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I設計必備技巧
摘要
做UI設計這幾年,見過太多新人設計師卡在“好看但不好用”“改稿改到崩潰”“設計方案總被打回”的坑里。其實UI設計不只是畫界面,更是解決問題的過程——既要讓用戶用得順手,又要讓開發好實現,還要讓產品邏輯落地。這篇文章整理了5個我從踩坑中總結的“實戰派”技巧,從規范搭建到用戶體驗,從工具效率到溝通協作,每個技巧都附具體步驟和案例,幫你避開90%的初級錯誤,讓設計既專業又高效。
一、先搭“骨架”再填“肉”:3步搞定設計規范,避免反復改稿
痛點:“這個按鈕顏色上次不是定了嗎?怎么又變了?”“不同頁面的輸入框圓角不一樣,開發問我按哪個來?”
很多設計師一開始就埋頭畫界面,結果越畫越亂——顏色用了十幾種,字體大小沒規律,組件狀態不統一,最后開發吐槽“沒法實現”,自己改到懷疑人生。其實,設計規范才是UI的“骨架”,先把骨架搭好,后續填內容會輕松10倍。
1. 先定“基礎原子”:顏色、字體、間距
別一上來就想“這個頁面要多好看”,先花1天時間把基礎規范定死:
顏色:主色(品牌色,1-2種)、輔助色(強調、提示用,3-5種)、中性色(文本、背景用,5-8種灰度)。比如某金融APP,主色用深藍色(信任),輔助色用橙色(按鈕、重點提示),中性色從F5F7FA(背景)到1D2129(標題文本)分5級,避免隨便用色。
字體:標題用什么字重(如粗體)、多大字號(如32px);正文用什么字重(常規)、字號(16px);輔助文字(如備注)用什么(14px,淺色)。iOS和安卓要區分開(iOS用PingFang SC,安卓用思源黑體),別讓開發猜。
間距:統一用“8px網格”(間距是8的倍數:8px、16px、24px...),比如按鈕內邊距上下16px、左右24px,卡片間距24px,這樣界面會更規整,開發也好算尺寸。
2. 再做“組件庫”:把重復元素“模塊化”
頁面里80%的元素都是重復的(按鈕、輸入框、彈窗、列表等),把這些做成組件,后續直接拖來用,改一個就能同步所有地方。以“按鈕”為例,至少要包含:
4種狀態:默認(正常顯示)、hover(鼠標放上去)、點擊(按下去)、禁用(灰色不可點);
3種尺寸:大(如“立即購買”按鈕,高48px)、中(如“下一步”,高40px)、小(如“取消”,高32px);
2種類型:填充按鈕(主色背景+白字)、描邊按鈕(白色背景+主色邊框)。
用Figma的“組件”功能,把這些狀態和尺寸做好,后續畫頁面時直接調用,再也不用重復畫按鈕了。
3. 最后寫“規范文檔”:讓所有人看懂你的設計
規范做好了,得告訴團隊“怎么用”。文檔不用太復雜,用表格列清楚就行:
元素 | 顏色值 | 字號/字重 | 間距 | 備注(使用場景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標題 | 1D2129 | 24px/粗體 | 距下16px | 頁面頂部主標題 |
正文 | 4E5969 | 16px/常規 | 行高24px | 內容描述、說明文字 |
主按鈕 | 0066FF | 16px/中粗 | 上下16px | 主要操作(提交、購買等) |
發給產品和開發,后續有爭議直接甩文檔——“按規范來的,沒錯”。
二、別只顧“好看”:用“用戶旅程圖”反推設計,避免“自嗨型”界面
痛點:“我覺得這個動效超酷,用戶肯定喜歡!”結果上線后用戶反饋“找不到按鈕”“操作太麻煩”。
UI設計的核心是“用戶體驗”,好看只是加分項,先保證“好用”,再談“好看”。怎么判斷好不好用?畫一張“用戶旅程圖”,站在用戶視角走一遍流程,你會發現很多自己沒注意到的坑。
1. 3步畫用戶旅程圖:從“用戶想做什么”開始
別從“我要設計什么頁面”出發,從“用戶打開APP想完成什么目標”出發。以“電商APP購物”為例:
Step1:列目標:用戶目標是“買一雙運動鞋”;
Step2:拆步驟:打開APP 搜索“運動鞋” 篩選(男款/42碼) 看詳情 加購物車 結算 付款;
Step3:標痛點:每個步驟用戶可能遇到什么問題?比如“搜索框太小不好打字”“篩選條件藏得太深”“結算按鈕顏色太淡沒注意到”。
2. 針對痛點改設計:用“最小操作成本”原則
找到痛點后,設計要幫用戶“少走彎路”。比如上面的“結算按鈕”痛點,解決方案:
顏色對比:結算按鈕用主色(橙色),背景用淺色,讓按鈕“跳”出來;
位置固定:放在屏幕底部中間,不管頁面怎么滾動都能看到(別藏在頁面頂部或需要下拉才能看到);
文字明確:直接寫“去結算(2件)”,用戶知道點了能干嘛,別寫“下一步”這種模糊的詞。
我之前做過一個工具類APP,用戶反饋“找不到保存按鈕”,后來把按鈕從右上角(和其他圖標擠在一起)移到頁面底部中央,用主色突出,保存率直接提升了30%。
三、效率提升50%:3個工具技巧,告別“重復勞動”
痛點:“這個頁面要適配3種屏幕尺寸,得畫3遍?”“客戶要換所有圖標風格,一個個改到天亮?”
