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開發所用框架
摘要
Java開發領域的框架就像工具箱里的扳手、螺絲刀——沒有它們不是不能干活,但有了它們能讓你從“徒手擰螺絲”變成“電動工具高效作業”。不過框架太多也讓人頭大:Spring全家桶、MyBatis、Dubbo、Maven……到底哪些是必學的?不同場景該選哪個?本文從Java開發的實際痛點出發,系統梳理Web開發、ORM、微服務、構建工具等核心領域的主流框架,不僅告訴你“是什么”,更教你“怎么用”“怎么選”,幫你告別“框架選擇困難癥”,真正把框架變成提效神器。
一、為什么Java開發離不開框架?先聊聊那些“沒框架時的痛”
如果你是剛學Java的小白,可能會覺得“框架”這兩個字有點玄乎——直接用JDK自帶的類庫寫代碼不行嗎?說實話,我剛入行時也這么想過,直到接手了一個“純原生Java”寫的老項目:
寫Web接口時,得自己處理HTTP請求解析、參數校驗,光一個“從請求里取個userId”就要寫20行代碼;
操作數據庫時,JDBC的Connection、Statement、ResultSet反復創建銷毀,代碼里全是try-catch-finally,一個查詢功能寫得比業務邏輯還長;
項目上線后改個配置,得重新打包部署,運維大哥天天追著我問“能不能搞個動態配置”……
這些問題,本質上都是“重復造輪子”。而框架的核心價值,就是把這些通用問題(如Web請求處理、數據庫交互、事務管理)封裝成現成的工具,讓開發者專注于業務邏輯。沒有框架的Java開發,就像用原始工具蓋房子;有了框架,相當于直接用預制構件搭樓——效率天差地別。
二、Web開發框架:從“手寫Servlet”到“注解搞定接口”
Web開發是Java最核心的應用場景之一,而Web框架的進化史,就是一部“解放雙手”的歷史。
2.1 Spring MVC:Java Web開發的“半壁江山”
如果你問“Java Web框架學哪個”,90%的開發者會告訴你“Spring MVC”。它不是最早的Web框架,但絕對是最主流的——幾乎所有中大型Java項目都在用。
核心解決什么痛?
傳統Servlet開發需要繼承HttpServlet、重寫doGet/doPost,還得在web.xml里配置映射關系,麻煩且不靈活。Spring MVC用“注解驅動”簡化了這一切:
// 一個簡單的接口,用Spring MVC只要3步
@RestController // 1. 標記這是個控制器
@RequestMapping("/user") // 2. 配置請求路徑前綴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{
@GetMapping("/{id}") // 3. 配置GET請求,接收路徑參數id
public User getUser(@PathVariable Long id) {
return userService.findById(id); // 直接返回業務結果,框架自動轉JSON
}
}
不用寫一行XML配置,不用處理請求解析,甚至連JSON轉換都幫你做了——這就是Spring MVC的強大之處。
適用場景:幾乎所有Java Web項目,從小型接口服務到大型企業級應用都能hold住。
小缺點:作為Spring生態的一部分,想用好它最好先了解Spring的IOC容器,對純新手來說有一點點學習成本(但絕對值得)。
2.2 Struts2:曾紅極一時,現在還需要學嗎?
如果你翻10年前的Java教程,Struts2一定是重點。它比Spring MVC更早普及,靠“攔截器”“OGNL表達式”等特性火過一陣。但現在……除非維護老項目,否則不建議學新的。
為啥?一方面,Struts2早期爆出過不少安全漏洞(比如著名的S2-045),雖然現在修復了,但很多企業已經“談Struts色變”;另一方面,它的配置比Spring MVC繁瑣,性能也稍遜一籌。現在新項目基本都用Spring MVC,老項目也在慢慢遷移——所以了解即可,不用深鉆。
三、ORM框架:把“數據庫表”變成“Java對象”
操作數據庫是Java開發的“家常便飯”,但原生JDBC太啰嗦了:寫SQL、處理連接、封裝結果集……ORM(對象關系映射)框架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——讓你用操作Java對象的方式操作數據庫。
3.1 MyBatis:“半自動化”ORM,靈活到飛起
MyBatis是國內最火的ORM框架,沒有之一。它的核心思想是“SQL你自己寫,參數和結果集的映射我來做”——既保留了SQL的靈活性,又省去了重復的封裝代碼。
怎么用?3步搞定數據庫查詢:
1. 定義Java實體類(和數據庫表對應):
java
public class User {
private Long id;
private String name;
private Integer age;
// getter/setter省略
}
寫Mapper接口(聲明方法):
java
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{
User selectById(Long id); // 方法名對應SQL的id
}
寫XML映射文件(配置SQL和映射關系):
xml
SELECT id, name, age FROM user WHERE id = {id}
完事!調用時直接用userMapper.selectById(1L),MyBatis會自動執行SQL、把結果封裝成User對象。
為什么大家愛用? 因為SQL完全自己掌控,優化起來方便。比如復雜的聯表查詢、分頁、動態SQL(用
適用場景:需要頻繁優化SQL、業務邏輯復雜的項目(比如電商、金融系統)。
3.2 Hibernate:“全自動”ORM,也曾是王者
Hibernate比MyBatis更早出現,它的理念是“完全屏蔽SQL”——你不用寫一句SQL,直接調用session.save(user)就能保存數據,框架會自動生成SQL。
比如保存用戶:
java
Session session = sessionFactory.openSession();
Transaction tx = session.beginTransaction();
User user = new User();
user.setName("張三");
user.setAge(25);
session.save(user); // 自動生成INSERT INTO user (name, age) VALUES (?, ?)
