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下中級會計有什么用-怎么能考過中級會計師
一、先給答案:考中級會計真的有用,而且沒你想的那么難
最近總有人問:“中級會計到底值不值得考?我都工作五年了,考這個還有用嗎?”說實話,我見過太多財務人因為一張中級證,從“月光出納”變成“月薪翻倍的財務主管”,也見過35歲轉行的寶媽靠它敲開新行業的門。中級會計不是“雞肋證”,而是財務人職業升級的“剛需門票”——至于怎么考,只要方法對,零基礎也能一次過三科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會把“為什么考”和“怎么考”拆透,幫你少走三年彎路。
第一部分:考下中級會計,到底能給你帶來什么?
1. 職場“升職加薪”的硬通貨,尤其對這三類人
如果你是“卡在瓶頸期的老財務”:我朋友小張在一家公司做了6年出納,工資從4000漲到5500,去年考下中級證,今年直接升了財務主管,月薪跳到12000。她說:“以前部門開會我只能旁聽,現在老板會主動問我‘這個報表你怎么看’——中級證不是讓你突然變厲害,而是給了你‘被看見’的資格。”
如果你想“跳槽去更好的平臺”:打開招聘軟件搜“財務主管”“總賬會計”,90%的崗位要求里都有“中級會計師優先”。我見過一個候選人,學歷普通、經驗5年,但因為有中級證,硬是從一家小公司跳進了上市公司,薪資直接翻倍。現在企業招財務,尤其管理層,已經不看“你做過什么”,而是看“你有沒有專業背書”。
如果你是“想轉行/跨專業的新人”:我表妹學英語的,30歲想轉行做財務,先考了初級會計,找工作時發現小公司都嫌她沒經驗;考下中級后,雖然實操經驗不足,但面試官說:“中級證說明你學習能力和專業基礎過關,我們愿意培養。”現在她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財務分析,月薪比當老師時高了40%。
2. 薪資直接“上一個臺階”,數據不會騙人
別聽人說“證書不值錢”,我們來看一組真實數據:
一線城市(北上廣深):沒中級證的普通會計,月薪大多在6k-10k;有中級證的財務主管/總賬會計,月薪普遍12k-20k,部分大廠能到25k+。
二三線城市:普通會計5k-8k,有中級證的財務負責人8k-15k,差距更明顯——因為小城市“有證的人少”,物以稀為貴。
我之前幫一個學員做職業規劃,她在濟南做會計,月薪7000,考下中級后跳槽到當地一家制造業公司做財務經理,月薪直接漲到14000。她說:“以前覺得‘夠用就行’,現在才知道,中級證是給你‘議價權’的底氣。”
3. 系統提升專業能力,讓你從“做賬工具人”變“財務決策者”
中級會計考三科:《中級會計實務》《財務管理》《經濟法》。這三科不是孤立的,而是幫你搭建完整的財務思維框架:
《中級會計實務》教你“怎么做復雜賬”(比如合并報表、所得稅),讓你脫離“只會報銷、報稅”的初級階段;
《財務管理》教你“怎么管錢”(預算、融資、投資決策),以前老板問“這個項目能不能投”你只能說“不知道”,現在能拿出數據模型分析;
《經濟法》教你“怎么合規”(公司法、稅法、合同法),避免公司踩坑,也保護自己不背鍋。
我認識一個財務總監,他說:“招人的時候,我不看你初級考了多少分,但會問你‘中級實務里的收入準則怎么理解’——因為中級學的才是‘真本事’,能看出你有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”
第二部分:3個階段+4個技巧,帶你穩穩拿下中級會計
一、先搞清楚“考試真相”:難度適中,但“坑”不少
中級會計三科滿分都是100分,60分及格,兩年內考完就行。很多人覺得難,其實是踩了坑:
要么“拖延癥晚期”:5月報名,9月考試,7月才開始看書,最后只能裸考;
要么“死磕難點”:比如《財務管理》的公式記不住,就一直卡在第一章,后面的重點反而沒時間學;
要么“只聽課不做題”:覺得老師講的都懂,一做題就錯,最后上考場“大腦一片空白”。
其實只要避開這些坑,制定合理的計劃,每天學2-3小時,零基礎也能一次過三科。
二、分階段備考:把“大目標”拆成“小任務”,每天都有成就感
