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制作的具體內容和流程
摘要
影視制作不是“拍個視頻那么簡單”——從一個模糊的創意到最終在銀幕上發光的作品,背后藏著一套環環相扣的系統流程。小到幾分鐘的短片,大到上億投資的電影,都離不開前期籌備、中期拍攝、后期制作三大階段。每個階段又擠滿了“看不見的細節”:劇本改到第20版才通過、拍攝時突然下暴雨、后期發現素材少了關鍵鏡頭……這篇文章會拆解每個環節的具體內容,附上行內人常踩的坑和避坑指南,無論你是想入行的新手,還是單純好奇“電影怎么拍出來的”,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。
一、前期籌備:影視項目的“地基工程”
很多人以為影視制作的起點是“開機拍攝”,其實大錯特錯。行業里有句話:“前期省1天,后期補3天;前期錯1處,成片毀全部。” 前期籌備就像蓋房子打地基,決定了項目能不能立起來,能立多穩。
1. 策劃與選題:從“好點子”到“可執行項目”
一切的開始,可能只是一句話——“我想拍個關于外賣員的故事”“這個歷史事件值得被看見”。但“點子”和“項目”之間,隔著十萬八千里。
先問自己3個問題:這個故事的核心沖突是什么?目標觀眾是誰?憑什么讓他們愿意花時間看?(比如《我不是藥神》的核心沖突是“法理”與“人情”,目標觀眾是關注現實議題的普通人,用“真實事件改編”打動人心)。
區分“自嗨”和“落地”:新手常犯的錯是把“我覺得好”當成“大家覺得好”。比如有人想拍“太空歌劇”,但預算只有10萬,這就不是“策劃”,是“做夢”。靠譜的策劃會根據資源(錢、人脈、設備)調整方向——預算少就拍小成本劇情片,沒大場景就聚焦人物內心。
2. 劇本開發:影視的“骨架”怎么搭?
劇本是“一劇之本”,相當于給整個團隊畫好了“施工圖紙”。別以為寫完故事梗概就完事了,專業劇本要經歷“九九八十一改”。
流程:大綱分集初稿打磨:先寫3000字左右的故事大綱(人物小傳、核心情節、起承轉合),再拆分成分集梗概(比如電影拆成3幕,網劇拆成12集),然后寫初稿,最后逐字逐句磨細節。
關鍵:人物要“立得住”,細節要“扎得深”。比如《隱秘的角落》里張東升推岳父岳母下山前,特意給他們拍照——這個細節既符合他“偽裝溫和”的性格,又為后續劇情埋下伏筆。新手寫劇本常犯“工具人”錯誤:角色沒有自己的動機,只為推動劇情服務,觀眾一眼就出戲。
3. 融資與預算:錢從哪來?花到哪去?
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,影視制作本質是“用錢堆出來的藝術”。預算沒做好,拍到一半沒錢了,項目直接爛尾。
融資渠道:小成本項目可能是導演自掏腰包、找朋友眾籌;大項目靠出品方投資(比如影視公司、平臺方),甚至政府補貼(部分地方對主旋律、文藝片有扶持)。
預算拆分: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:
人員費用(占比30%-40%):導演、演員、攝影、美術等核心團隊薪酬;
設備租賃(15%-20%):攝像機、燈光、錄音設備(比如拍電影常用ARRI Alexa,拍短視頻用索尼A7S3);
場地與置景(10%-15%):實景租賃(比如租個老巷子拍年代戲)、棚拍搭景(比如古裝劇的宮殿);
服化道(5%-10%):服裝、化妝、道具(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光服裝就準備了5000多套);
后期制作(10%-15%):剪輯、調色、特效、配樂;
應急儲備金(10%):永遠要留一筆錢應對突發情況(比如設備壞了、演員生病)。
我剛入行時跟過一個短片,預算沒算道具運輸費,結果租來的老家具運到現場發現超支,最后導演自掏腰包補了2000塊,心疼了好幾天。
4. 團隊組建:找到“對的人”比什么都重要
影視是團隊協作的藝術,一個靠譜的團隊能讓項目“事半功倍”,反之則“步步踩坑”。核心團隊至少要包含這幾類人:
導演:“總設計師”,負責把控故事風格、演員表演、鏡頭調度(比如張藝謀擅長色彩美學,諾蘭癡迷實拍特效);
