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后由 chdonger 于 2011-1-7 22:19 編輯
不好意思,這系列的文章屬于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的,思路有些混亂,還請大家海涵。以下純屬個人看法,歡迎大家批評指正。
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六西格瑪項目的5個步驟 - DMAIC中,哪個步驟困難,我相信十有八九都會跟我說A難,接下來可能是M,I,C, 簡單的應該是D。因為A里面用到的統計學知識多,而D用到的統計學知識少。
可是,以我自己的實踐來看,結果可能出乎大家的預料, 統計學分析往往不是決定項目成敗的主要原因,而多是我們平常都忽視的一些原因,如
溝通,現場分析等。 我認為在DMAIC的5個步驟中,難度依次遞減,困難的是D,然后是M,接下來再分別是 A , I ,C。
大家再聯想到自己歸納的一些六西格瑪項目失敗的因素,往往不是“我不知道用什么統計工具去分析”,而往往是“領導不重視,我無法獲得資源,旁人不配合”,“大家認為這是我的項目,不是他們的項目,所有事情都是我來做”等問題,統計學往往不是決定項目成敗的主要因素。
為什么說定義階段是困難的步驟,因為定義決定這個項目大方向,分析出錯,還可以重來,大方向錯,滿盤皆輸,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
1. 定義階段決定了這個項目是否能得到支持
一般來說,我不建議由綠帶/黑帶自行挑選項目,而建議由主管或者經理為綠帶/黑帶挑選項目。因為如果由綠帶或者黑帶自己挑選的項目,并不一定涉及經理們所關注的問題。如果不是經理們所關注的問題,那自然得不到他們的支持,那這項目接下來的命運可想而止。
2. 定義階段決定了這個項目的可操作性
我經常會在培訓要求綠帶提交的他們項目的
ACTION CHARTER,我也往往收到一些讓我無語的項目。
如項目的定義太寬,如有一個項目工程師提交的綠帶項目是提高產品的準時交貨率,而且,他并沒有指明他想把準時交貨率提高到什么程度。我和他大致討論了一下這個項目,發現這個項目涉及銷售預測,
設計,物料計劃,生產計劃,
項目管理等5,6個部門,協調起來非常復雜, 從我的角度來看,這至少是一個黑帶項目,以他的能力和職位根本無法協調。于是我建議將這個項目進行分解成若干個部分,他可以挑選與他工作有關的部分來做。
如項目設計的流程不受我們控制,這種項目往往是要求供應商或者客戶改變的,基本上不可能實現。有一個SQE提交的項目,是減少供應商供貨中的次品率。但經過討論,發現為了減少供貨中的次品率,主要是要求供應商進行流程改善。這種項目失敗的可能性極高,因為國內的供應商本身的質量管理水平就非常薄弱,弄虛作假成風,罕有的可行的辦法就是人員駐廠幾個月,實地監督供應商改善,但這樣的操作可能性不大,后往往是不了而知。
3. 定義階段決定了在這個項目中,指標能否被量化,是否能夠使用數據分析。
曾經碰到一個項目,一個綠帶想改善產品在200kv的高壓測試的通過率,我去實地了解了一下,耐壓測試失敗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產品上存在劃傷造成的,但是細小的劃傷很難被發現,無法在測試之前被發現,只有在高壓測試之后,被電弧“打傷”之后才能被肉眼發覺。
這個項目基本上沒辦法辨識項目的輸出與輸入,輸出是離散型數據,即通過或者通過。輸入只能是班次,人員等很常用的因素,所以我后建議由技術部門從技術分析的角度去嘗試,而不建議使用六西格瑪方法。
還曾經碰到一個項目,想減少在保質期內產品在客戶端失效的比例,但是由于我們產品的保質期為5年,而且歷史數據不足,需要重新收集數據,據我們估計,數據收集周期要有兩年。這個綠帶也不愿意等兩年再拿到證書,所以換了項目。
測量階段是第二困難的步驟,因為收集數據的質量決定了接下來數據分析的質量,分析得再好,如果分析的原始數據是錯誤的,那分析的結果一定是錯的。 在測量階段綠帶/黑帶們常常會犯以下的一些錯誤
1. 不去現場觀察流程,而只在辦公室拍腦袋,制定數據收集計劃
我碰到過相當多這樣的情況,如果不去現場仔細的了解流程的實際情況,如何能很好的辨識流程的輸入因素,如何能制定良好的數據收集計劃。我一直要求在測量階段第一步就要去畫流程的DETAIL PROCESS MAP,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綠帶/黑帶在一開始去很好的觀察流程。但我收到他們畫的流程圖后再去現場實地比較一下,卻發現他們畫得和實際情況往往不一樣。他們往往是問了線長問了些問題之后,就畫了出來,或者是根據程序文件畫出來的。
2. 不做MSA,MSA的重要性不談了,大家都知道
3. 制定了數據收集計劃后不與具體的操作人員好好溝通,直接扔給他們完事。實際收集數據的人員往往不是技術人員,不懂E文,不清楚具體要求,收集的數據的質量可想而知。
4. 不能良好的量化,有些明明是連續性的數據,后卻使用離散型的數據來測量
如曾經碰到一個項目,是減少產品的漏氣率,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他們一開始是以通過或者不通過來收集數據,結果得到全部是連續性數據,很難分析,但是實際上,產品的漏氣率是可以測量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