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誦發音技巧_控制音量_朗誦聲音訓練和技巧
摘要
朗誦不是簡單的“讀課文”,而是用聲音講故事、傳情感。很多人明明稿子背得滾瓜爛熟,一開口卻總被說“沒感染力”——要么發音含糊像含著東西,要么音量忽大忽小像過山車,要么練到嗓子冒煙還是沒進步。其實,朗誦的核心是“讓聲音成為情感的載體”,而這離不開三個基本功:清晰的發音、可控的音量、有韌性的聲音狀態。這篇文章會拆解最實用的發音技巧、音量控制方法和日常訓練步驟,每個方法都附帶著“馬上就能練”的例子,幫你擺脫“朗誦小白”標簽,讓聲音真正“會說話”。
一、發音技巧:從“字正”到“腔圓”,每個字都要有“存在感”
很多人朗誦時總被說“聽不清”,不是聲音小,而是發音“沒立起來”。就像蓋房子,每個字都是一塊磚,磚沒擺穩,房子看著就松散。發音的關鍵,在于把“聲母咬準、韻母發足、聲調到位”,聽起來干凈、透亮。
1. 口腔打開:讓聲音“走出來”,別悶在嗓子里
你有沒有試過捂著嘴說話?聲音會悶在嘴里,聽著含糊。朗誦時如果口腔沒打開,就像捂著嘴讀——氣息出不來,字也飄著。
怎么練?記住“打哈欠”的感覺:打哈欠時,嘴巴自然張大,喉嚨放松,軟腭(口腔上膛后面軟軟的部分)會向上抬,這就是“口腔打開”的狀態。平時可以對著鏡子練:嘴角微微上揚,舌尖輕抵下齒背,下巴放松,感覺口腔里像含著一個乒乓球。
舉個例子:讀“春天來了”,如果口腔沒打開,“春”會讀成“村”,“天”像“添”;打開后,“春(chūn)”的聲母“ch”要送氣有力,韻母“ūn”延長時,感覺聲音從口腔后上方出來,帶著“空靈感”。
2. 聲母發力:咬字要像“啃蘋果”,干脆不拖沓
聲母是字的“開頭”,比如“b、p、m、f”,如果開頭沒咬準,后面韻母再好聽也白費。很多人聲母發得“軟趴趴”,比如把“老師”讀成“老絲”(“sh”發成“s”),把“牛奶”讀成“流奶”(“n”發成“l”),都是因為聲母沒“咬住”。
秘訣:找準發力點,“短、快、狠”
雙唇音(b、p、m):用嘴唇發力,像親一下手背,短促有力。比如“媽媽”,“m”要先把嘴唇閉緊,再突然張開送氣,別拖泥帶水。
舌尖音(d、t、n、l):舌尖頂住上齒齦(門牙后面的牙齦),發力后迅速彈開。比如“藍天”的“l”,舌尖先頂住牙齦,然后輕輕向下滑,帶出“lān”,別讓舌尖偷懶。
舌根音(g、k、h):舌根頂住軟腭,發力時像咳嗽前的“卡痰”感(但別真卡痰!)。比如“高山”的“g”,舌根用力頂一下,再松開送氣,聲音會更“扎實”。
我踩過的坑:以前總把“努力”讀成“鹵力”,后來對著鏡子看舌尖——發“n”時舌尖要貼牙齦,發“l”時舌尖要稍微卷一點,盯著練了3天,終于分清了。
3. 韻母延長:讓聲音有“尾巴”,情感才能“掛”上去
韻母是字的“主體”,比如“愛(ài)”“光(guāng)”,韻母發得足,聲音才有“延展性”,情感才能順著聲音“流”出來。很多人讀長句時,韻母沒讀完就急著換氣,聽起來像“蹦字”,沒韻味。
關鍵:“歸韻”要到位,別“吃字”
比如“中國”的“國(guó)”,韻母是“uó”,發音時要先讀“u”,再滑到“ó”,最后舌尖輕輕抵住下齒背,收尾時嘴唇保持圓唇形狀,別突然放松。
練繞口令:用“八百標兵奔北坡”練聲母,用“小花貓,喵喵喵”練韻母
“小花貓,喵喵喵,愛吃魚,愛睡覺”——讀的時候,每個“喵(miāo)”的韻母“iāo”要拖長一點,感覺聲音從喉嚨到口腔再到鼻腔,像一條線牽住,這樣聲音會更“潤”。
二、音量控制:不是“喊”出來的,是“托”起來的
“聲音大=有氣勢”?大錯特錯!見過有人朗誦時扯著嗓子喊,臉憋得通紅,結果觀眾聽得累,自己嗓子也疼。真正的音量控制,是“用氣息托著聲音走”,該強時像海浪拍岸,該弱時像羽毛落地,收放自如。
1. 先搞懂:音量大小,和嗓子沒關系,和“氣”有關系
很多人音量忽大忽小,是因為“用氣不穩”——激動時猛吸氣,聲音突然拔高;心虛時氣不足,聲音越來越小。其實,氣息就像“聲音的發動機”,發動機穩了,音量才能穩。
測一測你的氣息穩不穩:深吸一口氣,發“啊——”,看能堅持幾秒?如果不到15秒,說明氣息太淺,需要練“腹式呼吸”。
2. 腹式呼吸:讓氣息“沉下去”,音量才能“托起來”
腹式呼吸是朗誦的“基本功中的基本功”。簡單說,就是吸氣時肚子鼓起來,呼氣時肚子收回去,讓氣息儲存在丹田(肚臍下方3指處),而不是胸腔。
3步練腹式呼吸,每天5分鐘:
第1步:躺平,手放肚子上,用鼻子慢慢吸氣,感覺手被肚子頂起來(別聳肩!肩膀放松);
