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客戶換位思考
摘要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:明明為客戶做了很多事——熬夜改方案、反復調整細節、隨叫隨到答疑,可客戶還是不滿意,甚至最后跑單?你委屈又困惑:“我都這么努力了,他到底想要什么?”其實,問題可能出在“換位思考”這一步——你以為的“為他好”,未必是他真正需要的“好”。這篇文章會拆透“換位思考”的底層邏輯:為什么我們總在“自我感動式服務”里打轉?真正的換位思考該從哪幾個維度切入?普通人能立刻上手的3個落地方法是什么?看完你會發現:讓客戶“覺得被懂”,比“做得多”更重要。
一、誤區:你以為的“換位思考”,可能只是“自我感動”
咱們先聊聊最扎心的真相:90%的人所謂的“換位思考”,其實是“用自己的腦子,替客戶想問題”。聽起來有點繞?舉個我剛做客服時的例子你就懂了。
那時候我負責處理售后投訴,有個客戶買了臺咖啡機,收到后說“用著不順手”,要退貨。我當時想:“這機器功能這么全,他肯定是不會用!”于是噼里啪啦發了5條長語音,從開機步驟講到打奶泡技巧,末了還加一句“您再試試,肯定好用”。結果客戶直接炸了:“我要的是‘方便’,不是‘學技術’!我每天早上趕時間,按三個鍵才能出咖啡,這叫方便嗎?”
后來我才明白,我所謂的“換位思考”,不過是站在“我是客服,我懂產品”的角度,默認客戶需要“教會他用”,卻沒問過他“為什么覺得不順手”。這就像醫生沒問診就開藥方——藥再好,不對癥,病人怎么會買賬?
類似的坑,咱們可能天天踩:
銷售推高價產品,覺得“一分錢一分貨,客戶肯定想要最好的”,卻沒發現客戶預算有限,更在意性價比;
設計師改方案,覺得“這個配色更高級”,卻沒考慮客戶公司的品牌色是暖色調,冷色會顯得格格不入;
客服處理投訴,急著說“我們會補償您20元”,卻沒聽見客戶真正的抱怨是“等了3天沒人回復,我覺得不被重視”。
重點來了:換位思考不是“我覺得你需要A,所以給你A”,而是“你說你需要B,我先搞懂B背后的原因,再給你真正想要的B(甚至是你沒說出口的C)”。
二、案例:從“被投訴”到“客戶轉介紹”,只差一個“真共情”
去年我朋友小林的經歷,把“換位思考”的威力展現得淋漓盡致。她在一家母嬰店做店長,有天遇到個媽媽抱著孩子來退貨,情緒特別激動:“你們賣的嬰兒背帶根本沒法用!孩子坐進去就哭,勒得我肩膀疼,我要投訴你們!”
要是以前,店員可能會說“您是不是沒調節好肩帶?我教您”,或者“退可以,但要扣折舊費”。但小林沒這么做。她先讓媽媽坐下,倒了杯溫水,說:“您先歇會兒,孩子哭了這么久,您肯定也累壞了。當媽后出門帶娃,本來就手忙腳亂,背帶再不好用,簡直是雪上加霜,換我我也生氣。”
就這一句話,媽媽的哭聲小了一半。接著小林沒提“退貨”,反而問:“您平時帶娃出門,一般是去公園還是逛街?孩子現在6個月,是不是喜歡面朝外看風景?”媽媽愣了一下,說:“對啊,我帶他去商場,他老想扭頭看東西,背帶把他臉朝里,他就鬧。”
小林這才解釋:“這款背帶是‘前抱式’,適合3個月內的寶寶,臉朝里有安全感。但6個月的寶寶好奇心重,確實需要‘面朝外’的款式。您看我們這款‘腰凳背帶’,孩子能面朝外坐,您肩膀也不用使勁,要不要試試?”
