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I設計有哪些課程內容
摘要
如果你正糾結“學UI設計到底要報什么課”,或擔心“報了課卻學不到真東西”,那這篇文章能幫你理清思路。UI設計課程內容 不是簡單的“學軟件”或“畫圖標”,而是從工具操作到用戶思維的完整體系,大致分4個層次:基礎工具層(軟件操作)、核心設計層(美學原理)、進階思維層(用戶邏輯)、實戰落地層(項目經驗)。每個層次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,避開“什么都學卻什么都不精”的坑,才能真正入行。
先搞清楚:UI設計到底學什么?別被“全能課”忽悠了
很多人以為UI設計就是“用PS畫好看的界面”,這其實是對UI的最大誤解。說白了,UI設計的核心是 “通過視覺解決用戶問題”——比如讓用戶一眼找到“支付”按鈕,讓APP用起來不費勁,甚至覺得“這個設計很懂我”。
所以正規的UI課程,絕不會只教你“怎么畫圖標”,而是會從“工具”到“思維”層層遞進。我見過太多同學踩坑:報了號稱“6周速成”的課,結果只學了PS基礎操作,畢業后連個完整的APP界面都做不出來。這就是因為課程內容缺了“核心設計原理”和“實戰項目”這兩塊關鍵拼圖。
第一層:基礎工具層——別糾結“學哪個軟件”,先練“用工具解決問題”
工具是UI設計的“畫筆”,但新手最容易在“選工具”上浪費時間:“到底學Figma還是Sketch?PS是不是過時了?”其實答案很簡單:先學行業主流工具,重點是“用工具實現想法”,而不是“工具本身”。
1. 必學軟件:Figma(首選)、PS(輔助)、Sketch(Mac用戶可選)
Figma:現在90%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用,最大優勢是“在線協作”——你畫的界面,產品經理和開發能直接在上面評論,改起來效率超高。課程里會教你:怎么用Figma畫基礎組件(按鈕、輸入框、卡片)、怎么做響應式設計(同一個界面適配手機、平板)、怎么用插件提高效率(比如自動生成標注,不用手動寫尺寸)。
舉個例子:你設計一個電商APP的“商品詳情頁”,用Figma的“組件庫”功能,畫一個按鈕就能復用在所有頁面,改顏色時改一個就能全改,比一個個畫節省3倍時間。
PS:雖然不是專門的UI工具,但處理圖片(比如摳商品圖、做Banner)還是離不開它。課程里會教你圖層管理、蒙版、鋼筆工具(畫不規則圖形),但不用學太復雜的修圖技巧,UI設計用不上“液化瘦臉”這種功能。
Sketch:如果你的電腦是Mac,學Sketch也可以,功能和Figma類似,但不支持Windows,所以建議優先學Figma,兼容性更強。
2. 輔助工具:Axure(畫原型)、Principle(做簡單動效)
Axure:不用學得太深,能畫“低保真原型”就行——比如用方框代表按鈕,用箭頭標用戶點擊后的跳轉邏輯,讓產品經理和開發看懂你的設計思路。
Principle:做簡單的交互動效,比如按鈕點擊時的“縮放反饋”、頁面切換的“滑動動畫”,學3個基礎動效(淡入淡出、位移、縮放)就夠用,復雜的動效有專門的AE課程,UI設計師不用精通。
第二層:核心設計層——美學原理是“設計的骨架”,沒這個做不出“高級感”
學會了工具,只能算“會用畫筆”,但畫出來的東西可能“土味”“亂”“用戶看不懂”。這時候就需要 設計原理 來撐場面——版式、色彩、字體,這三塊是UI設計的“基本功”,也是拉開新手和高手差距的關鍵。
1. 版式設計:別讓界面“堆得像菜市場”
版式的核心是 “信息層級”——讓用戶一眼看到最重要的內容。比如一個新聞APP首頁,頭條標題要大、加粗,次要新聞標題小一點,廣告放在最下面(別擋著用戶看內容)。
課程里會教你:
網格系統:用“8px網格”規范界面元素(按鈕、文字、圖片的間距都是8的倍數),比如按鈕高度設48px,文字和按鈕邊緣留16px間距,這樣界面會很整齊。
對齊原則:所有元素左對齊/右對齊/居中對齊,別東倒西歪。比如APP的“我的”頁面,頭像、昵稱、設置按鈕要左對齊,看著才舒服。
留白技巧:別把界面塞滿!留白就像“房間的空氣”,比如微信聊天界面,每條消息之間留12px空白,看著不擁擠。
2. 色彩設計:不是“喜歡什么色就用什么色”
很多新手設計界面,喜歡用“五顏六色”,覺得“熱鬧”,但用戶看著會暈。其實UI設計的色彩有“規矩”:
主色:代表品牌調性,一個界面最多1個主色。比如支付寶用藍色(信任、專業),小紅書用紅色(活潑、年輕)。
