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E與GMAT的區別-GRE與GMAT怎么選
刷到這篇文章的你,是不是正對著電腦屏幕發呆:GRE和GMAT,到底選哪個?
“聽說GMAT更難?”“GRE詞匯量要求高到離譜?”“我申商科是不是必須考GMAT?”……這些問題,幾乎是每個準備留學的同學都會踩的坑。選不對考試,不僅浪費3個月+的備考時間,甚至可能直接影響申請結果——畢竟,學校不會等你“考完這個再考那個”。
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不聊虛的,只講干貨:從考試本質、適用場景、內容難度到具體選擇方法,幫你一次性搞懂“GRE和GMAT怎么選”。看完之后,你不用再糾結,直接能定下心開始備考。
一、先搞懂:GRE和GMAT,根本不是“二選一”的競爭關系
很多人一開始就把GRE和GMAT當成“對手”,其實它們的定位完全不同——一個是“全能選手”,一個是“商科專才”。
GRE(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),中文叫“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”,聽名字就知道:它是給大部分研究生項目設計的“通用考試”。除了商科,理工科、文科、社科、藝術類……只要你申碩士或博士,幾乎都認GRE。比如你想申計算機、心理學、公共政策,甚至部分法學院(沒錯,現在很多法學院也接受GRE了),GRE都是主流選擇。
GMAT(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),中文是“研究生管理科學入學考試”,名字里帶“管理”二字,目標很明確:專為商科/管理類項目設計。MBA、金融、會計、市場營銷這些專業,是GMAT的“主場”。
簡單說:GRE是“廣撒網”,GMAT是“精準打擊”。選哪個,先看你的申請方向——但這只是第一步,后面還有更關鍵的“適配性”問題。
二、適用場景:你的專業,到底該考哪個?
別聽網上說“申商科必須GMAT”,也別信“GRE萬能”,實際情況比這復雜。我們分3類場景說清楚:
1. 必須考GMAT的情況:極少數“商科偏執狂”項目
目前明確“只接受GMAT”的項目已經很少了,但確實存在——比如某些頂尖商學院的MBA項目,會在官網注明“Preference for GMAT”(更偏好GMAT),甚至隱含“GRE申請者需要更強的其他背景來彌補”。
舉個例子:哈佛商學院(HBS)官網寫著“接受GRE和GMAT”,但每年錄取的學生里,GMAT考生占比超過80%。不是說GRE不行,而是如果你用GRE申請這類項目,可能需要在GPA、實習、文書上更突出,才能抵消“考試偏好”的潛在影響。
2. 兩者都接受,但GRE更“劃算”的情況:跨專業申請/專業范圍廣
如果你申請的專業“不那么商科”,或者同時考慮多個方向(比如既申金融又申經濟學,既申MBA又申公共管理),GRE絕對是更省時的選擇。
比如經濟學(很多學校歸在文理學院,不算純商科)、商業分析(部分項目在工程學院)、公共政策(帶商科方向),這些專業幾乎100%接受GRE,甚至有些教授更熟悉GRE分數(因為他們自己當年可能也考的GRE)。
我之前帶過一個學生,本科是英語專業,想申“市場營銷+教育學”雙方向,糾結考GRE還是GMAT。最后選了GRE,因為教育學項目完全不認GMAT,而市場營銷項目接受GRE——結果只用3個月備考,GRE 325分,同時拿到了兩個方向的錄取。
3. 兩者都接受,選哪個看“你更擅長什么”
大部分商科項目(比如金融、會計、供應鏈管理)現在都“GRE和GMAT都接受,且無偏好”。比如MIT斯隆商學院、斯坦福GSB,官網明確寫著“兩種考試同等看待”。這種情況下,“你的優勢”比“考試本身”更重要。
三、考試內容對比:別被“難”或“簡單”騙了,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
很多人糾結:“GRE和GMAT哪個難?”其實這個問題沒意義——GRE的難在“詞匯”,GMAT的難在“邏輯”;GRE數學“基礎但坑多”,GMAT數學“邏輯繞但詞匯少”。我們分科目拆解,你可以對號入座:
1. 語文部分:你是“背單詞狂魔”還是“邏輯鬼才”?
