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如何提高中層執行力
摘要
中層管理者是企業的“腰”——上承戰略,下接執行。但很多企業都困在同一個難題里:老板拍板的方向,中層傳著傳著就變了味;定好的目標,執行起來總是“打折扣”;團隊明明有能力,卻總像“散沙”擰不成勁。其實,中層執行力不足,不是“人不行”,而是企業沒找到“病根”。本文從“痛點診斷—根源分析—系統解決”三個維度,結合真實案例和可落地工具,告訴你如何把中層從“傳聲筒”變成“發動機”,讓戰略真正落地、業績持續增長。
一、中層執行力不足的3個“致命表現”,90%的企業都中招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:
老板在戰略會上說“今年要重點做客戶留存”,中層回去跟團隊說“大家多維護老客戶”,結果員工還是天天忙著拓新,留存率紋絲不動;
季度目標明明分解到了部門,到了月底卻總有各種理由:“市場變化快”“資源不夠”“團隊能力跟不上”,目標完成率常年在70%徘徊;
部門之間互相“甩鍋”:銷售說“產品功能不行,客戶不買賬”,產品說“銷售沒講清楚賣點”,最后問題不了了之,客戶投訴越來越多。
這些看似“小事”,其實是中層執行力不足的典型表現,總結起來有3類:
1. “戰略傳聲筒”:只做信息搬運工,不做價值轉化
很多中層把“傳達老板的話”當成唯一工作,卻沒想過“怎么讓團隊理解戰略的意義”。比如老板說“要做數字化轉型”,中層如果只傳達“我們要上系統”,員工只會覺得“又要增加工作量”;但如果能拆解成“數字化能幫大家減少30%的重復錄入工作,年底獎金能多拿20%”,效果完全不同。戰略落地的第一步,是讓中層成為“翻譯官”,把抽象目標轉化為團隊能聽懂、愿意做的具體動作。
2. “目標粉碎機”:只會喊口號,不會拆任務
見過一家企業,年度目標是“營收增長50%”,中層開會時拍著胸脯說“沒問題”,但回去后既沒拆解到每個季度、每個月,也沒明確每個員工要做什么。結果第一個季度過去,只完成了10%,中層又開始找借口:“市場競爭太激烈”。目標不是“喊出來”的,是“拆出來”的。不會拆解目標的中層,本質上是在“裸奔執行”,失敗是必然的。
3. “團隊甩手掌柜”:要么事必躬親,要么放任不管
有些中層總覺得“下屬不如自己做得好”,大事小事都自己扛,結果自己累到崩潰,團隊卻越來越弱;另一些中層則“當甩手掌柜”,把任務分給下屬就不管了,出了問題就罵“你們怎么這么笨”。這兩種極端,本質上都是“不會帶團隊”。中層的核心價值不是“自己干”,而是“讓團隊干出結果”——既要有能力賦能下屬,也要有魄力承擔責任。
二、為什么你的中層總是“執行無力”?根源不在能力,而在這3個“斷層”
很多老板覺得“中層執行力不行,就換一批人”,但換了幾波人,問題還是沒解決。其實,中層執行力不足,很少是“人不行”,更多是企業管理體系出了“斷層”。
1. 認知斷層:中層不懂“為什么做”,執行自然沒方向
有次跟一位老板聊天,他說:“我天天跟中層講戰略,他們怎么就是聽不懂?”我問:“你講戰略時,有沒有說清楚‘做這件事對公司、對部門、對他們自己有什么好處’?”老板愣住了——他只講了“要做什么”,沒講“為什么做”。
中層也是“普通人”,如果不知道“這件事跟我有什么關系”,執行時自然會敷衍。認知斷層的本質,是企業沒給中層“戰略認同感”。 比如同樣是“開拓新市場”,如果告訴中層“拿下這個市場,你能晉升為區域總監,團隊獎金翻倍”,他的積極性肯定不一樣。
2. 資源斷層:想執行卻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
有個客戶的銷售總監吐槽:“老板讓我這個季度把華南區業績翻一倍,但既不給加人手,也不給預算做推廣,我總不能自己掏錢吧?”這就是典型的“資源斷層”——目標和資源不匹配。
很多企業定目標時“拍腦袋”,卻沒想過中層需要什么支持:人手夠不夠?預算有沒有?技術、數據等后臺資源能不能跟上?不給資源的“執行要求”,本質上是“耍流氓”。 中層不是“神仙”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資源不到位,執行力再強也白搭。
3. 動力斷層:干好干壞一個樣,誰還拼命?