第2步:屏住1秒,然后用嘴巴“嘶——”地慢慢呼氣,感覺肚子慢慢癟下去,手跟著下沉;
第3步:坐起來練,背挺直,重復上面的動作,吸氣4秒,屏息2秒,呼氣6秒,每天練10組。
我親測有效:以前讀長句總“斷氣”,比如“從巍峨峻拔的高原走來,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”,讀到“雪蓮”就沒氣了。練腹式呼吸2周后,一口氣能讀完一整句,音量也穩多了。
3. 音量“分級”:根據內容“調檔位”,情感才不“平”
朗誦不是“一個音量讀到尾”,就像開車要換擋,不同內容配不同音量,才能讓聽眾“跟著走”。
小聲(耳語級):適合細膩、私密的情感,比如“媽媽,我偷偷給你留了一塊糖”,音量像說悄悄話,氣聲多一點,貼話筒近一點(如果有話筒),讓聽眾感覺“你在他耳邊說”。
中聲(聊天級):適合敘述、平和的內容,比如“那天陽光很好,我們坐在院子里曬太陽”,音量像平時聊天,自然不刻意,重點是“咬字清晰”。
大聲(演講級):適合激昂、號召的內容,比如“起來!不愿做奴隸的人們!”,音量要飽滿,但不是喊,而是用丹田發力,感覺聲音從胸腔出來,帶著“震動感”。
注意:音量大時別扯嗓子,用“嘆氣”的感覺發聲——先嘆口氣,再把字“嘆”出來,比如“起來”,先輕輕嘆“唉”,再順勢帶出“起——來!”,嗓子就不會累。
三、聲音訓練:每天20分鐘,練出“有溫度的聲音”
很多人覺得“聲音是天生的”,其實不然。就像跑步能練出肌肉,聲音也能通過訓練變得更有磁性、更有韌性。關鍵是“每天練一點”,別指望一口吃成胖子。
1. 聲帶“熱身”:別一上來就喊,先“叫醒”嗓子
唱歌前要開嗓,朗誦前也要“熱身”,不然容易傷聲帶。
3個簡單熱身動作:
哼鳴:閉口,發“嗯——”,感覺鼻腔震動,從低音慢慢滑到高音,再滑回來,5分鐘(放松聲帶,找共鳴);
氣泡音:早上剛起床時,嗓子最放松,發“啊——”,讓聲音像“氣泡”一樣從喉嚨里冒出來,3分鐘(修復聲帶疲勞,讓聲音更渾厚);
數葫蘆:“金葫蘆,銀葫蘆,一口氣數不了二十四個葫蘆……”,用腹式呼吸讀,練氣息和咬字的配合,2分鐘。
2. 共鳴訓練:讓聲音“立體”,告別“單薄感”
為什么有人說話像“蚊子叫”,有人說話像“自帶音響”?因為共鳴不同。朗誦時用好“胸腔、鼻腔、頭腔”三個共鳴腔,聲音會更立體、有穿透力。
胸腔共鳴:適合低沉、厚重的內容,比如“黃河,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”。練法:手按胸口,發“u”音,感覺胸口震動,聲音盡量往下沉,像“嘆氣”一樣。
鼻腔共鳴:適合明亮、空靈的內容,比如“月光灑在湖面上,像一層銀霜”。練法:發“m、n、ng”音,比如“媽媽、牛奶、唱歌”,感覺鼻腔震動,像“哼歌”時的狀態。
頭腔共鳴:適合高亢、激昂的內容,比如“我要飛得更高”。練法:抬眉毛,發“i”音,感覺眉心(額頭中間)震動,聲音往上走,像“打哈欠”時的高音。
小技巧:讀“啊”時,試著用不同共鳴腔——胸腔“啊——”(低沉),鼻腔“啊——”(明亮),頭腔“啊——”(高亢),對比一下差別,找到“哪個共鳴適合哪段內容”。
3. 跟讀模仿:找“老師”帶著練,比自己瞎練強10倍
很多人練了半天沒進步,是因為“不知道自己讀得對不對”。最好的方法是“跟讀模仿”——找專業朗誦音頻,一句一句跟著讀,模仿人家的發音、音量、語氣。
推薦3個“模仿素材”:
央視《朗讀者》:董卿的聲音溫婉有磁性,適合練中聲區和情感表達;
紀錄片《中國》旁白:周濤的聲音大氣磅礴,適合練胸腔共鳴和氣勢;
中小學課文朗誦音頻:比如《再別康橋》《沁園春·雪》,語速慢,吐字清晰,適合新手。
模仿時注意:別只模仿“聲音像不像”,重點模仿“哪里輕、哪里重,哪里快、哪里慢”,比如《再別康橋》里“輕輕的我走了,正如我輕輕的來”,兩個“輕輕的”音量要弱,語速要慢,帶著“不舍”的感覺。
最后想說:朗誦是“用聲音和自己對話”
其實練朗誦,不只是為了“讀得好聽”,更是為了學會“用聲音表達自己”。剛開始可能會覺得“別扭”“不好意思”,但只要每天花20分鐘,從發音到氣息,從音量到情感,一點點磨,你會發現——原來自己的聲音也能這么有力量,這么有溫度。
別著急,慢慢來。畢竟,好的聲音,和人生一樣,都需要“用心打磨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265959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