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MAT考試后要做到事情有哪些
剛走出GMAT考場時,你是不是和大多數(shù)人一樣:大腦像被清空的硬盤,手腳還有點發(fā)飄,盯著手機里“考試已結束”的提示,半天回不過神?有人說“考完就解放了”,但真正經(jīng)歷過的人才知道——這只是申請路上的一個“逗號”,不是“句號”。考后如果稀里糊涂地“躺平”,很可能錯過關鍵節(jié)點,甚至讓之前的努力打折扣。今天就結合我?guī)н^300+學生的經(jīng)驗,聊聊GMAT考完后,到底哪些事必須做、怎么做,幫你把“考完”變成“走好下一步”的起點。
一、考后1-7天:先讓大腦“軟著陸”,別著急“沖刺下一站”
很多同學考完當天就開始刷“GMAT二戰(zhàn)攻略”,或者立刻打開申請網(wǎng)站填信息,恨不得24小時連軸轉。但說實話,高強度備考+3小時高壓考試后,大腦和身體都處于“應激后疲勞期”,這時候硬逼自己做決策,反而容易出錯。前7天的核心任務不是“推進”,而是“整理”和“緩沖”。
1. 花1小時“復盤考場記憶”,別等成績出來才后悔
考完當天晚上,趁記憶還清晰,一定要花時間寫“考場復盤筆記”。不用太復雜,重點記這3點:
時間分配問題:比如數(shù)學是不是前面題太糾結,導致最后5題只剩8分鐘?Verbal的RC是不是因為第一篇讀太慢,后面CR只能蒙?
心態(tài)波動瞬間:有沒有某道題卡殼超過3分鐘,導致后面節(jié)奏全亂?(比如我之前有個學生,考場上遇到一道巨難的SC題,盯著看了5分鐘還沒頭緒,結果后面10題全慌了)
不確定的“坑”:比如AWA的題目是不是沒完全理解?IR的圖表題是不是漏看了某個數(shù)據(jù)?
這些細節(jié)現(xiàn)在不記,等成績出來想分析問題都沒依據(jù)。哪怕你覺得“肯定能分手”,記下來也能幫你更了解自己的考試狀態(tài),對后續(xù)申請面試時“描述學習能力”也有幫助。
2. 把“備考資料”分類存檔,別當“考完就扔”的“渣男”
我見過最可惜的學生:考完覺得“穩(wěn)了”,當晚就把所有筆記、錯題本、模考軟件全刪了,結果成績出來差50分,想重考時發(fā)現(xiàn)資料全沒了,只能從頭再來。考后第一件事,一定是把備考資料“歸檔”:
紙質資料:按“錯題本”“知識點筆記”“模考分析”分類收進文件夾,別堆在桌上積灰;
電子資料:建一個“GMAT備考存檔”文件夾,把Excel錯題表、ESR分析模板、網(wǎng)課筆記PDF都放進去,云盤備份一份(重點標紅“高頻錯題集”和“自己總結的CR邏輯鏈公式”,這些是重考時的“救命稻草”);
模考軟件:別卸載!比如Prep、Manhattan的模考記錄里有你的正確率變化曲線,后續(xù)分析成績時很有用。
記住:不到拿到夢校offer,這些資料就還有“復用價值”。
3. 給自己留2天“擺爛期”,但別超過48小時
備考時你可能欠了自己很多:沒追的劇、沒約的朋友、沒睡的懶覺……考完后完全可以補回來,但別“擺爛”太久。我一般建議學生:考完當天睡夠10小時,第二天約朋友吃頓好的,第三天開始恢復“輕度規(guī)律作息”。
為什么?因為長期備考形成的生物鐘突然打亂,很容易陷入“焦慮-擺爛-更焦慮”的循環(huán)。比如有個學生考完連玩5天游戲,結果第七天突然開始擔心“成績會不會出問題”,吃不下睡不香,反而影響后續(xù)規(guī)劃。適度放松是為了更好地出發(fā),不是讓你徹底“放飛自我”。
二、成績出來后(7-10天):別只盯著分數(shù),學會“拆解成績單”
GMAT成績一般在考試結束后7個工作日內出(注意:如果遇到節(jié)假日會順延,具體以官方通知為準)。查分那天,有人看到700+激動到哭,有人看到600+直接emo——但分數(shù)只是個數(shù)字,真正重要的是:這個分數(shù)和你的目標差多少?要不要重考?如果不重考,怎么用這個分數(shù)最大化申請優(yōu)勢?
