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:一個簡單的增刪改查接口,別人兩小時寫完還自測通過,你磨磨蹭蹭搞了一下午,代碼里還藏著三個NPE(空指針異常)?或者線上出了bug,對著日志翻了兩小時,最后發現只是少寫了個判空?其實寫Java代碼慢、效率低,未必是你技術不行,很可能是沒找對“偷懶”的方法。今天就結合我踩過的坑和帶團隊的經驗,從工具、代碼、調試、習慣四個維度,給你一套能立刻上手的“效率提升指南”,看完至少能讓你每天少加1小時班。
一、把IDE用成“瑞士軍刀”:別讓手速拖慢你
說實話,我剛學Java那會兒,寫代碼全靠“一指禪”敲鍵盤,IDE(集成開發環境)就當個記事本用——不知道快捷鍵,不會用代碼生成,連自動導包都要手動點。后來帶實習生,發現很多人也這樣:寫個for循環手動敲“for (int i=0; i其實IDE早把這些“體力活”替你干了,關鍵是你得會用。
1. 快捷鍵:讓雙手少離開鍵盤
IntelliJ IDEA(Java開發者用得最多的IDE)有幾個“封神”的快捷鍵,學會了能省一半時間:
Ctrl+Alt+V:自動補全變量。比如你寫“list.stream().filter(...)”,按這個鍵,IDE會自動幫你生成“List filteredList = list.stream().filter(...).collect(Collectors.toList());”,連變量名都是根據上下文推薦的,比你自己想名字快多了。
Alt+Insert:生成代碼模板。光標放在類里按這個鍵,能直接生成構造函數、getter/setter、toString,甚至還能生成equals和hashCode——以前我手動寫這些,現在3秒搞定。
Ctrl+Shift+F:全局搜索。別再一個個文件翻代碼了,按這個鍵輸入關鍵詞,全項目的匹配結果都出來了,連注釋里的內容都能搜到。
小提醒:記不住快捷鍵沒關系,IDEA的“Help”菜單里有“Keymap Reference”,打印出來貼顯示器旁邊,用一周就熟了。我當年就是這么干的,現在閉著眼都能按。
2. Live Templates:把“重復代碼”變成“一鍵生成”
你肯定寫過這種代碼:創建ArrayList、打日志、判空校驗……這些重復率高的代碼,完全可以用“Live Templates”(實時模板)一鍵生成。
比如我自定義了一個“list”模板:輸入“list”按Tab鍵,直接生成“List $NAME$ = new ArrayList<>();”,其中“$TYPE$”和“$NAME$”是變量,IDE會讓你輸入具體類型和名稱,比手動敲快10倍。
IDEA自帶很多模板(比如“psvm”生成main方法,“sout”生成System.out.println),你還可以自己加:Settings Editor Live Templates 點“+”新建,把你常寫的代碼片段存進去。我團隊現在連“try-with-resources”(自動關閉流)的模板都有,新人入職第一天就能用上。
3. 插件:給IDE裝“外掛”
有些功能IDE自帶的不夠用,插件能幫你補上。推薦幾個我離不開的:
Lombok Plugin:配合Lombok庫,用注解替代getter/setter。比如在實體類上加“@Data”,自動生成所有字段的getter/setter、toString、equals和hashCode,代碼量直接減少一半。
Rainbow Brackets:給括號上色。Java代碼里括號嵌套多了容易暈,這個插件讓不同層級的括號顯示不同顏色,一眼就能看清哪個括號對應哪個,再也不用數括號了。
SonarLint:實時檢查代碼問題。寫代碼時它會在有問題的地方標紅,比如“這里可能有空指針”“這個變量沒用到”“循環里不該用String拼接”,相當于有個“代碼警察”在旁邊盯著你,減少后期改bug的時間。
二、讓代碼“自己干活”:別重復造輪子
我見過最浪費時間的編程習慣,就是“重復造輪子”。比如項目里明明有工具類能判斷字符串是否為空,有人非要自己寫“if (str == null || str.isEmpty())”;明明Guava庫有現成的集合操作工具,有人非要手動寫循環遍歷。好的程序員不是“寫得多”,而是“用得巧”——把別人造好的輪子用好,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核心邏輯上。
