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餐常用的英語口語,這些初學(xué)者必須要掌握
第一次在國外餐廳坐下,服務(wù)員遞來全英文菜單,密密麻麻的單詞像天書;想點杯去冰的咖啡,張了張嘴只說出“coffee... no... ice?”;甚至連“服務(wù)員”怎么喊都不確定,只能尷尬地揮手——如果你也經(jīng)歷過這種“點餐社恐時刻”,別慌,這篇文章就是來救場的。
今天整理了從“走進餐廳”到“結(jié)賬離開”的全流程口語指南,覆蓋15個高頻場景、30+實用表達,每個句子都標(biāo)了發(fā)音小技巧和使用場景,看完就能直接用。不用死記硬背,記住“簡單+禮貌”原則,點餐其實沒那么難。
一、入座:別再只會說“Hello”,這3句就夠用
剛進餐廳時,最尷尬的不是不會說,而是不知道“該誰先開口”。其實服務(wù)員會主動迎上來,但如果你想自己找座位,或者需要特殊安排(比如靠窗、無煙區(qū)),這幾句能幫你快速溝通:
場景1:主動找座位
常用表達:“Table for [數(shù)字], please.”([幾]人桌,謝謝。)
比如:“Table for two, please.”(兩人桌,謝謝。)
發(fā)音小貼士:“table”尾音“l(fā)”輕讀,不用卷舌;“please”的“s”發(fā)/z/音,別讀成“普利斯”,自然一點像“普里茲”。
為什么好用:簡單直接,服務(wù)員一聽就懂。我第一次在紐約餐廳用這句,服務(wù)員直接帶我到空位,比說“Can we sit here?”(我們能坐這兒嗎?)更主動。
場景2:被引導(dǎo)入座時
如果服務(wù)員問你:“How many people?”(幾位?)或“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?”(有預(yù)定嗎?),直接回答:
沒預(yù)定:“No reservation. Just two people.”(沒預(yù)定,就兩個人。)
有預(yù)定:“Yes, reservation under [名字].”(有的,預(yù)定名字是[你的名字]。)
踩坑提醒:別把“reservation”念成“re-seh-ver-ay-shun”(太復(fù)雜),簡單讀“rez-uh-vey-shun”就行,重點是清晰說出“under [名字]”,服務(wù)員能快速找到記錄。
場景3:特殊需求(靠窗/無煙區(qū))
如果想坐靠窗的位置,可以說:“Is there a table by the window available?”(有靠窗的桌子嗎?)
替換需求:無煙區(qū)“non-smoking area”;安靜的角落“quiet corner”。
小技巧:加一句“if possible”(如果可以的話)會更禮貌,比如:“A table by the window, if possible.”(如果可以,想要靠窗的桌子。)
二、看菜單:3個問題幫你“不踩雷”,別再瞎猜菜名
拿到菜單后,最頭疼的是“每個單詞都認(rèn)識,連起來不知道是啥”。比如“Caesar Salad”(凱撒沙拉)還好,但“Bangers and Mash”(香腸土豆泥)這種“暗號式”菜名,不問清楚很容易點錯。記住這3個萬能問題,讓服務(wù)員幫你“翻譯”:
問題1:“這道菜是啥?”——問成分
常用表達:“What's in the [菜名]?”([菜名]里有什么?)
例子:“What's in the seafood pasta?”(海鮮意面里有什么海鮮?)
實用回應(yīng):服務(wù)員可能會說“shrimp, clams, and squid”(蝦、蛤蜊、魷魚),如果有不吃的食材,后面就能提要求。
問題2:“招牌是啥?”——問推薦
不知道點啥時,直接問服務(wù)員:“What's your signature dish?”(你們的招牌菜是什么?)
進階版:“What do you recommend for first-time visitors?”(第一次來,有什么推薦嗎?)
避坑點:別問“What's good?”(啥好吃?),雖然口語化,但不夠禮貌,“signature dish”(招牌菜)更正式,服務(wù)員也更愿意詳細介紹。
問題3:“辣不辣/生不生?”——問口味
怕辣星人必問:“Is this spicy?”(這道菜辣嗎?)