GRE語文(Verbal):詞匯是“攔路虎”,邏輯是“加分項”
題型:填空(10題)+ 閱讀(10題),共20題/section,2個section(加試不算)。
難點:填空考“生詞+邏輯”,比如選項里會出現“ephemeral(短暫的)”“quintessential(典型的)”這種托福都不怎么考的詞;閱讀文章長(1-4段),題材涉及天文、地質、文學評論,讀起來很“繞”。
適合人群:平時喜歡背單詞(或至少不排斥),閱讀速度快,能快速抓段落邏輯的人。
GMAT語文(Verbal):語法是“硬骨頭”,邏輯是“核心”
題型:句子改錯(SC,12-13題)+ 邏輯推理(CR,9-10題)+ 閱讀(RC,4篇13-14題),共36題,65分鐘。
難點:SC考“語法+邏輯”,比如一道題里可能同時出現“時態錯誤”“主謂不一致”“邏輯主語混亂”,需要你像“找茬”一樣挑出最優選項;CR考“邏輯鏈分析”,比如“削弱論點”“加強結論”,需要你快速理清“前提-結論-漏洞”。
適合人群:英語語法基礎好(比如高中/大學語法扎實),喜歡“邏輯推理游戲”,討厭背單詞的人。
考生真實反饋:
GRE考生:“背了5000詞,填空還是錯一半,看到‘serendipity’這種詞就頭大。”
GMAT考生:“SC改錯題,五個選項看起來都對,看完解析才發現‘邏輯主語不一致’,我真的會謝。”
2. 數學部分:你是“細心黨”還是“邏輯控”?
GRE數學(Quant):基礎但“坑多”,計算器是“雙刃劍”
題型:單選+多選+填空,共20題/section,2個section(加試不算),每個section 35分鐘。
特點:知識點簡單(高中數學為主:代數、幾何、概率、排列組合),但“坑”多——比如題目里藏著“整數”“正數”“非負數”這種限制條件,或者計算時需要注意單位換算(比如英尺和英寸)。
計算器:可以用,但很多題用計算器反而慢(比如簡單的加減乘除),還容易按錯數。
適合人群:數學基礎一般,但細心、耐心,能仔細讀題的人。
GMAT數學(Quant):邏輯繞,DS題是“噩夢”
題型:問題求解(PS,17-18題)+ 數據充分性(DS,17-18題),共31題,62分鐘。
特點:知識點和GRE差不多,但DS題是“特色”——題目問“x是否等于5?”,給你兩個條件(1)x2=25;(2)x>0,需要你判斷“條件1單獨夠不夠”“條件2單獨夠不夠”“兩個一起夠不夠”。這種題不考計算,考邏輯,很多人會栽在“想當然”上(比如只看條件1,忘了x可能是-5)。
計算器:不能用,全靠手算(但計算量不大,主要是邏輯分析)。
適合人群:數學邏輯強,喜歡“燒腦”,能快速反應“條件是否充分”的人。
3. 寫作和綜合推理:“附加題”但別忽視
GRE寫作(AW):Issue+Argument,考“表達+邏輯”
兩篇作文:Issue(30分鐘,“發表觀點”,比如“科技是否讓人更孤獨”)+ Argument(30分鐘,“挑邏輯漏洞”,比如“作者的結論是否有論據支持”)。
分數:0-6分,不計入總分,但部分文科/社科項目會看(比如教育學、公共政策)。
GMAT寫作(AWA)+ 綜合推理(IR):AWA“挑錯”,IR“拼盤”
AWA(30分鐘):只有一篇“挑錯作文”,和GRE的Argument類似,考你分析邏輯漏洞的能力。
IR(30分鐘):12題,題型雜(圖表解讀、二段式分析、多源推理等),考“信息整合能力”,比如給你三個標簽頁的資料,讓你判斷某個結論是否正確。
分數:AWA 0-6分,IR 1-8分,都不計入總分(新版GMAT Focus Edition中,IR已計入總分,具體以官方最新政策為準),但部分商學院(尤其是MBA項目)會參考IR分數,認為它能反映“商業數據分析能力”。
