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I設計中顏色設計如何應用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:辛辛苦苦做了一版UI稿,功能邏輯都順了,可就是看著“差點意思”——要么頁面花花綠綠沒重點,要么顏色寡淡像白開水,用戶看了沒感覺,老板也說“不夠高級”?其實90%的UI設計問題,根源都在“顏色沒用好”。
顏色不是設計的“裝飾”,而是用戶體驗的“隱形推手”——它能讓用戶一眼抓住重點,能傳遞品牌性格,甚至能影響用戶的情緒和決策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就結合自己5年UI設計的踩坑經驗,從“底層邏輯實操步驟避坑指南案例拆解”,手把手教你把顏色用對、用活,讓你的設計既好看又好用。
一、別憑感覺配色!先搞懂這3個底層邏輯
很多設計師配色全靠“靈感”,看到好看的色卡就往頁面上堆,結果越配越亂。其實顏色設計和蓋房子一樣,得先打好“地基”——搞清楚這3個核心邏輯,配色才不會跑偏。
1. 顏色要“懂用戶”:不同人群對顏色的感受天差地別
你給老年人設計健康類APP,用高飽和的熒光色?那用戶可能直接劃走——老年人對高對比度、低飽和度的顏色更敏感;但如果給Z世代做潮玩電商,用灰撲撲的莫蘭迪色,年輕人只會覺得“沒活力”。
舉個例子:兒童教育APP“寶寶巴士”,主色用明亮的黃色+藍色——黃色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,藍色傳遞安全可靠,這兩種顏色在兒童視覺偏好里排名前三;而金融APP“螞蟻財富”,主色用深藍色+金色——藍色代表信任,金色暗示“財富”,精準戳中成年人對“理財安全”的需求。
小技巧:配色前先列一張“用戶畫像表”:年齡(小孩/老人/年輕人)、使用場景(白天/夜間/戶外)、核心需求(高效操作/放松娛樂/專業嚴謹),對著表選色,比憑空想象靠譜10倍。
2. 顏色要“懂場景”:同一個APP,不同頁面配色也得“變臉”
你以為一個APP的顏色固定不變?大錯特錯!場景變了,顏色的“任務”也得跟著變。
比如外賣APP“美團”:首頁用橙色(刺激食欲、突出“下單”按鈕),但到了“訂單詳情頁”,橙色占比減少,增加灰色和白色——為什么?因為用戶在首頁需要“被刺激下單”,但在訂單頁更關注“信息清晰”(配送時間、地址、金額),高飽和色反而會干擾信息獲取。
再比如“夜間模式”:很多設計師只是把白色背景換成黑色,文字換成白色,這其實是偷懶。真正的夜間配色,要降低“亮度對比度”(避免強光刺眼),同時提高“色彩對比度”(保證文字清晰)。比如微信夜間模式,背景用深灰(不是純黑),文字用淺灰(不是純白),按鈕用低飽和的綠色,既護眼又不影響操作。
3. 顏色要“懂品牌”:別讓你的設計“丟了魂”
見過最可惜的設計:一個主打“極簡、高端”的家居APP,主色用了大紅色——用戶看到的第一反應是“喜慶”,而不是“高端”。顏色是品牌的“視覺語言”,必須和品牌性格一致。
3秒判斷品牌色是否合適:找10個不了解這個品牌的人,看你的配色方案,問他們“看到這些顏色,你覺得這個品牌是什么性格?”如果答案和品牌定位(比如“年輕活力”“專業可靠”“溫暖治愈”)一致,就說明顏色用對了。
比如“小紅書”的粉色:不是單純的“少女粉”,而是加了灰度的“茱萸粉”,既保留了女性用戶喜歡的柔和感,又不會顯得“幼稚”,完美契合“年輕女性分享社區”的定位;“B站”的藍色:用了高飽和的“科技藍”,搭配白色和粉色,傳遞“年輕、潮流、多元”的品牌性格。
二、5步落地法:從“選色”到“用色”,新手也能上手
搞懂底層邏輯,接下來就是“實操”。分享一個我帶實習生時必教的“5步配色法”,照著做,至少能讓你的配色“合格線以上”。
第1步:定主色——一個頁面,只需要1個“主角”
主色是頁面的“視覺焦點”,占比通常在30%-40%(比如按鈕、標題、重點圖標)。選主色別貪多,記住:1個主色就夠了,多了會讓用戶“不知道看哪里”。
怎么選主色?
