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鍛煉一個人的口才-怎么樣鍛煉自己的口才
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:開會時明明有好想法,卻支支吾吾說不清楚,最后只能看著別人侃侃而談;跟陌生人聊天,三句話就冷場,尷尬到想找地縫鉆進去;甚至跟親近的人溝通,也常因為表達不到位鬧誤會……
其實口才這東西,真不是天生的。我見過太多人從“開口就緊張”到“當眾發言像開了掛”,秘訣從來不是“天賦異稟”,而是“用對方法+刻意練習”。今天就把我親測有效、身邊人用了都說好的6個“口才鍛煉法”分享給你,從“不敢說”到“能說會道”,照做就能看到改變。
一、先破“心理關”:90%的口才問題,其實是“不敢說”在作祟
很多人覺得自己“口才差”,根本不是不會說,而是怕說錯、怕被笑、怕沒人聽。我以前公司有個實習生小林,剛來的時候開會永遠縮在角落,有次領導點名讓她提建議,她臉漲得通紅,半天憋出一句“我……我沒想法”。后來熟了才知道,她私下里把建議寫了滿滿3頁紙,就是不敢開口。
怎么破?兩個小技巧幫你“脫敏”:
1. “小場景試水”:從“低壓力對話”開始積累信心
別一上來就挑戰“當眾演講”,先從日常小事練起。比如:
買奶茶時多問一句店員:“這款新品和經典款比,哪個更適合不愛甜的人?”(主動開啟對話)
同事分享零食時,別說“謝謝”就完了,加一句:“這個餅干口感好特別,是你老家的特產嗎?”(延伸話題)
電梯里遇到不熟的同事,簡單打個招呼:“今天天氣好熱啊,你這杯子看著挺能裝水,在哪買的?”(找共同話題)
這些對話哪怕說錯了也沒關系——店員不會因為你多問一句不耐煩,同事更不會因為你多說兩句覺得你奇怪。每成功一次,你對“開口”的恐懼就少一分。小林后來就是靠每天跟便利店阿姨聊兩句,3個月后居然敢在部門例會上主動發言了。
2. “預設最壞結果”:你擔心的事,99%不會發生
我以前上臺演講前總緊張到發抖,直到有次導師跟我說:“你想想,就算你忘詞了、說錯了,臺下的人會怎么樣?”我想了想:最多有人笑一下,然后呢?沒人會記得,更沒人會因為一次說錯否定你。
后來我每次緊張就問自己:“如果我現在說砸了,對我的生活有實質影響嗎?”答案幾乎都是“沒有”。把“怕出錯”變成“允許出錯”,你會發現自己突然敢開口了——畢竟,比起“說錯話”,“明明有想法卻沒說出來”才更讓人遺憾。
二、再搭“邏輯架”:說話沒條理?用這2個公式讓表達清晰50%
解決了“不敢說”,接下來要解決“說不清楚”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:說了半天,你還是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么?這就是邏輯混亂在作祟。
分享兩個我每天都在用的“表達公式”,簡單到小學生都能學會,但能讓你的話瞬間有條理:
1. PREP法則:開口先給“結論”,別人才愿意聽
很多人說話喜歡“繞圈子”,比如匯報工作:“領導,我昨天去見了客戶,客戶說我們的方案價格有點高,不過他們很認可我們的服務,還說想再看看競品……”領導聽了半天,可能會打斷你:“所以,客戶到底要不要合作?”
PREP法則就是幫你“開門見山”:
P(Point觀點):先說結論(1句話概括你想表達什么)
R(Reason理由):再說原因(為什么這么說?用1-2個論據支撐)
E(Example例子):用案例/數據證明(比如“上周客戶A用了我們的方案,效率提升了30%”)
P(Point觀點):最后再重復結論(加深印象)
舉個例子:同樣是匯報客戶情況,用PREP法則可以這樣說:
“領導,我建議給客戶A申請9折優惠(觀點)。因為他們對我們的服務滿意度很高,但預算卡得緊,競品給了85折(理由)。上周我問過客戶負責人,他說如果價格能接近競品,這周就能簽合同(例子)。所以申請9折優惠,大概率能拿下這個單子(重復觀點)。”
是不是清晰多了?現在就試試:下次跟朋友推薦電影,先用PREP法則組織語言,你會發現對方聽得更認真了。
2. 時間軸法:講“過去-現在-未來”,故事感拉滿
如果要講一件復雜的事(比如項目進展、個人經歷),用“時間軸”最容易讓人聽懂。比如你跟朋友聊“為什么想轉行做新媒體”:
過去:“我以前做行政,每天重復填表、打雜,感覺自己像個‘工具人’,看不到成長。”(背景)
現在:“上個月我試著寫了篇公眾號文章,沒想到有2000多閱讀,還有人留言說‘被你說中了我的心聲’,那種被認可的感覺,是我以前工作里從來沒有的。”(轉折)
未來:“所以我想系統學新媒體運營,先從寫文案開始,3年內做到能獨立帶項目。”(目標)
這樣說,對方不僅能聽懂你的邏輯,還能感受到你的情緒——有故事感的表達,永遠比干巴巴的道理更打動人。
三、積累“素材庫”:肚子里沒貨?3個渠道讓你開口有料
你可能會說:“我敢開口了,也知道怎么搭邏輯了,但就是沒內容說啊!”這很正常——口才就像蓋房子,邏輯是“框架”,素材是“磚瓦”,沒磚瓦,框架再好看也沒用。
分享3個“接地氣”的素材積累法,不用死記硬背,每天10分鐘就能做到:
1. “生活觀察本”:把日常小事變成“談資”
別總覺得“素材”要高大上,其實身邊的小事最能引起共鳴。比如:
你早上買早餐時,看到老板一邊炸油條一邊哼歌,特別開心——可以記下來:“我今天遇到個炸油條的老板,明明很忙卻一直在唱歌,原來快樂真的和職業無關。”
