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造價控制的注意事項,這樣做安全又省心
工程造價控制,說起來是“技術活”,實則是“良心活”——前期算不準,項目還沒開工就虧一半;中期管不住,施工隊隨便一個簽證就能讓預算“破防”;后期結不清,審計時翻出三年前的漏項,利潤直接蒸發。我見過太多項目,明明圖紙、施工都沒問題,偏偏栽在造價控制上:有的甲方拿著“超支20%”的結算單拍桌子,有的施工方為了幾萬塊簽證跟審計磨半年。今天就結合我這些年在工程行業摸爬滾打的經驗,從項目全周期拆解造價控制的“避坑指南”,每個階段抓準3個核心點,保你項目做完不僅不虧,還能多賺點“安心錢”。
一、決策階段:別讓“拍腦袋”決定成造價“定時炸彈”
很多人覺得造價控制是從設計或施工開始的,其實大錯特錯——決策階段的一個“想當然”,可能讓后期多花幾百萬。我之前參與過一個產業園項目,甲方老板拍板“要做全省最先進的智能化園區”,但沒做市場調研,結果建成后招商困難,后期為了降運營成本,又把一半智能化系統拆了,光這一項就浪費了400多萬。
1. 可行性研究必須“用數據說話”
別信“專家拍胸脯”,要信“數據不會騙你”。比如做商業綜合體,得算清楚周邊3公里人口密度、消費能力、同類項目租金水平,而不是憑感覺定“建10萬還是8萬”。我現在帶團隊做決策調研,會要求至少對比3個同類已完工項目的真實造價數據,重點看“實際投資 vs 可研估算”的偏差率,超過10%的項目必須重新論證。
2. 投資估算別留“模糊地帶”
見過太多可研報告里寫“預備費暫按5%計取”,結果施工時遇到地下溶洞,光處理就花了200萬,預備費根本不夠。正確的做法是:分階段細化預備費——基本預備費(應對設計變更、材料漲價)按5%-8%,價差預備費(應對人工、機械價格波動)參考近3年當地造價指數,特殊工程(比如地質復雜的山區項目)還要加10%-15%的風險預備費。
3. 別被“低價方案”忽悠
有些咨詢公司為了拿項目,故意壓低估算價,后期再以“漏項”為由追加費用。怎么防?要求對方提供“估算明細對比表”,把每一項費用(土地、設計、施工、設備)的計算依據列清楚,比如“混凝土單價參考XX市2024年3月造價信息”“管理費按建筑安裝工程費的5%計取”,含糊不清的直接pass。
二、設計階段:圖紙上省1塊錢,施工時能省10塊錢
行內有句話:“設計階段決定了工程造價的70%-80%”。我見過最夸張的案例:一個學校項目,原設計用了“玻璃幕墻+鋼結構屋頂”,造價1.2億,后來優化成“真石漆外墻+混凝土屋頂”,功能不變,造價直接降到8000萬。設計階段抓準這3點,省錢又不影響質量。
1. 給設計畫條“限額紅線”
別等圖紙出來才發現超預算,從方案設計開始就定“限額指標”。比如住宅項目,單方造價控制在2800元/以內,其中結構工程占50%、裝飾工程占20%、安裝工程占25%、其他5%。設計團隊每出一版方案,造價員就要同步算“限額偏差率”,超過5%必須優化。我之前合作的設計院,因為沒控制限額,方案階段就超了15%,最后甲方直接換了設計團隊,損失更大。
2. 別迷信“新技術、新材料”
前幾年“裝配式建筑”火的時候,有個項目甲方非要用“裝配式混凝土結構”,說“政策鼓勵、質量好”,結果當地預制構件廠少,運輸成本高,最后造價比傳統現澆還貴了12%。記?。?b>技術選型要“接地氣”,優先選本地成熟、供應鏈完善的材料和工藝。比如在南方用加氣混凝土砌塊(保溫好),在北方用頁巖磚(抗凍性強),別盲目跟風“網紅技術”。
3. 施工圖審查時盯著“可施工性”
圖紙畫得再漂亮,施工隊做不了也是白搭。我見過一張圖紙,設計要求“衛生間墻面用200mm厚花崗巖干掛”,結果施工時發現墻體承重不夠,只能改成濕貼,光返工費就花了8萬。所以施工圖審查時,一定要拉上施工隊的技術負責人一起看,重點問:“這個節點現場能做嗎?有沒有更省成本的做法?” 比如大跨度樓板,設計用“井字梁”,施工隊說“用無梁樓蓋+疊合板,工期短還省錢”,這種建議一定要聽。
三、招投標階段:清單和合同是“防坑盾牌”
招投標階段最容易“埋雷”:清單漏項、暫估價太高、合同條款模糊,后期結算時全是扯皮。我之前幫一個甲方審投標文件,發現施工單位把“土方外運”的清單量少算了3000m3,中標后以“清單漏項”為由要求追加費用,甲方只能認栽。這里教你3招,從源頭堵漏洞。
1. 清單編制要“摳細節”
清單是造價控制的“基礎盤”,漏一項就可能虧幾十萬。編制時要做到“三對照”:對照圖紙算量(別漏算陽臺欄板、樓梯扶手這些小構件)、對照規范列項(比如消防工程要列“火災報警系統調試”,很多人漏這個)、對照市場行情填暫估價(比如石材暫估價別寫“800元/”,要注明“具體品牌、規格以甲方認樣為準”)。我現在要求團隊用BIM模型算量,比傳統手算準確率提高30%,漏項率從15%降到5%以下。
