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a如何高效備考
摘要
備考MBA的人,大多是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的“打工人”——白天被工作填滿,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翻開書本,看著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真題,常常會問自己:“我真的能行嗎?”其實,MBA備考難的從來不是“知識點”,而是“如何在有限時間里,用對方法把效率拉滿”。這篇文章會從“認清痛點制定計劃分科目突破時間管理心態調整”五個維度,給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備考方案,幫你少走彎路,哪怕每天只有2小時,也能穩步推進。
一、先搞懂:MBA備考到底難在哪?(戳中你的焦慮)
我見過太多備考MBA的同學,一開始信心滿滿,最后卻中途放棄。不是他們不夠努力,而是沒搞懂真正的“攔路虎”在哪。
痛點1:時間被“切碎”,根本湊不齊整塊復習時間
在職備考的典型狀態:早上7點起床趕地鐵,晚上8點下班,回家想學習,要么被孩子/家務纏住,要么盯著書本20分鐘就開始走神——“今天的報表還沒改完”“明天的會要準備材料”,腦子里全是工作的事。
痛點2:“學了就忘”,陷入“無效努力”循環
數學公式背了又忘,邏輯題做一道錯一道,英語單詞背完第二天就像沒見過。越學越焦慮,越焦慮越學不進去,最后懷疑自己“是不是智商不夠”。
痛點3:不知道“考什么”,復習像“無頭蒼蠅”
MBA聯考考英語二(100分)和管理類綜合(200分,含數學、邏輯、寫作),但很多人連近5年真題的題型分布都沒搞清楚,就開始買一堆資料瞎刷題,結果時間花了,分數沒漲。
痛點4:“孤獨感”爆棚,沒人一起扛
備考是個漫長的過程,尤其在職備考,身邊同事可能不理解“都工作了還考這干嘛”,家人也未必能時刻支持。遇到難題沒人討論,想放棄時沒人拉一把,很容易被情緒擊垮。
二、高效備考的核心:用“反焦慮”計劃替代“完美計劃”
很多人一開始就做“完美計劃”:每天6點起床背單詞,7-8點學數學,午休做邏輯,晚上9-11點寫作文……結果執行3天就崩潰——計劃太滿,一旦某天沒完成,就會陷入“全盤放棄”的自責。
真正高效的計劃,應該是“彈性的、可落地的”,核心原則是:抓大放小,聚焦“性價比最高”的事。
1. 先定“小目標”,別一上來就沖“名校”
備考初期,先別糾結“我要考北大還是清華”,而是先搞清楚“我現在是什么水平”。
花1天時間,做一套近3年的真題(嚴格計時,像考試一樣),算出各科分數:數學(75分)、邏輯(60分)、寫作(65分)、英語(100分),看看自己哪科是“短板”,哪科能“提分”。
比如:數學只考了30分(滿分75),那接下來2個月的重點就是“數學基礎”;英語閱讀錯得多,就先練“精讀真題”。
2. 做“階段計劃”,拒絕“日均8小時”的虛假努力
把備考分成3個階段,每個階段有明確目標,比“每天學夠幾小時”更有用:
基礎階段(現在-考前3個月):目標是“看懂知識點,會做基礎題”。比如數學過一遍公式,邏輯搞懂“形式邏輯”的推理規則,英語背完核心2000詞。
強化階段(考前3個月-1個月):目標是“刷題提分,總結技巧”。重點刷真題(近10年),整理錯題本,比如數學的“應用題”“幾何題”常錯,就專項突破;邏輯的“削弱題”總選錯,就總結“常見削弱方式”。
沖刺階段(考前1個月):目標是“模擬考試,查漏補缺”。每周做2套模擬卷(嚴格按考試時間:上午8:30-11:30管綜,下午14:00-17:00英語),練手感,同時背寫作模板、英語作文素材。
