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影視制作怎么樣
如果你刷到這篇文章,大概率是心里藏著個“光影夢”——可能是想親手剪出像《流浪地球》那樣的震撼視效,也可能是想把生活里的小故事拍成治愈短片,又或者只是單純好奇:“學影視制作,到底能不能當成飯碗?”
作為一個在影視圈摸爬滾打6年的“老油條”,我可以直接說結論:學影視制作,既是一場能讓你“用鏡頭說故事”的浪漫修行,也可能是一條需要扛住熬夜、改稿、低收入的現實荊棘路。它好不好,關鍵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的“兩面性”——既要有對光影的熱愛,也要有對瑣碎的耐心。
一、先別急著“追夢”,先看看影視行業的“真實生存圖鑒”
很多人對影視制作的印象,還停留在“導演喊Action”“明星在鏡頭前飆戲”的光鮮畫面里。但說實話,真正的影視制作,90%的時間都在和“瑣碎”“重復”“改不完的需求”打交道。
1. 別被“電影夢”騙了,大部分人入行先從“打雜”開始
剛畢業那會,我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,本以為能接觸“高大上”的宣傳片制作,結果前3個月的工作是:給拍攝現場搬燈架、整理場記單(就是把每個鏡頭的參數、演員狀態記下來,密密麻麻寫滿A4紙)、給剪輯師導出素材(一個項目素材幾十G,導出一次要等2小時,還得盯著進度條怕崩)。
后來才知道,這是行業常態。哪怕是科班出身,想做導演、做核心剪輯師,都得從助理做起。你可能要先給資深剪輯師“扒片”(把參考片的鏡頭一個個剪下來分類),給攝影師“打板”(就是拍每個鏡頭前“啪”一下那個板子,確保音畫同步),甚至幫團隊訂盒飯、扛設備。
痛點提醒: 如果你抱著“學完就能當導演拍大片”的期待入行,大概率會失望。影視行業的“金字塔結構”很明顯,頂端的機會少,基層的活兒多,前期需要“用時間換經驗”。
2. 需求很大,但“會干活”和“能賺錢”是兩碼事
這幾年短視頻、網劇、品牌廣告的爆發,確實讓影視制作的需求翻了倍。打開招聘軟件,“剪輯師”“攝像師”的崗位一搜一大把,甚至很多小公司開出“月薪8k招剪輯”的條件。
但這里有個坑:“招剪輯”不等于“招會剪片子的人”,而是“招能剪出‘有用’片子的人”。 比如同樣是剪短視頻,美妝號需要“快節奏、步驟清晰、突出產品賣點”,情感號需要“慢鏡頭、背景音樂卡點、戳中情緒”,企業宣傳片需要“大氣、信息準確、符合品牌調性”。如果你只會用Pr把素材拼接起來,不懂“用戶想看什么”“客戶要表達什么”,那只能接低價活兒(比如婚慶剪輯,一條200-500塊,還得改5遍)。
我認識個朋友,非科班出身,自學剪輯半年,一開始在豬八戒網接500塊的小單,后來發現“寵物類短視頻”流量好,專門研究寵物視頻的剪輯邏輯(比如用“萌寵特寫+歡快BGM+主人畫外音”的模板),現在固定給3個寵物博主做代剪,單條1500塊,每月穩定收入過萬。
二、學影視制作,到底要啃下哪些“硬骨頭”?(附技能清單)
別被“軟件操作”嚇到,但也別覺得“隨便學學就能上手”。影視制作是個“技術+藝術”的交叉學科,既要懂工具,更要懂“講故事”。
1. 繞不開的“技術關”:這些軟件你至少得會一個
影視制作的流程分“前期”“拍攝”“后期”,每個環節需要的工具不一樣,新手不用全學,挑一個方向深耕就行:
前期策劃:需要懂“腳本寫作”(推薦看《故事》這本書學敘事邏輯)、“分鏡頭設計”(用畫筆或軟件畫出每個鏡頭的畫面,推薦用Storyboarder);
拍攝:要會用相機(至少懂光圈、快門、ISO的關系)、燈光(比如“三點布光法”:主光打亮主體,輔光補陰影,輪廓光勾邊)、收音(無線麥、挑桿麥的使用,避免“電流聲”“環境音太吵”);
后期剪輯:必學Pr(基礎剪輯)、AE(特效包裝,比如給視頻加字幕動畫、簡單特效),想進階學DaVinci Resolve(調色神器,電影級調色都用它);
特效/動畫:門檻最高,需要學C4D(三維建模,比如產品廣告里的3D動畫)、Houdini(高端特效,比如電影里的爆炸、煙霧效果),但薪資也最高(一線城市資深特效師月薪20k+)。
新手建議:先從“剪輯+簡單拍攝”入手。比如用手機拍一段vlog,用Pr剪出來,再用DaVinci調個色——這個過程能讓你快速了解“從素材到成片”的全流程。
2. 更難的“藝術關”:別讓你的片子“只有畫面,沒有靈魂”
技術是基礎,但真正讓作品“打動人”的,是“敘事能力”和“審美”。
舉個例子:同樣拍“一個女孩失戀”,新手可能會拍“她哭著看手機”,但高手會拍“她習慣性地想給對方發消息,手指懸在輸入框上,然后刪掉對話框,把手機倒扣在桌上,鏡頭慢慢移到桌上的情侶杯——其中一個已經空了”。后者沒有直白的“哭”,但通過“細節”讓觀眾感受到情緒。
怎么練?“拉片”是最好的方法:找一部你喜歡的短片(比如B站上的《啥是佩奇》《人生第一次》),逐幀拆解:這個鏡頭為什么用“近景”(突出人物表情)?為什么背景音樂在這里突然停了(制造留白,讓觀眾專注畫面)?如果是你拍,會怎么調整?
