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學廚師好嗎?學廚師有前途嗎?
最近總收到讀者私信:“28歲想轉行學廚師,來得及嗎?”“高中畢業不想進廠,學廚師是不是個靠譜選擇?”“聽說廚師很累,到底值不值得投入時間和錢去學?”
其實問這些問題的人,心里大多藏著對“穩定”和“掌控感”的渴望——不想在寫字樓里看老板臉色,不想干著隨時可能被AI替代的工作,想靠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立足。今天就掏心窩子聊聊:現在學廚師,到底好不好?有沒有前途?答案是:適合的人會覺得“真香”,但盲目跟風的人大概率會后悔。
先別急著“學”,先搞懂廚師行業的“真面目”
很多人對廚師的印象還停留在“電視里顛勺冒火的帥”“餐廳里受人尊敬的主廚”,但真實的后廚,可能比你想的更“接地氣”——甚至有點“土”。
我認識一個在連鎖餐廳做廚師長的朋友老周,他常說:“干這行,前三年別想‘體面’。”剛學徒時,他每天凌晨4點就得去菜市場挑新鮮食材,回來蹲在水池邊洗一上午菜,指甲縫里永遠是洗不掉的菜葉汁;切配崗位練刀工,土豆絲切到手指起繭,洋蔥辣得眼淚直流是家常便飯;忙起來從中午11點站到晚上10點,腳腫得脫鞋都費勁,下班只想癱在宿舍,連手機都不想碰。
而且這行“油煙味”是繞不開的。有次去后廚找老周,剛進門就被一股混合著蔥姜蒜和熱油的味道嗆得咳嗽,他笑著遞過口罩:“習慣就好,我們這行干久了,身上都帶著‘鍋氣’,女朋友都嫌我身上味兒大。”
所以如果你抱著“輕松賺錢”“光鮮亮麗”的想法來學廚師,大概率會被現實潑冷水。這行的“好”,藏在辛苦背后;這行的“前途”,得先熬過“不體面”的起步期。
為什么說現在學廚師,依然有“前途”?
吐槽歸吐槽,老周現在月薪2萬+,管著20多人的后廚團隊,去年還在老家買了房。他總說:“這行餓不死人,只要你肯鉆,越老越吃香。”這話不是吹牛,看看這幾個趨勢就知道:
1. 餐飲是“剛需中的剛需”,永遠有飯吃
不管經濟怎么變,人總得吃飯。2023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我國餐飲行業收入達4.7萬億元,同比增長20.4%,哪怕在疫情最嚴重的幾年,外賣、預制菜、社區團購也讓餐飲人找到了新出路。
現在年輕人更愿意“花錢買方便”:不想做飯就點外賣,朋友聚會要去網紅餐廳,過節送禮選私房菜禮盒……餐飲的場景越來越細分,從街邊小吃攤到米其林餐廳,從早餐鋪到深夜食堂,只要你有手藝,總能找到自己的“一畝三分地”。老周的徒弟小王,去年辭職開了家“深夜小炒店”,專做下班族的“深夜食堂”,靠著幾道拿手的爆炒腰花、麻辣小龍蝦,現在月流水穩定在8萬+。
2. 技能“抗淘汰”,越練越值錢
現在找工作,大家最怕“35歲危機”“行業被顛覆”,但廚師這行不一樣——刀工、火候、調味,這些都是靠時間磨出來的“硬功夫”,AI能幫你切菜,但炒不出“鍋氣”;預制菜能省時間,但替代不了廚師對食材的理解和創新。
我鄰居張叔,干了30年川菜師傅,退休后被一家私房菜館返聘,月薪比退休前還高。老板說:“張叔炒的魚香肉絲,酸甜咸辣的比例剛剛好,年輕人學三年都學不來這‘手感’。”這種“經驗壁壘”,就是廚師的“鐵飯碗”。
3. 發展路徑寬,不止“一輩子顛勺”
很多人以為學廚師只能在餐廳后廚待著,其實路子寬著呢:
往“精”里走:從學徒到主廚,再到行政總廚,管理幾十人的團隊,年薪幾十萬很常見;
往“專”里走:專注一個細分領域,比如做甜品師、日料師傅、燒烤師傅,現在高端甜品師月薪3萬+的不少;
往“創”里走:開自己的小店,做私房菜、外賣品牌,甚至拍美食短視頻當“網紅廚師”,老周的另一個徒弟小李,靠在抖音教“家庭版紅燒肉”,現在粉絲100多萬,接廣告、賣調料包,收入比在餐廳時翻了三倍;
往“穩”里走:去學校、企業食堂當廚師,工作時間規律,福利有保障,適合想兼顧家庭的人。
學廚師,到底要“學”什么?(附避坑指南)
如果你看完上面的內容,還是覺得“我能行”,那接下來就得搞清楚:怎么學才能少走彎路?