如果是品牌APP:直接用品牌LOGO的標準色(比如淘寶的橙色、京東的紅色),保證品牌一致性;
如果是無品牌的獨立設計:根據“用戶+場景”選色(參考第一部分的底層邏輯)。比如做工具類APP(如思維導圖、筆記軟件),選藍色(專業、冷靜);做健康類APP,選綠色(自然、放松)。
避坑提醒:別選“高飽和+高明度”的顏色做主色(比如純紅FF0000、純黃FFFF00),視覺沖擊力太強,看久了容易疲勞。可以在標準色的基礎上,降低5%-10%的飽和度(比如純紅調成FF5555),柔和度立刻提升。
第2步:搭輔助色——主色的“最佳配角”,負責“豐富層次”
主色確定后,需要輔助色來“幫忙”——區分不同模塊、突出次要信息、平衡頁面視覺。輔助色占比一般在20%-30%,數量1-2個就夠。
3種萬能輔助色搭配公式:
鄰近色搭配(安全不出錯):在色環上相鄰的顏色(比如主色是藍色,輔助色選青色、紫色),適合需要“柔和、統一”風格的頁面(如閱讀APP、冥想APP);
對比色搭配(突出重點):色環上相對的顏色(比如主色是橙色,輔助色選藍色),適合需要“強調互動”的頁面(如電商的“加入購物車”按鈕、游戲的“開始”按鈕);
同色系深淺搭配(高級感拉滿):主色的不同明度/飽和度(比如主色是深綠,輔助色選淺綠、中綠),適合“極簡、高端”風格(如奢侈品APP、設計類工具)。
舉個例子:Figma的配色就是“同色系深淺搭配”——主色是深藍色107CFF,輔助色用淺一點的4096FF(按鈕懸停)、更深的0958D9(按鈕點擊),整個界面既統一又有層次,專業感十足。
第3步:加中性色——“隱形膠水”,讓頁面更“透氣”
中性色(黑、白、灰)是最容易被忽略,但最重要的“配角”。它們占頁面的40%-50%(背景、文字、分割線),負責“調和主色和輔助色”,讓頁面不至于“太跳”。
中性色怎么用才高級?
背景別用“純白”(FFFFFF),加一點點灰度(比如F8F9FA),視覺上更柔和;
文字至少分3個層級:標題用深灰(333333)、正文用中灰(666666)、輔助文字用淺灰(999999),層級清晰,用戶讀起來不累;
分割線用“極淺灰”(EEEEEE),別用純黑,否則會顯得“生硬”。
第4步:用“60-30-10法則”分配顏色占比
顏色選好了,怎么分配到頁面里?記住這個黃金法則:主色60%+輔助色30%+中性色10%?
等等,不對!我之前一直記錯了,其實正確的是“中性色60%+主色30%+輔助色10%”——中性色才是頁面的“底色”,主色和輔助色是“點綴”。
比如微信首頁:背景(淺灰)占60%,聊天列表的頭像/昵稱(黑色文字,中性色)占大部分,主色(綠色)只在“微信”標題、底部Tab選中態出現(30%),輔助色(藍色、紅色,用于未讀消息提醒)占比不到10%。這樣的分配,既保證了信息清晰,又突出了品牌識別度。
第5步:用“對比度檢查”確保“所有人都能看清楚”
配色好看是其次,能被用戶“看清楚”才是底線。尤其是文字和背景的對比度,一旦不夠,用戶可能直接放棄使用(比如老年人看不清按鈕文字,色弱用戶分不清不同模塊)。
2個實用工具:
WebAIM對比度檢查器:輸入文字色值和背景色值,會顯示對比度是否符合WCAG標準(AA級:普通文字對比度≥4.5:1,大文字≥3:1;AAA級:普通文字≥7:1,大文字≥4.5:1);
系統自帶“色彩濾鏡”:在手機設置里開啟“灰度模式”“色弱模式”,看看你的設計在極端情況下是否還能正常使用(比如紅色按鈕在色弱模式下會不會和綠色混淆)。
三、3個“反常識”避坑指南:這些錯誤我踩過,你別再犯
做設計5年,我見過太多“努力但無效”的配色——明明步驟都對,結果還是不好看。其實是忽略了這些“細節坑”。
1. 別迷信“色卡”:好看的色卡,未必適合你的頁面
很多設計師喜歡從“配色網站”(比如Coolors、Adobe Color)抄色卡,但你有沒有發現:別人的色卡用在海報上好看,用在UI里就“水土不服”?