刷到一條新聞:“90后女生辭職開社區圖書館,免費給老人孩子借書”——可以記下來:“現在很多人說‘內卷太嚴重’,但我昨天看到個新聞,有個女生放棄高薪,在社區開了家免費圖書館,她說‘想讓更多人感受讀書的快樂’,突然覺得,生活不只有一種活法。”
準備一個小本子(或手機備忘錄),每天記1-2件讓你有感觸的小事,配上自己的思考。堅持一個月,你會發現跟人聊天時,再也不會說“我沒什么好說的”了。
2. “金句摘抄”:遇到好句子,立刻“偷”過來
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:別人一句話就能說到你心坎里,而你想說卻說不出來?這就是“金句”的魅力。比如:
看到“堅持”相關的話題,可以說:“我以前總覺得‘堅持’是件苦差事,后來才發現,真正的堅持不是‘硬扛’,而是你在做這件事時,眼里有光。”(這是我從一個運動員采訪里“偷”來的)
聊到“成長”,可以說:“成長不是突然變厲害,而是你某天發現,以前讓你崩潰的事,現在笑著就過去了。”(這是我看網友評論記下來的)
看到好句子別只“劃過”,立刻抄下來,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“改寫”一遍——比如原句是“人生沒有白走的路”,你可以改成“你現在吃的苦、讀的書、走的路,其實都在悄悄給你鋪路”。改寫的過程,就是把別人的話變成自己的話。
3. “故事化表達”:把道理變成“小故事”
沒人喜歡聽大道理,但人人都愛聽故事。比如你想勸朋友“別總熬夜”,與其說“熬夜傷身體”,不如講個故事:
“我表哥以前天天熬夜打游戲,上個月體檢查出肝功能異常,醫生說再熬下去可能要住院。現在他每天10點就睡,還開始跑步,前幾天見他,氣色比以前好多了。你看,身體這東西,平時不覺得重要,等出問題就晚了。”
把“觀點”藏在“故事”里,別人更容易接受。平時看電影、看書、聽播客時,多留意里面的小故事,記下來,遇到合適的話題就能用上。
四、刻意“練嘴皮”:每天20分鐘,3個月開口像“老司機”
方法懂了,素材也有了,最后一步——練。口才就像肌肉,不練永遠不會強。分享3個“低成本高回報”的練習法,在家就能做:
1. “鏡子練習”:觀察自己的“說話狀態”
很多人說話時,自己都不知道表情多僵硬、手勢多別扭。每天花5分鐘對著鏡子說話:可以讀一段新聞,也可以說說今天做了什么。重點觀察:
表情:有沒有微笑?還是一臉嚴肅?
手勢:手是自然下垂,還是僵硬地背在身后?
眼神:有沒有躲閃?還是看著鏡子里的自己?
我以前說話總喜歡低頭,后來對著鏡子練,刻意提醒自己“抬頭、微笑、眼神看著對方”,半個月后,同事說我“看起來自信多了”。
2. “錄音復盤”:找出自己的“表達漏洞”
光練還不夠,得知道自己哪里不好。每天錄一段自己說話的音頻(比如用微信語音給自己發一段),然后聽:
語速:是不是太快?別人能跟上嗎?(可以試試“每說一句話,停頓1秒”)
口頭禪:有沒有“嗯”“然后”“就是說”這些廢話?(發現后,下次說話刻意停1秒再開口)
邏輯:這段話有沒有重點?用沒用上PREP法則?
我剛開始錄音時,發現自己3分鐘的話里有20多個“然后”,聽得我自己都煩。后來每次想說“然后”就閉嘴,慢慢就改過來了。復盤的過程,就是“發現問題-解決問題”的過程,比盲目練習有效10倍。
3. “實戰場景”:主動“創造”說話機會
口才最終要在“實戰”中檢驗。別等別人“給機會”,主動去“找機會”:
公司開會時,哪怕只說一句話,也要舉手發言(比如“我補充一點,剛才提到的方案,或許可以試試XX方法”);
朋友聚會時,主動分享一個最近遇到的趣事(用時間軸法講,效果更好);
線上社群里,看到別人討論的話題,如果你有想法,大膽打字參與(文字表達也是口才的一部分)。
記住:沒有“準備好”的那一刻,只有“開始做”的這一秒。哪怕說得不完美,也比永遠不開口強。
五、別忘了“聽”:會聽的人,口才已經贏了一半
最后想說一個很多人忽略的點:口才不是“一個人說”,而是“兩個人聊”。如果你只想著自己說什么,不聽對方說什么,就算說得再流利,也不是“好口才”。
分享一個“傾聽小技巧”:“3秒回應法”。比如對方說:“我最近工作壓力好大,天天加班。” 別直接說“我也是”,先停3秒,回應對方的情緒:“天天加班確實太累了,身體吃得消嗎?”(先共情),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經歷:“我上周也加了3天班,后來發現早上提前1小時干活,效率更高,你要不要試試?”(再給建議)
先回應,再表達,對方會覺得“你在認真聽我說話”,溝通才能更順暢。我有個同事小王,以前總愛打斷別人說話,學了這個方法后,不僅沒人說他“搶話”了,大家還覺得他“特別會聊天”。
其實口才這東西,真沒那么玄乎。它不需要你出口成章,也不需要你妙語連珠,只需要你敢開口、有條理、有內容、會傾聽。從今天開始,選一個你覺得最簡單的方法(比如先跟店員多聊一句),堅持做下去。
3個月后你再回頭看,會發現自己已經從“不敢說”變成“能說會道”——畢竟,所有的“口才好”,背后都是“用對方法+刻意練習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6118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