制片人/制片主任:“大管家”,管錢、管人、管進度(拍攝時每天最早到現場,最晚走,是團隊的“定海神針”);
攝影指導:“畫面負責人”,決定用什么鏡頭、燈光(拍文藝片常用長焦鏡頭壓縮空間,拍動作片常用手持鏡頭增加動感);
美術指導:“場景化妝師”,管場地、置景、道具(《布達佩斯大飯店》的粉色建筑就是美術指導的“神來之筆”);
錄音師:“聲音捕手”,負責現場收音(別小看錄音,后期配音永遠不如現場收音自然,很多低成本片因為聲音模糊被觀眾吐槽“廉價感”)。
5. 選景與置景:讓故事“落地”的第一步
“場景是電影的另一個角色”,選對景,故事就成功了一半。
實景vs棚拍:實景省錢但難控制(比如拍外景突然下雨、路人亂入),棚拍可控但貴(搭一個古裝宮殿可能要幾十萬)。《隱秘的角落》選在湛江,潮濕的南方小城自帶“壓抑感”,比棚拍更有代入感;而《流浪地球》的“地下城”只能靠棚拍+特效,因為現實中找不到這樣的場景。
踩坑點:簽場地合同前一定要確認“拍攝權限”。我朋友拍紀錄片時,在老街區取景沒提前和居委會溝通,拍到一半被大爺大媽圍堵,說“侵犯隱私”,最后只能刪素材重拍。
6. 服化道與道具:細節決定“真實感”
觀眾可能說不清“為什么這個片子看著假”,但他們能通過服化道的細節感受到“違和感”。
服裝: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時代背景。《覺醒年代》里陳獨秀的長衫、李大釗的棉袍,都是考據過民國服飾資料的;而有些古裝劇讓妃子穿運動鞋、戴現代耳環,觀眾一眼就出戲。
道具:“小道具,大作用”。《無間道》里梁朝偉和劉德華在天臺對峙時,手里的槍、地上的煙灰缸,都在暗示人物關系。新手常犯的錯是“道具擺拍感”——比如拍辦公室場景,桌上的文件擺得像樣板間,完全不像有人用過。
二、中期拍攝:在“失控”中找平衡
如果說前期籌備是“計劃”,中期拍攝就是“執行”——但現場永遠充滿意外:演員忘詞、設備故障、天氣突變……能在混亂中穩住節奏,才是合格的影視人。
1. 開機前準備:把“意外”扼殺在搖籃里
正式開拍前,至少要做3件事:
技術彩排:攝影、燈光、錄音團隊提前到場,試拍幾個關鍵鏡頭,確認設備參數(比如光圈、焦距、燈光角度);
演員走位:導演和演員溝通戲怎么演,怎么走位(比如“你從門口走到沙發旁,這里要停頓3秒,表現猶豫”);
設備檢查:攝像機電池充滿了嗎?存儲卡格式化了嗎?燈光線夠長嗎?我見過最離譜的失誤:攝影師拍了一天,發現存儲卡沒插,所有素材全白拍。
2. 拍攝流程:從“打板”到“收工”的一天
一個標準的拍攝日大概是這樣的:
07:00-08:00:團隊到場,搭設備、布燈光、整理服化道(演員提前化妝,一般比團隊早到1-2小時);
08:00-08:30:導演講戲,演員走位,攝影試拍;
08:30-12:00:正式拍攝(每個鏡頭拍3-5條很正常,遇到復雜鏡頭拍20條也有可能。場記會舉“場記板”,喊“第X場第X鏡第X次,開始!”,方便后期剪輯);
12:00-13:00:午飯(別以為劇組吃飯很豐盛,很多小劇組就是盒飯,能準時吃就不錯了);
13:00-18:00:繼續拍攝(下午容易犯困,導演會多喊“精神點!”);
18:00-19:00:收工,整理設備,備份素材(當天素材必須雙備份,丟了就完了)。
3. 現場管理:人、財、物的“總指揮”
拍攝現場像個“小社會”,幾十號人各干各的,全靠制片主任統籌。常見突發情況及應對:
演員遲到:提前和演員簽“遲到罰款”條款(比如遲到1小時罰5000塊),真遲到了就先拍其他鏡頭,別干等;
天氣突變:外景拍攝前查好天氣預報,準備“B計劃”(比如下雨就改拍室內戲,或者搭雨棚繼續拍);
設備故障:提前聯系備用設備(比如攝像機壞了,立刻從附近器材租賃公司調一臺)。
4. 素材管理:后期的“生命線”
拍了幾百小時素材,后期找不到想用的鏡頭?全因為素材管理沒做好。
場記單要“詳細到變態”:每個鏡頭的編號、時長、內容、是否可用(比如“第5場第2鏡第3次,演員情緒到位,可用”);
素材命名有規律:按“日期+場景+鏡頭號”命名(比如“20231001-客廳戲-05鏡”),別用“新建文件夾123”;
