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屋常見的建筑結構是什么
買房看房時,你是不是總盯著戶型圖上的“三室一廳”“南北通透”?但其實,比戶型更重要的是藏在墻體和鋼筋里的“房子骨架”——建筑結構。它決定了房子的安全性、抗震性,甚至你能不能砸墻改格局。今天就用大白話給你講清楚:常見的房屋建筑結構有6種,從老房子到摩天大樓,從農村自建房到網紅別墅,背后都是它們在“撐場面”。看完這篇,你不僅能分清自家房子是什么結構,還能明白“為什么有的墻能砸,有的砸了會塌”。
一、磚混結構:老小區和農村自建房的“老朋友”
特點:“磚+水泥”堆起來的房子,墻體就是“承重墻”
如果你住的是80、90年代的老小區,或者農村兩層小樓,大概率是磚混結構。這種結構說白了就是“用磚砌墻,再澆水泥樓板”,墻體不僅要“擋風遮雨”,還要承擔房子的重量(專業叫“承重”)。
怎么建的?
先像搭積木一樣用黏土磚、空心磚砌墻,砌到一層樓高就搭模板、綁鋼筋、澆混凝土做樓板,然后接著砌第二層墻……就這么一層一層往上“堆”。
優點很實在:
成本低:磚和水泥都是便宜材料,農村自建房用磚混,100平米造價可能比框架結構少3-5萬。
材料好找:隨便一個建材市場都能買到磚和水泥,施工隊也容易找(村里的瓦工基本都會)。
缺點也明顯:
抗震差:磚墻脆,地震時容易開裂倒塌。現在新規定里,磚混結構最多蓋6層,再高就不安全了。
想改格局?難! 所有墻都是承重墻,砸掉一塊可能整個樓都“晃悠”。我鄰居家老房子想把客廳和陽臺打通,師傅來看了一眼說“這墻不能動”,最后只能放棄。
適合場景:農村自建房(3層及以下)、老小區多層住宅(6層及以下)。
二、框架結構:多層住宅和辦公樓的“主力軍”
特點:“先搭骨架再填肉”,梁柱承重,墻體“不干活”
如果你住的是6-12層的小區,或者公司辦公樓,十有八九是框架結構。這種結構就像人一樣,先有“骨頭”(鋼筋混凝土梁柱),再填“肉”(墻體),而且“肉”不承重——墻體只是用來隔開空間的“填充墻”。
怎么建的?
先挖地基,然后立鋼筋、澆混凝土做柱子,柱子之間用橫梁連起來,形成一個“網格狀骨架”。骨架建好后,再用輕質磚(比如加氣磚)砌墻,最后鋪樓板。
優點太香了:
抗震性甩磚混幾條街:梁柱是鋼筋混凝土做的,韌性好,地震時能“晃而不倒”。
想怎么改就怎么改:填充墻隨便砸!我朋友買了套框架結構的二手房,直接把主臥和書房打通做了個大套間,師傅砸墻時說“放心砸,這墻不承重”。
缺點也得接受:
成本比磚混高:鋼筋、水泥用量多,施工也復雜,100平米比磚混貴2-4萬。
隔音稍差:填充墻薄(一般10-15厘米),隔壁看電視聲音大了可能會聽見。
適合場景:多層住宅(6-12層)、辦公樓、商場(需要大空間的建筑)。
三、剪力墻結構:高層住宅的“安全盾”
特點:“鋼筋混凝土墻當骨架”,抗風抗震“扛把子”
現在城市里20層以上的高層住宅,基本都是剪力墻結構。你可以理解為“把框架結構的梁柱‘變胖’成墻”——這些墻不是普通的墻,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“承重墻”,又厚又結實,能扛住強風和地震。
怎么建的?
和框架結構類似,但柱子和橫梁被“藏”進了墻體里,墻體和梁柱一起澆筑,形成一個整體。比如你家臥室和客廳之間的墻,可能就是30厘米厚的剪力墻。
優點太能打:
抗震性頂級:剪力墻就像給房子穿了“鎧甲”,能抵抗7級以上地震(具體看設計標準)。2008年汶川地震后,新建的高層基本都用剪力墻,就是為了更安全。
整體性強:墻和梁柱是“一體”的,高層風大也不會晃得厲害。
缺點也很無奈:
想砸墻?門兒都沒有! 所有剪力墻都是承重墻,砸了就是“拆樓”。我同事買了高層想把次臥墻砸薄點,物業直接下了整改通知,說“砸墻就扣裝修押金”。
空間靈活性差:戶型基本固定,開發商設計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,很難自己改。
適合場景:12層以上的高層住宅、超高層住宅(比如30層以上的江景房)。
四、框架-剪力墻結構:“強強聯合”的折中方案
特點:框架負責“靈活”,剪力墻負責“安全”
如果一棟樓既有大空間(比如商場、酒店大堂),又要高層抗風抗震,就會用框架-剪力墻結構。簡單說就是“部分地方用框架(保證空間靈活),部分地方用剪力墻(保證安全)”,兩者一起承重。
怎么建的?