替換問題:
熟度:“How is the steak cooked?”(牛排是幾分熟的?)(后面會講怎么選熟度)
酸甜咸:“Is it sweet or salty?”(是甜的還是咸的?)
真實經(jīng)歷:我在泰國餐廳沒問“Is it spicy?”,點了個“green curry”(綠咖喱),結(jié)果辣到流淚,后來才知道加一句“mild, please”(微辣,謝謝)就能救回來。
三、點餐:5類核心句子,從“選菜”到“特殊要求”全搞定
終于到了“開口點單”環(huán)節(jié),別緊張,記住“先說‘我要點什么’,再說‘有沒有特殊要求’”的邏輯,分步驟來就很簡單。
基礎(chǔ)款:“我要點這個”
直接說:“I'll have the [菜名].”(我要點[菜名]。)
例子:“I'll have the grilled salmon.”(我要點烤三文魚。)
替換表達:
更禮貌:“Could I get the [菜名], please?”(能給我來份[菜名]嗎?)
多人點餐:“We'll take two burgers and one fries.”(我們要兩個漢堡和一份薯條。)
進階款:選熟度/做法(牛排/蛋/咖啡必看)
點牛排、雞蛋、咖啡時,服務(wù)員會問“怎么做”,這幾個詞必須記牢:
場景 | 選項 | 中文意思 |
---|---|---|
牛排熟度 | rare | 三分熟(帶血) |
medium rare | 五分熟(微粉) | |
medium | 七分熟(粉色少) | |
well-done | 全熟(無粉色) | |
雞蛋做法 | sunny-side up | 單面煎(溏心) |
over easy | 雙面煎(溏心) | |
scrambled | 炒蛋 | |
咖啡溫度 | iced | 冰咖啡 |
hot | 熱咖啡 | |
extra hot | 燙一點 |
例句:“I'll have the ribeye steak, medium rare, please.”(我要肋眼牛排,五分熟,謝謝。)
發(fā)音提醒:“medium”別讀成“咪爹木”,正確是“mee-dee-um”,重音在第一音節(jié)。
特殊要求:“不要XX/多放XX”怎么說?
最實用的“挑食”表達來了!比如不吃香菜、要加醬、少鹽,直接用“with/without”:
不要XX:“Can I get this without [食材]?”(這個能不加[食材]嗎?)
例子:“A burger without onions, please.”(漢堡不要洋蔥,謝謝。)
多放/加XX:“Can I have extra [醬料/食材]?”(能多放/加[醬料/食材]嗎?)
例子:“Can I have extra ketchup with the fries?”(薯條能多給點番茄醬嗎?)
換XX:“Can I swap [A] for [B]?”(能把[A]換成[B]嗎?)
例子:“Can I swap the fries for a salad?”(能把薯條換成沙拉嗎?)
點飲料:別只會說“Coke”,這些更常用
除了可樂(Coke)、雪碧(Sprite),餐廳常見飲料這樣點:
水:“Can I get a glass of water, please?”(能給我杯水嗎?)(默認(rèn)免費,要冰水說“iced water”,溫水“warm water”)
茶:“A cup of black tea, please.”(一杯紅茶,謝謝。)(綠茶“green tea”,奶茶“milk tea”)
果汁:“Orange juice, please.”(橙汁,謝謝。)(蘋果汁“apple juice”,鮮榨“freshly squeezed”)
小細節(jié):國外餐廳可能會問“Still or sparkling water?”(靜水還是氣泡水?),“still”是普通水,“sparkling”是帶氣的,選“still”就行,氣泡水可能收費。
確認(rèn)訂單:“別上錯了”的保險句
點完后,服務(wù)員可能會重復(fù)訂單,也可能直接走,如果你怕他記錯,可以禮貌確認(rèn):“Just to confirm, that's [重復(fù)你的訂單], right?”(確認(rèn)一下,是[你的訂單],對嗎?)
例子:“Just to confirm, that's a medium rare steak, a burger without onions, and two iced coffees, right?”(確認(rèn)一下,是五分熟牛排、不加洋蔥的漢堡,還有兩杯冰咖啡,對嗎?)