雙備份!雙備份!雙備份!:當天素材存到電腦里,再復制到移動硬盤,最好再傳一份到云端(血淚教訓:有劇組只存了一份素材,硬盤壞了,項目直接黃了)。
三、后期制作:讓“毛片”變“成片”的魔法
拍完素材只是“半成品”,后期才是真正“創作”的開始——剪輯決定故事節奏,調色定下影片風格,配樂放大情緒張力。一個好的后期團隊,能把“爛素材”救回來;反之,再好的拍攝也可能被剪毀。
1. 粗剪:搭建故事的“框架”
剪輯師拿到素材后,先按劇本順序把關鍵鏡頭拼起來,形成“粗剪版”(也叫“初剪版”)。
核心:“講清楚故事”:別追求花哨剪輯,先保證觀眾能看懂劇情。比如一場對話戲,先剪人物正面鏡頭,再穿插反應鏡頭,讓觀眾知道“誰在說話,誰在聽,什么情緒”。
導演和剪輯師的“拉扯”:導演可能覺得“這個鏡頭我拍了3小時,必須剪進去”,但剪輯師覺得“這個鏡頭對劇情沒用,剪了拖沓”。這時候需要溝通,以“故事需要”為標準(比如《調音師》初剪版2小時,最后剪成139分鐘,刪掉了很多“自我感動”的鏡頭)。
2. 精剪:打磨每一個“呼吸感”
粗剪確定“骨架”,精剪就是“填肉”——調整鏡頭順序、控制節奏、剪掉冗余畫面。
節奏是“靈魂”:動作片用快剪(每個鏡頭1-2秒),比如《速度與激情》的賽車戲;文藝片用長鏡頭(每個鏡頭10秒以上),比如《路邊野餐》的42分鐘長鏡頭,讓觀眾沉浸在情緒里。
“留白”比“說滿”更高級:比如表現“悲傷”,不一定非要讓演員哭,一個顫抖的手、空蕩的房間,可能比大哭更有感染力(《山海情》里得福得知父親去世,沒有哭戲,只是蹲在地上發呆,反而讓觀眾破防)。
3. 調色:給影片“穿衣服”
調色不是“把畫面調亮/調暗”,而是用色彩表達情緒、區分時空。
風格定調:《小丑》用高飽和的紫色、綠色表現亞瑟的“瘋狂”,用低飽和的灰色表現哥譚市的“壓抑”;《少年的你》用冷色調(藍、青)表現校園霸凌的“殘酷”,用暖色調(黃、橙)表現陳念和小北的“救贖”。
新手誤區:過度調色:以為“越鮮艷越好”,結果人物臉調成“關公紅”,天空藍得像假的,反而失去真實感。
4. 配樂與音效:情緒的“放大器”
“沒有聲音,電影是半個藝術”——配樂和音效能讓觀眾“身臨其境”。
配樂:“該出現時才出現”:不是每段戲都要配樂,比如安靜的對話戲,沒配樂反而更真實;而高潮戲(比如主角犧牲),配樂一起,眼淚立刻掉下來(《泰坦尼克號》杰克沉入海底時的配樂,至今聽著還難受)。
音效:“細節決定成敗”:腳步聲(穿高跟鞋vs運動鞋)、環境音(咖啡館的嘈雜vs圖書館的安靜)、特殊音效(子彈上膛、門吱呀作響),都要和畫面匹配。我曾看過一個短片,主角在雪地里走,腳步聲卻是“踩水泥地”,瞬間出戲。
5. 特效與包裝:讓想象“落地”
不是所有片子都需要特效,但特效用好了,能讓故事更有沖擊力。
實體特效vs CG特效:實體特效(比如爆炸、模型)真實感強(《敦刻爾克》的海上戲份用真船實拍),CG特效(比如外星生物、太空場景)更靈活(《阿凡達》的潘多拉星球全靠CG)。小成本項目別硬上大特效,用“巧勁”——比如拍“鬼屋”,不用做鬼魂特效,用燈光閃爍、影子晃動暗示,反而更嚇人。
字幕與片頭片尾:字幕要清晰(字體、大小、顏色和背景區分開),片頭片尾別太長(觀眾沒耐心看5分鐘片頭)。
6. 混音與輸出:最后一道“質檢關”
混音是把人聲、配樂、音效“揉”在一起,讓聲音層次分明(比如對話不能被配樂蓋住);輸出是根據播放平臺調整格式(影院版16:9,手機版9:16,分辨率、幀率都要符合要求)。
寫在最后
影視制作就像一場“漫長的修行”——前期磨劇本磨到崩潰,拍攝時累到沾床就睡,后期改到懷疑人生。但當看到成片在銀幕上播放,觀眾跟著笑、跟著哭時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如果你問“怎么才能做好影視制作”,答案只有一個:多實踐,多踩坑,多總結。畢竟,每個偉大的作品,都是從“不完美”開始的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64406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