1. 善用“工具類”:別手寫基礎功能
Java生態里有很多成熟的工具庫,能幫你搞定90%的基礎操作:
字符串處理:別再用String.substring()、split()了,Apache Commons Lang3的StringUtils更強大。比如判斷字符串為空,StringUtils.isBlank(str)能同時處理null、空字符串和全空格,比手動寫“str == null || str.trim().isEmpty()”簡潔多了。
集合操作:Google的Guava庫(現在更推薦Alibaba的EasyExcel、Hutool,本土化更好)里的Lists、Maps工具類,能一行代碼創建集合、合并集合、過濾元素。比如Lists.newArrayList(1,2,3)比new ArrayList<>(){{add(1); add(2); add(3);}}優雅10倍,還能避免匿名內部類的內存泄漏風險。
日期處理:Java 8以前的Date、SimpleDateFormat又難用又線程不安全,現在直接用Java 8的LocalDateTime+DateTimeFormatter,或者Hutool的DateUtil,一句代碼搞定日期格式化、加減天數:DateUtil.offsetDay(new Date(), 3)——獲取3天后的日期,比Calendar簡單到哭。
小技巧:項目里建一個“CommonUtils”類,把團隊常用的工具方法封裝進去(比如判空、脫敏、格式轉換),新人來了直接調用,不用重復寫。我之前帶的項目,這個類存了50多個方法,光判空就有String、Collection、Object三種重載,誰用誰知道香。
2. 用“設計模式”減少重復邏輯
別覺得設計模式是“高大上”的東西,其實很多時候是為了“少寫重復代碼”。比如:
單例模式:工具類、配置類只需要一個實例,用單例模式(比如枚舉單例)避免重復創建對象,還能保證全局唯一。
工廠模式:如果一個類有多種實現(比如支付接口有支付寶、微信兩種實現),用工廠模式把創建對象的邏輯抽出來,后續加新實現時,只改工廠類,不用改調用方——我之前做電商項目,用工廠模式接了5種支付渠道,每次新增渠道只花1小時,比硬編碼快多了。
模板方法模式:如果多個類的流程相似(比如Controller層的“參數校驗調用Service返回結果”),把公共流程抽到父類,子類只寫差異化邏輯。我團隊現在的Controller都繼承BaseController,參數校驗、異常捕獲全在父類搞定,子類只需要寫核心業務代碼,一個接口從20行精簡到5行。
3. 寫“可復用”的代碼:別讓下次的自己罵現在的你
很多人寫代碼只圖“當下能跑”,不管以后好不好改。結果下次需求變動,發現代碼牽一發而動全身,改一個地方崩三個功能。寫代碼時多問一句:“這段邏輯以后會不會復用?”如果會,就封裝成方法或類。
比如我之前寫過一個“導出Excel”的功能,一開始直接把邏輯寫在Controller里,后來另一個模塊也要導出,只能復制粘貼。結果改格式時兩個地方都要改,差點漏改一個。后來我把導出邏輯抽成ExcelUtil工具類,傳參是“數據列表+表頭配置”,現在全項目導出都用這個工具,改一次全生效。
三、調試:少走彎路的“偵探技巧”
我見過最慘的同事:線上報“NullPointerException”,他對著日志翻了3小時,最后發現是某個接口返回的List沒判空,直接調了size()方法。其實調試效率低,不是因為bug難,而是方法不對——好的調試不是“猜”,是“有邏輯地排查”,用工具和技巧縮小范圍,快速定位問題。
1. 日志:別只會用System.out.println
很多新手調試全靠“打印日志”,但日志打得不對,反而更亂。正確的做法是:
用日志框架:別用System.out,用SLF4J+Logback(Java最常用的日志組合),支持按級別輸出(DEBUG、INFO、WARN、ERROR)。開發時開DEBUG看細節,線上開INFO避免日志刷屏。
日志要“有用”:別只打“進入方法了”“方法結束了”,要包含關鍵參數和結果。比如調用第三方接口,日志里記“請求參數:xxx,響應結果:xxx”,出問題時直接看日志,不用再重現。
