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記入什么會計科目
摘要
捐款記入什么會計科目?這得看你是“給錢的”還是“收錢的”,以及捐款的性質(比如是不是公益用途)。簡單說:企業對外捐款,不管是捐錢還是捐物,通常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但要分“公益性捐贈”和“非公益性捐贈”,稅務處理不一樣;非盈利組織(比如慈善機構)收到捐款,一般記“捐贈收入”,還要看捐款有沒有用途限制;要是個人捐款,會計上通常不涉及企業科目,但企業幫員工代收代捐的話,會通過“其他應付款”過渡。今天咱們掰開揉碎了說,看完你就知道遇到捐款業務該怎么記賬,再也不用對著憑證發愁了。
一、企業對外捐款:核心科目“營業外支出”,但別忽略“公益”和“非公益”的區別
很多會計朋友第一次處理捐款業務,可能會想:“不就是錢花出去了嗎?記‘管理費用’行不行?” 還真不行。企業會計準則里寫得很清楚,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無關的支出,要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捐款就屬于這類——畢竟你捐錢不是為了賣更多貨、賺更多錢,跟主營業務沒關系。
但這里有個關鍵:捐款分“公益性捐贈”和“非公益性捐贈”,不僅稅務上差很多,記賬時也要在摘要里寫清楚,不然后續報稅容易亂。
1.1 公益性捐贈:能稅前扣除,但有“限額”
什么是“公益性捐贈”?簡單說,就是捐給官方認可的公益組織或政府部門,比如紅十字會、慈善總會,或者用于抗震救災、扶貧濟困這些公益事業。這種捐款,會計上直接記“營業外支出——公益性捐贈支出”。
舉個例子:A公司2023年通過當地慈善總會向貧困山區捐款10萬元,銀行轉賬支付。分錄應該這么做:
借:營業外支出——公益性捐贈支出 100000
貸:銀行存款 100000
這里要注意稅務扣除的“限額”。根據稅法,企業當年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,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%的部分,能在稅前扣除;超過的部分,可以結轉以后3年扣除。比如A公司2023年利潤總額是100萬元,12%就是12萬元,捐了10萬元,沒超過限額,這10萬元能全額稅前扣除;要是捐了15萬元,當年只能扣12萬元,剩下的3萬元明年再扣(如果明年有利潤的話)。
要是沒通過公益組織,直接把錢捐給受助個人或非公益機構(比如直接給某個貧困學生),就屬于“非公益性捐贈”,會計上還是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但摘要要寫“非公益性捐贈支出”,而且稅務上這部分錢不能稅前扣除,匯算清繳時要全額調增。
1.2 捐物資:別只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還要確認“收入”和“成本”
除了捐錢,企業還可能捐物資,比如食品廠捐方便面、服裝廠捐衣服。這種情況比捐錢復雜,很多會計容易漏步驟——不僅要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還要視同銷售,確認“主營業務收入”和“主營業務成本”。
舉個例子:B食品公司2023年向災區捐贈一批方便面,成本價5萬元,市場價(不含稅)8萬元,增值稅稅率13%。分錄要分兩步:
第一步,確認視同銷售收入和成本(因為相當于把東西賣了,錢再捐出去):
借:應收賬款 90400(80000+80000×13%)
貸:主營業務收入 80000
貸:應交稅費—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10400
借:主營業務成本 50000
貸:庫存商品 50000
第二步,把“應收賬款”轉成捐贈支出:
借:營業外支出——公益性捐贈支出 90400
貸:應收賬款 90400
這里要注意,“營業外支出”的金額是市場價+增值稅,而不是成本價。很多人容易直接按成本價記支出,這樣會少記金額,導致稅務風險。
二、非盈利組織收到捐款:核心科目“捐贈收入”,重點看“有沒有用途限制”
如果你在慈善機構、基金會這類非盈利組織做會計,收到捐款時就不能記“營業外收入”了,而是要用“捐贈收入”這個專屬科目。但別急,還要看捐款人有沒有提要求——比如“指定只能用于建學校”“只能用于2024年的扶貧項目”,這種有指定用途的,叫“限定性捐贈收入”;沒提要求的,叫“非限定性捐贈收入”,記賬時要分開。
2.1 非限定性捐贈:收到就能用,直接記“捐贈收入——非限定性收入”
比如C慈善基金會收到某企業無指定用途的捐款50萬元,銀行到賬。分錄很簡單:
借:銀行存款 500000
貸:捐贈收入——非限定性收入 500000
這種捐款,基金會可以自由支配,用于日常運營、項目支出等,年底結轉時,直接轉到“非限定性凈資產”。
2.2 限定性捐贈:用途被“鎖死”,先記“限定性收入”,用的時候再轉
要是捐款人指定了用途,比如“這筆20萬元只能用于2024年的兒童助學項目”,就屬于限定性捐贈。收到時先記“捐贈收入——限定性收入”:
借:銀行存款 200000
貸:捐贈收入——限定性收入 200000
