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設計流程有哪些-響應式設計流程-注意什么
摘要
做Web設計時,很多人以為“畫個好看的頁面”就完事了,結果不是開發說“實現不了”,就是用戶用著別扭——其實問題出在流程沒走對。本文會拆解完整的Web設計全流程(從需求到上線),重點講清響應式設計的特殊步驟,再扒一扒設計師常踩的10個坑(附避坑技巧)。不管你是新手還是想優化流程的老鳥,看完就能上手改自己的項目,少走半年彎路。
一、Web設計全流程:從“想到”到“落地”的9個關鍵步驟
很多設計師接到需求就直接畫視覺稿,這就像蓋房子不打地基——好看但站不住腳。完整的Web設計流程應該像“流水線”,每個環節解決一個核心問題,環環相扣才能出好作品。
1. 需求分析:別讓“我覺得好看”毀了項目
核心目標:搞清楚“為誰設計、解決什么問題、達到什么目的”。
剛開始做設計時,我總怕問多了顯得不專業,結果甲方一句“這不是我要的感覺”,直接推翻3天的稿。后來才明白:需求分析不是“聽甲方說”,而是“挖甲方沒說的”。
具體做法:
準備“需求清單”:問清用戶是誰(年齡、職業、習慣)、網站用途(展示/銷售/工具)、核心功能(必須有什么按鈕/板塊)、品牌調性(活潑/專業/高端)、參考案例(喜歡哪個網站的感覺,具體到“喜歡它的顏色還是布局”)。
舉個例子:之前接一個教育機構官網,甲方說“要高端”,追問后才知道“高端=家長覺得靠譜”,所以設計時重點突出了師資資質和學員案例,而不是盲目用金色和抽象圖形。
2. 競品分析:抄作業也要抄到精髓
核心目標:找到“別人沒做好的,我們能優化”的點。
別覺得競品分析是“抄襲”,它更像“站在別人的失敗上走捷徑”。比如做電商網站,你會發現頭部平臺都把“搜索框”放在頂部正中間——這不是巧合,是用戶習慣倒逼的結果。
具體做法:
選3-5個直接競品(同行業、同規模),列一張表:記錄它們的導航結構(一級菜單有幾個)、核心板塊位置(登錄按鈕在哪)、交互細節(商品卡片有沒有hover效果)、用戶評價里的“吐槽點”(比如“找客服入口找半天”)。
重點看“反例”:之前分析一個本地生活類網站,發現競品把“優惠活動”藏在二級菜單里,用戶差評里全是“不知道有優惠”,我們直接把活動入口放在首頁輪播圖下方,上線后點擊率提升了40%。
3. 用戶畫像&用戶旅程:讓設計“懂用戶”
核心目標:知道“用戶怎么用你的網站”,避免“自嗨式設計”。
你設計的“酷炫動畫”,可能是用戶眼里的“加載太慢”;你覺得“清晰的分類”,用戶可能根本找不到。這一步就是把自己變成用戶,走一遍他們的使用流程。
具體做法:
畫用戶畫像:給目標用戶貼標簽,比如“小張,28歲程序員,用手機逛網站,沒耐心等加載,喜歡直接看干貨”。
走用戶旅程:以“小張想在網站上找一篇教程”為例,寫下他的步驟:打開網站找搜索框輸入關鍵詞看結果列表點進文章收藏/分享。每個步驟都問:“這里會不會卡殼?”(比如搜索框太小?結果頁廣告太多?)
