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制作要學哪些東西
摘要
影視制作不是“會用剪輯軟件就行”的簡單活兒,它是個從創意到落地的完整鏈條——從前期的故事構思、預算規劃,到中期的鏡頭拍攝、現場調度,再到后期的剪輯調色、特效合成,每個環節都藏著“專業門檻”。今天這篇文章,就把影視制作拆成“前期策劃-中期拍攝-后期制作”三大階段,每個階段該學什么核心技能、用什么工具、避什么坑,結合真實案例和學習方法講清楚,幫你從“門外漢”到“能上手”,少走3年彎路。
一、先搞懂影視制作的“骨架”:完整流程拆解
很多人想學影視制作,一上來就問“學Pr還是AE”,其實這是典型的“抓小放大”。影視制作就像蓋房子,得先知道“地基-框架-裝修”的順序,不然學了一堆軟件也不知道怎么用。
完整的影視制作流程分三步:
前期策劃(蓋房子前的“圖紙設計”):確定故事主題、寫劇本、畫分鏡頭、定預算、找團隊、選場地道具;
中期拍攝(按圖紙“施工”):攝影、燈光、錄音、演員調度、現場執行;
后期制作(裝修+軟裝):素材整理、剪輯、調色、配樂、特效、字幕、輸出成片。
舉個例子:去年爆火的短片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,看似簡單,其實前期光劇本就改了12版,分鏡頭畫了87張;中期拍攝時,為了拍好“玉壺流淚”的特寫,攝影師蹲在地上調了40分鐘角度;后期調色特意壓低了藍色飽和度,讓畫面更有“文物的滄桑感”。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,少一步,成片效果就會打折扣。
二、前期策劃:別讓你的創意“胎死腹中”
前期是“定方向”的階段,方向錯了,后面拍得再好也白費。這階段要學3個核心技能:
1. 劇本寫作:故事是影視的“靈魂”
不管是電影、短劇還是廣告,本質都是“講好一個故事”。學劇本寫作,不用一開始就追求“文學性”,先掌握最基礎的“故事結構”:
三幕式結構:開頭(建立人物和沖突)、發展(沖突升級)、結尾(解決沖突)。比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開頭講哪吒“魔丸轉世被嫌棄”(沖突),中間學法術對抗偏見(升級),最后救敖丙打破天命(解決),就是典型的三幕式。
人物弧光:主角要有“變化”。比如《狂飆》里的高啟強,從魚販到黑老大,性格和行為的轉變就是“弧光”,沒有弧光的人物會很扁平。
學習方法:先模仿!找10部你喜歡的短片,把臺詞、場景、人物動作一句句抄下來,分析“這段戲為什么這么寫”。推薦入門書《故事》(羅伯特·麥基),別看厚,先啃前3章“結構”部分就夠用。
2. 分鏡頭腳本:把文字“畫”成鏡頭
劇本是“文字故事”,分鏡頭腳本是“視覺故事”——告訴團隊“每個鏡頭拍什么、怎么拍”。不會畫畫沒關系,用手機拍照片拼貼也行,關鍵要寫清楚:
鏡號:第幾個鏡頭;
景別:遠、全、中、近、特(比如拍人物對話用“中景”,拍表情用“特寫”);
拍攝手法:推、拉、搖、移、跟(比如《開端》里公交車爆炸前的“手持搖晃鏡頭”,就是為了制造緊張感);
內容描述:畫面里有什么(人物動作、環境),聲音是什么(臺詞、音效)。
案例:我帶過一個新人,第一次拍廣告沒畫分鏡頭,到了現場對著劇本發呆:“這個場景該用全景還是中景?”結果耽誤了2小時拍攝時間。后來他每次寫劇本后,都用PPT畫分鏡頭,效率直接提升50%。
3. 預算與統籌:別讓項目“爛尾”
很多人覺得“預算是制片人管的,我學創作不用管”,大錯特錯!哪怕是拍個3分鐘的短片,也要算清楚:設備租金(相機、燈光)、場地費、演員費、后期剪輯費……不然拍到一半沒錢了,只能“爛尾”。
新手預算公式:總預算=(設備+場地+人員)×1.2(多留20%備用金,以防突發情況,比如下雨耽誤拍攝)。
統籌表:用Excel做個“拍攝日程表”,寫清楚每天拍哪幾場戲、幾點到幾點、誰負責什么(攝影、燈光、錄音),避免現場混亂。
三、中期拍攝:鏡頭里藏著“講故事的密碼”
中期是“把想法落地”的階段,核心是“用鏡頭說話”。很多人覺得“拍視頻就是按快門”,其實攝影、燈光、錄音,每個細節都影響畫面質感。
1. 攝影:構圖比“設備好壞”更重要
別迷信“買了RED相機就能拍好片”,手機也能拍出優質鏡頭(比如《啥是佩奇》就是用手機拍的部分素材)。新手先學3個基礎構圖:
三分法構圖:把畫面用兩條橫線、兩條豎線分成9格,人物或主體放在交叉點上(比如拍人物近景,眼睛放在上交叉點,更符合視覺習慣);
引導線構圖:用道路、欄桿等“線條”引導觀眾視線到主體(比如《阿甘正傳》里阿甘跑步的鏡頭,用公路做引導線,突出他的孤獨和堅持);
