頭(旁邊人的表情),讓觀眾明白“誰和誰吵,為什么吵”。
精剪:調整每個鏡頭的時長,刪掉“拖沓的部分”。比如《讓子彈飛》里“張麻子和黃四郎談判”的戲,原素材有20分鐘,精剪后只剩5分鐘,但節奏更緊湊,笑點更密集。剪輯師常說:“好電影是剪出來的”,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開場諾曼底登陸戲,原素材拍了30小時,剪了6個月才定稿。
特殊剪輯:有些電影會用“非線性剪輯”(打亂時間線),比如《記憶碎片》按“倒敘+插敘”講失憶者的故事,剪輯時要精確計算每個鏡頭的順序,不然觀眾會看不懂。
2. 特效(VFX):讓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
現在幾乎所有影視作品都離不開特效:小到“加個雪花”,大到“造一座外星城市”。
綠幕摳像:演員在綠幕前表演,后期把綠幕換成背景(比如《復仇者聯盟》里的太空場景)。但綠幕拍攝對演員要求高——他們要對著空氣“演打怪獸”,全靠想象力。
CG建模:用電腦做虛擬角色或場景。《阿凡達》里的“納美人”、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里的“敖丙”,都是CG建模做的;《流浪地球》里的“行星發動機”,也是先畫設計圖,再用電腦建3D模型。
實體特效+CG:很多大場面會結合“實體特效”(比如真實炸一棟樓)和CG(比如在爆炸后加煙塵)。《長津湖》里的“冰雕連”場景,演員先在零下20度的實景里表演,后期再用CG加冰雪覆蓋的效果,讓畫面更震撼。
3. 配音、配樂與音效:“聲音比畫面更能打動人”
“視聽語言”里,“聽”和“視”同樣重要。好的聲音能讓觀眾“身臨其境”,甚至“偷偷流淚”。
配音:如果現場收音不好(比如拍動作戲時太吵),演員就要后期配音(行業叫“配音演員”或“原片演員自己配”)。比如《甄嬛傳》里孫儷的臺詞,大部分是現場收音,但有幾場戲因為環境雜音,是后期補配的。
配樂(BGM):作曲家根據劇情寫音樂,比如《泰坦尼克號》的主題曲《My Heart Will Go On》,前奏一起,觀眾就會想到杰克和露絲在船頭的畫面;《菊次郎的夏天》里的《Summer》,輕快的鋼琴聲一出來,夏天的感覺就來了。
音效:腳步聲、關門聲、風聲……這些“不起眼的聲音”都是音效師做的。比如《侏羅紀公園》里恐龍的叫聲,是用大象、老虎、鱷魚的聲音混合出來的;《黑客帝國》里“子彈時間”的音效,是用金屬摩擦聲和風聲合成的。
4. 調色:給畫面“穿衣服”
調色師就像“畫面化妝師”,通過調整顏色(亮度、對比度、色調),讓畫面更有“氛圍感”。
風格化調色:比如《這個殺手不太冷》用“藍綠色調”,顯得孤獨又文藝;《辛德勒的名單》大部分畫面是黑白,只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是彩色,突出“在黑暗中尋找希望”的主題。
統一色調:如果不同場景的光線不一樣(比如上午拍的戲和下午拍的戲),調色師要把色調統一,不然觀眾會覺得“畫面跳來跳去”。
四、送審與成片:“過五關斬六將”才能和觀眾見面
后期做完后,不是直接就能上映,還要經過“送審”(電影送國家電影局,電視劇送廣電總局)。審核通過后,才能定檔、發行、上映。
審核重點:暴力、色情、政治敏感內容會被要求修改(比如刪減鏡頭、改臺詞)。有些電影因為審核,結局都改了(比如某部犯罪片,原結局是主角逃跑,審核后改成“被警察抓獲”)。
成片輸出:審核通過后,會輸出“成片”(比如電影的DCP格式,適合影院放映;電視劇的高清格式,適合電視臺和網絡平臺)。到這里,一部影視作品才算真正“誕生”。
從一個創意到最終成片,影視制作就像一場“漫長的馬拉松”——前期籌備是“熱身”,中期拍攝是“沖刺”,后期制作是“調整呼吸”,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、耐心和協作。下次你再看電影時,或許會多一份理解:銀幕上的每一幀畫面,背后都是無數人“摳細節”“熬大夜”的結果。這大概就是影視制作的魅力:用技術實現創意,用協作講述故事,最終讓觀眾在黑暗的影院里,找到屬于自己的“情緒共鳴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65961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