輔助色:點綴重點元素,比如按鈕、提醒文字,最多2-3個,而且要和主色搭配和諧(課程里會教你用“色輪”選互補色、鄰近色)。
中性色:文字、背景用黑白灰,比如標題用深灰(333333),正文用中灰(666666),注釋用淺灰(999999),這樣文字清晰不刺眼。
舉個反例:我見過一個學生設計的外賣APP,主色用了熒光綠,輔助色用了紫色,按鈕還是橙色,用戶打開第一眼根本不知道該點哪里——這就是色彩沒學好的典型問題。
3. 字體設計:“好看”不如“好認”
UI設計的字體,第一要務是“易讀性”,然后才是“美觀”。課程里會教你:
字體選擇:手機界面常用“蘋方”“思源黑體”,電腦界面用“微軟雅黑”“思源黑體”,別用“楷體”“宋體”(小尺寸下看不清)。
字號規范:標題用18-24px,正文用14-16px,注釋用12px,別瞎調字號,比如正文用10px,用戶得瞇著眼看。
第三層:進階思維層——UI設計不止“好看”,更要“好用”
很多人學完設計原理,能做出“看起來不錯”的界面,但用戶用起來卻覺得“別扭”——比如按鈕太小點不到,返回鍵放在左邊(左手用戶還好,右手用戶得反手操作),這就是缺了“用戶思維”和“交互邏輯”。
1. 用戶思維:“站在用戶角度想問題”
課程里會教你“用戶畫像”“用戶場景分析”:比如設計一個老年APP,字體要大(至少20px),顏色對比度要高(黑底白字),按鈕要大(直徑至少60px,方便老人點擊),功能要簡單(別搞太多嵌套菜單)。
舉個例子:微信的“拍一拍”功能,為什么放在“雙擊頭像”這個操作里?因為用戶習慣“點擊頭像看詳情”,雙擊是“額外動作”,不會誤觸——這就是考慮了用戶的操作習慣。
2. 交互邏輯:“讓用戶不用思考就能操作”
交互邏輯的核心是“符合直覺”。課程里會教你:
反饋機制:用戶點擊按鈕后,要有“回應”,比如按鈕變灰、出現“√”圖標,告訴用戶“操作成功了”。
一致性原則:同一個功能在不同頁面的位置要統一,比如所有頁面的“返回”鍵都在左上角,用戶不用重新適應。
防錯設計:比如刪除重要內容時,彈出“確定要刪除嗎?”的提示,避免用戶誤操作。
第四層:實戰落地層——“做過項目”比“學過理論”更重要
學了工具、原理、思維,最后一定要落到“實戰項目”上——因為企業招UI設計師,看的是“你能不能直接上手干活”。
1. 課程里必須有的實戰項目類型
APP界面設計:完整的APP流程,比如“電商APP(首頁-列表頁-詳情頁-購物車-支付頁)”“社交APP(首頁-聊天頁-個人中心)”,至少做2-3個完整項目,每個項目包含“需求分析-低保真原型-視覺稿-標注切圖”全流程。
網頁設計:PC端官網、后臺管理系統(比如電商后臺的“商品管理”“訂單管理”頁面),注意網頁和APP的設計差異(網頁屏幕大,信息更豐富;APP屏幕小,聚焦核心功能)。
改版優化:找一個現有APP(比如“某外賣APP首頁太亂”),分析問題,然后重新設計,說明“為什么這么改”(比如“把‘領券’按鈕放大,因為用戶最常用這個功能”)。
2. 實戰中要學的“隱藏技能”
標注切圖:設計稿做完后,要給開發標清楚“按鈕的寬高”“文字的顏色代碼”“圖片的尺寸”,用Figma的“Dev Mode”功能就能自動生成,課程里會教你怎么用。
溝通能力:和產品經理溝通“需求能不能實現”,和開發溝通“這個效果用什么技術做”,比如開發說“這個漸變動畫實現起來太麻煩”,你要能改一個簡單但效果差不多的方案。
避坑指南:這些“課程內容”別浪費時間學
最后提醒一句:有些課程為了“顯得全面”,會加很多“偽需求”內容,比如:
C4D建模:除非你想做“3D圖標”或“動效設計師”,否則UI設計師學個基礎就行,不用精通。
手繪基礎:會畫草圖就行,不用學“素描水彩”,UI設計最終是用軟件實現的。
大量理論課:比如“設計史”“美學原理”,聽著有用,但不如多做一個實戰項目來得實在。
學UI設計,關鍵是“循序漸進”:先練工具熟練度,再學設計原理打基礎,然后培養用戶思維,最后通過實戰項目積累經驗。別想著“速成”,但也別被“全能課”忽悠——聚焦“能直接幫你找到工作”的內容,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。
(注:文中提到的軟件版本、行業工具等內容,以官方最新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wenda/800933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昆明北大青鳥培訓學校整理的UI設計有哪些課程內容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