三、分科目突破:3個月吃透4大模塊(附具體步驟)
MBA聯考就4科,每科都有“性價比高”的提分方法,不用面面俱到,抓住重點就能事半功倍。
1. 數學:從“看不懂”到“穩拿50分”,就靠“公式+題型”
數學考的是“初等數學”(小學到高中知識),但很多人畢業多年早就忘光了。別慌,重點抓“高頻題型”,放棄“難題怪題”(畢竟我們目標是過線,不是考滿分)。
具體步驟:
第一步:用思維導圖整理“必背公式”(2周內完成)
比如:數列公式(等差數列求和、等比數列通項)、幾何面積公式(三角形、圓形、立體幾何體積)、應用題公式(行程問題、工程問題、利潤問題)。把這些公式寫在A4紙上,貼在書桌前,每天早晚各看5分鐘,3周就能記住。
第二步:按“題型”刷題,拒絕“盲目刷題”
真題里數學有25道題,其中“應用題”(6-8道)、“幾何”(6-8道)、“代數”(5-6道)是高頻考點,占分70%以上。
比如刷應用題時,先分類:行程問題(相遇、追及)、工程問題(效率、合作)、利潤問題(成本、利潤率),每類題做10道真題,總結“解題套路”(比如行程問題先畫線段圖,工程問題設“總量=1”)。
第三步:錯題本只記“3類題”
別把所有錯題都抄下來,浪費時間!只記: 反復錯的題(比如絕對值不等式); 思路巧妙的題(比如用“特值法”秒殺的題); 計算失誤的題(比如符號搞錯、公式記錯)。每周花1小時復盤錯題,比做100道新題有用。
2. 邏輯:別靠“語感”做題,記“規則”才是王道
邏輯是很多人覺得“陌生”的科目,但其實它的考點很固定:形式邏輯(40%)、論證邏輯(50%)、綜合推理(10%)。
具體步驟:
形式邏輯:記“公式”,像做數學題一樣套規則
比如“如果A,那么B”等價于“非A或B”,“只有A,才B”等價于“BA”。把這些“邏輯關聯詞”的規則整理成表格,做題時先把題干翻譯成“邏輯符號”,再套規則,正確率能從50%提到80%。
舉個例子:題干“只有努力,才能考上MBA”,翻譯就是“考上MBA努力”,那“沒努力就考不上”就是對的,“努力了就一定考上”就是錯的(因為“只有…才…”是必要條件,不是充分條件)。
論證邏輯:抓“論點”和“論據”,別被“無關選項”帶偏
論證邏輯常考“削弱、加強、假設”,做題時先找“結論”(比如“因此”“所以”后面的句子),再看“論據”(支持結論的理由),然后判斷選項是“搭橋”(論據結論)還是“拆橋”(論據推不出結論)。
比如:論點“喝奶茶會胖”,論據“奶茶含糖量高”。削弱項可能是“奶茶的糖是代糖,不會被人體吸收”(拆橋,論據推不出結論);加強項可能是“人體攝入過多糖會轉化為脂肪”(搭橋,論據結論)。
3. 寫作:2篇作文50分,靠“模板+素材”就能拿高分
寫作考2篇:論證有效性分析(30分,找邏輯漏洞)、論說文(35分,寫議論文)。很多人覺得“我文筆不好,寫不了”,其實寫作是“套路最深”的科目,背模板+練真題,拿40分不難。
論證有效性分析:按“套路”找漏洞,寫4個點就行
題干是一篇“有邏輯漏洞的文章”,你要做的是: 找出4個漏洞(比如“以偏概全”“因果不當”“偷換概念”); 每個漏洞寫一段(指出漏洞+分析為什么錯+總結)。
模板開頭:“文章通過…得出…的結論,但論證過程存在多處邏輯漏洞,分析如下:”
模板段落:“首先,文中認為…(引用原文),這一說法有失偏頗。因為…(分析漏洞,比如“可能存在其他原因”),所以無法得出…的結論。”
論說文:積累“3類素材”,結構用“總分總”
論說文常考“企業管理”“社會現象”“個人成長”,比如“創新”“合作”“誠信”。不用背太多案例,積累10個左右“萬能素材”(比如華為創新、稻盛和夫經營哲學、馬斯克創業),每個素材記“核心觀點+數據”(比如“華為每年研發投入超1500億,5G專利數量全球第一”)。
結構用“總分總”:開頭亮觀點(比如“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”),中間3個分論點(創新能提升競爭力、創新能開拓新市場、創新需要長期投入),結尾總結(呼吁/升華)。
