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基礎和前提
最近總聽到家長朋友吐槽:“我買了那么多育兒書,學了那么多教育方法,怎么到我家孩子身上就不管用?”“明明是為他好,他怎么就不明白,還跟我對著干?”其實啊,咱們當爸媽的可能都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——家庭教育的效果,從來不取決于你學了多少方法,而取決于你自身的“教育能力”夠不夠格。家長教育,才是家庭教育的根。沒有這個根,再好的方法也像飄在水面的浮萍,扎不了根,更開不了花。
一、別讓“錯位的家長”,毀掉孩子的成長節奏
前幾天在小區碰到鄰居張姐,她正對著上三年級的兒子發火:“讓你練書法是為你好!你看人家小宇,字寫得多漂亮,你怎么就這么不省心!”孩子低著頭,眼淚在眼眶里打轉,手里的毛筆捏得緊緊的。我后來跟張姐聊,才知道她自己根本不喜歡書法,甚至連基本的筆畫都認不全,只是“聽說書法能培養專注力”,就逼著孩子每天練一小時。
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的縮影:家長自己都沒搞明白“為什么要做這件事”,卻憑著“我是為你好”的執念,把焦慮和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。 就像蓋房子,家長是地基,孩子是房子。如果地基本身就是歪的,哪怕用最好的磚瓦,蓋出來的房子也遲早會塌。
我見過更極端的例子:一位爸爸自己常年酗酒、回家就玩手機,卻要求孩子“必須考上重點大學”;一位媽媽總說“學習最重要,別的都不用管”,自己卻從不看書,家里連個書架都沒有。你說,這樣的家長,就算把“教育方法”背得滾瓜爛熟,孩子能聽嗎?孩子不會聽你怎么說,只會看你怎么做。你對生活的態度、對學習的熱情、對情緒的處理方式,才是刻在他骨子里的“教育”。
二、家長教育,到底要“教育”家長什么?
可能有人會說:“我又不是教育家,怎么‘教育’自己?”其實家長教育一點都不復雜,它不是讓你去考個“家長資格證”,而是讓你先成為一個“合格的自己”。具體來說,至少要修煉這三種能力:
1. 情緒管理能力:別讓你的壞脾氣,成為孩子的“心理陰影”
上周帶女兒去游樂場,看到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,膝蓋擦破了皮。媽媽沖過來第一句話不是“疼不疼”,而是“跟你說了多少遍!走路看著點!就知道瘋跑!”孩子本來沒哭,被媽媽一吼,“哇”地一聲哭出來,媽媽更不耐煩了:“哭什么哭!這點小傷至于嗎?”
你看,這位媽媽的第一反應,是把自己的“擔心”和“煩躁”轉化成了對孩子的指責。家長的情緒,就像家里的“天氣預報”。如果天天狂風暴雨,孩子怎么可能有安全感? 我認識一位小學老師,她說班里最內向、最不愛說話的孩子,往往家里都有一個“情緒不穩定”的家長——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,生怕自己做錯什么惹家長生氣,久而久之,連表達自己的勇氣都沒了。
真正的情緒管理,不是讓你“不生氣”,而是讓你“會生氣”。比如孩子犯錯時,先深呼吸3秒,問自己:“我現在的情緒是因為孩子的行為,還是我自己的焦慮?”然后蹲下來,看著孩子的眼睛說:“媽媽現在有點著急,因為我擔心你受傷,但你剛才是不是也嚇了一跳?”——先處理情緒,再解決問題,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“情緒課”。
2. 溝通傾聽能力:別讓“說教”,堵住孩子的心里話
“你怎么又考這么差?上課干什么去了?”“我說的話你到底聽沒聽進去?”“別找借口,就是你不努力!”——這些話,是不是很熟悉?很多家長把“溝通”當成了“說服”,把“傾聽”當成了“等待孩子認錯”。但你知道嗎?當孩子覺得“我說什么你都不會懂”時,他就會慢慢對你關上心門。
我閨蜜家的女兒上初一,有段時間突然不想上學,天天說“學校沒意思”。閨蜜一開始急得不行,又是說教又是威脅,結果孩子更抗拒了。后來她沒辦法,試著換了個方式:晚上陪孩子散步時,輕輕問:“媽媽上學時也有過不想去學校的日子,因為覺得老師不喜歡我。你最近是不是也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了?”孩子沉默了一會兒,突然說:“我們班同學說我胖,不愿意跟我玩……”
你看,孩子的“問題行為”背后,往往藏著沒說出口的“需求”。家長要做的,不是當“法官”,而是當“翻譯官”——把孩子的“不想上學”“故意搗亂”,翻譯成他真實的感受:“我需要被看見”“我需要被理解”“我需要安全感”。 溝通的本質,是“看見彼此”。你愿意聽孩子說,孩子才愿意聽你說。
3. 自我成長意識:別讓“我不行”,限制孩子的“我能行”
前幾天在家長群里看到有人問:“孩子不愛讀書怎么辦?”下面有個家長回復:“我自己都不看書,怎么逼他看?”這句話一下子戳中了很多人。家長總希望孩子“優秀”,卻忘了問自己:“我有沒有在成為‘優秀的自己’?”