因為色卡是“靜態”的,而UI是“動態”的——色卡里的顏色在大面積平鋪時好看,但在UI里可能只是一個按鈕、一個圖標,小面積下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。
正確做法:色卡只做“參考”,選好色后,立刻在UI稿里“實際測試”——把顏色用到按鈕、文字、背景上,縮小到手機屏幕尺寸看效果,而不是盯著色卡本身發呆。
2. “高級感”不是“低飽和”:盲目降低飽和度,只會讓頁面“沒精神”
這兩年“莫蘭迪色”火了,很多設計師覺得“低飽和=高級”,結果把所有顏色的飽和度都降到“灰蒙蒙”——用戶看了只會覺得“這個APP沒活力,像沒人維護”。
其實“高級感”的核心是“和諧”,而不是“低飽和”。比如“抖音”的配色:主色是高飽和的黑色+紅色,輔助色用白色和灰色,雖然飽和度高,但黑白灰中和了紅色的“刺眼”,反而顯得“年輕、有沖擊力”,完全符合短視頻平臺的定位。
小技巧:如果想做“高級感”設計,試試“高飽和主色+低飽和輔助色+中性色”的組合,既有視覺焦點,又不會顯得“廉價”。
3. 別讓顏色“搶戲”:功能優先,顏色是“服務者”
最容易犯的錯:為了“好看”,給每個模塊都用不同顏色,結果用戶找不到重點。記住:顏色的第一任務是“輔助功能”,不是“展示自己”。
比如一個資訊APP,核心功能是“讓用戶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”,那顏色就該這么用:標題用深灰(突出文字),分類標簽用不同顏色(區分科技、娛樂、體育),但標簽顏色的飽和度要低(別搶過標題),重要的“關注”“收藏”按鈕用主色(引導用戶操作)。這樣用戶打開頁面,注意力會自然聚焦在“內容”上,而不是被顏色分散。
四、案例拆解:3個行業TOP級APP,配色邏輯全復盤
光說理論太抽象,最后拆解3個不同行業的頭部APP,看看他們的配色是怎么“服務用戶”的。
案例1:電商APP(淘寶)——用顏色“刺激消費欲”
淘寶的主色是橙色(FF4400),為什么選橙色?因為橙色在心理學上代表“活力、食欲、沖動”,正好契合電商“讓用戶下單”的核心目標。
首頁:橙色用在“搜索框邊框”“活動入口”“立即購買按鈕”(30%占比),中性色(白色背景、黑色文字)占60%,輔助色(紅色、黃色)用在“限時秒殺”“優惠券”等促銷模塊(10%),整個頁面重點突出“買”;
商品詳情頁:橙色只保留在“加入購物車”“立即購買”按鈕,其他區域用白色背景+灰色文字,讓用戶專注看商品信息(避免顏色干擾決策);
個人中心:橙色用在“我的訂單”“待收貨”等高頻操作入口,降低用戶尋找功能的成本。
案例2:工具類APP(Figma)——用顏色“傳遞專業可靠”
Figma是設計師常用的協作工具,核心需求是“高效、專注、專業”,所以配色走“冷靜、克制”路線。
主色:深藍色(107CFF)——藍色代表“信任、專業”,適合工具類產品;
輔助色:淺藍(4096FF)、深灰(333333)——淺藍用于按鈕懸停、選中態,深灰用于文字和圖標,和主色形成同色系深淺對比,視覺統一;
中性色:淺灰(F5F7FA)背景、中灰(666666)文字——長時間使用也不會視覺疲勞,符合“高效協作”的場景需求。
案例3:社交類APP(微信)——用顏色“營造輕松氛圍”
微信的核心是“社交”,用戶希望在這里“放松、無壓力”,所以配色主打“柔和、低攻擊性”。
主色:綠色(07C160)——綠色代表“自然、平和”,沒有紅色的刺激,也沒有藍色的距離感,適合熟人社交;
輔助色:白色、淺灰、黑色——幾乎沒有其他彩色,保證聊天界面“干凈”,讓用戶注意力集中在“對話內容”上;
特殊場景:朋友圈點贊按鈕用紅色(FF5252)——紅色在這里是“情緒符號”,用小面積突出“互動感”,又不會破壞整體柔和的氛圍。
最后想說
顏色設計沒有“標準答案”,但有“底層邏輯”——所有好看的配色,本質都是“懂用戶、懂場景、懂功能”的結果。剛開始練的時候不用追求“一次到位”,可以找3個你覺得配色好看的APP,用吸管工具吸出色值,分析它們的主色、輔助色、占比,再模仿著改自己的設計。練得多了,你會發現:配色不是“玄學”,而是“用戶體驗的語言”——你怎么用顏色“說話”,用戶就怎么“感受”你的設計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59670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