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插花的作用
每天早上睜開眼就刷工作群,下班擠地鐵時還在回消息,周末想出門又覺得“好累,算了”——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,生活像被按了快進鍵,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?去年這個時候,我也是這樣:手機里存著上百個待辦事項,衣柜里的衣服永遠“少一件”,連給朋友挑禮物都覺得“好麻煩,直接轉錢吧”。直到偶然報了個插花體驗課,我才發現:原來一束花的時間,就能讓日子慢下來,甚至悄悄改變很多東西。
一、給緊繃的生活松松綁——插花是治愈焦慮的“溫柔解藥”
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:明明沒做什么體力活,卻總覺得渾身緊繃?現代人為了“效率”,大腦一天到晚像個高速運轉的CPU,焦慮感就這么悄悄攢起來了。學插花的第一個月,我最明顯的變化就是“會發呆了”。
剛開始拿剪刀剪花枝時,我總怕剪歪、剪短,手都在抖。老師說:“你盯著花莖的紋路看,它自然會告訴你從哪里剪。”后來我試著專注在手里的動作:修剪玫瑰刺時要順著紋理,去尤加利葉的枯葉要輕輕掰,插百合時得讓花苞朝著有光的方向……不知不覺,半小時過去了,手機在包里震動都沒聽見。等回過神來,看著桌上那束歪歪扭扭卻鮮活的花,突然覺得心里那塊“堵著的石頭”輕了好多。
后來才知道,這種“專注”其實是心理學里說的“心流狀態”——當你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時,焦慮會被暫時“屏蔽”。現在我每周都會留兩小時插花,哪怕只是把菜市場買的雛菊和康乃馨隨便插插,也像給大腦做了次“按摩”。上周加班到十點回家,本來累得想掉眼淚,看到窗臺上那瓶上周插的小菊還開得好好的,突然就覺得“明天好像也沒那么難”。
二、悄悄提升審美力——從“不會搭衣服”到“隨手拍都好看”
以前我總覺得“審美是天生的”,直到學了插花才發現:審美是能練的,而且特別簡單。
剛開始上課,老師讓我們用三種花材插一個“基礎半球形”。我選了紅玫瑰、粉康乃馨和黃向日葵,插完一看——活像個“春節大花球”,俗氣又雜亂。老師沒直接說不好,而是指著窗外的樹問:“你看那棵梧桐樹,是不是有粗的樹干,有中等的樹枝,還有細的葉子?插花也一樣,得有‘主角’‘配角’和‘點綴’。”
后來我才知道,插花里藏著很多“審美小規律”:比如主花要選大而艷的(像玫瑰、百合),副花要小而柔(像洋桔梗、小菊),還要有“線條花”拉層次(像尤加利、劍蘭);顏色上,同色系搭配不容易出錯(比如淺粉+深粉+白色),對比色要少用(紅配綠可以,但別超過兩種)。
這些規律用在生活里,突然就打通了“任督二脈”:以前買衣服總買花里胡哨的款式,現在知道“基礎款+一個亮色配飾”就夠好看;給朋友拍照片,會下意識找“有主有次”的背景(比如讓她站在一棵大樹前,而不是雜亂的花叢里);連家里的書架,都開始按“高矮錯落”擺書了。前陣子同事還問我:“你最近是不是偷偷學穿搭了?感覺氣質都變了!”其實我只是把插花的“搭配邏輯”用到了生活里而已。
三、用花草說情話——比語言更動人的情感表達
“愛你”“謝謝”“對不起”——這些話有時候說不出口,但花能替你說。
我媽生日那天,我沒像往年一樣買蛋糕,而是插了一束花:主花是她最喜歡的白色芍藥(她說過年輕時覺得芍藥“貴氣又溫柔”),副花用了淺紫色的勿忘我(小時候她總說“別忘記媽媽說的話”),還加了幾支尤加利葉(葉子上的小水珠像她偷偷擦眼淚的樣子)。花束里塞了張紙條:“媽媽,你比芍藥好看。”那天我媽抱著花哭了半小時,說:“比收到金鐲子還開心。”
其實插花最妙的不是“插得多好看”,而是“你有沒有用心”。朋友失戀時,我插了束“向日葵+小雛菊”,附紙條“難過就看看它們,太陽總會出來的”;鄰居阿姨幫我收了一周快遞,我剪了兩支自家種的月季,用報紙包著送過去,她說“這比送水果貼心多了”。
現在我養成了個習慣:家里永遠有瓶鮮花,每次換花時都會想“這支玫瑰像不像今天幫我帶咖啡的同事?那支小菊像不像總逗我笑的閨蜜?”——原來生活里的小溫暖,都能藏在花里。
四、在方寸之間創造——普通人也能擁有的“成就感”
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:覺得自己“啥也不會”?工作是重復的,生活是平淡的,好像很久沒有“做出點什么”的快樂了。插花最讓我著迷的,就是這種“創造的成就感”。
第一次獨立完成“直立式插花”時,我盯著那束花看了半小時:主花百合站得筆直,洋桔梗斜斜地伸出來,滿天星像星星一樣散在周圍——雖然歪歪扭扭,但那是“我做的”。后來我把它擺在公司工位上,每天上班看到它,都覺得“今天又能多干半小時活”。
這種成就感其實很簡單:哪怕只是把路邊撿的枯枝和家里的舊瓶子組合一下,也是“創作”。上周我用喝完的紅酒瓶插了支臘梅,朋友來家里看到說:“你這瓶子比買的花瓶還好看!”——原來創造不用“高大上”,生活里的小細節,只要你愿意動手,就能變成“作品”。
五、以花會友——解鎖高質量社交新方式
以前我總覺得“社交好累”,直到插花課上認識了一群“花友”。
我們班有個50多歲的阿姨,退休后學插花,現在每周都組織“插花茶話會”:大家帶自己插的花來,聊聊最近用了什么花材,遇到了什么趣事。有次我插了束“混搭風”,被阿姨們笑著說“像把花園搬進來了”,但她們還是認真給我提建議:“下次試試加兩支尤加利,線條感會更好。”
后來我們還一起去花市“掃貨”,阿姨教我“下午去買花更便宜,老板急著清貨”;年輕的姑娘分享“網上買花怎么選靠譜店鋪”;還有個程序員小哥,說他學插花是為了“給代碼找靈感”——原來插花不是“老年人的愛好”,而是一群喜歡生活的人聚在一起的理由。現在我們建了個群,每天分享自己插的花,周末約著去公園拍花,這種“不聊工作、只聊生活”的社交,真的太舒服了。
其實學插花不用“有天賦”,也不用“買很貴的花材”。一支路邊的野草,一個舊酸奶瓶,只要你愿意花點時間,就能把它變成生活里的小美好。現在的我,依然會為工作焦慮,依然會覺得“日子好難”,但每次修剪花枝時,都會想起老師說的那句話:“花有花期,生活也有節奏,慢慢來,總會有花開的時候。”
或許這就是學插花的意義:它不能幫你解決房貸,也不能讓你升職加薪,但它能讓你在緊繃的日子里,找到一點“慢慢來”的勇氣;在平淡的生活里,發現一點“自己創造”的快樂。如果你也覺得生活有點“干巴巴”,不妨試試插一束花——說不定,你會和我一樣,在花里找到另一種生活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71098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