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a備考學習方法
摘要
MBA備考難在哪兒?在職備考時間總被工作“擠兌”,數學公式忘得比誰都快,英語單詞背了又忘,邏輯題繞得頭暈……這些問題,90%的考生都遇到過。但你知道嗎?每年上岸的考生里,80%都是在職黨,他們能做到,你也能。這篇文章會從時間管理、分科目突破、真題利用、心態調整四個核心維度,給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備考方法——不用熬夜刷題,不用死記硬背,幫你用“巧勁”拿下MBA。
一、先聊聊你最痛的“時間劫”:在職備考,真的沒時間嗎?
“每天加班到9點,回家只想躺平,哪有精力看書?”“周末要陪孩子/父母,根本抽不出整塊時間。”——這是我見過最多的吐槽。但你有沒有算過:你刷短視頻的時間、通勤路上發呆的時間、午休時刷劇的時間,加起來其實比你想象的多。
真相是:不是沒時間,是你沒把時間“串”起來。
我去年帶過一個學員,互聯網運營,每天加班到10點是常態,但最后聯考考了210分。她的方法特別簡單:把一天的時間切成“碎片塊”和“整塊”,各有各的用法。
碎片塊(5-30分鐘):用來“磨耳朵”“記零散知識點”
比如通勤路上(20分鐘):用APP背英語高頻詞(別背大綱5500詞,抓近5年真題里反復出現的800個詞就夠),或者聽邏輯公式口訣(“如果就,前推后;只有才,后推前”這種,聽多了自然有感覺)。
午休時(30分鐘):別刷劇了,做10道數學選擇題(從簡單的開始,比如應用題、幾何題,找回做題手感)。
整塊時間(2-3小時,一般是周末或晚上不加班時):用來“啃硬骨頭”
比如晚上8-11點:先花1.5小時學數學(看一節網課+做20道題),再花1小時學英語閱讀(精讀1篇真題,逐句翻譯,搞懂長難句)。關鍵是:用“番茄工作法”,學25分鐘休息5分鐘,別硬撐——效率比時長重要100倍。
記住:在職備考拼的不是“時長”,是“時間利用率”。每天能專注學3小時,堅持6個月,足夠你過線。
二、分科目突破:別被“弱點”嚇住,用“笨辦法”也能逆襲
很多人一開始就被“數學”“邏輯”嚇退,覺得“我基礎差,肯定學不會”。但MBA聯考的難度,遠沒你想的那么高——數學考的是高中知識(甚至初中),邏輯是“入門容易精通難”,英語是四六級水平。只要方法對,弱點也能變成得分點。
1. 數學:基礎差?從“公式表+錯題本”開始,拒絕“盲目刷題”
“我數學高考才60分,現在看到函數就頭疼……”別慌,數學提分的核心不是“刷多少題”,是“搞懂多少基礎題型”。
具體步驟:
第一步:花2周“撿回”基礎公式
準備一張A4紙,把所有必背公式抄下來(比如數列求和、立體幾何體積、概率公式),貼在書桌前,每天早晚各看5分鐘。遇到不會的題,先別著急看答案,翻公式表,想想“這道題考哪個公式”——比如看到“增長率”,就想到“等比數列公式”;看到“濃度問題”,就想到“溶質=溶液×濃度”。
第二步:用“母題思維”刷題,拒絕“題海戰術”
MBA數學常考的題型就50類左右(比如“絕對值不等式”“排列組合分組問題”“解析幾何求距離”)。每類題型找10道題練習,搞懂“題干怎么挖坑”“解題步驟是什么”。比如“排列組合”里的“相鄰問題捆綁法”“不相鄰問題插空法”,每種方法練透3道題,比刷100道同類題有用。
關鍵工具:錯題本(只記“三類題”)
完全沒思路的題(標注“知識點盲區”,比如“均值不等式不會用”);
思路對但算錯的題(標注“計算陷阱”,比如“符號搞錯”“小數點看錯”);
蒙對的題(別僥幸,當成錯題重新做)。
錯題每周復盤1次,考前再集中看一遍,比做新題更有效。
2. 邏輯:別靠“語感”做題,用“公式+步驟”套答案
邏輯是很多人覺得“玄學”的科目——“我覺得A對,答案偏是B”。其實邏輯題(尤其是形式邏輯)有固定的“解題公式”,論證邏輯也有“套路”,學會了就能“秒選”。
分題型突破:
形式邏輯(占比40%):背公式,練“符號化”
比如“所有A是B”記為“AB”,“只有A才B”記為“BA”,矛盾關系“所有A是B”的矛盾是“有的A不是B”。把題干的文字翻譯成“符號”,比如:“如果小明去,那么小紅不去”“小明?小紅”,再根據公式推結論,比靠語感快10倍。
論證邏輯(占比50%):抓“結論”,找“漏洞”
這類題的核心是“結論是什么?論據是什么?論據到結論的漏洞在哪兒?”比如題干說“某公司去年利潤增長,所以今年利潤也會增長”,漏洞就是“去年的情況不一定適用于今年”。選項里找“指出漏洞”或“支持漏洞”的,就是答案。
技巧:做論證邏輯時,先圈出題干里的“因此”“所以”,后面就是結論——90%的題,答案都和結論相關。
綜合推理(占比10%):從“確定信息”入手,用“排除法”
