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與家長溝通時的技巧
家校溝通這件事,說難不難,說簡單也不簡單。咱們當老師的,每天除了備課、上課、改作業(yè),最怕的可能就是家長的消息:“老師,我家孩子這次考試怎么又退步了?”“老師,他在學校是不是跟同學吵架了?”“老師,您布置的作業(yè)是不是太多了?”;而家長那邊呢,也常常捏著把汗:“老師會不會覺得我事兒多?”“問多了老師會不會不耐煩?”“孩子在學校到底啥樣,老師說的是實話嗎?”
其實啊,好的家校溝通,從來不是“老師說、家長聽”的單向輸出,也不是“家長問、老師答”的被動應付,而是像拼拼圖——老師手里有孩子在校的“課堂碎片”,家長手里有孩子在家的“生活碎片”,只有把兩塊碎片拼到一起,才能看到孩子完整的樣子。今天就結合我這些年當班主任的經驗,跟大家聊聊“怎么拼好這塊拼圖”,分享幾個親測有效的溝通技巧,幫咱們少走彎路,讓家校溝通從“互相猜”變成“一起扛”。
一、溝通前:先做“功課”,別打“無準備之仗”
很多老師覺得溝通難,是因為“臨時被問懵”。比如家長突然問“孩子最近上課怎么樣”,如果咱們只說“還行”“挺好的”,家長肯定不滿意;但要是能說出具體細節(jié),效果就完全不一樣。所以溝通前的“準備工作”,比溝通本身還重要。
1. 提前“收集素材”:用“事實”代替“感覺”
家長最反感的,是老師說“我感覺孩子最近有點浮躁”——“感覺”這東西太虛了,家長聽完只會更焦慮:“到底怎么浮躁了?是上課說話了還是作業(yè)馬虎了?” 不如換成具體的“行為數據”,比如:
上課狀態(tài):“這兩周數學課,您家孩子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從之前的5次/節(jié)課,降到了1-2次,不過昨天講應用題時,他主動上臺寫了解題步驟,思路還挺清晰的。”
作業(yè)情況:“語文作業(yè)的錯別字,上周有8處,這周降到了3處,進步很明顯,但作文里有兩個句子有點不通順,我已經標出來讓他修改了。”
這些數據不用特意記,平時上課多留意、作業(yè)批改時隨手標幾筆,溝通時就能“有話可說”。
2. 預判“家長需求”:先想“他可能關心什么”
不同類型的家長,關注點不一樣:
成績敏感型家長:可能更想知道“孩子哪些知識點薄弱,怎么補”;
細節(jié)焦慮型家長:可能會問“孩子在學校吃飯怎么樣?跟同學玩得來嗎?”;
放手型家長:可能只需要“孩子整體情況穩(wěn)定,有問題我再找您”。
提前想清楚家長的“核心需求”,溝通時就能“對癥下藥”。比如跟成績敏感型家長溝通,別上來就說“孩子很努力”,而是先告訴他“這次單元測,孩子的基礎題正確率90%,但應用題丟分比較多,主要是‘雞兔同籠’這類題型沒掌握,我打算明天課后給他補10分鐘,您在家也可以讓他做兩道類似的題,咱們一起盯著。”——既有問題,又有方案,家長自然放心。
二、溝通中:學會“說話”,把“對立”變成“同盟”
溝通時的“語氣”和“措辭”,比內容本身更影響效果。同樣一件事,說對了是“互相理解”,說錯了可能就成“互相指責”。這幾個“說話技巧”,咱們平時可以多試試:
1. 先“共情”再“說事”:別讓家長覺得“你在批評我”
家長也是普通人,聽到孩子“有問題”時,第一反應可能是“緊張”“自責”,甚至“防御”。這時候如果直接說“孩子上課總走神”,家長可能會想“是不是我沒管好孩子?”“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有意見?”。
不如先“接住”家長的情緒,再聊具體問題。比如:
家長問“孩子這次考試怎么退步了?”