在需要大空間的地方(比如酒店大堂)搭框架梁柱,在其他地方(比如客房區域)做剪力墻,最后把框架和剪力墻連起來,形成一個“剛柔并濟”的結構。
優點很全面:
兼顧靈活和安全:想改格局的地方用框架(比如辦公室隔間),需要抗風抗震的地方用剪力墻(比如樓體邊緣),魚和熊掌能兼得。
缺點也明顯:
設計復雜,成本高:既要算框架的承重,又要算剪力墻的受力,設計師頭發都要掉光;成本比純框架或純剪力墻都高,一般只有中高端建筑才用。
適合場景:小高層住宅(10-20層)、酒店、寫字樓(需要大空間+高層的建筑)。
五、鋼結構:工業風別墅和大跨度建筑的“新寵”
特點:“用鋼材搭骨架”,輕、快、強
如果你見過那種“幾天就能蓋起來的別墅”,或者體育館、廠房,十有八九是鋼結構。這種結構用的是型鋼(比如工字鋼、槽鋼)做骨架,就像“用鐵架子搭房子”。
怎么建的?
工廠里把鋼材加工成梁柱,運到工地后用螺栓或焊接拼起來,再鋪樓板、裝墻體(一般用輕質墻板或玻璃)。工期特別快,一棟300平米的別墅,20天就能搭好骨架。
優點太驚艷:
輕!強! 鋼材強度是混凝土的10倍以上,但重量只有混凝土的1/3,地基壓力小,山區、軟土地基都能用。
施工快:工廠預制,現場拼裝,比傳統結構快50%以上。
可回收:房子拆了鋼材還能賣錢,環保。
缺點也得忍:
貴! 鋼材價格高,100平米鋼結構別墅比磚混貴10-20萬。
怕生銹:鋼材露天會生銹,必須刷防腐漆,每隔幾年還要補刷,麻煩。
隔音差:鋼材傳音快,樓上走路樓下聽得清清楚楚,需要做隔音處理。
適合場景:鋼結構別墅、體育館、廠房、臨時建筑(比如災后安置房)。
六、木結構:小眾但有情懷的“自然派”
特點:“木頭當骨架”,環保又溫馨
雖然現在不多見,但木結構在景區民宿、日式別墅里很常見。這種結構用實木或膠合木做梁柱、樓板,墻體用木板或保溫棉填充,自帶“自然感”。
怎么建的?
和磚混、框架類似,先立木柱、木梁搭骨架,再裝木地板、木墻板,最后做屋頂。現在還有“輕型木結構”,用規格材(比如2×4英寸的木條)搭墻骨,更輕便。
優點很治愈:
環保:木材是可再生資源,建房子時碳排放比混凝土少70%以上。
保溫好:木頭導熱慢,冬天不冷夏天不熱,空調費能省不少。
顏值高:天然木紋質感,不用裝修都好看,適合喜歡“森系”風格的人。
缺點也現實:
怕火、怕蟲蛀:木頭易燃,需要刷防火涂料;潮濕地區還會被白蟻蛀,得定期做防蟲處理。
壽命短:普通木結構房子壽命30-50年,比磚混(50-70年)、框架(70年以上)短不少。
成本高:好木材(比如松木、杉木)不便宜,100平米木結構別墅造價可能比鋼結構還貴。
適合場景:景區民宿、日式別墅、低層度假房(1-2層)。
實用技巧:3步判斷你家房子是什么結構?
說了這么多,怎么知道自家房子是哪種結構?教你3個簡單方法,不用找設計師也能判斷:
第一步:看層數
6層及以下,大概率是磚混結構(老小區)或框架結構(新小區多層)。
12層以上高層,基本是剪力墻結構。
10-20層小高層,可能是框架-剪力墻結構。
第二步:看墻體厚度和材質
墻特別厚(24厘米以上),敲起來“咚咚”響(實心),可能是磚混結構(磚墻)或剪力墻結構(混凝土墻)。
墻薄(10-15厘米),敲起來“空空”響(空心),可能是框架結構的填充墻(輕質磚)。
第三步:查戶型圖或問物業
戶型圖上黑色加粗的墻是“承重墻”,如果滿屋子都是承重墻,大概率是剪力墻結構;只有少數幾面是承重墻,其他是普通墻,可能是框架結構;所有墻都是承重墻,而且是老房子,就是磚混結構。
其實建筑結構沒有絕對的“好壞”,只有“合不合適”:預算有限選磚混,想改格局選框架,高層安全選剪力墻,喜歡工業風選鋼結構,情懷黨選木結構。下次買房或建房,別只看戶型了,先問問“這房子是什么結構”——畢竟,房子的“骨架”穩了,住著才真的安心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Interior_Design/61651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