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設計考研考什么
最近總能收到學弟學妹的私信:"學姐,我想考藝術設計研究生,但到底要準備哪些科目啊?"說實話,當年我也是從這種"信息迷霧"里摸爬滾打過來的。看著五花八門的考試大綱和學長學姐的經驗貼,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路。今天就用這篇文章幫大家徹底梳理清楚,藝術設計考研到底考什么,讓你備考路上少走三年彎路。
一、公共課:考研的"地基工程"
不管你考哪個專業,這兩門課都是繞不開的"硬骨頭",但藝術生也有專屬福利哦!
1. 思想政治理論(滿分100分)
別被"政治"兩個字嚇到!其實就是大學馬原、毛中特、史綱、思修這幾本書的綜合考察。近幾年越來越注重結合時事熱點,比如去年考了不少關于"鄉村振興"的設計案例分析。悄悄說個秘訣:藝術生的政治分數線通常比理工科低10-15分,國家線一般在38-40分左右,但想上好學校還是得沖刺60+。
2. 外國語(滿分100分)
大部分同學會選英語,學日語、法語的也不少。注意!學碩基本考英語一,專碩考英語二(難度低一些)。去年我帶的一個視傳專業學妹,英語二考了82分,她的秘訣就是每天用"墨墨背單詞"刷50個設計類專業詞匯,比如"user experience""typography"這些,閱讀里真的會遇到!
二、專業課:拉開差距的"核心戰場"
這部分是藝術設計考研的重頭戲,不同學校、不同方向的差異特別大,一定要提前查清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!
1. 理論科目(通常考一門,滿分150分)
設計史論類:最常見的組合是《世界現代設計史》(王受之)+《設計學概論》(尹定邦),像清華美院、江南大學都愛考這類。去年國美還考了《中國工藝美術史》里的"明式家具設計特點",所以傳統文化也不能忽視。
專業基礎類:比如環境設計可能考《室內設計原理》,視覺傳達可能考《圖形創意》。我當年考視傳時,理論題里居然有一道"用符號學分析冬奧會吉祥物設計",嚇得我趕緊把熱點案例整理成了專題筆記。
小提醒:理論背誦別死記硬背!去年帶的一個學妹把《設計史》做成了時間軸手賬,把包豪斯、烏爾姆這些流派畫成了漫畫小人,記得又快又牢。
2. 手繪快題(通常考一門,滿分150分)
這是藝術生的"看家本領",但每年都有同學栽在這上面!
考察形式:3小時畫3-4張A3紙是標配,產品設計可能要畫效果圖+結構分析,視傳常考海報+VI設計,環藝則需要畫出空間剖面圖。去年川美突然改成"社區適老化改造"主題,很多同學因為沒準備相關素材直接崩了。
避坑指南:別盲目追求畫風華麗!去年閱卷老師透露,最看重的是"設計邏輯"——你的方案怎么解決問題?為什么用這個配色?功能分區是否合理?我備考時每周會練2套快題,一套自己畫,一套模仿優秀案例改畫法,進步特別快。
三、復試:決定成敗的"最后一公里"
初試過了不代表萬事大吉!復試占比能達到50%,尤其是面試環節,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的適合做設計。
1. 專業面試(重點!)
老師會問這些問題:
為什么跨考設計?(跨考生必問)
最近關注哪些設計師?(千萬別只說原研哉、深澤直人!可以提提國內新銳設計師,比如陳湘波的插畫)
你的作品集里這個項目是怎么做的?(作品集一定要真實!去年有個同學被問倒,承認項目是團隊做的,直接被刷)
2. 英語口語
不用太緊張,基本就是自我介紹+日常問答。我當時準備了"介紹你的畢業設計""最喜歡的設計風格"等10個模板,每天對著鏡子練3遍,考試時流利度直接驚艷老師。
3. 作品集
這是你的"設計名片"!頁數控制在20-30頁,放3-5個完整項目,一定要體現過程性(草圖、模型、修改記錄)。記得針對不同學校調整作品集,考交互設計就多放用戶調研相關內容,考純藝就突出個人風格。
四、給24考研黨的3條血淚建議
1. 別迷信"押題":去年某機構說肯定考"元宇宙設計",結果全國沒幾個學校考。踏實把基礎打牢比啥都強。
2. 早點確定目標院校:我見過9月才換學校的同學,專業課完全來不及準備。建議3月前至少定3所不同層次的備選。
3. 每周留半天休息:別把自己逼太緊!我去年11月因為連續熬夜畫快題,直接發燒到39度,反而耽誤了進度。
其實藝術設計考研就像做一個設計項目:前期調研(了解考試內容)、中期方案(制定復習計劃)、后期執行(踏實備考)。只要方向對了,就不怕路遠。最后想說,備考過程中焦慮是正常的,我當年也無數次想過放棄,但現在回頭看,那些在畫室熬夜改方案的日子,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。
(注:本文涉及的考試科目及參考書目基于2023年各院校招生簡章整理,2024年最新考試內容請以目標院校官方通知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PubMed/658649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