1. 先看“總分+單項”,對照目標校“劃紅線”
查完成績,別光顧著截圖發(fā)朋友圈,先打開Excel做個“目標校分數(shù)對比表”:
列1:目標校名稱(按“沖刺/主申/保底”分類);
列2:官網(wǎng)公布的“平均GMAT分數(shù)”(比如MIT Sloan去年平均730,斯坦福GSB平均738);
列3:你的分數(shù)與平均分的差距(比如目標730,你考了710,差20分);
列4:單項是否達標(比如有些項目明確要求Q≥50,V≥35,IR≥6,AWA≥4.5)。
舉個例子:如果你的目標是Top30商學院,總分700,Q50,V34,IR7,AWA5——這時候別慌,雖然總分沒到720+,但Q和IR都不錯,部分看重數(shù)學能力的項目(比如金融、BA)反而可能更青睞你。分數(shù)夠不夠,從來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看和目標校的“匹配度”。
2. 花30美元買份ESR,比你自己瞎猜“問題在哪”有用10倍
如果成績不理想,或者想知道“能不能再提分”,一定要買ESR(Enhanced Score Report)。很多同學覺得“30美元太貴”,但說實話,這是你花得最值的“診斷費”——ESR會告訴你:
Verbal各題型(SC/CR/RC)的正確率、平均用時、難度變化曲線(比如SC正確率只有55%,但CR有80%,那重考就該主攻SC);
數(shù)學的“問題類型”分布(比如幾何題正確率90%,但數(shù)論題只有60%,說明數(shù)論基礎不牢);
考試節(jié)奏是否合理(比如前10題用時25分鐘,導致后10題只剩10分鐘,明顯“前緊后松”)。
我之前有個學生,一戰(zhàn)680,覺得“肯定是CR不行”,瘋狂刷CR題,二戰(zhàn)還是680。后來買了ESR才發(fā)現(xiàn):他CR正確率75%,但SC正確率只有45%,而且難題正確率極低(只有30%)。針對性補了1個月SC后,三戰(zhàn)740。沒有ESR,你可能永遠在“無效努力”。
3. 3個維度判斷“要不要重考”,別被“700情結”綁架
“我考了690,要不要再考一次沖700?”這是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。其實重考與否,關鍵看3點:
時間夠不夠:如果申請截止日期只剩1個月,重考+送分可能來不及,不如把時間花在文書上;
提分空間大不大:如果ESR顯示你某單項正確率低于50%(比如SC只有40%),說明基礎有漏洞,針對性復習后提30-50分很正常;但如果各單項正確率都在70%以上,總分只差10-20分,可能是“天花板效應”,不如放棄重考;
目標校“卡不卡分”:有些學校明確寫“建議700+”,但“建議”不等于“必須”;而有些項目(比如LBS、沃頓)平均740+,你考710可能確實沒競爭力,這時候就得重考。
記住:GMAT是“錦上添花”,不是“雪中送炭”。如果你的GPA、實習、文書都很普通,別指望靠GMAT“逆天改命”;反之,如果其他背景不錯,680也可能拿到面試。
三、確定方向后:把“申請進度條”往前拉,別讓GMAT成為“拖延借口”
不管你決定“重考”還是“直接申請”,考后1個月內必須進入“申請準備模式”。很多同學考完后總說“等成績出來再準備”,結果成績出來又說“等確定不重考再準備”,拖到最后文書只能趕工,反而影響錄取。
1. 如果決定“重考”:用“靶向復習法”代替“從頭再來”
重考最忌諱“把之前的路再走一遍”。正確的做法是:
第一步:用ESR定位“薄弱模塊”(比如SC的“平行結構”和“邏輯語義”錯得最多);
第二步:找“最小提分單位”(比如CR的“削弱題”正確率低,就集中3天刷50道削弱題,總結規(guī)律);
第三步:控制“模考頻率”(別天天模考,每周1-2次即可,重點分析錯題,而不是追求“刷遍所有題”)。
我?guī)н^一個學生,二戰(zhàn)時按這個方法,只花了20天主攻SC的“邏輯語義”和數(shù)學的“排列組合”,總分從650提到720。重考不是“重復勞動”,而是“精準修補”。
2. 如果決定“直接申請”:立刻啟動“選校+文書”雙引擎
別以為“分數(shù)夠了就萬事大吉”,申請材料才是“定乾坤”的關鍵。考后1個月內,必須完成這3件事:
選校名單“三選一”:按“沖刺(5%錄取概率)、主申(20%-30%錄取概率)、保底(80%+錄取概率)”各選3-5所,避免“只申沖刺校”或“海投50所”;
文書素材“挖深1米”:別只寫“我在XX公司做了XX事”,要寫“這件事體現(xiàn)了我的XX能力(領導力/解決問題能力),和目標項目的XX課程/資源如何匹配”(比如申請MBA,就要突出“團隊管理”“商業(yè)洞察”,而不是“學習成績好”);
推薦信“提前打招呼”:找2-3個推薦人(比如實習導師、教授),別等到截止日期前一周才聯(lián)系,最好附上你的“簡歷”和“想讓對方突出的點”(比如“希望您能提到我在XX項目中主動解決XX問題的細節(jié)”)。
記住:好的申請材料是“講故事”,不是“列清單”。同樣700分,有人能進Top20,有人只能被拒,差的就是“故事感”。
四、最后一步:別讓“考試后遺癥”拖垮你
GMAT備考像一場“馬拉松”,考完后很多人會陷入“空心病”:突然沒了目標,白天刷手機到麻木,晚上又焦慮“申請能不能過”。這時候,你需要做兩件事:
每天留1小時“非申請相關”的事:比如學個Python基礎(對BA申請有幫助)、練口語(為面試做準備)、甚至只是拼樂高(放松大腦),讓生活有“除了申請之外的支點”;
找個“備考搭子”互相監(jiān)督:可以是一起考GMAT的同學,也可以是申請同方向的伙伴,每天打卡“今天改了文書第3版”“聯(lián)系了推薦人”,避免一個人陷入“信息孤島”。
GMAT考完,不是結束,而是“從‘做題人’到‘申請選手’”的身份轉變。你可能會焦慮“分數(shù)夠不夠”,會糾結“要不要重考”,會擔心“申請材料寫不好”——但請相信,這些“糾結”都是正常的,每個申請季的學生都經(jīng)歷過。重要的是:別停在原地空想,先做起來。整理資料、分析成績、準備文書……每完成一件小事,你就離夢校近了一步。
最后想說:GMAT只是申請的一部分,它能證明你的“學習能力”,但證明不了你的“全部價值”。放松點,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優(yōu)秀。
(注:文中關于GMAT成績查詢時間、ESR購買及內容等信息,以GMAT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64433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