先選對“入門方式”:學校還是學徒?
去專業學校學:優勢是系統,從理論到實操都教,還能考廚師證,適合零基礎、想快速入門的人。但要注意:別被“速成班”忽悠!三個月學不會“精通八大菜系”,靠譜的學校至少要學1-2年,重點練刀工、火候、基礎調味這些“基本功”。
去餐廳當學徒:優勢是能直接接觸后廚實戰,邊學邊賺錢(雖然學徒工資低,可能就2000-3000塊),但缺點是“師傅愿不愿意教”全看運氣,遇到好師傅能帶你入門,遇到只顧著讓你打雜的,可能一年都學不會正經炒菜。
建議:如果年輕、有時間,優先選專業學校打基礎;如果急著賺錢,選連鎖餐廳或知名老店當學徒,至少規范些。
重點練“基本功”,別急于求成
老周常說:“廚師的手,就是秤。”意思是好廚師靠手感就能掌握調料多少、火候大小,而這全靠基本功堆出來。
刀工:從切土豆絲、蘿卜丁開始,練到“粗細均勻、厚薄一致”,這是配菜的基礎;
火候:炒、爆、燒、炸,每種做法對火候的要求不同,比如“爆炒”要大火快炒,才能鎖住食材水分;
調味:先搞懂“咸甜酸辣鮮”的基本搭配,再學復合調味(比如魚香、宮保的料汁配比);
食材理解:不同季節的食材怎么選?肉類怎么處理更嫩?蔬菜怎么炒不變色?這些細節比“ recipes”更重要。
避坑!這幾件事千萬別做
別盲目追“網紅菜”:今天學“芝士瀑布漢堡”,明天學“分子料理”,基本功沒練好,花里胡哨的東西都是空中樓閣;
別怕“犯錯”:剛學做菜肯定會炒糊、調味失敗,老周說他當年把師傅的一鍋高湯熬壞了,被罵得狗血淋頭,但正是那次教訓,讓他記住了“熬湯不能蓋鍋蓋”的細節;
別停止學習:餐飲口味變化快,年輕人喜歡什么?健康飲食怎么兼顧口感?多嘗、多看、多琢磨,才能不被淘汰。
這幾類人,其實不太適合學廚師
雖然廚師有前途,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。如果你符合以下幾點,建議慎重考慮:
吃不了苦、怕累怕臟:后廚一站就是10小時,夏天廚房溫度40+,油煙味重,受不了就別硬扛;
對“口味”不敏感:有些人天生嘗不出咸淡差異,調味全靠“憑感覺”,這種很難練出好手藝;
沒耐心、急于求成:從學徒到能獨立掌勺,至少要2-3年,想“半年速成月入過萬”,基本是幻想;
對食材沒“敬畏心”:浪費食材、不注重衛生,這種人就算手藝再好,也走不遠。
最后想說:前途永遠在“人”身上,不在“行業”里
老周常跟徒弟們說:“我剛入行時,也覺得天天切菜洗碗沒意思,想過放棄。但后來發現,當你把一道普通的番茄炒蛋炒到客人吃完還想加一份時,那種成就感,比拿高薪還開心。”
其實任何行業都一樣:沒有絕對的“好”與“壞”,只有“適合”與“不適合”。學廚師,能讓你靠手藝立足,能讓你在煙火氣里找到踏實的生活,但前提是你得接受它的辛苦,熱愛它的“鍋氣”,愿意花時間去打磨手藝。
如果你問我“現在學廚師有前途嗎?”我會說:前途永遠不在“行業”本身,而在那個愿意為它付出時間、汗水和熱愛的“人”身上。 如果你準備好了,那就系上圍裙,從切好第一根土豆絲開始吧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1915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