4. 信息架構:給網站搭“導航骨架”
核心目標:讓用戶“3步內找到想要的東西”。
信息架構就像超市的貨架分類:零食區、生鮮區、日用品區——如果分類亂了,用戶轉半天也找不到想買的。網站也是一樣,導航和板塊邏輯亂了,用戶就會直接關掉。
具體做法:
用“卡片分類法”:把網站所有內容(如首頁、關于我們、產品列表、聯系方式等)寫在卡片上,讓3-5個目標用戶打亂重排,看他們怎么分類,再結合業務需求調整。
避坑點:別貪多!一級導航最好不超過7個(超過會顯得亂),重要功能放在“用戶第一眼能看到的地方”(比如頂部導航、首頁首屏)。
5. 線框圖:用“火柴人”定布局,別急著“化妝”
核心目標:確定“每個頁面放什么,放在哪”,不糾結顏色和字體。
很多新手喜歡跳過線框圖,直接畫視覺稿,結果改布局時要大調,等于白做。線框圖就像“草稿”,用黑白灰把板塊位置、大小、交互邏輯定下來,比如“首頁首屏放輪播圖(占60%高度),下面是3個產品入口(左右排列)”。
具體做法:
工具推薦:Figma(免費)、Sketch,用矩形+文字框快速畫,標上“這里放按鈕,點擊跳轉到詳情頁”“這里是用戶評價,顯示3條”。
重點:先畫“低保真”(別加顏色和陰影),和產品/甲方確認“這個布局能不能滿足需求”,再往下走。
6. 視覺設計:把“骨架”變成“顏值擔當”
核心目標:用顏色、字體、圖片傳遞品牌調性,同時不影響功能。
視覺設計不是“怎么好看怎么來”,而是“怎么讓用戶看得舒服、記得住”。比如兒童教育網站用高飽和色彩(活潑),金融網站用藍色(信任),這都是有依據的。
具體做法:
定風格:根據品牌調性選主色(1個)、輔助色(2-3個)、中性色(黑白灰),字體選2種以內(標題用粗體,正文用清晰的無襯線字體,比如思源黑體)。
細節:按鈕要“一眼看出能點”(加陰影/邊框),重要文字加粗/變色,圖片用高清圖(模糊圖會拉低質感)。
7. 原型測試:讓用戶“挑錯”,比自己瞎想有用
核心目標:上線前發現“用戶覺得難用”的地方,而不是等上線后被罵。
我之前做一個工具類網站,自己覺得“操作很簡單”,結果讓用戶測試時,3個人里有2個找不到“保存”按鈕——原來我把按鈕藏在了右上角,顏色和背景太像。
具體做法:
做“可點擊原型”:用Axure或Figma做交互原型(點擊按鈕跳轉頁面、輸入框能打字)。
找5個目標用戶測試:讓他們完成3個核心任務(比如“注冊賬號”“找到某篇文章”“購買一件商品”),觀察他們哪里卡住了,記錄下來(“找注冊按鈕花了1分鐘”“以為這個圖標是返回,其實是刷新”)。
8. 開發對接:別讓“設計稿”變成“開發的噩夢”
核心目標:讓開發能看懂你的設計稿,減少“這實現不了”的扯皮。
設計師和開發的矛盾,很多時候是“設計稿不規范”。比如你畫了一個“漸變陰影按鈕”,但沒標清楚漸變色值和陰影參數,開發只能憑感覺做,結果和設計稿差十萬八千里。
具體做法:
標注規范:用Figma的“標注模式”,標清楚尺寸(按鈕寬高)、顏色(色值FFFFFF)、字體(字號16px,字重500)、間距(板塊之間留白20px)。
提前溝通:復雜交互(比如滾動動畫、懸浮效果)先問開發“技術上能不能實現,大概要多久”,別自己悶頭設計完才發現做不了。
9. 上線&迭代:沒有“完美的設計”,只有“不斷優化的設計”
核心目標:上線后用數據看效果,持續改。
網站上線不是結束,是開始。比如通過百度統計看“用戶跳出率”(太高說明首屏沒吸引力)、“頁面停留時間”(太短說明內容不夠好)、“轉化路徑”(用戶從哪里進來,有沒有完成目標動作,比如下單)。根據數據調整,比如把跳出率高的頁面簡化,把轉化低的按鈕放大。
二、響應式設計流程:1個設計稿適配所有設備的6個步驟
