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記憶法閱讀-記憶方法-閱讀記憶方式
你是不是也這樣:花兩小時讀完一本干貨書,合上書的瞬間,腦子里只剩“啊這書寫得真好”,具體好在哪、講了什么方法,全成了一團模糊的影子?或者讀小說時,人名、情節繞來繞去,看到后半段總忍不住翻回前幾頁:“這人誰來著?他和主角啥關系?”
“讀完就忘”幾乎是所有讀者的共同痛點——不是我們記憶力差,而是大多數人用錯了閱讀方式。死記硬背、逐字逐句“硬啃”,本質上是在和大腦的記憶規律作對。今天就分享5個經過驗證的「記憶法閱讀技巧」,從“被動接收”到“主動記憶”,幫你把書里的內容真正“刻”進腦子里。
一、先搞懂:為什么你讀了半天,啥也沒記住?
在說方法前,得先戳破一個誤區:閱讀不是“眼睛掃過文字”就完事,而是“大腦主動編碼信息”的過程。就像我們往電腦里存文件,隨便丟進“桌面”的文件,下次找起來肯定費勁;但如果按“文件夾分類+命名+標簽”整理好,想用的時候一秒就能調出來。
大腦的記憶邏輯也是如此。如果你只是被動讀文字,信息就像雜亂的文件堆在“短期記憶”里,最多撐幾小時就被新信息覆蓋了。但如果你在讀的時候主動“加工”信息——給它貼標簽、找關聯、畫圖像,信息就會進入“長期記憶”,需要時隨時能提取。
舉個例子:讀歷史書時,看到“1840年鴉片戰爭”,如果你只記“年份+事件”,大概率轉頭就忘;但如果你想:“1840年,我爺爺的爺爺可能還沒出生,那時候英國人為了賣鴉片打過來,清政府打輸了,簽了《南京條約》,割了香港島……” 把孤立的信息和你熟悉的時間線、邏輯鏈綁在一起,記憶效果會翻10倍。
二、5個「記憶法閱讀技巧」,從“讀完就忘”到“過目不忘”
1. 聯想記憶法:給新知識找個“老朋友”
大腦最擅長記“有關系”的東西。聯想記憶法的核心,就是把書里的新知識,和你已經熟悉的舊知識“綁”在一起,就像給新鑰匙配一把舊鑰匙扣,再也不怕丟。
具體步驟:
找“相似點”:比如讀《紅樓夢》記人名,“林黛玉”可以聯想“林妹妹”(性格柔弱)+“玉帶林中掛”(判詞);“薛寶釵”聯想“寶釵”(首飾,對應她圓潤的性格)。
找“因果鏈”:讀干貨書時,看到“復利思維”,可以聯想“存錢”——每月存1000,年利率5%,10年后的本息和,這不就是復利的例子嗎?
找“場景感”:讀小說時,把角色的行為和你經歷過的場景綁定。比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孫少平在工地背石頭,你可以聯想自己搬重物時的累,就能記住他的辛苦和堅韌。
我自己的例子:之前讀《人類簡史》,里面講“農業革命是騙局”,一開始很難理解。后來我聯想:“就像爸媽總說‘考上大學就輕松了’,結果上了大學更卷——農業革命讓人類以為‘定居種地更穩定’,結果反而被困在土地上,每天勞作更辛苦。” 這么一想,這個觀點就再也沒忘過。
2. 圖像記憶法:把文字“畫”成電影
大腦對圖像的記憶效率,是文字的100倍。圖像記憶法就是把抽象的文字,轉化成具體的畫面,讓大腦像“看電影”一樣記住內容。
具體步驟:
抓“關鍵詞”:先從段落里挑出核心詞,比如“金字塔原理:結論先行,以上統下,歸類分組,邏輯遞進”,關鍵詞是“金字塔、結論、上統下、歸類、邏輯”。
“畫”畫面:把關鍵詞變成圖像——想象一個金字塔,塔頂站著“結論”,下面一層層是“上層觀點統御下層論據”,每層論據又分成幾個小盒子(歸類分組),盒子里的東西按順序排好(邏輯遞進)。
“動”起來:如果能讓畫面動起來,記憶更深刻。比如記“光合作用”,想象陽光像小箭一樣射向樹葉,樹葉里的葉綠素張開嘴“吃”陽光,然后吐出氧氣,樹干里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在旁邊幫忙,最后長出甜甜的果子。
注意:不用畫得多好看,哪怕是火柴人、簡筆畫,只要你自己能看懂就行。我讀《孫子兵法》時,把“兵貴勝,不貴久”畫成一個士兵舉著“快”字旗子跑,后面追著“拖延會輸”的怪獸,現在想起這句話,那個畫面還能立刻浮現。
3. 結構化記憶法:給書搭個“骨架”
如果說聯想和圖像是“記碎片”,那結構化記憶法就是“記整體”——像給書搭個骨架,先記住“大框架”,再往里面填“肉”(細節)。
具體步驟:
讀前先看“目錄+序言”:搞清楚書的核心觀點是什么,分幾個部分講,每個部分的邏輯關系(并列?遞進?對比?)。比如《刻意練習》的目錄:“什么是刻意練習為什么要刻意練習怎么刻意練習”,典型的“是什么-為什么-怎么做”結構。