階段1:基礎學習(現在-7月底,約3個月)——“看懂教材,會做基礎題”
核心任務:把三科教材過一遍,重點章節聽懂、記牢,配套做課后習題。
《中級會計實務》:重點抓“金融資產”“收入”“所得稅”“合并報表”這四章(占分40%+),先跟著網課學,聽不懂的地方暫停重聽,別硬撐。比如“合并報表”一開始覺得難,其實就是“先合并、再抵消”,跟著老師做3道例題就能入門。
《財務管理》:別死記公式!比如“資本資產定價模型”,先理解“風險和收益的關系”,再推導公式,最后用例題練手(比如算股票的必要收益率)。每天花20分鐘背1-2個公式,比考前突擊強10倍。
《經濟法》:先背“稅法部分”(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),因為有計算,需要理解;“公司法”“合同法”可以后期集中背,用口訣記(比如“有限公司股東會決議:修改章程、增減資、合并分立解散、變更形式,必須2/3以上表決權通過”,記成“章資合分解變,2/3跑不了”)。
小技巧:準備一個“錯題本”,只記“高頻錯題”(比如反復錯的分錄、公式),別什么題都抄,浪費時間。
階段2:強化刷題(8月,1個月)——“搞定重點,突破難點”
核心任務:做歷年真題(近5年的足夠),分析錯題,針對性補薄弱章節。
真題至少做2遍:第一遍按科目做,第二遍按“章節專題”做(比如把所有“合并報表”的真題集中做,找規律)。
重點關注“主觀題”:實務的“綜合題”(常考收入+所得稅+財務報告)、財管的“計算分析題”(常考預算、籌資、投資)、經濟法的“簡答題”(常考公司法、合同法)。這些題占分60%,拿下它們,及格就穩了。
我踩過的坑:第一年備考時,我光做選擇題,主觀題覺得“麻煩”就跳過,結果考試時實務綜合題完全沒思路,差5分沒過。第二年逼自己每天做2道主觀題,哪怕寫分錄寫到手酸,最后實務考了82分——主觀題是“提分關鍵”,千萬別偷懶!
階段3:沖刺模擬(9月考前2周)——“適應考試節奏,查漏補缺”
核心任務:做模擬卷(用機考系統,提前適應電腦答題),回歸教材看“高頻考點”。
每天按考試時間做一套卷(比如實務3小時,財管2.5小時,經濟法2小時),訓練“時間分配”——很多人不是不會,是沒時間做,比如財管計算量大,前面小題別糾結,先把會的分拿到。
最后一周別做新題了,看錯題本和教材目錄:合上書能說出每章的“核心考點”(比如實務第15章是“所得稅”,重點是“暫時性差異”和“遞延所得稅”),就說明你真的學會了。
三、4個“避坑技巧”,讓你少走彎路
1. 別“貪多求快”:三科一起備考的話,每天分配時間:實務1.5小時(最難)、財管1小時、經濟法0.5小時(前期少花時間,后期集中背)。如果基礎差,先考實務+經濟法,第二年考財管,壓力小很多。
2. 經濟法“別死背”:用“場景記憶法”,比如記“公司注冊資本”,就想“開公司要多少錢”;記“合同無效情形”,就想“生活中哪些合同不算數”(比如強迫簽的、違法的)。
3. 財管“多動手算”:公式別只看,拿張紙自己推一遍,比如“普通股資本成本”,從“股利增長模型”到“資本資產定價模型”,推一遍就不容易忘。考試時帶好計算器(能算開方的那種),提前練熟操作。
4. 實務“重視分錄”:會計分錄是“骨架”,比如“收入確認”的五步法,每一步對應的分錄要寫熟(借:應收賬款,貸:主營業務收入,應交稅費—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)。做題時先寫分錄,再算金額,不容易錯。
最后想說:
中級會計不是“神證”,但它是財務人“性價比最高”的投資——花半年時間備考,換來的是職業天花板的提升、薪資的翻倍,還有面對職場變化時的“底氣”。
我見過38歲的會計阿姨邊帶娃邊備考,也見過零基礎的應屆生一次過三科。別總說“我沒時間”“我學不會”,從現在開始,每天學2小時,明年這個時候,你也能拿著中級證,笑著說:“原來我也可以。”
(注:中級會計考試政策如有調整,以財政部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Accounting/Accounting_titles/75802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