錯誤說法:“他上課不認真聽講,肯定退步啊。”(指責感強)
正確說法:“我特別理解您現在的心情,看到成績下降,咱們當老師和家長的都著急。其實這次考試,班里整體難度比上次大,您家孩子的基礎題做得比上次穩(wěn),但后面的附加題沒來得及做,我觀察到他考試時前半段有點磨蹭,咱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,幫他提高做題速度。”(先共情,再客觀分析,最后拉同盟)
2. 把“問題”變成“目標”:給家長“可操作”的建議
家長找老師溝通,不是想聽“孩子哪里不好”,而是想知道“我能做什么”。如果只說問題,不說辦法,家長只會更焦慮。比如孩子上課愛說話:
只說問題:“您家孩子上課總跟同桌說話,影響紀律。”(家長聽完可能只會回家罵孩子一頓,沒效果)
變成目標+建議:“咱們可以一起幫孩子養(yǎng)成‘上課舉手發(fā)言’的習慣。我在學校會多提問他,給他發(fā)言的機會;您在家可以跟他玩‘模擬課堂’游戲,比如您當老師,他當學生,約定‘想說話必須舉手’,堅持一周看看效果,咱們隨時溝通進展。”(把“別說話”變成“舉手說”,給具體方法,家長才有方向)
3. 多“說進步”,少“翻舊賬”:讓溝通有“溫度”
誰都喜歡聽好話,家長也一樣。哪怕是溝通孩子的問題,也別忘了提一提進步。比如:
“您家孩子這周雖然還是有點遲到,但比上周提前了10分鐘,而且進教室后能馬上拿出課本預習,這點特別棒!咱們再一起鼓勵他,爭取下周能提前15分鐘到校,您覺得怎么樣?”
先肯定進步,再提小目標,家長更容易接受,孩子也能感受到“老師和爸媽都在關注我的努力”,比單純批評有效得多。
三、特殊場景:這些“坑”別踩,這樣應對更從容
平時溝通還好,遇到“敏感問題”——比如孩子被欺負了、家長質疑老師的管教方式、成績突然大幅下滑——很多老師容易慌。其實這類問題有“萬能公式”:先處理情緒,再解決問題,最后留余地。
場景1:家長質疑“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有偏見?”
這種時候千萬別急著反駁“我沒有!”,越反駁家長越覺得你心虛。可以試試“承認感受+擺事實+邀監(jiān)督”:
“您有這種擔心,我特別理解,畢竟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被公平對待。其實您家孩子這學期的進步,我經常在班里表揚,比如上次運動會他主動幫同學拿水,我還在班會課上夸他‘有責任心’呢。如果您覺得哪些地方我做得不夠,隨時可以跟我說,也歡迎您有空來學校看看孩子的課堂情況,咱們一起讓孩子在班里更開心。”(先理解家長的不安,再用事實證明,最后開放溝通渠道,打消疑慮)
場景2:孩子成績突然下滑,家長很焦慮
這時候家長可能會語氣比較急,甚至有點“問責”的意思。咱們要先“穩(wěn)”住,別被家長的情緒帶著走。可以說:
“您別急,孩子成績波動很正常,咱們一起找找原因。我看了他最近的作業(yè)和課堂表現,發(fā)現他這兩周上課總揉眼睛,問他是不是沒休息好,他說晚上在家學到11點。其實他基礎不差,就是有點熬夜導致上課犯困。咱們可以約定:他晚上10點前必須睡覺,我在學校中午監(jiān)督他午睡20分鐘,堅持兩周看看,成績肯定能上來。”(先安撫情緒,再分析具體原因,給出可操作的方案,讓家長覺得“問題能解決”)
場景3:家長過度“包辦”,孩子獨立性差
有些家長總說“老師,我家孩子太懶了,作業(yè)都是我催著才寫”,其實是家長管太多。這時候別直接批評家長“您別管太嚴”,而是“夸孩子+給家長‘臺階’”:
“您家孩子其實很聰明,上次手工課他自己做的小燈籠特別有創(chuàng)意,動手能力一點不差。其實寫作業(yè)這件事,他完全能自己完成,就是可能需要點‘儀式感’。您可以試試跟他約定‘每天7點到8點是寫作業(yè)時間,這段時間媽媽不催你,但你要自己安排’,如果他做到了,就獎勵他周末去公園玩。剛開始可能有點難,但堅持一周,他肯定能養(yǎng)成習慣,您也能輕松點。”(先肯定孩子,再給家長“放手”的具體方法,家長更容易接受)
說到底,老師和家長從來不是“對立面”,而是“戰(zhàn)友”——咱們的目標只有一個:讓孩子更好。溝通時多一點“換位思考”,少一點“理所當然”;多一點“具體細節(jié)”,少一點“空泛評價”;多一點“一起想辦法”,少一點“各自焦慮”。
可能有人會說“老師哪有那么多時間準備溝通?”其實這些技巧練熟了,就像騎自行車一樣自然。比如“收集素材”,每天花5分鐘記3個孩子的小細節(jié);“共情表達”,把常用的句子記在手機備忘錄里,用的時候改改名字就能用。
家校溝通,難的不是“技巧”,而是“用心”。當家長感受到“老師是真的在關心我的孩子”,當老師感受到“家長是真的想配合我”,很多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。畢竟,教育孩子這件事,從來不是“一個人的戰(zhàn)斗”,而是“一群人的溫暖同行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64375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