等2024年用這筆錢支付助學款時,要先把“限定性收入”轉到“非限定性收入”(因為用途已經實現,限制解除了),再記支出:
借:限定性凈資產 200000
貸:非限定性凈資產 200000
借:業務活動成本——兒童助學項目 200000
貸:銀行存款 200000
這里要注意,如果捐款人指定了時間限制(比如“2025年后才能用”),沒到時間前都算限定性,到期后再轉非限定性。很多非盈利組織的會計容易忽略這個時間限制,導致凈資產分類錯誤,審計時會被指出問題。
三、個人捐款或企業代收代捐:別跟“企業捐款”混為一談
除了企業直接捐款、非盈利組織收捐款,還有兩種常見情況:個人捐款和企業幫員工代收代捐。這兩種情況不計入“營業外支出”,處理方式完全不同。
3.1 個人捐款:企業會計不用管,但要注意“別替個人掏腰包”
如果是企業員工以個人名義捐款(比如員工自己給災區捐了1000元),這跟企業賬目沒關系,企業會計不用記賬。但要是企業“學雷鋒”,說“員工捐1000元,公司再配捐1000元”,那員工的1000元是個人支出,公司的1000元才是企業捐款,記“營業外支出”。
3.2 企業代收代捐:通過“其他應付款”過渡,別記成“收入”
有時候企業會組織員工捐款,比如讓會計代收100名員工的捐款,每人200元,一共2萬元,再統一轉給公益組織。這種情況,企業只是“跑腿的”,錢不是企業的收入,也不是企業的支出,要通過“其他應付款”核算:
收到員工捐款時:
借:銀行存款/庫存現金 20000
貸:其他應付款——代收員工捐款 20000
轉給公益組織時:
借:其他應付款——代收員工捐款 20000
貸:銀行存款 20000
千萬別把這筆錢記成“營業外支出”,不然相當于企業多確認了支出,稅務上會有麻煩;也別記成“主營業務收入”,那更是錯得離譜。
四、常見誤區:這3個“坑”,會計新手最容易踩
說了這么多,還是有人會出錯。結合我見過的案例,總結3個最常見的誤區,大家可以對照自查:
誤區1:所有捐款都記“營業外支出”?非盈利組織收到捐款也這么記
錯!只有企業對外捐款才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非盈利組織收到捐款要記“捐贈收入”。之前有個剛畢業的會計,在基金會工作,收到捐款直接記了“營業外收入”,被主管罵了一頓——“咱們是慈善機構,哪來的‘營業外’?”
誤區2:公益性捐贈都能全額稅前扣除?忽略“12%限額”
不是!只有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%的部分能稅前扣除,超過的要結轉以后3年。有個公司老板,年底為了“做慈善”捐了500萬,結果當年利潤才300萬,12%就是36萬,剩下的464萬只能結轉以后扣,結果連續3年利潤都不夠,等于多交了稅,老板后悔得不行。
誤區3:捐物資只按成本價記“營業外支出”,不確認收入
這是最容易漏的!稅法規定,企業將自產、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,要視同銷售,確認收入和銷項稅額。之前有個服裝廠捐衣服,會計直接按成本價記了支出,沒算增值稅,被稅務局查出來補稅罰款,虧大了。
五、實操案例:3種常見場景,手把手教你做分錄
光說理論太抽象,咱們結合實際場景,看看不同情況下具體怎么記賬,你可以直接套用。
場景1:企業捐現金(公益性)
D公司2023年通過紅十字會向地震災區捐款50萬元,銀行轉賬支付,當年利潤總額400萬元。
分錄:
借:營業外支出——公益性捐贈支出 500000
貸:銀行存款 500000
稅務處理:利潤總額400萬×12%=48萬,捐款50萬超過48萬,當年可扣除48萬,剩下2萬結轉以后3年扣除。
場景2:企業捐物資(非公益性)
E公司將一批庫存商品(成本10萬,市場價15萬,增值稅13%)直接捐贈給某民辦學校(非公益組織)。
分錄:
借:應收賬款 169500(150000+150000×13%)
貸:主營業務收入 150000
貸:應交稅費—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19500
借:主營業務成本 100000
貸:庫存商品 100000
借:營業外支出——非公益性捐贈支出 169500
貸:應收賬款 169500
稅務處理:非公益性捐贈,169500元全額不能稅前扣除,匯算清繳時調增。
場景3:基金會收到限定性捐款
F基金會收到某企業捐款100萬元,指定用于“2024年鄉村醫療設備采購”。
收到捐款時:
借:銀行存款 1000000
貸:捐贈收入——限定性收入 1000000
2024年用這筆錢買醫療設備時:
借:限定性凈資產 1000000
貸:非限定性凈資產 1000000
借:業務活動成本——鄉村醫療項目 1000000
貸:銀行存款 1000000
寫在最后
捐款記賬看似簡單,其實細節不少:企業要分“公益/非公益”,注意稅務限額和視同銷售;非盈利組織要分“限定性/非限定性”,別把捐款和日常收入混為一談;代收代捐要通過“其他應付款”,別當成自己的支出。記住這些關鍵點,下次再遇到捐款業務,你就能游刃有余,再也不用對著賬本發呆啦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Accounting/35690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