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面設計都做什么工作
提到平面設計,你是不是第一反應就是“做海報的”?或者覺得“不就是用PS畫畫圖嗎?”說實話,我剛入行時也這么想,直到第一次接到“給品牌設計整套VI系統”的需求,對著客戶說的“要體現科技感但不能太冷”“logo要在名片和巨幅廣告牌上都清晰”,才發現這行遠比想象中復雜——它不是簡單的“畫圖”,而是用視覺語言解決問題的手藝。今天就掰開揉碎聊聊,平面設計到底在做什么,或許能幫你打破對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。
一、先搞清楚:平面設計到底在“解決什么問題”?
簡單說,平面設計是“用視覺溝通的翻譯官”。企業想讓消費者記住自己的品牌?設計師把抽象的“品牌性格”(比如年輕、專業、溫暖)翻譯成LOGO、顏色、字體;商家想讓產品在貨架上被一眼看到?設計師通過包裝的形狀、圖案、排版“搶注意力”;甚至你刷到的一張海報、打開的一本雜志、手機里的APP界面,背后都是設計師在“幫信息找到最合適的樣子”。
舉個例子:你路過奶茶店,看到喜茶的綠色LOGO和簡約包裝,會覺得“年輕、清新”;看到同仁堂的紅色匾額和傳統紋樣,會聯想到“靠譜、老字號”——這些感受不是憑空來的,都是設計師通過視覺元素“設計”出來的。所以,好的平面設計不是“好看就完了”,而是“讓信息傳得準、傳得快、傳得讓人記得住”。
二、具體到工作內容:這些細分領域,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
別以為平面設計就只有“做海報”,實際上它像一棵大樹,有很多分支,每個分支的工作內容天差地別。我整理了幾個常見的方向,看看有沒有你感興趣的:
1. 品牌視覺設計:給品牌“定妝”的造型師
如果把品牌比作一個人,品牌視覺設計就是給這個人設計“穿搭”和“表情”。具體要做什么?
LOGO設計:這是品牌的“臉”,得讓人一眼記住。比如耐克的“對勾”,簡單到極致,但你看到就知道是運動、活力;
VI系統設計:除了LOGO,還要規定品牌的“穿衣風格”——用什么顏色(比如麥當勞的紅黃色,一看就有食欲)、什么字體(科技公司愛用無襯線字體顯專業,文創品牌常用手寫體顯溫度)、名片怎么印、員工工牌什么樣式、門店招牌怎么掛……甚至連快遞盒上的膠帶圖案,都得統一風格;
品牌升級:老品牌想“年輕化”?設計師得調整視覺元素。比如李寧前幾年換LOGO、改包裝,從“老國貨”變成“國潮代表”,背后就是品牌視覺設計在發力。
我之前接過一個寵物食品品牌的VI設計,客戶說“要讓養寵物的年輕人覺得‘懂我’”。最后我們選了低飽和的莫蘭迪色系(顯高級),字體用圓潤的手寫體(顯親切),還設計了幾個隱藏的“貓爪印”圖案在包裝角落——后來客戶反饋,很多用戶曬單時特意拍了貓爪印,說“感覺品牌在和我互動”。這就是視覺設計的魅力:不用說話,就能讓用戶“get到點”。
2. 包裝設計:讓產品在貨架上“喊”你拿它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:超市貨架上那么多飲料,你隨手拿了一瓶,可能不是因為味道,就是因為“包裝好看”?包裝設計的核心,就是讓產品在0.3秒內抓住眼球,并且告訴消費者“我是什么,為什么選我”。
具體要做什么?
結構設計:比如飲料瓶的形狀(農夫山泉的“長白雪”瓶子,模仿雪山輪廓,拿在手里有質感)、化妝品的開蓋方式(按壓泵還是旋轉蓋,得考慮用戶使用場景);
圖案與信息排版:哪些信息必須有(成分、保質期),哪些信息要突出(“0糖0卡”“有機認證”),圖案是用插畫還是攝影(兒童食品愛用卡通,高端護膚品愛用簡約線條);
材質選擇:用玻璃瓶還是塑料瓶?紙質包裝要不要做燙金?這些都會影響成本和質感。
我同事之前做過一款酸奶包裝,客戶要求“突出‘牧場直供’的新鮮”。最后她沒畫奶牛,而是用手繪的線條畫了牧場的柵欄、陽光和云朵,背景色用淡綠色,還在包裝頂部做了一個小開口,撕開時能看到里面的“新鮮日期”——據說這款酸奶上架后,因為“包裝有細節”,復購率比同類產品高了20%。所以包裝設計不只是“畫個好看的圖”,而是要懂消費者心理,懂產品賣點。
3. 電商設計:讓你“忍不住下單”的幕后推手
現在我們買東西基本靠網購,你刷到的淘寶詳情頁、京東主圖、直播間的促銷海報,背后都是電商設計師的活兒。電商設計的目標很直接:讓你“停留-看懂-想買”。
具體要做什么?