對稱構圖:左右或上下對稱(比如《布達佩斯大飯店》的大量對稱鏡頭,顯得工整又荒誕)。
實操建議:每天用手機拍3張照片,刻意練習一種構圖,堅持1個月,你會發現“看世界的眼光都變了”。
2. 燈光:沒有“好光”,畫面就沒“情緒”
“電影是光的藝術”,燈光不僅是“照亮”,更是“塑造情緒”。比如拍恐怖場景,用“頂光”(光從頭頂打下來)會讓人臉陰影很重,顯得陰森;拍浪漫場景,用“側逆光”(光從人物側后方打)會有“輪廓光”,顯得溫柔。
新手入門先掌握“三點布光法”:
主光:照亮主體的主要光源(比如人物正面45角的燈);
補光:減弱主光的陰影(比如人物另一側的弱光燈);
輪廓光:勾勒主體邊緣(比如人物后方的燈,避免和背景“融”在一起)。
低成本方案:沒專業燈光?用臺燈+白紙(柔光)、手電筒(硬光),甚至窗外的自然光,關鍵是“控制光影對比”。
3. 錄音:“聽不清”的片子,拍再好也白費
觀眾對“畫面模糊”的容忍度遠高于“聲音嘈雜”。很多新人拍視頻只關注畫面,忽略錄音,結果成片“人聲聽不清,背景噪音比臺詞還大”。
必學錄音技巧:
遠離噪音源:拍室外戲,別站在馬路邊、空調外機旁;
用外接麥克風:手機/相機自帶麥克風收音差,花200塊買個“領夾麥”(夾在人物領口),收音效果提升10倍;
錄“環境音”:拍攝間隙,單獨錄30秒現場環境音(比如咖啡館的背景聲),后期剪輯時填補“聲音空白”,畫面更自然。
四、后期制作:讓素材“活”起來的魔法
后期是“給素材第二次生命”,剪輯、調色、特效,每一步都是“重塑故事”。新手常犯的錯是“學了一堆軟件,卻剪不出流暢的片子”,其實后期的核心是“邏輯”,不是“技術”。
1. 剪輯:“減法藝術”,剪掉“廢話”
剪輯的本質是“選擇和排序”:從幾百個鏡頭里挑出最好的,按故事邏輯拼接。新手最容易犯“舍不得刪鏡頭”的錯,覺得“這個鏡頭拍了3小時,一定要用上”,結果片子拖沓。
剪輯三原則:
動接動,靜接靜:運動鏡頭(比如推鏡頭)接運動鏡頭,固定鏡頭接固定鏡頭,畫面更流暢(比如人物走路的“跟鏡頭”,接下一個走路的“跟鏡頭”,比接一個固定鏡頭自然);
跳軸要謹慎:拍對話時,人物在畫面左側,下一個鏡頭別突然跑到右側(會讓觀眾“跳戲”),除非用“中性鏡頭”(比如空鏡)過渡;
節奏跟著情緒走:緊張的戲(比如追逐)用短鏡頭(每個鏡頭1-2秒),抒情的戲用長鏡頭(5秒以上)。
軟件選擇:新手先學Premiere Pro(簡稱Pr),功能全、教程多,別一開始就折騰AE、DaVinci,把Pr的“剃刀工具”“關鍵幀”“轉場”吃透,足夠剪90%的片子。
2. 調色:讓畫面“有風格”,不是“越亮越好”
調色不是“把畫面調得好看”,而是“匹配故事情緒”。比如拍青春片,用“高飽和、低對比度”,畫面清新;拍犯罪片,用“低飽和、藍綠色調”,畫面壓抑。
新手調色步驟:
1. 校色:先把畫面調“正常”(白平衡準確,曝光不過曝、不欠曝);
2. 風格化:用“LUT預設”(相當于濾鏡,但更專業)定基調,再微調飽和度、對比度(推薦DaVinci Resolve,免費版功能足夠用)。
避坑提醒:別過度調色!我見過新人把皮膚調成“慘白”“橘紅”,反而違和,自然的色彩比“網紅濾鏡”更耐看。
3. 特效與包裝:“錦上添花”,別“畫蛇添足”
除非你做科幻片、奇幻片,否則特效不是必須的。新手別沉迷“學AE做粒子特效”,先把“字幕、配樂、音效”做好:
字幕:字體選“無襯線體”(比如微軟雅黑),字號別太小(手機觀看至少24號字),顏色和背景對比要明顯;
配樂:去“網易云音樂-歌單-影視配樂”找素材,注意“版權”(商用要買版權,非商用可用CC0協議的免費音樂);
音效:腳步聲、開門聲、環境音,去“愛給網”“耳聆網”下載,好的音效能讓畫面“立起來”(比如拍關門戲,加個“砰”的音效,比光有畫面沖擊力強10倍)。
五、最后說句大實話:別做“理論巨人,實踐矮子”
影視制作是“動手行業”,學100本書、看1000個教程,不如自己拍一個3分鐘短片。我帶過的實習生里,進步最快的那個,不是專業最好的,而是第一個拿著自己拍的“爛片”來問我“哪里能改”的人。
剛開始別怕“拍得爛”,把每個作品當成“試錯機會”:第一次拍不好構圖,第二次就刻意練;第一次錄音有噪音,下次就記得帶麥克風。影視制作沒有“完美起點”,但有“開始”和“不開始”的區別——現在拿起手機,拍一段你家窗外的風景,試著用三分法構圖,剪一個10秒的小視頻,這就是你入行的第一步。
(本文內容基于行業通用流程和技能整理,具體工具版本、行業標準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67395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