4. 英語二:“單詞+真題”是王道,別搞“花里胡哨”的技巧
英語二難度比英語一低,重點是“閱讀”(50分)和“寫作”(25分),這兩部分拿下,過線沒問題。
單詞:別背“大綱5500詞”,背“真題高頻詞”
從近10年真題里挑“反復出現的詞”(比如economic、management、strategy),大概2000個,每天背20個,早上背新的,晚上復習前一天的(用“艾賓浩斯記憶表”,第1、2、4、7天復習)。
推薦用“APP+紙質書”:早上用APP(比如墨墨背單詞)刷10分鐘,晚上用紙質書(自己整理的高頻詞表)再看一遍,動手寫一寫。
閱讀:“精讀真題”比做模擬題有用10倍
英語閱讀考“細節題”“主旨題”“推理題”,每道題的答案都在原文里。精讀步驟: 先讀題干,劃關鍵詞(比如人名、數字、專有名詞); 帶著關鍵詞回原文找定位句; 對比定位句和選項,找“同義替換”(正確答案往往是原文的同義句)。
比如原文“MBA programs focus on practical skills”,選項“MBA courses emphasize real-world abilities”(practical=real-world,skills=abilities),這就是正確答案。
四、在職人專屬:時間像海綿,這樣擠才不崩潰
在職備考最缺的是時間,但只要把“碎片化時間”和“整塊時間”用好,每天2小時足夠了。
1. 碎片化時間:用來“記憶”,別用來“做題”
通勤時間(30分鐘):背單詞(APP刷10分鐘)、聽邏輯課(喜馬拉雅搜“MBA邏輯技巧”,聽10分鐘例題)、看寫作素材(關注“人民日報評論”,讀一篇短文,記1個觀點)。
午休時間(40分鐘):別刷手機!花20分鐘做5道數學題(只做基礎題),20分鐘趴在桌上瞇一會兒(保證下午工作效率,不然晚上學不進去)。
睡前30分鐘:復盤當天學的內容(比如“今天數學學了應用題,我記住了行程問題的公式嗎?”),或者看錯題本(只看標記的重點錯題)。
2. 整塊時間:周末4小時,抵平時5天
周末別想著“補覺補一天”,留4小時(比如周六上午9-11點,模擬考試時間),專注做一套真題或專項練習。
比如:周六上午做管綜真題(數學+邏輯+寫作),下午分析錯題,總結“哪些題是因為知識點不會,哪些是因為粗心”;周日上午做英語真題,下午背寫作模板。
3. 每周留“1小時放松時間”,避免“ burnout”
備考不是“苦行僧”,每周留1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(看劇、打球、和朋友聊天),反而能讓狀態更持久。我之前有個學員,一開始每天學4小時,堅持1個月就崩潰了;后來調整為每周學5天,每天2小時,周末放松1天,反而堅持到了最后,順利上岸。
五、最后想說:備考不是“和別人比”,是“和昨天的自己比”
很多人備考時總焦慮“別人進度比我快”“別人真題刷了3遍我才1遍”,其實完全沒必要。MBA備考是“自己的事”,你只需要保證“今天比昨天多記住1個公式,多搞懂1道題”,就足夠了。
記住:在職備考很難,但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。那些深夜的臺燈、密密麻麻的筆記、反復修改的錯題本,都會成為你拿到錄取通知書時,最珍貴的回憶。
最后提醒:本文提到的考試內容、題型分布等均基于歷年MBA聯考情況整理,具體以當年官方公布的考試大綱為準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mba_zx/64050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