見過最離譜的一家企業:中層工資固定,不管業績好壞,年底獎金都差不多;晉升靠“熬資歷”,跟能力、結果沒關系。這種情況下,中層憑什么拼命?反正“干多干少一個樣,干好干壞一個樣”。
動力斷層的核心,是企業沒設計“價值閉環”——讓中層的“付出”和“回報”直接掛鉤。 比如業績好的中層,不僅能拿高薪,還能獲得更多授權、晉升機會,甚至參與公司決策;反之,長期沒結果的中層,就要被調整崗位。只有讓“做得好的人不吃虧”,中層才會主動往前沖。
三、提高中層執行力的“黃金三角模型”:從“要他做”到“他要做”
解決中層執行力問題,不能靠“說教”或“換人”,而是要搭建一套系統:定方向(讓他知道“為什么做、做什么”)、給工具(讓他知道“怎么做”)、激動力(讓他愿意“主動做”)。這三個維度,缺一不可。
第一角:定方向——用“目標解碼五步法”打通戰略與執行
中層執行力差,很多時候是“目標沒傳透”。老板說“要增長”,中層不知道“增長從哪里來”;老板說“要創新”,中層不知道“創新什么方向”。解決這個問題,推薦用“目標解碼五步法”,把戰略拆解成中層能落地的動作:
第一步:戰略拆解——從“大目標”到“小任務”
比如公司年度目標是“營收增長50%”,先拆解到業務線:老客戶復購增長20%,新客戶開拓增長30%。再拆解到部門:銷售部負責新客戶開拓(30%),客戶成功部負責老客戶復購(20%)。最后拆解到中層:銷售總監要帶領團隊每月新增50個有效客戶,客戶成功總監要讓老客戶續約率從70%提到90%。
第二步:責任到人——明確“誰來做、做到什么程度”
每個小任務都要指定“第一負責人”,并明確“衡量標準”。比如“每月新增50個有效客戶”,要明確“有效客戶”的定義(如“有明確需求、預算,3個月內可簽約”),負責人是銷售總監,協助人是市場部(提供線索)、產品部(提供方案)。
第三步:資源匹配——告訴中層“你能調用什么資源”
定好任務后,要同步明確資源支持:需要加人?批編制;需要預算?給額度;需要技術支持?排期。比如給銷售總監“每月20萬推廣預算”“新增3名銷售專員”“產品部每周提供1次方案支持”。
第四步:節點管控——用“甘特圖”盯進度,避免“臨時抱佛腳”
把大任務拆成“周/月小節點”,比如“每月新增50個有效客戶”,可以拆成“每周12個線索篩選、8個客戶拜訪、3個意向客戶跟進”。中層每周提交進度表,老板或HRBP定期復盤,發現偏差及時調整。
第五步:結果復盤——用“數據說話”,不搞“模糊評價”
月底復盤時,只看數據:新增客戶數是否達標?復購率有沒有提升?不要聽“我已經很努力了”“市場不好做”這類借口。數據達標的,總結經驗;沒達標的,分析原因(是資源不夠?方法不對?還是態度問題?),針對性解決。
案例:某連鎖餐飲企業用這套方法,把“年底新開20家門店”的目標拆解到區域經理:每個區域經理負責4家店,明確“選址(1個月)—裝修(2個月)—招人培訓(1個月)—開業(1周)”的節點,配套“選址預算5萬/店”“總部提供裝修團隊”“HR支持招人”,結果年底超額完成3家,營收增長40%。
第二角:給工具——3個落地方法,讓執行有章可循
很多中層不是“不想執行”,而是“不知道怎么執行”。這時候,企業要給“工具”,讓執行有方法、有標準。
工具1:PDCA循環+清單管理,避免“想到哪做到哪”
PDCA(計劃-執行-檢查-處理)是最經典的執行工具,但很多中層用不好,因為“計劃太籠統”。建議結合“清單管理”:
計劃(P):列“執行清單”,把任務拆成“具體動作+負責人+截止時間”,比如“本周要完成客戶拜訪”,清單要寫成“周三下午2點拜訪A客戶(負責人:張三),帶產品手冊+案例視頻;周四上午10點拜訪B客戶(負責人:李四),準備報價單”。
執行(D):按清單做,做完一項劃掉一項,避免遺漏。
檢查(C):每天下班前花10分鐘對照清單,看哪些沒完成,為什么。
處理(A):沒完成的任務,要么調整時間,要么申請資源;完成的任務,總結經驗(比如“帶案例視頻的客戶簽約率更高”),下次優化。
工具2:RACI矩陣,解決“跨部門推諉”
中層執行時,最頭疼的是“跨部門協作”——你等他支持,他等你推動,最后誰都不負責。RACI矩陣能明確每個人的角色:
R(負責人):最終對任務負責的人(比如項目總監);
A(批準人):拍板決策的人(比如老板);
C(咨詢人):提供專業支持的人(比如技術部、財務部);
I(知會人):需要知道進度的人(比如相關部門同事)。
比如“上線新客戶管理系統”,R是IT總監,A是老板,C是銷售部(提供需求)、財務部(預算審批),I是所有銷售。每個角色明確后,沒人能推諉——銷售部不提供需求,就是C的責任;IT總監沒按時上線,就是R的責任。
工具3:執行復盤的“GRAI模型”,讓失敗變成經驗
很多中層做完事不復盤,下次繼續踩坑。GRAI模型能幫中層系統復盤:
G(Goal,目標):最初的目標是什么?是否清晰、可衡量?
