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不喜歡學英語怎么辦
最近總收到家長私信:“孩子上初中了,英語成績一直在及格線徘徊,課本嶄新嶄新的,單詞表跟沒看過一樣,一說背單詞就捂耳朵,怎么辦啊?”其實不止初中生,從小學到高中,“討厭學英語”幾乎是很多孩子的“通病”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孩子不是天生討厭英語,可能是我們把英語教“死”了——它本該是一扇看世界的窗戶,卻被我們變成了一堆需要死記硬背的符號。今天就聊聊怎么讓孩子從“抗拒英語”到“主動靠近”,方法簡單,但需要家長和老師多一點耐心和“巧勁”。
先搞懂:孩子為什么對英語“沒感覺”?
很多家長覺得“孩子不愛學就是懶”,但真不是這樣。我接觸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,數學能考90多分,英語卻總在60分晃悠。后來跟他聊才發現,他覺得“英語單詞長得都一樣,背了又忘,課文讀起來像天書,反正學了也用不上,不如省下時間打游戲”。這其實說出了大多數孩子的心聲——英語對他們來說,是“無用的任務”,不是“有趣的工具”。
具體來說,孩子討厭英語的原因主要有三個:
1. 英語成了“孤立的符號”,跟生活沒關系
課本里的對話永遠是“Hello, how are you?”“I'm fine, thank you.”,但現實中孩子打招呼根本用不上;單詞表上的“apple”“banana”,孩子每天吃水果時,家長也沒想過用英語說一句。當英語只存在于課本和考試里,孩子自然覺得“學它干嘛?”
2. 學習過程太“苦”,沒嘗到“甜”
背單詞、默課文、做習題……傳統英語學習總繞不開“重復+糾錯”。孩子寫錯一個字母被批評,發音不準被笑話,久而久之,英語就成了“讓人受挫的學科”。就像你一直讓孩子吃一種很苦的藥,還告訴他“吃了對身體好”,他怎么可能喜歡?
3. 孩子找不到“我需要學”的理由
家長常說“英語高考要考”“以后出國要用”,但對小學生、初中生來說,“高考”太遙遠,“出國”太抽象。他們更在意“現在學了能不能讓我跟同學炫耀?能不能看懂喜歡的動畫片?”如果找不到即時的“用處”,英語就很難走進孩子心里。
6個落地策略,讓英語從“任務”變成“興趣”
其實讓孩子喜歡學英語,關鍵是把它從“課本里的知識”變成“生活里的樂趣”。下面這些方法都是我見過真實有效的,家長和老師可以直接用——
策略1:用“可感知的需求”替代“抽象的要求”
核心邏輯:讓孩子覺得“我需要英語,沒有英語會不方便”。
具體做法:
購物時“逼”孩子用英語:帶孩子去超市,提前約定“今天買零食,你得用英語問我‘Can I buy this?’,我才會買”。一開始孩子可能害羞,家長可以先示范:“寶貝你看,這個薯片包裝上寫著‘crunchy’,你知道什么意思嗎?就是‘脆脆的’,你用英語說‘I want crunchy chips’,媽媽就給你拿。”
看動畫片“設門檻”:孩子喜歡看《小豬佩奇》?可以跟他說“今天我們看英文版的,遇到你認識的單詞就指給媽媽看,指對3個,明天還能看;指對5個,額外獎勵10分鐘。”不用強迫他聽懂每一句,能認出幾個單詞、模仿一句臺詞,就是進步。
案例:我鄰居家孩子以前討厭背單詞,后來迷上了一款英文游戲《我的世界》。為了看懂游戲里的任務提示(比如“Collect wood”“Build a house”),他主動去查單詞,現在游戲里的常用詞基本都認識了。你看,當英語能幫他“玩得更爽”,根本不用催著學。
策略2:把“背單詞”變成“玩游戲”,降低“痛苦感”
核心邏輯:孩子討厭的不是“記單詞”,是“死記硬背”。用游戲化的方式,讓記單詞像玩一樣輕松。
具體做法:
“單詞接龍”家庭版:晚飯后全家玩游戲,比如媽媽說“apple”,孩子接“elephant”(首字母是前一個單詞的尾字母),爸爸接“tiger”……接不上的人表演個小節目。過程中不用糾結單詞對錯,重點是讓孩子覺得“單詞是可以拿來玩的”。
“單詞貼紙”貼滿家:把家里的物品都貼上英語標簽,比如冰箱貼“refrigerator”,鏡子貼“mirror”,孩子每天刷牙、拿東西時自然會看到。還可以玩“尋寶游戲”:“寶貝,去把‘mirror’旁邊的‘comb’拿來,媽媽需要梳頭。”(梳子對應的英語是comb)
注意:一開始選簡單的、孩子每天能接觸到的詞,比如食物、家具、玩具,別一上來就背課本里的“difficult”“important”,太打擊信心。
策略3:給孩子“展示英語的魅力”,而不是“強調英語的重要性”
核心邏輯:與其說“英語很重要”,不如讓孩子親眼看到“英語能帶來什么有趣的東西”。
具體做法:
用英語講“不一樣的故事”:比如孩子喜歡恐龍,可以找一本簡單的英文恐龍繪本,用中文講大意,重點單詞用英語說:“你看這只T-Rex(霸王龍),它有big teeth(大牙齒),喜歡eat meat(吃肉)。”孩子會覺得“原來英語里的恐龍叫T-Rex,好酷!”