現在用戶用手機、平板、電腦逛網站的概率差不多,響應式設計(一個網站適配不同屏幕尺寸)已經是標配。但很多人做響應式時,只是“把電腦版縮小”,結果手機上字看不清、按鈕點不了——其實響應式有專門的流程。
1. 先定“斷點”:告訴設計稿“什么時候該變樣子”
核心目標:確定“屏幕多寬時,布局要調整”。
斷點不是隨便定的,要根據主流設備尺寸來。比如手機(320px-767px)、平板(768px-1199px)、電腦(1200px以上),這是行業通用標準(別自己發明斷點,開發不好實現)。
具體做法:
在Figma里建“響應式框架”:新建3個畫板,寬度分別設為375px(手機常用)、768px(平板)、1200px(電腦),設計時三個畫板一起改,保證布局連貫。
2. 用“彈性布局”:讓元素“自己會調整大小”
核心目標:避免“手機上內容擠成一團”“電腦上留白太多”。
固定尺寸(比如“按鈕寬100px”)在響應式里是坑——手機上100px可能太寬,電腦上又太窄。要用“相對單位”,比如百分比(按鈕寬50%,占父容器一半)、rem(根據屏幕寬度自動調整字號)。
例子:導航欄在電腦上是“橫排”(每個菜單占10%寬度),到了手機上變成“漢堡菜單”(點擊展開豎排),這就是彈性布局的典型應用。
3. 圖片適配:別讓“高清大圖”拖垮手機加載速度
核心目標:電腦上看高清圖,手機上看壓縮圖,兼顧體驗和速度。
很多網站在手機上加載慢,就是因為圖片沒適配——明明手機屏幕小,卻加載和電腦一樣大的圖(2000px寬),浪費流量還卡頓。
具體做法:
用“srcset”標簽:開發時告訴瀏覽器“屏幕寬度小于768px時,加載小圖;大于768px時,加載大圖”。
設計師提供多尺寸圖片:比如同一張輪播圖,給手機版(750px寬)、平板版(1200px寬)、電腦版(1920px寬),文件名標清楚(banner-mobile.jpg、banner-pc.jpg)。
4. 交互適配:手機和電腦的“操作習慣不一樣”
核心目標:手機上“好點”,電腦上“好點/好滑”。
手機是觸屏(手指點擊面積大,至少44px×44px的按鈕才好點),電腦是鼠標(可以點小按鈕,支持hover效果)。響應式設計要考慮這些差異。
避坑點:
手機上別用“hover效果”(用戶點了才有反應,懸停沒意義);
按鈕間距別太小(手機上容易誤觸,至少留10px間距);
表單輸入框放大點(手機上打字方便)。
5. 內容優先級:手機屏幕小,只放“最重要的內容”
核心目標:避免“手機上內容太多,用戶找不到重點”。
電腦屏幕寬,可以放很多信息(比如側邊欄、推薦內容);但手機屏幕窄,要“做減法”——只保留核心功能和內容,次要的可以藏在“更多”按鈕里,或者移到頁面底部。
例子:電商網站電腦版首頁有“分類導航、輪播圖、促銷活動、新品推薦、品牌故事”,手機版可能只保留“輪播圖、促銷活動、新品推薦”,分類導航變成頂部下拉菜單。
6. 多設備測試:別只看“模擬器”,拿真手機試試
核心目標:避免“設計稿看著沒問題,真機上全是bug”。
很多設計師用Figma的手機模擬器看效果,但真機和模擬器可能不一樣(比如不同品牌手機的字體渲染、瀏覽器兼容性)。我之前設計一個按鈕,模擬器上顏色正常,結果安卓手機上偏色嚴重,就是沒真機測試。
具體做法:
至少測試3種設備:iPhone(iOS系統)、華為/小米(安卓系統)、iPad(平板);
測試不同瀏覽器:Chrome、Safari、微信內置瀏覽器(很多用戶用微信打開鏈接)。
三、Web設計(含響應式)必注意的10個坑:都是我踩過的血和淚
流程講完了,再說說“細節決定成敗”的注意事項。這些坑我至少踩過一半,現在寫出來,希望你別再掉進去。
1. 別忽略“加載速度”:用戶等不了3秒