2. 警惕“不平衡報價”
施工單位為了中標,會故意壓低某些清單項的價格(比如土方開挖),抬高后期容易變更的項目(比如簽證中的人工、機械)。怎么識別?看“綜合單價分析表”,如果某個項目的人工、材料單價明顯低于市場價(比如當地人工80元/工日,他報50元),十有八九是不平衡報價,這種投標文件要重點評審,必要時讓對方澄清。
3. 合同條款別留“開口”
最容易扯皮的是“變更簽證”和“結算時效”條款。比如合同里寫“變更價款按市場價計取”,但“市場價”怎么定義?是施工時的信息價,還是采購價?要寫清楚“按XX市造價管理站發布的同期信息價執行,信息價沒有的按甲方認質認價單執行”。結算時效也要明確:“乙方提交結算資料后,甲方應在60天內審核完畢,逾期未審核視為認可”,避免甲方故意拖延結算。
四、施工階段:現場簽證是“錢袋子”,得攥緊了
施工階段是造價“跑冒滴漏”最嚴重的環節——今天挖斷一根電纜要簽證,明天材料漲價要調價,一個項目下來簽證金額超過10%都不稀奇。我見過一個項目,施工隊一個月報了20份簽證,其中15份是“返工修復”,后來查監控發現是施工失誤導致的,根本不該給錢。管好現場,記住“三不簽”原則。
1. “先確認后施工”,不簽“事后簽證”
這是血淚教訓!之前有個項目,施工隊沒打招呼就把原設計的“瀝青路面”改成了“透水磚路面”,完工后才報簽證,說“業主口頭同意”,但甲方根本不認,最后鬧到法院,施工隊敗訴還賠了返工費。規矩必須立起來:所有變更、簽證必須先辦“工作聯系單”,甲方、監理簽字確認后才能施工,否則一律不認可。我現在要求現場工程師每天寫“施工日志”,把當天的施工內容、是否有變更都記下來,和簽證單核對,避免“假簽證”。
2. 量價不符的簽證不簽
有些施工隊簽證單寫“人工挖土方100m3”,但現場明明用了挖掘機,這就是“量價不符”。簽證實測時要做到“三到場”:甲方、監理、施工方一起到現場,用尺子量、用儀器測,拍照留證。比如土方外運,要數清楚拉了多少車,每車容積多少,避免施工隊“虛報工程量”。
3. 沒有依據的調價不簽
材料漲價是施工階段常見的爭議點,但不是所有漲價都能調。合同里要約定“調價幅度”,比如“鋼材價格波動超過±5%時,超過部分可以調整”,低于5%的風險由施工方承擔。調價時必須提供“采購合同、發票、運輸單”,光憑一張“報價單”就要求調價的,直接拒簽。
五、竣工結算階段:資料齊了,錢才能順利拿到手
結算階段最磨人——施工方覺得“干了這么多活,錢怎么少了”,甲方覺得“怎么處處都是要加錢的地方”。我見過一個項目結算審了18個月,就是因為施工方缺了“隱蔽工程驗收記錄”,審計不認那部分工程量,最后少拿了300萬。想結算順利,關鍵在“資料”和“溝通”。
1. 資料要“一口清”
結算資料不是“堆一堆紙”就完事了,要按“時間順序+邏輯關系”整理:招投標文件(作為計價基礎)、施工合同(明確結算規則)、施工圖紙+變更單(算量依據)、簽證單+認價單(調價依據)、驗收記錄+檢測報告(證明工程合格)。缺一項都可能被審計卡住。我建議施工方在施工過程中就建“資料臺賬”,每月整理一次,避免結算時“翻箱倒柜找資料”。
2. 算量要“硬碰硬”
審計最關注的就是“工程量是否多算”。比如混凝土工程量,審計會用CAD重新導圖算量,和施工方報的量對比。施工方要提前“自查”:用BIM模型導出工程量,和手算結果核對,誤差超過3%的要找出原因。我之前幫一個施工隊審結算,發現他們把“女兒墻壓頂”的混凝土量按“立方米”算,其實應該按“延長米”,一下就核減了20萬,所以算量規則必須吃透。
3. 溝通要“講技巧”
審計不是“敵人”,是“合作者”。遇到爭議別硬碰硬,比如審計覺得“某項簽證價格太高”,可以拿出“同期市場詢價記錄”“類似項目簽證單”作為依據,心平氣和地解釋。我見過一個項目經理,審計提出核減時,他直接拍桌子說“你們就是故意卡錢”,結果審計更較真,本來能過的項目又審了3個月。記?。?b>結算溝通要“擺事實、講道理”,別帶情緒。
其實工程造價控制沒那么復雜,核心就是“全過程盯緊、各環節抓細”——決策階段別沖動,設計階段控源頭,招投標階段防埋雷,施工階段堵漏洞,結算階段清資料。每個階段多花10%的心思,項目結束時你會發現,不僅造價沒超,利潤還多了不少,這才是真正的“安全又省心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42039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