帶孩子“圍觀”英語世界:刷短視頻時,看到英文兒歌、外國小朋友的vlog,故意放大聲音:“哇,這個外國小朋友在教怎么用英語做手工,你看他說‘cut the paper’(剪紙),是不是跟我們美術課一樣?”甚至可以讓孩子試試用英語給喜歡的玩具拍個“小視頻”,比如“Hello, this is my teddy bear. It's soft.”
關鍵:別把“展示”變成“教學”,比如孩子問“T-Rex是什么意思”,直接告訴他“就是霸王龍,英文里這么叫”,不用擴展語法,保持輕松感最重要。
策略4:允許孩子“不完美”,用“正向反饋”代替“糾錯”
核心邏輯:孩子學英語時最怕“說錯”“寫錯”,越怕越不敢開口,越不敢開口越學不會。家長要做的是“接住”孩子的不完美,讓他覺得“說錯也沒關系,媽媽/老師會幫我”。
具體做法:
“只夸進步,不挑錯”:孩子第一次用英語說“我想吃蘋果”,可能說成“I want eat apple”,別直接說“不對,是I want to eat an apple”,可以笑著說“寶貝會用英語要蘋果啦!‘eat’前面加個‘to’會更棒,我們一起說‘I want to eat apple’,你看是不是更順口?”先肯定努力,再悄悄糾正。
“把錯誤變成游戲”:如果孩子總把“he”和“she”搞混,不用批評,下次他說錯時,你故意夸張地學他:“哦?你是說爸爸今天穿了一條紅色的裙子嗎?(如果孩子把爸爸的he說成she)”孩子會笑著糾正你,在笑聲中就記住了正確用法。
提醒:很多家長忍不住“糾錯”,覺得“現在不說,以后改不過來”。但語言學習是個“先求會說,再求準確”的過程,就像孩子學說話時說“飯飯”,你不會批評他,而是等他慢慢學會說“吃飯”。英語也一樣,給孩子一點時間。
策略5:讓孩子當“小老師”,從“被動學”到“主動教”
核心邏輯:孩子天生喜歡“被需要”,讓他教你英語,他會覺得“我很厲害,我能教會媽媽”,這種成就感比任何獎勵都管用。
具體做法:
“媽媽今天學了個新單詞,你幫我看看對不對?”:比如你故意把“book”讀成“buk”,孩子會得意地糾正你:“媽媽不對,是book!”你就裝作恍然大悟:“哦!原來是這樣,寶貝教得真好,媽媽記住了!”
“家庭英語角”讓孩子主持:每周選一個晚上,讓孩子當“主持人”,教全家一句英語、一個英文小游戲。比如孩子學了“stand up”“sit down”,可以讓他指揮大家:“Now, stand up! Now, sit down!”全家人配合他,他會覺得“學英語能當小老師,太有意思了”。
案例:我同事的女兒以前英語成績墊底,后來同事故意“示弱”:“媽媽要去國外出差,你能不能教我幾句常用的英語?比如‘請問洗手間在哪里’怎么說?”孩子為了“教好媽媽”,主動去查資料、問老師,現在不僅敢開口說,成績也進步了不少。
策略6:找到孩子的“興趣錨點”,讓英語和“喜歡的事”綁定
核心邏輯: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——有的喜歡畫畫,有的喜歡追星,有的喜歡運動。把英語和這些興趣結合起來,孩子會覺得“學英語是為了更好地做我喜歡的事”。
具體做法:
喜歡畫畫?用英語標注畫作:孩子畫了一幅畫,鼓勵他用英語寫標題,比如“Sunny Day”“My Family”,再簡單寫一句描述:“This is my mom. She is happy.”
喜歡追星?學唱英文歌:如果孩子喜歡泰勒·斯威夫特,找一首她的簡單歌曲(比如《Love Story》),一句一句教孩子唱,歌詞里的生詞順便記下來。孩子會覺得“原來學英語能唱偶像的歌,太值了”。
喜歡運動?用英語說運動術語:打籃球時,教孩子“pass the ball”(傳球)、“shoot”(投籃);跑步時說“run faster”(跑快點)。運動時孩子心情放松,學起來記得更牢。
最后想說:讓孩子喜歡英語,比“考高分”更重要
其實英語只是一門工具,就像開車、用手機一樣,是為了讓生活更方便、更有趣。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它變成“必須考100分的任務”,孩子自然會抗拒。
不如試著慢一點,別總盯著分數,先讓孩子覺得“英語挺好玩”“英語有用”“我說英語時,爸爸媽媽會為我開心”。當孩子從英語里嘗到“甜頭”——可能是看懂了一句動畫片臺詞,可能是教會了媽媽一個單詞,可能是用英語跟外國小朋友打了個招呼——他自然會主動靠近。
教育從來不是“逼出來的”,而是“引出來的”。孩子不喜歡學英語?別急,先想想怎么讓英語變成他生活里的“小驚喜”,而不是“大負擔”。慢慢來,你會看到他的變化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Children_English/57485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