主圖設計:淘寶搜索頁那么多商品,主圖得在1秒內告訴用戶“這是什么,有什么優惠”。比如女裝主圖,要么突出模特上身效果,要么放大“買一送一”的字樣;
詳情頁設計:用戶點進來了,怎么讓他看完不跑?得把賣點拆解開:材質怎么樣(拍細節圖)、怎么搭配(場景圖)、別人怎么評價(放買家秀),排版要清晰,別堆太多字;
活動頁面設計:618、雙11的大促頁面,得有“熱鬧感”,用紅色、黃色等暖色調,加一些“倒計時”“限量”的圖標,刺激用戶下單。
電商設計特別考驗“轉化率思維”。我之前幫一個賣小家電的客戶做詳情頁,一開始把“功率大”“噪音小”這些參數堆在頁面上,轉化率很低。后來改成“煮一壺水只要5分鐘”“晚上用也不會吵到寶寶睡覺”,用場景化的語言代替冰冷的參數,轉化率直接翻了一倍。所以電商設計師不光要會設計,還得懂點文案和營銷。
4. 廣告設計:把“一句話”變成“一個故事”
我們在地鐵里看到的燈箱廣告、手機上刷到的信息流廣告、電梯里的海報,都屬于廣告設計。廣告設計的核心是“傳遞一個核心信息,并且讓人愿意看”。
比如:
公益廣告可能用對比強烈的圖片(比如“節約用水”的廣告,左邊干裂的土地,右邊清澈的水流,配一句“別讓最后一滴水是眼淚”);
產品廣告可能用“痛點+解決方案”的結構(比如護膚品廣告,先拍女生熬夜后的黑眼圈,再拍用了產品后的狀態,配“熬夜黨救星”);
品牌廣告可能更抽象,比如蘋果的“Think Different”系列,用黑白照片配短句,傳遞“創新”的價值觀。
廣告設計特別怕“自說自話”。我剛工作時做過一個教育機構的廣告,客戶非要把“師資力量雄厚”“課程體系完善”都寫上去,結果海報密密麻麻全是字,路人根本不看。后來改成一張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笑臉,配一句“讓每個努力的人,都有回響”,反而更打動人——因為用戶不在乎你有多好,在乎的是“你能給我帶來什么”。
5. 其他細分:從書本到屏幕,無處不在
除了上面說的,平面設計還有很多“隱藏款”工作:
書籍裝幀設計:一本書的封面、內頁排版、紙張選擇,比如《小王子》的不同版本封面,有的用插畫,有的用極簡線條,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;
UI設計:手機APP的界面(雖然UI更偏交互,但很多平面設計師會轉行做UI,因為都需要排版和審美);
字體設計:比如電影海報上的標題字體、品牌專屬字體(方正字體、漢儀字體就是專門做字體設計的公司);
展覽設計:商場的快閃店、博物館的展板,怎么排版讓信息清晰,怎么用顏色營造氛圍,都需要平面設計。
三、想做平面設計?這些能力比“會用PS”更重要
很多人覺得“學個PS就能做設計”,其實軟件只是工具,真正重要的是這些“軟實力”:
審美能力:不是“我覺得好看”,而是“目標用戶覺得好看”。比如給中老年人設計保健品包裝,用大紅大紫可能比莫蘭迪色系更合適;
溝通能力:客戶說“我要高級感”,你得追問“高級感是簡約還是奢華?參考哪個品牌?”不然很容易做無用功(我剛入行時因為沒問清楚,一個LOGO改了8版,血淚教訓);
邏輯能力:設計不是“憑感覺畫”,而是“有邏輯地排”。比如做詳情頁,要先放吸引眼球的圖,再講賣點,最后放購買按鈕,讓用戶跟著你的節奏走;
抗挫折能力:沒有設計師沒被客戶說過“不行,再改改”,有時候不是你做得不好,只是客戶沒表達清楚需求,得學會調整心態。
最后想說:平面設計是個“需要熱愛”的職業
如果你問我“做平面設計累嗎?”,我會說“累”——改稿到凌晨是常事,盯著屏幕看久了眼睛疼,還要不斷學新軟件、新趨勢。但如果你喜歡“把抽象的想法變成看得見的畫面”,喜歡“通過設計影響別人的感受”,那這份職業會給你很多成就感。
就像我之前給一個鄉村小學設計校徽,用了孩子們畫的太陽和書本元素,后來校長發照片給我,說孩子們看到校服上的校徽,都驕傲地說“這是我們自己的標志”——那一刻,覺得所有熬夜改稿都值了。
所以,平面設計不只是“做海報”,它是用視覺講故事的手藝,是幫品牌和用戶“對話”的橋梁。如果你對這個職業感興趣,不妨從觀察身邊的設計開始:看看你喝的飲料包裝為什么這么設計,刷到的廣告為什么讓你停下——或許你會發現,設計無處不在,而理解設計的過程,本身就很有趣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49210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