tx.commit();
session.close();
聽起來很美好?但實際開發中,“全自動”往往意味著“難優化”。比如復雜查詢時,Hibernate生成的SQL可能很臃腫,想改還得學它的HQL查詢語言,反而不如MyBatis直接寫SQL來得痛快。
現在還能用嗎? 能用,但國內用得不多了。不過它的思想影響了很多框架,比如JPA(Java持久化規范)就是基于Hibernate的理念制定的,現在Spring Data JPA(簡化JPA操作的框架)在一些快速開發的項目中還有應用。
四、微服務框架:從“單體應用”到“分布式系統”
隨著項目越來越大,單體應用(所有代碼打包成一個war包部署)會變得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——改個小功能要全量發布,一個模塊崩了整個系統癱瘓。這時候,微服務框架就派上用場了。
4.1 Spring Boot:微服務開發的“入門鑰匙”
很多人以為Spring Boot是微服務框架,其實它更像“Spring全家桶的簡化工具”。以前用Spring MVC+Spring需要配一堆XML(比如applicationContext.xml、spring-mvc.xml),而Spring Boot的核心是“約定大于配置”——你不用配XML,它默認幫你做好大部分配置,直接寫業務代碼就行。
快速體驗?5分鐘搭個Web服務:
1. 用Spring Initializr(https://start.spring.io/)選“Spring Web”依賴,生成項目;
2. 寫個控制器:
java
@RestController
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{
@GetMapping("/hello")
public String hello() {
return "Hello Spring Boot!";
}
}
3. 運行主類(帶@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的類),訪問http://localhost:8080/hello——搞定!
沒有XML配置,沒有手動導包,甚至連Tomcat都內置了(直接運行main方法就能啟動Web服務)。現在幾乎所有Java微服務項目,都是用Spring Boot作為基礎搭建的。
4.2 Spring Cloud:微服務“全家桶”,啥都給你配齊
微服務拆分后,會遇到新問題:服務怎么發現對方(服務注冊與發現)?請求怎么路由(負載均衡)?服務掛了怎么辦(熔斷降級)?這些問題,Spring Cloud一站式解決。
它不是一個單獨的框架,而是一堆框架的組合:
Eureka/Nacos:服務注冊中心(所有服務在這里“報到”,互相知道地址);
Ribbon/LoadBalanced:負載均衡(請求自動分發到多個服務實例,避免單點壓力);
Feign:聲明式服務調用(像調用本地方法一樣調用遠程服務,不用寫HTTP請求代碼);
Hystrix/Sentinel:熔斷降級(某個服務掛了,快速返回錯誤,避免整個系統雪崩);
Gateway:API網關(統一入口,處理認證、限流、路由)。
舉個Feign調用的例子,你想調用用戶服務的接口,只要:
java
@FeignClient(name = "user-service") // 聲明要調用的服務名
public interface UserFeignClient {
@GetMapping("/user/{id}") // 對應用戶服務的接口路徑
User getUserById(@PathVariable("id") Long id);
}
然后直接@Autowired UserFeignClient,調用getUserById(1L)就行——底層HTTP請求、負載均衡全由框架處理,太省心了。
適用場景:中大型分布式系統,需要解決服務治理、高可用問題。
4.3 Dubbo:阿里系微服務框架,輕量且高效
Dubbo是阿里巴巴開源的微服務框架,比Spring Cloud更早出現。它的特點是“輕量級”“高性能”,核心專注于“服務調用”(遠程過程調用RPC),其他功能(如注冊中心、配置中心)可以集成第三方組件(比如用ZooKeeper做注冊中心)。
和Spring Cloud比,Dubbo更適合“追求性能”的場景(比如電商的訂單服務調用庫存服務,要求低延遲)。不過近年來Spring Cloud Alibaba(Spring Cloud的子項目,整合了Dubbo、Nacos等阿里系組件)的出現,讓兩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——很多項目會混合使用Spring Cloud的網關和Dubbo的RPC調用。
五、構建工具:讓項目“從代碼到部署包”自動化
寫代碼只是開發的一部分,更麻煩的是“編譯、打包、依賴管理”。比如你用了Spring Boot,需要導入它的jar包;團隊協作時,每個人的依賴版本要一致——這些問題,構建工具幫你搞定。
5.1 Maven:最主流的構建工具,“約定大于配置”
Maven的核心是“POM文件”(pom.xml),你在里面聲明項目依賴,它會自動從中央倉庫下載jar包,還能幫你編譯代碼、打包成war/jar包。
舉個簡單的pom.xml:
xml
Maven會根據groupId(組織標識)、artifactId(項目標識)、version(版本)找到對應的jar包,自動下載到本地倉庫。
