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聲吃什么食物好-練聲有哪些方法
最近總收到后臺留言:“老師,我每天練聲2小時,嗓子卻越來越啞,是不是方法錯了?”“明明跟著教程練,聲音還是單薄沒力量,問題出在哪?”其實練聲就像養花——光澆水(練技巧)不夠,還得懂施肥(飲食調理),不然再好的苗子也養不活。今天就從“吃”和“練”兩方面,給大家掰扯清楚:到底怎么吃能護嗓子,怎么練能讓聲音變好聽,都是我帶過300+學員總結的干貨,新手也能直接上手。
練聲吃什么?這幾類食物是嗓子的“天然保護罩”
先問大家一個問題:你練聲前會特意吃東西嗎?我見過不少人要么空腹練(覺得“嗓子輕”),要么隨便啃個辣鴨脖就開嗓——大錯特錯!嗓子是“肌肉+黏膜”的組合體,練聲時聲帶高頻振動,黏膜容易受損,飲食不對,等于給嗓子“穿小鞋”,越練越受傷。
推薦吃:這5類食物,給嗓子“做SPA”
1. 潤喉補水類:給聲帶“喝飽水”
嗓子最怕干!練聲時聲帶摩擦會帶走水分,黏膜干燥就容易充血、水腫。每天保證1.5-2L溫水(別用飲料代替,含糖飲料會讓嗓子更黏膩),練聲前1小時喝半杯溫水,練完別急著灌,小口慢咽50ml左右,讓水分慢慢滋潤聲帶。
推薦食物:梨(生吃潤肺,煮梨水加冰糖更潤)、銀耳(膠質多,煮糖水喝能修復黏膜)、蜂蜜(溫水沖,別用開水!會破壞營養,每天1-2勺就夠)。我帶過一個播音生,以前總喊嗓子干,堅持每天早上喝銀耳梨水,1個月后練聲時明顯感覺聲帶“順滑”多了。
2. 高蛋白類:給嗓子“長肌肉”
聲帶是兩塊小肌肉,想讓聲音有力量、耐疲勞,就得給肌肉“加餐”。蛋白質能修復聲帶振動后的微小損傷,還能增強肌肉彈性——就像運動員練肌肉要吃雞蛋,練聲也得補蛋白。
推薦食物:雞蛋(水煮蛋、蒸蛋最好,別吃煎蛋,油膩會刺激嗓子)、低脂牛奶(練聲后1小時喝,補充能量又不加重消化負擔)、魚肉(清蒸魚,刺少的鱸魚、鱈魚,蛋白質高還好吸收)。我自己練聲期每天早上必吃1個水煮蛋,親測比不吃蛋時,連續練聲40分鐘嗓子也不容易累。
3. 維生素類:給嗓子“防氧化”
維生素A、C、B族是黏膜的“守護神”。維生素A能維持黏膜完整性(比如胡蘿卜、菠菜),維生素C能抗氧化、減少聲帶炎癥(獼猴桃、橙子),維生素B2能緩解嗓子疲勞(杏仁、燕麥)。
推薦食物:每天吃1份深綠色蔬菜(菠菜、西蘭花)+1個水果(別選太酸的,比如檸檬直接吃會刺激,泡水可以)。我見過一個學員,以前練聲總覺得嗓子“發緊”,后來每天加了一把水煮菠菜,2周后反饋“嗓子好像變軟了,高音沒那么卡了”。