UI設計里80%的時間都在做重復工作(改尺寸、調顏色、換圖標),學會用工具的“偷懶技巧”,能省出更多時間打磨細節。
1. Figma:用“Auto Layout”做“自適應組件”
很多新手畫組件時,內容變多就會“撐破”(比如按鈕文字變長,按鈕寬度不夠),或者不同屏幕尺寸要手動改位置。用Auto Layout(自動布局)能解決:
步驟:選中組件(如按鈕) 點擊右側“Auto Layout”圖標 設置“水平/垂直方向”“內邊距”“間距” 勾選“跟隨內容調整大小”。
比如按鈕文字從“確認”變成“確認并提交”,按鈕寬度會自動變寬,不用手動改;適配手機/平板時,組件會根據屏幕尺寸自動排列,不用重新對齊。
2. Sketch:用“Symbols+Overrides”快速換樣式
如果需要做多個版本的設計(比如A/B測試不同顏色的按鈕),不用畫多個頁面,用“Symbols(組件)+ Overrides(覆蓋)”:
先把按鈕做成Symbol,設置顏色、文字等“可覆蓋屬性”;
復制組件到新頁面,在右側“Overrides”面板直接改顏色(比如從藍色換成紅色),其他屬性(尺寸、字重)不變,1分鐘就能做一個新版本。
3. 插件:這些“神器”能幫你省1小時/天
Content Reel(Figma/Sketch):快速填充真實數據(姓名、手機號、地址等),不用手動打“測試文字”;
Iconify(Figma):直接搜索并插入200+圖標庫(Material、Ant Design等),不用到處找圖標素材;
Paddy(Sketch):自動計算間距,拖入元素后自動對齊,不用手動調像素。
四、視覺層次感:3個“黃金法則”,讓界面“一眼看到重點”
痛點:“頁面元素太多,用戶不知道該看哪里”“明明信息都放上去了,用戶說‘找不到’”。
好的UI像一張“地圖”,能引導用戶的視線——先看什么,再看什么,最后做什么。這需要通過“視覺層次”來實現,3個簡單法則就能做到。
1. 對比:讓“重要元素”和“次要元素”不一樣
用戶的注意力會優先被“不一樣”的東西吸引,所以重要元素(按鈕、標題)要和次要元素(輔助文字、分割線)有明顯對比:
大小對比:標題字號24px,正文16px,輔助文字14px,差距越大越容易區分;
顏色對比:按鈕用主色(高飽和),背景用淺色(低飽和),文字用深色(高對比度),避免“灰底灰字”看不清;
粗細對比:標題用粗體,正文用常規,強調文字(如價格)用中粗,讓重點更突出。
2. 親密性:“相關的元素”要“抱團”
把內容按邏輯分組,相關的元素放在一起,不相關的分開,用戶會覺得“有條理”。比如表單頁面:
“姓名”“手機號”是“個人信息”,放在一個卡片里;
“收貨地址”“郵編”是“地址信息”,放在另一個卡片里;
兩個卡片之間留24px間距,卡片內元素間距16px,用戶一眼就知道“這兩塊是不同的內容”。
3. 重復:讓“同類元素”長得一樣
統一的樣式能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。比如:
所有頁面的標題都用“24px粗體+1D2129色”;
所有可點擊的文字都用主色+下劃線(或hover時變色);
所有錯誤提示都用紅色+感嘆號圖標,用戶看到就知道“這是錯的”。
我之前接手一個項目,發現每個頁面的返回按鈕位置都不一樣(有的左上角,有的右上角),用戶反饋“總點錯”,后來統一放在左上角,問題立刻解決了。
五、和產品、開發“好好說話”:3個溝通技巧,讓方案一次過
痛點:“產品說‘我要五彩斑斕的黑’,怎么回?”“開發說‘這個效果實現不了’,是不是在偷懶?”
UI設計不是“閉門造車”,需要和產品、開發頻繁溝通。學會“用對方的語言說話”,能少很多矛盾。
1. 對產品:用“數據+場景”代替“我覺得”
產品經理最關心“用戶會不會用”“能不能帶來數據提升”,別只說“這個設計好看”,要說:
“這個按鈕放在底部,根據競品數據,點擊率比放頂部高25%(數據)”;
“用戶在地鐵里用APP時,字體太小看不清,放大到16px能減少30%的誤觸(場景)”。
上次產品堅持要把“分享按鈕”放首頁頂部,我說“根據用戶行為數據,首頁80%的點擊都在中部,頂部按鈕點擊率只有5%,不如放在詳情頁底部,用戶看完內容更容易分享”,產品當場就同意了。
2. 對開發:給“可實現”的設計,附“標注+切圖”
開發討厭“天馬行空”的設計(比如“這個按鈕要像果凍一樣彈來彈去”),盡量用“開發能理解的語言”:
動效別太復雜,用“淡入淡出”“平移”這種基礎效果,復雜動效提前問開發“能不能實現”;
標注清楚尺寸(寬高、間距)、顏色值(0066FF)、字體(字號+字重),用Sketch Measure或Figma的標注插件自動生成,別讓開發手動量圖;
切圖按開發要求給(如@2x/@3x倍圖、PNG格式),命名規范(如btnsubmitnormal@2x.png),方便開發查找。
3. 改稿時:先問“為什么改”,再想“怎么改”
遇到改稿別慌,先問產品/用戶“哪里不滿意?”“希望解決什么問題?”,比如用戶說“頁面太亂”,可能是因為元素沒分組,而不是“顏色不好看”。找到問題本質,改稿會更有方向,避免“為了改而改”。
其實UI設計沒有那么多“玄學”,無非是“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,把簡單的事情做細致”。以上5個技巧,都是我從“改稿改到凌晨”“方案被打回N次”的經歷中總結的——踩過的坑,希望你不用再踩。設計這條路,多練、多想、多溝通,總會越來越順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65550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