邊讀邊畫“思維導圖”:不用太復雜,在筆記本上畫:中心主題(書名)一級分支(章節標題)二級分支(章節核心觀點)三級分支(案例/數據/金句)。比如讀《非暴力溝通》,一級分支是“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”,每個分支下寫具體例子(比如“觀察”是“你這周遲到3次”,不是“你總是遲到”)。
讀完后“復述框架”:合上書,試著用自己的話講出書的結構:“這本書主要講了XX,分3個部分,第一部分說XX,用了XX例子;第二部分講XX,我印象最深的是XX……” 能把框架說清楚,細節自然就能串起來。
小技巧:如果懶得畫思維導圖,用“康奈爾筆記法”也行——筆記本分三欄:左邊寫“關鍵詞/問題”,中間寫“核心內容”,右邊寫“自己的聯想/總結”,讀完后對著左邊的關鍵詞,在腦子里“填”中間的內容。
4. 費曼輸出法:“教別人”才是最好的記憶
有句話說:“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把一件事講清楚,說明你根本沒懂。” 費曼輸出法就是通過“假裝教別人”,倒逼自己記住并理解內容——因為“教”的過程,會暴露你沒記住、沒懂的地方。
具體步驟:
讀完一章后,合上書:想象你對面坐著一個完全沒讀過這本書的人,你要給他講這一章的內容。
用“小學生都能聽懂”的話講:比如講“邊際效用遞減”,別說“隨著某種商品消費量增加,其總效用的增量逐漸減少”,而是說“你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包子超滿足,第二個還行,第三個有點撐,第四個就想吐——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”。
卡殼時立刻翻書:如果講到某個點卡住了,或者說不清楚,馬上翻書找到對應內容,重點標記,重新理解后再講一遍。
寫“讀書筆記”代替“摘抄”:很多人記筆記喜歡抄書,其實沒用。不如寫“如果我是作者,我會怎么把這個觀點講給朋友聽”,用自己的話重述,比抄10遍原文記得更牢。
我試過的效果:之前讀《原則》,里面的“痛苦+反思=進步”總記不住。后來我試著給同事講:“就像你上次做方案被領導罵,當時很痛苦,但你反思‘為什么罵我?因為數據沒核實’,下次就注意了——這就是痛苦+反思=進步啊!” 講完后,這個觀點現在都刻在我腦子里。
5. 間隔重復法:對抗“遺忘曲線”的秘密武器
就算用了前面4個方法,信息還是會忘——這是大腦的生理規律,別慌,用“間隔重復法”就能解決。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,記憶會在1天后、3天后、7天后快速遺忘,只要在這幾個時間點“復習”,就能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。
具體步驟:
第1次復習:讀完書的當天晚上,花5分鐘看你的思維導圖/筆記,在腦子里過一遍核心框架。
第2次復習:3天后,翻開筆記,試著不看內容,自己復述每個章節的核心觀點,卡殼的地方做標記,重點復習。
第3次復習:1周后,把書里對你最有用的3個觀點寫在便簽上,貼在書桌/手機殼上,每天看一眼。
第4次復習:1個月后,和朋友聊天時,主動提起這本書:“哎,我上個月讀了本《XXX》,里面說XX觀點還挺有意思的……” 用輸出倒逼復習。
小工具:如果覺得記時間麻煩,可以用Anki(記憶卡片App),把書里的知識點做成問答卡片(正面寫問題,反面寫答案),App會根據遺忘曲線提醒你復習,親測有效。
三、最后想說:記憶不是“天賦”,是“可練習的技能”
其實剛開始用這些方法時,我也覺得“麻煩”——讀本書還要聯想、畫圖、復述,不如直接讀來得快。但后來發現,“快”不等于“有效”:用1小時隨便讀,讀完啥也記不住,等于白讀;用2小時帶著記憶法讀,記住80%的內容,反而更劃算。
記憶法的核心,不是“死記硬背”,而是“主動和大腦合作”——順著它的規律來,你會發現:原來記住一本書,沒那么難。
下次讀書時,別再當“文字的過客”了,試著用聯想找關聯、用圖像畫畫面、用結構搭框架、用輸出逼自己懂、用重復抗遺忘。堅持下去,你會發現,那些曾經讀過的書,會真的變成你的“知識儲備”,在需要的時候,隨時能為你所用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3416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