為啥大家都用它? 因為“約定大于配置”——它規定了源代碼放src/main/java,測試代碼放src/test/java,打包命令是mvn package,所有人都按這個規范來,協作效率大大提高。
5.2 Gradle:新一代構建工具,比Maven更快、更靈活
Maven雖然主流,但XML配置寫起來有點啰嗦,而且構建速度慢(尤其依賴多的時候)。Gradle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,它用Groovy/Kotlin語言寫配置,代碼更簡潔,構建速度也快得多。
同樣是導入Spring Boot Web依賴,Gradle的build.gradle只要:
groovy
dependencies {
implementation &'org.springframework.boot:spring-boot-starter-web:3.2.0&'
}
比XML清爽不少吧?現在很多新項目(尤其是Spring官方的示例項目)都用Gradle了,如果你是新手,學Maven還是Gradle?我的建議是:先學Maven(因為老項目多),再了解Gradle(未來趨勢)。
六、測試框架:讓代碼“靠譜”的最后一道防線
寫代碼容易,寫“不出bug的代碼”難。測試框架就是幫你自動化驗證代碼正確性的工具,避免“手動點來點去測功能”的低效操作。
6.1 JUnit 5:單元測試“標配”
JUnit是Java單元測試的事實標準,現在最新的是JUnit 5(Jupiter)。它讓你能快速寫測試用例,比如測試一個加法工具類:
import org.junit.jupiter.api.Test;
import static org.junit.jupiter.api.Assertions.assertEquals;
public class CalculatorTest {
@Test // 標記這是個測試方法
void add() {
Calculator calculator = new Calculator();
int result = calculator.add(2, 3);
assertEquals(5, result); // 斷言結果等于5,如果不等則測試失敗
}
}
``
運行測試時,框架會自動執行所有帶@Test`的方法,告訴你哪些通過、哪些失敗。現在主流的IDE(IDEA、Eclipse)都集成了JUnit,點一下就能運行,非常方便。
6.2 Mockito:解決“依賴難模擬”的問題
單元測試講究“隔離性”——測試A方法時,不要依賴B方法的真實實現(萬一B方法有bug呢?)。Mockito就是用來“模擬”依賴的工具,比如你要測試Service層,但Service依賴了Mapper(數據庫操作),可以用Mockito模擬Mapper的返回值:
@ExtendWith(MockitoExtension.class) // 啟用Mockito
public class UserServiceTest {
@Mock // 模擬一個UserMapper
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;
@InjectMocks // 把模擬的mapper注入到userService里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;
@Test
void getUserById() {
// 當調用userMapper.selectById(1L)時,返回預設的User對象
User mockUser = new User(1L, "張三", 25);
when(userMapper.selectById(1L)).thenReturn(mockUser);
// 測試userService的getUserById方法
User result = userService.getUserById(1L);
// 斷言結果正確
assertEquals("張三", result.getName());
}
}
這樣即使數據庫里沒數據,測試也能正常運行,專注驗證Service層的邏輯是否正確。
七、框架選型實戰:別盲目跟風,適合的才是最好的
學了這么多框架,可能有人會問:“我該選哪個?”其實沒有“萬能框架”,關鍵看你的項目場景:
小項目/快速開發:Spring Boot + MyBatis + Maven 足夠,簡單高效;
中大型分布式系統:Spring Boot + Spring Cloud + MyBatis + Gradle,解決服務治理和性能問題;
追求極致性能:可以考慮用Dubbo替換Spring Cloud的Feign做服務調用;
老項目維護:可能會遇到Struts2、Hibernate,了解基本用法即可,重點是學會遷移到新框架。
一個小提醒:別為了“用框架而用框架”。比如一個簡單的CRUD小工具,用Spring Boot就夠了,沒必要上微服務——過度設計比沒設計更可怕。
框架是Java開發的“腳手架”,用好它們能讓你少走彎路、效率翻倍。但記住:框架只是工具,真正的核心是“解決問題的能力”。與其糾結“學哪個框架”,不如先搞懂每個框架解決什么痛點,再結合項目需求選擇。隨著你經驗越來越多,會發現這些框架的設計思想(比如IOC、AOP、面向接口編程)才是最值得學習的——畢竟框架會更新換代,但好的思想永遠不過時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39692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