我剛開始學剪輯時,把《海上鋼琴師》里“斗琴”那段拉片了5遍,記了滿滿3頁筆記,后來剪一個“鋼琴比賽”的宣傳片,直接套用了里面“快速剪輯+音樂節奏卡點”的邏輯,客戶看完說“比之前找的專業團隊剪得還有感覺”。
三、什么樣的人,真的適合吃這碗“光影飯”?
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影視制作。我見過很多“一腔熱血”入行,最后因為“熬不住”轉行的人。如果你符合這3個特征,可能更容易堅持下去:
1. 能接受“用愛發電”的起步階段
剛入行的薪資真的不高。一線城市剪輯助理月薪4-6k,攝像助理5-7k,而且經常加班(比如拍外景可能凌晨4點起床,剪片子改到凌晨2點是常態)。我前兩年過年沒回家,在公司剪一個政府項目的宣傳片,連續熬了7個通宵,最后拿到2000塊獎金,當時一邊吃泡面一邊想“圖啥呢”——但看到成片在電視臺播出時,又覺得“值了”。
如果你對“錢”的需求很迫切,或者受不了“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”的前期,建議謹慎入行。
2. 對“細節”有偏執,對“故事”敏感
影視制作是“細節堆出來的藝術”。一個鏡頭的“白平衡有沒有調對”(偏色會影響觀眾情緒)、一句臺詞的“字幕有沒有錯字”(客戶會覺得你不專業)、背景音樂的“音量有沒有蓋過人聲”(影響信息傳遞),都會讓作品“掉價”。
我帶過一個實習生,剪片子時總忽略“字幕位置”——有時候字幕太靠下,被手機屏幕底部遮擋;有時候字體顏色和背景太像,看不清。提醒了3次還是改不徹底,最后只能讓她去做素材整理。
相反,另一個實習生,每次交片前會自己用3種設備(手機、電腦、電視)各看一遍,確保“在任何屏幕上都清晰”,現在已經成了公司的主力剪輯師。
3. 愿意“主動找活兒干”,而不是“等活兒來”
影視行業很吃“作品集”。沒人在乎你“學了多久”,只在乎你“能不能拿出像樣的作品”。如果你只是上完課就等著“老師介紹工作”,大概率會碰壁。
我剛學完剪輯時,找不到專業公司,就主動在小區業主群說“免費幫拍家庭vlog”,拍了3個家庭,剪了3條片子,雖然沒賺錢,但作品集里多了“真實案例”。后來去面試一家MCN機構,面試官看完我剪的家庭vlog說“你懂得怎么抓普通人的情緒,比那些只會剪網紅臉的強”,當場就錄用了。
四、從0到1學影視制作,這條“避坑路徑”你得收好
如果你看完上面的內容,還是覺得“我想試試”,那可以按這個步驟走,少走3年彎路:
1. 入門:用免費資源打基礎,別一上來就報“萬元培訓班”
軟件學習:B站搜“Pr 2023零基礎教程”(推薦“oeasy”“天工映畫”的課,免費且講得細),跟著做3個練習:剪一條vlog、剪一個產品開箱、剪一個電影混剪;
理論學習:看《電影語言的語法》(學鏡頭運用)、《剪輯的語法》(學剪輯邏輯),不用全背,記住“全景交代環境,中景交代動作,近景交代表情”這種基礎原則就行;
設備:新手別買相機!先用手機拍(現在手機像素、防抖都夠用),等確定自己能堅持,再考慮入手二手微單(比如索尼A6400,性價比高,適合新手)。
2. 進階:接“小活兒”練手,用作品換經驗
找活兒渠道:豬八戒網、豆瓣小組(搜“影視制作”“視頻剪輯”小組)、朋友介紹(比如幫同學剪畢業作品、幫親戚拍婚禮);
接單原則:優先接“能積累作品集”的活兒,哪怕錢少。比如剪一條企業宣傳片,比剪10條“快手土味視頻”更有價值;
避坑提醒:接單前一定要簽合同!寫清楚“改稿次數”(一般3次內免費,超過加錢)、“交付時間”“版權歸屬”,別讓客戶“無限改稿”或“做完不給錢”。
3. 深耕:選一個細分領域,做“小而專”的高手
影視行業太大,想“啥都會”最后只會“啥都不精”。建議根據興趣選一個方向:
短視頻剪輯:適合喜歡追熱點、節奏快的人,MCN機構、品牌方需求大,變現快;
廣告/宣傳片制作:適合喜歡“講故事”“玩創意”的人,單價高(一條廣告片幾萬到幾十萬),但對審美要求高;
紀錄片/劇情片:適合有“長期主義”的人,可能前期不賺錢,但做好了能拿獎、建立行業口碑(比如拍獨立紀錄片入圍電影節)。
五、最后說句大實話:別被“熱愛”騙了,也別被“難”嚇退
學影視制作,就像談戀愛——你看到的“光鮮”是它的優點,你需要接受的“瑣碎、辛苦、低收入”是它的缺點。沒有完美的行業,只有“適合不適合”的人。
如果你只是覺得“拍電影很酷”,那建議先去影視公司實習一周,看看真實的工作狀態;如果你真的喜歡“用鏡頭把想法變成畫面”,哪怕只是剪一條1分鐘的短片,都能讓你開心一整天,那不妨試試——畢竟,能把熱愛當成工作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。
最后送你一句我入行時前輩說的話:“影視制作這行,餓不死有耐心的人,也留不住只想走捷徑的人。” 路要自己走,片子要自己剪,值不值,只有你自己說了算。
(以上行業薪資、招聘情況等數據參考自2024年某招聘平臺及行業調研報告,具體以實際情況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66224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