這類題像“破案”,比如“甲乙丙丁四個人,分別來自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,甲不來自北京,乙來自上海……”先找“確定信息”(比如“乙來自上海”),把它作為突破口,一步步排除不可能的選項,別空想。
3. 英語:單詞別“死背”,閱讀別“瞎讀”,作文“套模板”也能拿高分
英語二的難度比英語一低,重點在“閱讀”和“寫作”(占70分),這兩部分拿下,過線就穩了。
單詞:只背“高頻詞+真題詞”,用“場景記憶法”
別買厚厚的單詞書從A背到Z,直接用《考研英語二高頻詞》(大概800個詞),或者把近5年真題里不認識的詞抄下來,每天背20個。背的時候別只記意思,記“搭配”——比如“account for”除了“解釋”,還有“占比”的意思,真題里常考“占比”。
閱讀:用“題干定位法”,別通讀全文
很多人做閱讀先通讀全文,結果時間不夠還抓不住重點。正確的步驟是:先讀題干,圈出“關鍵詞”(比如人名、數字、專有名詞),再回原文找對應的段落,精讀這一段,答案基本就在這里。比如題干問“作者認為XXX的原因是什么”,就去原文找“because”“reason”后面的內容。
作文:小作文背“模板”,大作文練“三段式”
小作文(書信、通知)就那幾種類型,每種背1個模板(比如感謝信:“Dear XX,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for... Without your help, I would not have... I hope to...”),考場上換個主題詞就行。
大作文(圖表作文)用“三段式”:第一段描述圖表(“如圖所示,XX從2018年的X增長到2022年的Y”),第二段分析原因(“主要原因有兩點:一是XX,二是XX”),第三段總結趨勢(“預計未來XX會繼續增長/下降”)。模板+真題練習3篇,就能寫得像模像樣。
三、真題:刷3遍比刷10遍有用,關鍵在“復盤”
很多人備考后期瘋狂刷模擬題,卻忽略了真題——這是最傻的做法。MBA聯考的出題思路、難度、考點,都藏在真題里,近10年的真題至少刷3遍,每遍有不同的目的。
第一遍(9-10月):掐時間做,找“做題節奏”
用考試時間(上午8:30-11:30管綜,下午2:00-5:00英語)完整做一套真題,感受“時間壓力”——比如管綜數學55分鐘、邏輯50分鐘、寫作60分鐘,超時就標記。這一遍不用糾結正確率,重點是知道“哪些題該放棄”(比如數學最后2道難題,邏輯復雜的綜合推理,別死磕,先保證簡單題做對)。
第二遍(11月):逐題分析,搞懂“為什么錯”
這一遍別趕速度,每道題(包括做對的)都要問自己:“考點是什么?出題人挖了什么坑?有沒有更簡單的解法?”比如數學題“某商品先漲價10%,再降價10%,問最終價格變化”,考點是“比例計算”,坑是“基數不同”,簡單解法是“設原價100,算完100×1.1×0.9=99,降了1%”。
第三遍(12月):歸類總結,找“命題規律”
把真題按題型分類,比如數學的“應用題”“幾何題”,邏輯的“削弱題”“支持題”,看看哪些題型每年必考,哪些是高頻考點。比如數學的“均值不等式”“排列組合”,邏輯的“搭橋法”(論據到結論缺個前提,選項補上),這些都是“必拿分”的題,考前集中突破。
四、心態:別被“焦慮”拖垮,學會“小步快跑”
備考最可怕的不是“學不會”,是“心態崩了”——“別人都復習三輪了,我一輪還沒結束”“這次模考才150分,肯定考不上了”。其實,MBA備考是一場“馬拉松”,不是“百米沖刺”,穩住節奏比“趕進度”更重要。
給你3個“抗焦慮”小技巧:
每天記錄“3件小事”:比如“今天背了50個單詞”“搞懂了邏輯的‘搭橋法’”“數學錯題少了2道”。積累這些“小進步”,比盯著“還差多少沒學”更能讓你有動力。
每周留“半天緩沖時間”:別把自己逼太緊,每周六下午或周日上午,徹底放空——陪家人、看電影、逛街都行。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出發,弦繃太緊要斷的。
找個“備考搭子”:加個備考群,或者和同事/朋友一起學,每天互相打卡、分享資料、吐槽難題。你會發現“原來大家都一樣難”,焦慮會少很多。
最后想說:MBA備考確實不容易,尤其是在職黨,要平衡工作、生活和學習。但你要相信:方法比時間重要,堅持比天賦重要。每天進步一點點,6個月后,你會感謝現在不放棄的自己。加油,你一定能上岸!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mba_zx/64126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