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如何提高制度執行力
制度這東西,幾乎每個企業都有。小到考勤打卡、報銷流程,大到項目管理、戰略落地,厚厚的制度手冊能堆成山。但咱們做企業的都知道,最頭疼的不是“有沒有制度”,而是“制度執行不下去”——明明寫著“禁止遲到早退”,有人就是踩著點來;規定“報銷需附明細”,總有人拿一堆白條來沖賬;甚至連關乎安全生產的鐵律,都可能被一句“這次特殊”輕輕帶過。
制度成了“稻草人”,不僅管理成本白搭,還會讓員工覺得“制度說了不算,領導說的才算”,久而久之,規矩意識越來越淡,企業效率越來越低。那到底怎么才能讓制度從“紙上條文”變成“實際行動”?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,給點能直接上手的實在辦法。
一、先別急著“抓執行”,先看看你的制度是不是“有問題”
很多時候執行不下去,不是員工故意對著干,而是制度本身就“站不住腳”。你想想,如果制度寫得像天書,員工看不懂;或者脫離實際,執行起來處處碰壁;甚至本身就不公平,對一部分人松對一部分人嚴——這樣的制度,怎么可能讓人信服?
之前輔導過一家制造業企業,他們的“生產安全制度”足足寫了50頁,又是專業術語又是復雜流程,一線工人根本記不住。后來出了事故一查,不是員工違規,是大家壓根不知道“正確操作”到底有幾條。還有家互聯網公司,報銷制度規定“打車只能選經濟型”,但業務部門經常要去郊區見客戶,經濟型車根本叫不到,最后要么員工自掏腰包,要么偷偷虛報,制度反而成了矛盾的導火索。
所以,提高執行力的第一步,是先給制度“體檢”:
是不是太復雜? 能用一句話說清的,別寫三句;能流程圖展示的,別堆文字。比如考勤制度,直接寫“工作日早9點前打卡,晚6點后打卡,每月允許3次遲到(30分鐘內),超次扣全勤獎”,比寫“員工應嚴格遵守勞動紀律,不得無故缺勤、遲到、早退……”要有用得多。
是不是脫離實際? 制定制度前,多問問執行的人:“這個流程你覺得麻煩嗎?”“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?”比如報銷,可以讓財務和業務部門一起開會,根據實際業務場景定規則,而不是財務閉門造車。
是不是一碗水端平? 最忌諱“領導特殊化”。如果老板天天遲到沒人管,卻盯著員工打卡;如果管理層報銷能“特批”,員工卻要摳發票明細——這樣的制度,員工嘴上不說,心里早就不服了。
二、別只“發文件”,要讓員工“真明白、真認同”
制度定好了,往群里一發、公告欄一貼,就覺得“大功告成”?太天真了。員工不是機器,你輸入指令他就執行。他得知道“為什么要這么做”“對我有什么好處”,才會從“被動遵守”變成“主動執行”。
我見過最笨的做法,就是把制度手冊扔給新員工,讓他“自己看”,看完還得考試。結果呢?員工應付考試背答案,考完轉頭就忘。真正有用的溝通,是“把制度講成故事,把要求變成習慣”。
具體怎么做?分享3個小技巧:
用“場景化”代替“條文化”:別干巴巴念制度,多舉身邊的例子。比如講“客戶信息保密制度”,可以說:“上個月銷售部小王把客戶資料發在了朋友圈,結果被競爭對手挖走了客戶,不僅自己丟了提成,整個部門的獎金都受影響了——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求客戶信息只能存在公司系統里。”
讓“執行標兵”出來說話:員工更愿意聽同事的話,而不是領導的話。可以定期找那些嚴格執行制度、并且從中受益的員工分享:“我按流程走項目審批,雖然多花了2天,但避免了后期返工,反而提前一周完成了任務?!?用身邊人的真實經歷,比喊口號管用100倍。
給制度“找意義”:告訴員工“制度不是為了約束你,而是為了保護你”。比如安全生產制度,是為了讓大家平平安安回家;報銷制度,是為了避免大家墊錢后報銷難;考勤制度,是為了保證團隊協作效率——當員工覺得“制度和我有關,對我有利”,才會真心接受。
三、管理層先“做樣子”,比說一萬句都管用
有句話說得好:“員工不會做你要求的事,只會做你檢查和獎勵的事;更不會做你檢查和獎勵的事,只會做你‘帶頭做’的事。” 制度執行的關鍵,永遠在管理層。
之前接觸過一家餐飲連鎖企業,老板天天在會上強調“衛生第一”,要求員工必須戴廚師帽、口罩,后廚地面不能有油污。結果有一次他自己去后廚視察,隨手把口罩拉到下巴上,還踩在操作臺上拿東西——旁邊的店長和員工都看在眼里,第二天開始,后廚戴口罩的人少了一半,地面油污也沒人及時擦了。