四、用餐中:遇到問題別慌,這4句話幫你“救場”
上菜慢了、菜上錯了、需要餐巾紙……用餐時難免有突發(fā)情況,不用不好意思,直接說就行,服務(wù)員反而覺得你“懂行”。
場景1:上菜慢/沒上
等了20分鐘還沒上菜,可以說:“Excuse me, could you check on my order?”(不好意思,能幫我看看我的訂單嗎?)
語氣要禮貌,用“could you”比“can you”更客氣,服務(wù)員會更愿意幫忙。
場景2:菜上錯了
發(fā)現(xiàn)上的菜不是自己點的:“I think there's a mistake with my order. I ordered the salmon, not the chicken.”(我覺得訂單可能錯了,我點的是三文魚,不是雞肉。)
重點:說清楚“你點的是什么”和“上錯的是什么”,服務(wù)員會馬上換,不用糾結(jié)“是不是我記錯了”。
場景3:需要加餐具/調(diào)料
要餐巾紙:“Can I get some napkins, please?”(能給我些餐巾紙嗎?)
其他需求:叉子“fork”、勺子“spoon”、鹽“salt”、胡椒“pepper”,直接替換“napkins”就行。
場景4:覺得好吃/不好吃
覺得好吃可以夸一句:“This steak is delicious!”(這牛排真好吃!)服務(wù)員會很開心,可能還會送個小甜點~
如果不好吃(比如太咸),不用硬撐:“Excuse me, this dish is too salty. Could I get a new one?”(不好意思,這道菜太咸了,能換一份嗎?)大部分餐廳會免費換。
五、結(jié)賬:“買單”別說“pay money”,這3句才地道
吃完想走了,怎么說“買單”?別用“pay money”(太中式),這幾句更自然:
基礎(chǔ)版:“買單”
最常用:“Check, please.”(買單,謝謝。)
替換表達:“Can I have the bill, please?”(能給我賬單嗎?)
注意:“check”在美國常用,“bill”在英國更常見,都對,服務(wù)員能懂。
AA制:“分開付”怎么說?
和朋友吃飯想AA:“Can we split the bill?”(我們能分開付嗎?)
更具體:“Can we pay separately?”(我們能各付各的嗎?)
避坑:別用“AA制”的中文拼音,服務(wù)員聽不懂,“split the bill”才是標(biāo)準(zhǔn)說法。
付小費:別讓“給多少”難住你
國外餐廳(尤其美國)小費是慣例,一般給賬單金額的15%-20%。付小費可以說:“Keep the change.”(不用找零了。)(適合現(xiàn)金支付,把小費直接留在桌上)
刷卡支付時,賬單上會有“tip”一欄,直接填金額就行,不用額外說。
六、3個“救命”小貼士,讓你點餐更自信
最后分享3個我踩過坑才總結(jié)的小技巧,比背句子更實用:
1. 提前“預(yù)習(xí)”菜單,把不會的詞標(biāo)出來
如果去連鎖餐廳(比如星巴克、麥當(dāng)勞),可以提前在官網(wǎng)查菜單,把“Grande Latte”(中杯拿鐵)、“Big Mac”(巨無霸)這種固定說法記下來,到了直接點,不用臨時翻手機。
2. 發(fā)音不用完美,“慢+清晰”比“快+標(biāo)準(zhǔn)”更重要
我剛開始說“medium rare”時,把“rare”念成了“rear”(屁股),服務(wù)員愣了一下,笑著說“medium rare, right?”(五分熟,對嗎?)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只要你說慢一點,哪怕發(fā)音有點怪,服務(wù)員也能猜懂,大膽開口比糾結(jié)發(fā)音更重要。
3. 記住“禮貌三詞”:please, thank you, excuse me
點餐時多帶“please”(請),拿到東西說“thank you”(謝謝),需要幫助時用“excuse me”(不好意思),哪怕句子簡單,禮貌的態(tài)度也會讓溝通更順暢。
其實,點餐口語不需要多復(fù)雜,記住“場景+核心句+禮貌”,就能應(yīng)付90%的情況。第一次可能會緊張,但說多了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服務(wù)員每天見那么多客人,根本不會在意你說得好不好,反而會因為你愿意嘗試而更耐心。
下次再進餐廳,試試用今天學(xué)的句子開口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原來用英語點餐,也可以這么輕松~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Spoken_English/74527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