別濫用日志:循環里別打DEBUG日志(會刷屏),敏感信息(密碼、手機號)別打日志(安全風險)。我之前見過有人在for循環里打日志,一秒鐘輸出1000行,服務器磁盤直接滿了,被運維追著罵。
2. 斷點調試:讓代碼“慢動作”播放
IDEA的斷點調試比日志高效10倍,尤其是復雜邏輯。幾個核心技巧:
條件斷點:右鍵斷點設置條件(比如“i == 100”),代碼只有滿足條件時才暫停,不用一步步點到100次循環。
表達式求值:調試時選中變量或表達式,按Alt+F8,能直接看到值,不用臨時加日志。比如懷疑“user.getName()”返回null,直接在表達式求值里輸入這個方法,結果一目了然。
回退斷點:有時候不小心點過了斷點,不用重啟程序,IDEA的“Drop Frame”功能能讓代碼回退到上一步(僅限方法調用棧,局部變量會重置),我用這個功能救過無數次急。
3. 復現bug:先“復現”再“解決”
很多人遇到bug就急著改代碼,結果改了半天發現bug沒復現,白忙活。正確的流程是:先穩定復現bug,再定位原因,最后改代碼。
怎么復現?把“觸發條件”記下來:用了什么參數?走了什么流程?環境(開發/測試/生產)有什么不同?比如之前有個bug,測試環境沒問題,生產環境必現,最后發現是生產環境的JDK版本比測試環境低,某個Java 8的特性不支持——如果沒先對比環境,根本找不到原因。
四、避開“隱性耗時”的坑:這些習慣讓你越忙越慢
有些效率問題不是“寫代碼慢”,而是“做了太多無用功”。比如反復改需求、過度優化、任務沒規劃……這些“隱性耗時”比寫代碼本身更浪費時間,而且很多人意識不到。
1. 別“過早優化”:先跑通,再優化
我見過有人寫個簡單的查詢接口,先花兩小時研究“怎么用Redis緩存提高性能”,結果接口邏輯還沒寫對。優化是好事,但要分階段:先保證功能正確,再考慮性能優化。
Java里90%的性能問題,都出在“邏輯錯誤”(比如N+1查詢、循環里查數據庫),而不是“算法不夠優”。比如我之前接手一個項目,接口響應慢,原開發者以為是SQL沒優化,加了一堆索引還是慢。后來我發現,他在for循環里調了100次數據庫查詢——這種“低級錯誤”,優化算法根本沒用,改個批量查詢就解決了。
2. 任務拆解:把“大山”拆成“臺階”
接到一個復雜需求(比如“開發一個用戶管理系統”),別上來就寫代碼,先拆成小任務:“設計數據庫表定義實體類寫Service層寫Controller層自測聯調”。每個小任務設定明確的目標(比如“今天下班前完成數據庫表設計”),完成一個劃掉一個,成就感拉滿,效率也高。
我帶團隊時,要求每個人用“TODO List”記錄任務,按優先級排序,每天早上花5分鐘規劃當天要做的3件核心事。親測這樣能避免“一整天忙忙碌碌,不知道干了啥”的情況。
3. 定期“重構”:別讓代碼變成“垃圾堆”
代碼寫久了會“腐爛”:邏輯越來越亂,注釋越來越少,重復代碼越來越多。這時候不改,以后每加一個功能都要多花一倍時間。正確的做法是:每次改需求時,順手重構相關的“爛代碼”。
重構不用大動干戈,從小處著手:把長方法拆成短方法,給變量起個有意義的名字,刪掉沒用的注釋……我團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:每次提交代碼前,花5分鐘看看自己寫的代碼,能不能再精簡一行、再清晰一點。長期下來,代碼質量高了,bug也少了,效率自然上去了。
最后想說:效率是“練”出來的,不是“想”出來的
提高Java編程效率,沒有什么“捷徑”,但有“方法”。工具用熟、輪子用好、調試精準、習慣良好,這四點做到了,效率至少能提升50%。關鍵是別只看,要動手練——比如今天看完這篇文章,先去IDE里把Live Templates配起來,明天寫代碼時試試用StringUtils替代手動判空。
記住:程序員的時間很寶貴,別把精力浪費在重復勞動上。把省下來的時間,去學新框架、看源碼,或者早點下班陪家人——畢竟,能“偷懶”的程序員,才是聰明的程序員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38445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