四、5步搞定“GRE/GMAT選擇”:照著做,不糾結
看到這里,你可能還是有點懵:“道理我都懂,但我到底選哪個?”別慌,按這5步走,3分鐘就能定下來:
第1步:列“目標專業清單”,查學校官網要求
打開Excel,把你可能申請的專業和學校列出來(比如“金融:MIT、芝加哥大學;商業分析:斯坦福、哥倫比亞”),然后一個個查學校官網的“申請要求”頁面。
關鍵詞:Admission Requirements, Standardized Tests, GRE/GMAT。
重點看:是否“只接受GMAT”(極少數),是否“偏好GMAT”(會寫“preferred”),還是“兩者都接受”。
例子:如果目標專業是MBA,且大部分學校寫“preferred GMAT”,那優先考慮GMAT;如果是金融+經濟學混申,直接選GRE。
第2步:做“1小時模考”,測“適配度”
別空想“我擅長邏輯還是詞匯”,直接動手做模考:
GRE:用ETS官網的免費模考(PowerPrep),做1個Verbal section(20題,30分鐘)+ 1個Quant section(20題,35分鐘)。
GMAT:用GMAC官網的免費模考(GMAT Official Starter Kit),做1個Verbal section(約20題)+ 1個Quant section(約20題)。
感受:做完后問自己:“背單詞和學語法,哪個讓我更崩潰?”“數學題里,是讀不懂題(GRE)讓我煩,還是邏輯繞(GMAT DS)讓我煩?”
第3步:評估“備考時間”和“目標分數”
如果你備考時間<2個月:優先選“你模考時感覺更輕松”的那個——比如模考GRE Verbal正確率60%,GMAT Verbal正確率40%,那選GRE,短期提分更快。
如果你目標分數高(比如GRE 330+,GMAT 730+):GRE需要你“詞匯+閱讀+數學”全面強,GMAT需要你“語法+邏輯+數學”無短板,根據自己的“長板”選——比如詞匯量本來就大(托福閱讀28+),選GRE;語法基礎好(高中英語130+),選GMAT。
第4步:參考“學長學姐案例”,避開“小眾坑”
去論壇(比如一畝三分地、ChaseDream)搜目標學校的“錄取匯報”,看看和你背景相似的人考了什么。比如:
某985會計本科,GPA 3.5,申美國會計碩士,大部分錄取者考的是GMAT 680-720,那你也可以優先GMAT;
某雙非英語本科,跨申商業分析,錄取者里GRE 320+和GMAT 650+都有,那選你模考時正確率高的那個。
第5步:“別糾結,先開始”——大部分糾結都是“想太多,做太少”
最后說句大實話:GRE和GMAT沒有“絕對的好壞”,只有“是否適合你”。與其花一周時間糾結,不如花3天做模考、查學校要求,然后直接開始備考。就算后期發現選錯了,換考試也比“一直不動”強——畢竟,備考的過程本身就是能力提升,比如GMAT的邏輯思維對GRE閱讀也有幫助,GRE的詞匯量對GMAT閱讀也有用。
寫在最后
考G不是“選難題”,而是“選適合自己的戰場”。記住:沒有最好的考試,只有最適合你的考試。按照上面的步驟,花3天時間理清方向,然后定下心備考——等你拿到理想分數的那天,會感謝現在“不糾結”的自己。
(注:文中關于GMAT Focus Edition的最新政策,具體以GMAC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76278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