4. 清淡主食類:給身體“穩能量”
練聲需要體力,尤其是腹式呼吸、共鳴練習,都得靠身體“發力”。但主食別選太硬、太油的(比如油條、烙餅),消化慢會讓身體“分心”,影響氣息控制。
推薦食物:小米粥(好消化,練聲前1小時喝一碗,暖胃又不撐)、軟面條(清湯面,別加辣椒油)、饅頭(常溫的,別吃剛出鍋太燙的,會燙壞黏膜)。
5. 潤喉小零食:應急“救急包”
如果練聲中突然覺得嗓子干、癢,可以含點溫和的潤喉糖(注意!不是薄荷糖!薄荷太刺激,越含越干)。
推薦:無糖的蜂蜜潤喉糖(成分簡單,主要靠蜂蜜潤滑)、胖大海麥冬茶(煮10分鐘,放溫喝,每天1杯,別長期喝,性寒)。我包里常年備著胖大海茶,錄課久了喝一口,嗓子能立刻舒服不少。
要避開:這些“嗓子殺手”,練聲期千萬別碰
說完該吃的,再提醒幾個“雷區”——很多人聲音練不好,不是方法錯,是被這些食物“坑”了還不知道:
辛辣刺激類:辣椒、大蒜、生姜,會讓咽喉黏膜充血,練聲時聲帶振動幅度變大,容易水腫(親測吃火鍋第二天練聲,高音直接破音);
過冷過熱類:冰飲、冰鎮水果、剛出鍋的湯面,溫度低于10或高于60,都會刺激黏膜,導致聲帶“變脆”(我見過學員夏天練完聲猛灌冰可樂,當場嗓子啞了3天);
過甜過咸類:蛋糕、薯片、咸菜,糖分和鹽分會讓嗓子分泌黏液,練聲時聲音“發悶”,還容易引發咳嗽;
煙酒類:酒精會脫水,香煙里的尼古丁會麻痹聲帶肌肉,長期抽煙的人聲音普遍沙啞、沒彈性(別僥幸說“少抽點沒事”,聲帶對刺激很敏感,一次就可能有損傷)。
練聲怎么練?從入門到進階,3個階段幫你打好基礎
解決了“吃”的問題,再來說“練”。很多人練聲走彎路,要么一上來就飆高音,要么跟著視頻瞎喊——其實練聲就像蓋房子,得先打地基(呼吸),再砌墻(開嗓),最后裝修(共鳴、咬字),一步都不能少。
基礎入門:先練“基本功”,避免嗓子受傷
1. 腹式呼吸:聲音的“發動機”
90%的人說話用“胸式呼吸”——吸氣時肩膀抬、胸口鼓,氣只能到肺上部,說話時氣不夠用,只能靠嗓子“擠”聲音,時間長了必啞。練聲第一步,必須改腹式呼吸:
具體步驟:
站直或坐直,手放肚臍上,感受肚子;
鼻子慢慢吸氣4秒,想象肚子里有個氣球,氣從鼻子進,先填滿肚子(手能感覺到肚子鼓起來),再到胸口(肩膀別動!);
嘴唇抿成“吹蠟燭”狀,慢慢呼氣6秒,肚子慢慢癟下去,呼氣時發“嘶——”音,盡量均勻(剛開始可能氣很短,別著急,每天練5分鐘,1周就能明顯改善)。
我以前教過一個老師,總說“說話累”,練腹式呼吸2周后反饋:“現在上課講2小時,嗓子也不疼了,聲音還比以前大了!”