反過來,另一家公司的“會議制度”規定“開會不能遲到,遲到者罰做5個俯臥撐”。有一次CEO因為堵車遲到了5分鐘,二話不說當場做了5個俯臥撐,旁邊的高管們臉都紅了。從那以后,公司開會再也沒人遲到,連實習生都提前10分鐘到會議室。
所以,管理層要記住3個“帶頭”:
帶頭學:新制度出臺,管理層先吃透,別員工問起來你自己都含糊。
帶頭做:要求員工做到的,自己先做到。別一邊讓員工“下班前發日報”,自己卻天天半夜才回復工作消息。
帶頭罰:自己違規了,主動接受處罰,別找借口“我是領導,特殊情況”。只有管理層把自己“擺進去”,員工才會把制度“當回事”。
四、用“監督+反饋”織張網,別讓執行“看不見、管不著”
制度執行最怕“沒人管”。你定了規矩,卻不檢查、不跟蹤,就像農民種了地不除草、不施肥,最后肯定沒收成。但監督不是“盯梢”,也不是“天天罵人”,而是用科學的方法讓執行“看得見、可追溯、能改進”。
分享2個實操工具:
“執行清單”+“定期復盤”:把制度里的關鍵要求拆解成“可檢查的動作”,比如項目管理制度,可以列“每周五下班前提交進度表”“風險點提前3天報備”,然后部門經理每周一對照清單檢查,沒做到的當場問原因、定改進時間。每個月開一次“制度執行復盤會”,大家一起聊“這個月哪些制度執行得好,哪些有問題,怎么改”——讓員工參與進來,監督就不是“上級對下級的打壓”,而是“團隊一起把事做好”。
數字化工具“留痕”:現在很多工具都能幫你跟蹤執行,比如用OA系統走審批,誰沒按時批、誰駁回了,一目了然;用打卡軟件記錄考勤,遲到早退自動統計;甚至可以用表格做“執行臺賬”,記錄每個人的遵守情況——數據不會說謊,有了客觀記錄,就不會出現“他說他做了,我說他沒做”的扯皮。
但要注意,監督不是為了“抓壞人”,而是為了“幫大家做好”。如果有人沒執行,先別急著罰,問問他:“是不知道怎么做嗎?還是遇到困難了?” 比如新員工報銷流程錯了,可能是沒人教他;老員工項目進度慢了,可能是資源不夠——先解決問題,再談責任,這樣員工才不會怕監督,反而會覺得“公司在幫我把事做好”。
五、獎懲要“真兌現”,讓“執行的人不吃虧,違規的人不好過”
最后一點,也是最關鍵的:制度的“牙齒”,在于獎懲。如果遵守制度的人得不到好處,違規的人受不到懲罰,那制度就成了“紙老虎”,誰都不會當真。
但獎懲不是“罰錢了事”,也不是“拍腦袋發獎”,關鍵在“及時、明確、公平”。
說幾個常見的坑和正確做法:
別“只罰不獎”:很多企業一提制度,就是“遲到罰款200”“做錯扣績效”,但很少說“嚴格遵守制度,獎勵什么”。其實正向激勵比懲罰更有效。比如某公司設立“執行標兵”獎,每月評選遵守制度且工作效率高的員工,獎勵500元+公開表揚,結果員工執行積極性明顯提高——誰不想既把事做好,又能拿獎金、被認可呢?
別“雷聲大,雨點小”:制度里寫“違規者嚴肅處理”,結果真有人違規了,領導說“這次算了,下不為例”。一次“算了”,就會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最后大家都覺得“制度就是說說而已”。正確的做法是:違規了,就按制度辦,別找借口。比如規定“報銷假發票,除了退回款項,還要扣當月績效20%”,那就嚴格執行,哪怕是老員工、關系好的同事,也不能例外。
獎懲要“及時”:員工今天做得好,最好這周就表揚;今天違規了,別拖到下個月才處理。心理學上有個“即時反饋效應”,反饋越及時,行為越容易被強化(好的行為)或糾正(壞的行為)。比如員工主動按流程上報了一個風險點,避免了損失,當天就在部門群里表揚,比等季度總結時再說,效果好10倍。
說到底,制度執行力不是“管出來的”,而是“建出來的”——建一套接地氣的制度,建一種上下認同的文化,建一個有人帶頭、有人監督、有獎有罰的機制。它可能需要時間,需要耐心,甚至需要試錯,但只要方向對了,一步一步做下去,你會發現:當員工從“要我執行”變成“我要執行”,企業的效率和凝聚力,自然就上來了。
畢竟,制度的終極目的,從來不是約束人,而是成就人——讓每個員工在規則里把事做好,讓企業在規則里走得更遠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45587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