R(Result,結果):實際結果是什么?和目標差多少?
A(Analysis,分析):為什么會有差距?是目標不合理?資源不夠?還是方法錯了?
I(Insight,洞察):下次怎么做能更好?需要調整目標?申請更多資源?還是優化方法?
比如某中層負責的“新品推廣活動”沒達標(目標100萬銷售額,實際60萬),用GRAI復盤發現:目標合理(競品同類活動平均80萬),但資源不夠(預算只給了競品的50%),且推廣渠道選錯了(用了小紅書,但目標客戶其實在抖音)。下次就能調整:申請更多預算,主攻抖音渠道。
第三角:激動力——設計“價值閉環”,讓中層主動拼
執行力不是“逼”出來的,是“引”出來的。只有讓中層覺得“執行好對自己有好處”,他才會主動往前沖。
1. 薪酬與價值掛鉤:讓“干得多”的人“拿得多”
很多企業中層薪酬“旱澇保收”,基本工資占比80%以上,獎金聊勝于無。這種薪酬結構,中層憑什么拼命?
建議調整為“基本工資(50%)+績效工資(30%)+獎金(20%)”:
績效工資:和季度目標掛鉤,完成80%拿80%,完成120%拿150%;
獎金:和年度結果掛鉤,超額完成目標的部分,按比例分成(比如超額100萬,分20%給團隊,中層拿其中30%)。
案例:某電商公司把中層績效工資比例提到40%,并規定“年度GMV超額部分,中層可分5%”,結果第二年中層主動加班優化供應鏈、拓展新渠道,GMV直接翻倍。
2. 授權與信任并行:給中層“做事的權力”
有個老板跟我說:“我不敢放權給中層,怕他們搞砸。”但你越不放權,中層越沒責任感——反正“拍板的是你,做錯了也不是我的鍋”。
正確的做法是“授權+信任”:
明確“授權清單”:哪些事中層可以自己決定(比如10萬以下的預算、團隊內部的人事調整),哪些事需要匯報(比如開拓新市場、重大合作);
信任但不放任:放權后不干涉具體執行,但要定期檢查結果,出問題時“先解決問題,再追究責任”,而不是“一上來就罵”。
比如某連鎖酒店給區域經理放權:“門店促銷方案、員工績效評定、5萬以下采購”都能自己決定,老板只看“區域營收、客戶滿意度”兩個結果。結果區域經理積極性大漲,主動推出“會員日折扣”“員工提成優化”,區域利潤增長25%。
3. 成長與晉升綁定:讓中層看到“上升的希望”
中層如果覺得“在這個位置上干一輩子,也沒機會晉升”,就會失去動力。企業要給中層“成長路徑”:
明確晉升標準:比如“從部門經理到總監,需要完成3個年度目標、帶出2個合格的下屬、掌握XX技能”;
提供成長支持:組織中層培訓(戰略思維、團隊管理、行業趨勢),安排高管帶教,甚至給機會參與公司決策會議。
比如某科技公司規定“中層每年必須參加2次外部管理培訓,完成1個跨部門項目,否則取消晉升資格”,結果中層主動學習、搶著承擔責任,3年內培養出5個總監級人才。
結語
中層執行力,不是“喊口號”喊出來的,也不是“換血”換出來的,而是“設計”出來的——設計清晰的目標、實用的工具、合理的激勵,讓中層從“被動執行”變成“主動沖鋒”。畢竟,中層強,則企業“腰桿”硬;中層執行力提上來了,企業的戰略落地、業績增長,自然水到渠成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45600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