我表哥是個程序員,平時工作很忙,但他每天晚上都會雷打不動地看一小時書,周末還會帶兒子去圖書館。他從沒逼過兒子“必須考多少分”,但孩子上小學五年級,已經讀完了《史記》《昆蟲記》,作文經常被老師當范文。有次我問孩子:“你怎么這么愛看書?”他說:“爸爸說看書就像跟很多厲害的人聊天,我也想跟他們聊天。”——家長的“自我成長”,不是為了“以身作則”給孩子看,而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開闊的眼界,更包容的心態,這樣才能真正“看見”孩子的獨特性,而不是把他塞進“別人家孩子”的模子里。
三、普通家長如何“修煉”?3個小方法,從今天就能開始
可能有家長說:“道理我都懂,但就是做不到啊!”別著急,家長教育不是“一蹴而就”的修行,而是從“微小改變”開始的積累。分享3個我自己試過、也親測有效的小方法:
1. 每天留10分鐘“家長反思時間”
不用寫長篇大論,就拿個小本子,問自己三個問題:
今天我對孩子說的哪句話,可能讓他不舒服了?(比如“你怎么這么笨”“這點小事都做不好”)
孩子今天有沒有說過什么“奇怪”的話?(比如“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”“我不想長大”)——這些話背后可能藏著他的需求。
如果我是孩子,我希望媽媽/爸爸今天怎么對我?
剛開始可能覺得麻煩,但堅持一周你會發現:你對孩子的“不耐煩”會少很多,因為你開始真正“看見”他,而不是把他當成“需要被管教的對象”。
2. 把孩子當成“朋友”,而不是“你的作品”
很多家長最大的誤區,是把孩子當成“自己人生的延伸”——“我沒考上大學,所以你必須考上”“我喜歡畫畫,所以你也要學畫畫”。但孩子是獨立的人,不是你的“作品”。
試著用對待“朋友”的方式對待孩子:他考砸了,你會說“沒關系,我們一起看看哪里錯了”,而不是“你怎么這么給我丟人”;他喜歡玩游戲,你會問“這個游戲哪里好玩呀?能不能教我?”,而不是“一天到晚就知道玩!”——當你把孩子當成“平等的人”,他才會真正信任你,你的“教育”才能走進他心里。
3. 接受“不完美”:你不必是“滿分家長”
最后想說的是:家長教育的核心,不是讓你成為“完美家長”,而是讓你成為“愿意成長的家長”。 你會發脾氣,會犯錯,會有搞不定孩子的時候,這些都沒關系。重要的是,當你做錯了,能真誠地跟孩子說一句“對不起”;當你不知道怎么辦時,愿意去學習、去請教;當孩子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,能笑著說“沒關系,你這樣也很好”。
就像我女兒上次把我最喜歡的杯子打碎了,我第一反應是想發火,但忍住了,蹲下來問她:“有沒有傷到?”她嚇得快哭了,我說:“杯子碎了可以再買,但你沒事就好。不過下次拿杯子要小心哦。”后來她偷偷用自己的零花錢給我買了個新杯子,雖然很便宜,但我知道,那一刻,她學會了“愛”和“責任”。
其實啊,家庭教育從來不是“單向輸出”,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起“雙向成長”。你希望孩子勇敢,就要先學會面對自己的恐懼;你希望孩子善良,就要先對這個世界溫柔;你希望孩子有夢想,就要先讓自己的生活有光。
家長教育,就像給家庭教育“打地基”。地基穩了,房子才能蓋得高、蓋得牢。而這個“地基”,不是別的,就是你對自己的接納,對孩子的尊重,以及愿意和他一起慢慢長大的耐心。
畢竟,最好的家庭教育,從來不是“我教你”,而是“我們一起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42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