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語種包括哪些語言
提到“小語種”,你可能會想到法語、日語,也可能會疑惑:西班牙語算嗎?俄語是不是?其實“小語種”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,更像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說法——簡單說,就是相對“大語種”而言,使用人數較少、學習群體相對小眾的語言。但具體哪些算小語種?不同國家、不同場景下的答案可能不一樣。今天這篇文章,咱們就把“小語種”的家底兒扒清楚:從定義到分類,從熱門語言到冷門寶藏,再到學小語種到底值不值,一次性說透。
一、先搞懂:“小語種”的定義,其實是“相對的”
很多人以為“小語種”就是“說的人少的語言”,但這個說法太籠統了。比如在咱們中國,英語、漢語(普通話)肯定不算小語種,但在其他國家,漢語可能被當成小語種;而西班牙語全球有5億多人說,按人數算絕對是“大語種”,但在中國,學西班牙語的人比英語少得多,所以也常被歸為“小語種”。
簡單說:“小語種”的定義,取決于你站在哪個“坐標系”里。
從全球范圍看:通常把使用人數排名靠后、國際通用度較低的語言稱為小語種。比如英語(全球超10億使用者)、漢語(13億+)、西班牙語(5億+)、阿拉伯語(4億+)這些“聯合國官方語言”,一般不算小語種。
從中國語境看:咱們習慣把英語之外的外語統稱為“小語種”(當然這是民間說法,不是官方定義)。比如大學里的“外國語學院”,通常分“英語系”和“小語種系”,法語、德語、日語、韓語這些都算小語種系。
所以如果你問“西班牙語是不是小語種”,答案是:在全球不算,但在中國學的人相對少,所以常被當成小語種討論。這一點先搞清楚,后面就不容易暈了。
二、按“區域”劃分:這些常見語言,其實都是小語種
為了讓大家更直觀,咱們按“語言使用區域”來分類,看看哪些語言常被當成小語種討論,以及它們的“熱門程度”——畢竟學的人多不多,也影響咱們對“小語種”的感知。
(1)歐洲小語種:最“出圈”的一批,文化屬性拉滿
歐洲語言因為和咱們的文化交流多(比如影視劇、留學),是最被大家熟悉的小語種。
法語:雖然全球有2.8億使用者(主要在法國、加拿大魁北克、非洲多國),但在中國學法語的人不算多。它的特點是“浪漫”“嚴謹”,聯合國、歐盟官方語言,學了去法國、比利時、瑞士(部分地區)都能用,文化圈(文學、藝術、時尚)必備。
德語:德國、奧地利、瑞士(大部分地區)的官方語言,全球使用者約1.3億。理工科學生可能更熟悉,因為德國制造業、汽車業強,很多技術文獻是德語的。德語語法有點“復雜”(名詞分陰陽中性,動詞位置多變),但發音規則很“老實”,學會了就能讀。
意大利語:主要在意大利、梵蒂岡(官方語言)使用,全球約6500萬使用者。一聽就想到歌劇、美食、文藝復興,發音像唱歌(幾乎所有單詞都以元音結尾),學起來“悅耳”,適合喜歡藝術、設計的人。
西班牙語:前面說了,全球使用者超5億(西班牙、拉美大部分國家),但在中國學的人比英語少很多,所以常被歸為小語種。特點是“發音簡單”(會拼音就能入門)、“應用廣”(拉美市場潛力大),最近幾年學西語的人越來越多,算“熱門小語種”了。
俄語:俄羅斯、哈薩克斯坦、白俄羅斯等國官方語言,全球約2.6億使用者。字母是“西里爾字母”(和英語字母長得不一樣),入門要先學字母表,但語法不算特別難。因為中俄貿易合作多,俄語人才現在挺吃香。
冷門但有特色的:比如葡萄牙語(巴西、葡萄牙使用,全球2.3億使用者,和西班牙語像但不一樣)、荷蘭語(荷蘭、比利時部分地區,發音有點“清奇”)、瑞典語(北歐國家,適合想去北歐留學或工作的人)。
(2)亞洲小語種:離我們最近,學習動力更“接地氣”
亞洲小語種因為地緣近、文化交流頻繁(比如韓流、日漫),是很多人“入門小語種”的首選。
日語:不用多說,日漫、日劇、日本游戲“帶火”了一批學習者。全球約1.3億使用者(主要在日本),文字里有漢字(雖然意思可能不一樣),入門容易,但越學越難(敬語、語法細節多)。就業方向也廣:日企、翻譯、文化交流、游戲行業等。
韓語:韓流(K-pop、韓劇)的“功勞”,學韓語的年輕人特別多。全球約8000萬使用者(韓國、朝鮮,中國延邊也有不少人說),字母是“Hangul”(發明才500多年,非常科學,據說1天就能學會字母)。語法和日語有點像(都是“主賓謂”結構),但發音比日語簡單。