2. 開嗓熱身:給聲帶“做拉伸”
就像跑步前要熱身,練聲前不開嗓,聲帶容易“拉傷”。推薦3個簡單的開嗓動作,每天5分鐘,嗓子立刻“打開”:
哼鳴練習:閉嘴,鼻子吸氣,喉嚨放松,發“嗯——”音(像平時舒服地嘆氣),感覺聲音從眉心(額頭中間)發出來,不是從嗓子擠(剛開始可能找不到感覺,對著鏡子練,脖子別使勁,肩膀放松);
氣泡音:早上剛起床時練最好(嗓子最放松),喉嚨放松,發“啊——”音,從低到高,像水里冒泡泡一樣(聲音會有點“啞啞的”,正常!這是聲帶自然振動的聲音,能激活聲帶肌肉);
唇顫音:嘴唇放松,閉緊,用腹式呼吸的氣吹動嘴唇,發出“嘟嘟嘟”的聲音(如果吹不起來,手輕輕拍臉,幫助嘴唇放松),練2分鐘,嘴唇發麻就對了,能放松咽喉肌肉。
3. 音階練習:讓聲音“爬樓梯”
基礎打牢后,開始練音階——就像學鋼琴先練do re mi,練聲也要從低音到高音,循序漸進。
方法:用“啊”“咿”“烏”三個元音(發音最容易打開嗓子),從自己能輕松發出的最低音開始,每個音唱4拍,慢慢往上爬(比如C調的1-2-3-4-5-4-3-2-1),注意:高音上不去別硬喊!用腹式呼吸的氣“托”著聲音,感覺氣從肚子送上來,不是嗓子使勁(剛開始可能破音,沒關系,每天練10分鐘,1個月音域能拓寬不少)。
進階技巧:讓聲音更有穿透力、感染力
如果基礎練了1-2個月,聲音穩定了,想讓聲音更好聽(比如更渾厚、更清亮),可以試試這兩個技巧:
1. 共鳴練習:給聲音“加擴音器”
聲音單薄,是因為沒用到“共鳴腔”——人體有胸腔、鼻腔、頭腔3個共鳴腔,用好它們,聲音會變“立體”。
胸腔共鳴:手按胸口,發“烏——”音(低音區),感覺胸口震動(像說話時“嘆氣”的感覺,聲音低沉有力,適合男生練渾厚感);
鼻腔共鳴:發“嗯——”音(中音區),感覺鼻子和眉心震動(像感冒時說話的鼻音,但要自然,別刻意捏鼻子,適合女生練清亮感);
頭腔共鳴:發“咿——”音(高音區),感覺額頭震動(像打哈欠時喉嚨打開的狀態,聲音有穿透力,適合唱歌、演講)。
我帶過一個學員,以前說話“輕飄飄”的,練胸腔共鳴1個月,同事都說她“聲音變沉穩了,聽著更專業”。
2. 咬字練習:讓聲音“有棱角”
很多人聲音不錯,但吐字不清,聽著“含糊”——咬字是“門面”,每個字都要“咬實”。推薦用繞口令練,重點練聲母(b/p/m/f等)和韻母(a/o/e等):
聲母練習:“八百標兵奔北坡,炮兵并排北邊跑”(練b/p音,嘴唇要用力);
韻母練習:“小花貓,喵喵喵,東看看,西瞧瞧”(練ao/iao音,嘴巴張到位);
綜合練習:“出東門,過大橋,大橋底下一樹棗,拿著竿子去打棗,青的多,紅的少”(練聲調和平翹舌,每個字放慢說,咬清楚再加快)。
每天練10分鐘繞口令,2周后說話會明顯“清楚”很多,別人聽著也更舒服。
日常保護:比練聲更重要的,是“養嗓子”
最后想說:練聲是“七分養,三分練”。就算方法再好,不注意日常用嗓,嗓子早晚“罷工”。分享3個護嗓小習慣,簡單但有用:
控制用嗓時間:連續說話別超過40分鐘,中間歇5分鐘(喝口水、做個腹式呼吸),避免大喊大叫(比如看球賽、吵架,嗓子最容易受傷);
保持環境濕潤:干燥的環境會讓嗓子黏膜脫水,開空調時放個加濕器(濕度保持40%-60%),冬天出門戴口罩,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嗓子;
別熬夜:熬夜會讓身體免疫力下降,嗓子容易發炎(我以前熬夜趕稿,第二天練聲直接“失聲”,教訓慘痛!),盡量11點前睡,保證7小時睡眠。
其實練聲就像一場“持久戰”——沒有捷徑,但只要找對方法、護好嗓子,3個月就能明顯感覺到變化:聲音不啞了、說話不累了、甚至唱歌更好聽了。關鍵是別心急,每天練20-30分鐘,比一次性練2小時有用得多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正在練聲的你,下次聽到自己的聲音變好聽時,記得回來報喜呀~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4738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