結果媽媽試完當場決定:“不退了,我換這個!”后來不僅自己成了常客,還拉了好幾個寶媽來買東西。
你看,真正的換位思考,是先“接住情緒”,再“挖需求”,最后“給方案”。媽媽一開始說“背帶不好用”,是表面需求;背后的真實需求是“帶娃出門方便,孩子舒服,自己省力”;沒說出口的渴望是“被理解當媽的辛苦”。小林先共情了情緒,再通過提問挖到真實需求,最后給的方案自然能戳中她。
三、落地:3個“笨辦法”,讓你快速get客戶的“真實想法”
可能有人會說:“道理我都懂,但遇到具體問題,還是不知道怎么想啊!”別慌,分享3個我親測有效的“笨辦法”,不用學心理學,普通人也能上手。
1. 先停掉“解決方案思維”,用“復述情緒”開頭
咱們總習慣“遇到問題就給答案”,但客戶找你時,往往先有情緒,再有問題。比如客戶說“你們的物流太慢了!”,別急著說“我們會催快遞”,先試試復述他的情緒:“物流慢確實讓人著急,尤其是您等著用這個東西,等了這么久肯定特別煩躁吧?”
這句話的魔力在于:讓客戶覺得“你在聽我說話,不是在應付我”。就像吵架時,對方說“你根本不懂我”,如果你回“我怎么不懂”,只會吵得更兇;但如果你說“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我沒在乎你的感受?”,對方反而會冷靜下來。
我見過最厲害的銷售,客戶吐槽“你們產品比別家貴”,他不解釋“一分錢一分貨”,而是說:“您肯定對比了不少家,覺得我們價格高,心里犯嘀咕‘憑什么多花錢’,換我我也得琢磨琢磨——這錢花在哪兒了,值不值。”客戶一聽:“對啊,我就是這么想的!”后面再介紹產品優勢,客戶就愿意聽了。
2. 用“5W1H”挖3層需求,別停在“表面問題”
客戶說的“我要A”,往往只是第一層需求,往下挖兩層,才能找到核心。比如客戶說“我想買個筆記本電腦”,別急著推薦型號,用“5W1H”(誰用、什么時候用、在哪兒用、為什么用、想要什么樣的、預算多少)多問幾句:
“您買電腦主要是辦公還是追劇?”(為什么用)
“平時需要帶出門嗎?”(在哪兒用)
“除了看視頻,會不會用它做設計或者剪視頻?”(具體場景)
問完你可能會發現:表面需求是“買電腦”,第二層需求是“方便攜帶,屏幕大點看視頻舒服”,第三層需求是“預算有限,3000元左右,能用2年不卡”。這時候你推薦“14寸輕薄本,內存8G,價格2999元”,比推薦“頂配游戲本”靠譜10倍。
重點提示:提問時別像“查戶口”,要帶著“我想幫你找到最合適的”的語氣。比如不說“你預算多少”,可以說“咱們大概想控制在什么價位呀?我好給您挑個性價比高的”。
3. 最后一步:“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么想?”
挖完需求,別急著行動,花30秒做個“角色代入”:假設你就是這個客戶,面對你給出的方案,你會怎么想?
比如你是客服,客戶投訴“收到的衣服有瑕疵”,你準備回復“我們給您補發一件”。這時候代入客戶:“我等了3天快遞,拆開發現有瑕疵,現在還要再等3天,中間耽誤我穿,就補發一件?我是不是還得花時間寄回舊的?”
這么一想,你可能會調整方案:“抱歉讓您遇到這種情況!我們現在安排順豐補發,今天發明天到,舊的您不用寄回,直接扔了就行,您看可以嗎?”客戶肯定更滿意——因為你替他想到了“時間成本”和“麻煩程度”。
我以前帶團隊時,要求大家每次給客戶發消息前,都默念一遍:“如果我是客戶,看到這條消息,會不會覺得‘嗯,他懂我’?”一開始大家覺得麻煩,后來發現:這么做之后,客戶回復“好的”的概率,比以前高了60%。
四、寫在最后:換位思考不是“討好”,是“高效溝通的底層邏輯”
可能有人會覺得:“這么做是不是太麻煩了?直接告訴客戶‘我能給你什么’不行嗎?”其實你想反了——換位思考不是讓你多做事,而是讓你少做“無用功”。
你花10分鐘共情客戶情緒,挖清需求,給出的方案可能一次就通過;但如果你憑自己的經驗瞎猜,可能改10版方案,客戶還是不滿意。哪個更麻煩?
而且,客戶要的從來不是“你為我做了多少事”,而是“你有沒有把我放在心上”。就像談戀愛,對方送你100支玫瑰,不如記住你不吃香菜——后者才是“被懂”的感覺。
下次再遇到客戶溝通,別急著“給答案”,先試試“停情緒、挖需求、代角色”。你會發現:客戶的“不滿意”,其實藏著“被理解”的渴望;而讓客戶“覺得被懂”,才是最高級的服務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41708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