阿拉伯語:西亞、北非20多個國家的官方語言,全球約4億使用者,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。但因為字母是“從右往左寫”,發音有很多“喉音”(比如“大舌音”),被很多人稱為“最難學的小語種”。不過中東石油資源豐富,貿易、能源行業很缺阿語人才,薪資也高。
東南亞小語種:比如泰語(泰國,全球約6000萬使用者,發音“軟萌”,旅游常用)、越南語(越南,約9000萬使用者,文字是拼音文字,但聲調多)、印尼語(印度尼西亞,約2.7億使用者,語法簡單,被稱為“東南亞英語”)。這些語言因為東南亞旅游熱、跨境電商發展,最近也成了“潛力股”。
(3)非洲、美洲小語種:冷門但“寶藏”,別忽略這些
除了歐亞,非洲和美洲也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小語種,雖然學的人少,但在特定領域很有用。
非洲:比如斯瓦希里語(東非多國官方語言,約1億使用者,去非洲做援建、貿易可能用到)、豪薩語(西非,約8000萬使用者)、祖魯語(南非,約1000萬使用者,南非官方語言之一)。
美洲:除了前面提到的西班牙語、葡萄牙語(拉美主要語言),還有一些原住民語言,比如克丘亞語(南美洲原住民語言,約1000萬使用者)、因紐特語(北極地區,非常小眾,但文化獨特)。
三、避坑:這些語言,千萬別當成“小語種”
前面說了“小語種是相對的”,那反過來,哪些語言肯定不算小語種?尤其是在中國語境下,別搞錯了:
英語:全球第一大通用語,中國從小學就開始學,絕對不算小語種。
漢語(普通話):咱們的母語,全球13億+使用者,更不算。
部分“大語種”:比如西班牙語、阿拉伯語,雖然在中國學的人比英語少,但全球使用者太多,嚴格來說不算“小語種”,只是咱們習慣把它們和其他外語一起討論。
簡單記:在中國,“小語種”基本等于“英語之外的外語”,但如果較真“全球使用人數”,西班牙語、阿拉伯語這些得排除。不過日常交流不用這么糾結,知道“大概范圍”就行。
四、學小語種到底值不值?戳中你“要不要學”的痛點
很多人糾結“要不要學小語種”,其實核心是“學了有啥用”。結合我身邊人的經歷,說說幾個真實場景,你看看有沒有共鳴:
就業加分:我大學室友學的法語,畢業后去了一家中法合資的汽車公司,因為會法語,直接進了國際事業部,起薪比同批英語專業的同學高20%。現在很多企業(尤其是外貿、跨國公司)招人的時候,會寫“英語熟練,會XX小語種優先”,多一門語言,就是多一個機會。
文化體驗:我表妹學日語,純粹因為喜歡日漫。現在她能啃生肉漫畫,去日本旅行時,和民宿老板聊天、看街頭的廣告牌,都不用靠翻譯器,她說“那種‘完全融入’的感覺,花錢都買不來”。
思維拓展:學德語的朋友跟我說,德語的“嚴謹”讓她看問題更有條理;學西班牙語的同事說,拉美文化的“熱情”讓她變得更開朗。語言不只是工具,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載體。
當然,學小語種也有“坑”:比如冷門語言資料少、難堅持;有些語言(比如阿拉伯語、俄語)入門難,容易半途而廢。所以選之前,先想清楚“你為什么學”——是為了就業?興趣?還是旅行?目標明確了,才不容易放棄。
五、新手常見問題:學小語種,這些“坑”別踩
最后,解答幾個大家常問的問題,幫你少走彎路:
Q1:零基礎學小語種,選哪種最好?
A:如果是興趣驅動,喜歡啥選啥(比如喜歡韓劇選韓語,喜歡動漫選日語);如果是就業驅動,優先選“使用廣、需求大”的,比如西班牙語(拉美市場)、法語(非洲、歐洲)、日語(日企多)、俄語(中俄貿易)。
Q2:小語種很難學嗎?比英語難?
A:不一定。比如韓語、日語因為有漢字或簡單字母,入門比英語簡單;但阿拉伯語、俄語因為字母、發音特殊,入門可能難一點。但只要方法對(比如多聽多說,別死背單詞),堅持下去都能學會。
Q3:學小語種需要報班嗎?還是自學就行?
A:入門建議報班或找網課,尤其是發音(比如法語的“小舌音”、西班牙語的“大舌音”,沒人教容易跑偏)。入門后可以自學,用APP(比如多鄰國、Memrise)、看劇、聽歌,把語言融入生活。
其實“小語種”沒有絕對的定義,它更像是一個“動態概念”——隨著國家間交流越來越多,今天的“小眾語言”可能明天就成了“熱門剛需”。但無論學哪種,重要的不是“它是不是小語種”,而是“它能不能幫你打開一扇新的門”。畢竟,多會一種語言,就多了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,不是嗎?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yzzx/64216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