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做MBA案例分析
第一次接觸MBA案例分析時,我盯著那20多頁的企業材料發呆了一下午——密密麻麻的財務數據、高管訪談里的“場面話”、行業報告里的專業術語……感覺像在解一團亂麻,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。后來跟著教授練了30多個案例,帶過兩屆學弟學妹,才慢慢摸出規律:案例分析不是“復述故事”,也不是“炫技堆模型”,而是用商業邏輯“透視問題”,給出能落地的判斷。 今天就把這套“從0到1”的實操方法拆給你,看完就能上手練。
一、先別急著分析,用“三步掃讀法”把案例“讀薄”
很多人拿到案例就埋頭劃重點,結果劃了10頁紙還是抓不住核心。其實第一步不是“精讀”,是“掃讀”——用20分鐘把厚案例“讀薄”,搞清楚“這到底是個什么故事”。
1. 第一遍:看“背景和結果”,搞懂“誰在什么情況下遇到了什么事”
先翻到案例開頭和結尾,快速定位三個關鍵信息:
主角是誰:是初創公司還是成熟企業?(比如案例里寫“2023年,新能源車企A公司銷量同比下滑30%”,主角就是A公司,行業是新能源汽車)
時間和場景:是行業風口期還是危機期?(比如“2020年疫情后,線下餐飲連鎖B面臨門店客流減半”,場景就是疫情沖擊下的餐飲行業)
核心結果:企業現在是“好得發愁”還是“難過得頭禿”?(比如“C公司連續三年營收增長,但凈利潤率從15%降到5%”,結果就是“增收不增利”)
舉個例子:如果案例是“2022年,茶飲品牌D在一線城市門店數量突破500家,但客單價從35元降到28元,加盟商投訴率上升40%”,掃讀完就能抓住:主角是茶飲品牌D,場景是快速擴張期,核心結果是“規模上去了,但利潤和加盟管理出了問題”。
2. 第二遍:看“關鍵動作”,找出企業“做了什么”和“沒做什么”
再花10分鐘,重點看案例里企業的“決策和行為”:
戰略層面:有沒有擴品類、進新市場、搞并購?(比如“D品牌2021年推出低價子品牌,同時進軍三四線城市”)
運營層面:供應鏈、營銷、團隊有沒有變化?(比如“為了降成本,D品牌更換了3家原料供應商”)
外部互動:和競爭對手、用戶、政策的關系?(比如“競爭對手E品牌推出‘買一送一’活動,D品牌未跟進”)
把這些動作列成清單,比如:
2021年:門店數從200500家(擴張)
推出低價子品牌(降價)
更換原料供應商(降成本)
未應對競爭對手促銷(被動)
3. 第三遍:標“反常數據”,這些往往是問題的“突破口”
案例里的數字不用全記,但要圈出“不對勁”的數據:
和行業比反常:比如行業平均毛利率40%,企業只有25%(成本控制問題?)
和自己比反常:比如研發投入從10%降到2%,但卻說要“技術領先”(戰略矛盾?)
和動作比反常:比如花了1億做廣告,但新客增長只有5%(營銷效率問題?)
小提醒:掃讀時拿張紙,把“主角、場景、結果、關鍵動作、反常數據”簡單記下來,最多寫3行。這一步的目的是“抓主線”,別被細節(比如某高管的個人經歷)帶跑偏。
二、找“核心矛盾”:別把“問題”和“現象”混為一談
掃讀完案例,很多人會列出一堆“問題”:比如“利潤下降”“客戶投訴多”“競爭對手太強”……但這些其實是“現象”,不是“核心矛盾”。MBA案例分析的關鍵,是從現象里挖出“一個最根本的矛盾”——就像醫生看病,不能只說“病人發燒咳嗽”,要找到“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”。
怎么找核心矛盾?用“問題-原因-影響”鏈條倒推
拿前面的茶飲品牌D舉例,現象是“客單價下降、加盟商投訴多”。我們可以這樣倒推:
第一步:問“為什么客單價會降?”
案例里可能提到“為了沖銷量,推出了15元低價產品”“老客戶覺得品質不如以前”。
第二步:問“為什么要推低價產品?”
因為“競爭對手在打價格戰,不跟進怕丟市場”“擴張太快,新店需要客流量”。
第三步:問“為什么擴張快就需要低價?”