坑:放太多高清圖、動畫、視頻,網站加載要5秒以上。
后果:53%的用戶會關掉加載超過3秒的網站(谷歌數據)。
解決:圖片壓縮(用TinyPNG)、動畫少而精(別每個元素都加動畫)、非首屏內容“懶加載”(滾動到才加載)。
2. 文字別太小:不是所有人都“視力5.0”
坑:正文用12px字體,覺得“省空間”。
后果:中老年用戶看不清,直接關掉;年輕人也得瞇著眼看,體驗差。
解決:正文至少14px(手機)、16px(電腦),標題比正文大2-4號,重要文字加粗。
3. 顏色對比度要夠:別讓“好看”犧牲“可讀性”
坑:淺色背景配淺色文字(比如淺灰底配淡藍字),覺得“高級”。
后果:用戶看不清文字,尤其是在陽光下用手機時。
解決:用“對比度檢測工具”(比如WebAIM),確保文字和背景的對比度至少4.5:1(普通文字)、3:1(大標題)。
4. 別過度依賴“設計模板”:抄模板容易“千站一面”
坑:直接套網上的模板,改改顏色就交差。
后果:用戶覺得“和別的網站沒區別”,記不住你的品牌。
解決:模板可以參考,但要改核心布局(比如別人輪播圖在頂部,你可以放左邊)、加品牌元素(獨特的圖標、專屬圖片)。
5. 移動端別用“橫向滾動”:用戶不知道能滾
坑:手機版放太多內容,搞個橫向滾動條(比如“熱門標簽”左右滾)。
后果:90%的用戶不知道可以橫向滾動,直接忽略這部分內容。
解決:要么縱向排列,要么用“左右箭頭”提示可以滑動,并且滑動時給反饋(比如邊緣陰影)。
6. 導航別“藏太深”:用戶找路比找對象還難
坑:把“聯系我們”“幫助中心”藏在三級菜單里。
后果:用戶想咨詢問題,找半天找不到入口,直接流失。
解決:重要導航放一級菜單,次要的可以放“頁腳”(比如電腦版底部、手機版“我的”頁面)。
7. 表單別“問太多”:用戶沒耐心填長篇大論
坑:注冊表單要填“姓名、電話、郵箱、公司、職位、興趣愛好”。
后果:80%的用戶會中途放棄(轉化率暴跌)。
解決:只留“必填項”(標號),其他信息“后續再補”(比如注冊后引導完善資料,給點小獎勵)。
8. 別忽略“404頁面”:用戶迷路了,給個“回家的路”
坑:404頁面就是系統默認的“找不到頁面”,冷冰冰的。
后果:用戶覺得“網站不專業”,直接關掉。
解決:設計有趣的404頁面(比如卡通圖+“迷路了?返回首頁吧”),放一個“返回首頁”按鈕和搜索框。
9. 響應式別“只改寬度,不改高度”:手機上內容“堆成山”
坑:電腦版內容高度500px,手機版寬度縮小了,高度還是500px,結果內容被拉長,文字擠成一條。
解決:手機版重新規劃高度,比如“電腦版一行放3個產品,手機版一行放1個”,高度自然就下來了。
10. 上線前一定要“清緩存測試”:別讓“舊版本”坑了你
坑:改了設計稿,讓開發更新,自己在瀏覽器里看“好像沒問題”,結果用戶看到的還是舊版本。
后果:用戶反饋“怎么和之前一樣”,以為你沒干活。
解決:測試時按“Ctrl+Shift+Delete”清緩存,或者用“隱私模式”打開網站,確保看到的是最新版。
最后想說
Web設計不是“單打獨斗”,而是“需求、用戶、技術”的平衡——流程是幫你把這些要素串起來的線,響應式是讓更多用戶用得舒服的關鍵,而注意事項是避免你“辛辛苦苦做半天,結果沒人用”。
記住:好的Web設計,用戶用著“沒感覺”(因為太順手),但你知道背后藏著多少流程和細節——這大概就是設計的魅力吧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Web_Design/72824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