因為“新店開在非核心商圈,消費力低”“供應鏈沒跟上,高價原料成本太高,只能用低價產品降成本”。
推到這里,核心矛盾就出來了:“快速擴張的規模需求”和“供應鏈能力、品牌定位不匹配”。客單價下降、加盟商投訴,都是這個矛盾的結果。
避坑點:別貪多!核心矛盾只能有一個。我帶過的學生里,80%的低分案例都是列了五六個“矛盾”,結果每個都分析不深,教授直接批注“邏輯混亂”。記住:找到那個“解決了它,其他問題都能緩解”的矛盾。
三、選“理論工具”:別堆模型,要“對癥下藥”
很多同學覺得“模型用得越多,分析越專業”,于是SWOT、PESTEL、波特五力、4P、波士頓矩陣……恨不得全堆上去。但教授上課常說:“工具是拐杖,不是裝飾品。用錯了工具,還不如不用。”
不同場景用什么工具?給你一張“工具選擇表”
分析目標 | 推薦工具 | 不推薦工具 | 舉例 |
---|---|---|---|
企業內部優劣勢 | SWOT(聚焦內部) | 波特五力(外部分析) | 分析D品牌的供應鏈能力用SWOT的“劣勢”部分 |
行業競爭格局 | 波特五力(供應商、買方、競品等) | SWOT(太籠統) | 分析茶飲行業價格戰原因用五力的“現有競爭者競爭程度” |
外部環境影響(政策、經濟等) | PESTEL(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) | 波士頓矩陣(業務組合) | 分析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影響用PESTEL的“政治”部分 |
營銷問題 | 4P(產品、價格、渠道、促銷) | 價值鏈(太宏觀) | 分析D品牌低價產品失敗用4P的“價格”和“產品” |
實操技巧:選1-2個工具就夠了。比如分析D品牌的核心矛盾(擴張與供應鏈不匹配),可以用“價值鏈模型”拆解:擴張需要“渠道(門店)”擴張,但“采購(原料)”“運營(配送)”沒跟上,導致成本高、品質下降。用一個模型說透,比用三個模型說淺更有效。
我踩過的坑:第一次寫案例時,我用了PESTEL、SWOT、波特五力三個模型,結果每個模型只寫了兩句話,教授批:“你這是在做模型展覽嗎?工具要‘鉆進去’,不是‘貼上去’。”后來我只選了SWOT,用3頁紙分析“劣勢”部分,反而拿了優。
四、寫分析報告:邏輯順了,分數就穩了
報告結構沒有“標準答案”,但教授常說“好的報告像講故事,讀者能順著你的思路走”。分享一個我屢試不爽的結構,簡單好上手:
1. 開頭:一句話說清“你看到了什么”
別繞彎子,直接點明核心矛盾。比如:
“本案例中,D茶飲品牌在2021-2022年的快速擴張過程中,因供應鏈能力和品牌定位未能同步跟進,導致客單價下降、加盟商投訴率上升,核心矛盾為‘規模擴張與運營能力不匹配’。”
2. 主體:用“問題分析證據”三層結構展開
第一層:擺問題(1段):簡述核心矛盾的具體表現(客單價降、投訴多等),用案例里的數據支撐(比如“客單價從35元降至28元,降幅20%”)。
第二層:挖原因(2-3段):用選好的理論工具分析矛盾根源。比如用價值鏈模型,分“采購環節(換低價原料導致品質下降)”“運營環節(配送效率低導致加盟商庫存積壓)”“渠道環節(非核心商圈門店消費力不足)”三部分,每部分都結合案例細節(比如“案例提到加盟商反映‘原料配送延遲率從5%升至25%’”)。
第三層:給建議(2段):建議要具體、可落地,別寫“加強管理”“優化供應鏈”這種空話。比如:
短期:暫停非核心商圈門店擴張,聚焦現有門店的客單價提升(比如推出“老客戶專屬升級產品”);
長期:和2-3家核心原料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,建立區域倉儲中心(比如“在華東、華南各建1個倉儲中心,將配送半徑縮短至200公里”)。
3. 結尾:一句話總結“你的判斷”
比如:“D品牌需先‘慢下來’解決供應鏈和定位問題,再考慮擴張,否則規模越大,風險越高。”
五、最后想說:案例分析沒有“標準答案”,但有“邏輯滿分”
我見過有人用不同模型分析同一個案例,結論完全相反,但都拿了高分——因為他們的邏輯都是“現象矛盾分析建議”環環相扣,每個觀點都有案例證據支撐。
記住:教授看案例分析,不是看你“說得對不對”,而是看你“說得清不清楚”。把案例當“病人”,你當“醫生”,用商業邏輯做“診斷”,給出“藥方”——這就是MBA案例分析的核心。
現在找個案例練起來吧,別怕寫錯,寫3個就會有感覺了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mba_zx/70054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