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給打工子弟學生撐腰 誰也不得收取借讀費
摘要: 近日,教育部再次明確要求各地嚴禁收取打工子弟學生借讀費,這一政策猶如一場及時雨,為無數漂泊在城市的農民工家庭帶來了希望。本文將從政策解讀、歷史變遷、現實困境、維權指南四個維度,深入剖析這項政策如何為打工子弟撐起一片公平的教育藍天,幫助家長們清晰了解政策紅利與實操方法。
一、政策紅線劃得明:這三類費用學校絕對不能收
"孩子今年要上小學了,學校說我們是外地戶口,要交2萬塊錢贊助費才能入學,這錢到底該不該交?"在某打工子弟家長交流群里,來自河南的王大姐拋出的問題立刻引發數十條回應。事實上,自2010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發文以來,借讀費、贊助費、擇校費這"三費"就已被明令禁止,但在實際操作中,仍有學校通過"自愿捐贈""教育基金"等名義變相收費。
根據2023年教育部最新督導通知,明確將"違規收取隨遷子女借讀費"列為重點治理事項。政策核心要點包括:
1. 戶籍不再是收費門檻:只要符合當地居住證、社保繳納等基本條件,隨遷子女應與本地學生享受同等入學待遇
2. 禁止任何名義的附加費用:包括但不限于借讀費、插班費、學位占用費等
3. 不得與房產掛鉤:嚴禁以"學區房"為由設置入學障礙或額外收費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允許學校收取的僅為校服費、伙食費、教輔材料費等代收費,且必須堅持自愿原則,收費標準需向社會公示。
二、從"借讀"到"同城待遇":打工子弟教育20年變遷史
45歲的安徽籍農民工老張至今記得,2005年為讓兒子在上海上學,他東拼西湊交了8000元借讀費,"那時候工資才1200塊一個月,相當于大半年收入"。這種情況在2014年《居住證暫行條例》實施后逐漸改善,但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。
政策演變關鍵節點:
2001年:首次提出"以流入地政府為主,以公辦學校為主"的"兩為主"方針
2010年:全面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借讀費
2017年: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
2022年: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
據教育部統計,2022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達1367.1萬人,其中85.8%在公辦學校就讀。但記者調查發現,部分熱點城市仍存在"隱性門檻",如要求父母一方社保連續繳納3年以上,這對季節性務工人員形成新的入學障礙。
三、現實困境依然在:家長們最怕遇到這三種情況
盡管政策明令禁止,但在實際入學過程中,打工子弟家長仍面臨諸多難題。在對北京、上海、廣州三地200名農民工家長的問卷調查中,68%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學校變相收費要求,主要集中在三種情形:
1. "自愿"捐贈的道德綁架
深圳龍華區某小學要求非戶籍學生家長"自愿"向學校基金會捐款,金額從5000元到2萬元不等。"老師說捐了款孩子能分到好班級,誰敢不捐?"四川籍家長李師傅無奈地說。
2. 捆綁銷售的教輔材料
部分學校指定購買高價教輔包,內含平板電腦、課外讀物等,總價超過2000元。"說是自愿購買,但課堂作業都在平板上布置,不買孩子根本沒法學習。"在廣州打工的王女士反映。
3. 隱形的學區房門檻
一些城市將入學資格與房產證深度綁定,非戶籍學生即便符合社保要求,也只能被分配到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。"我們住的地方劃片的好學校進不去,能進的學校要坐一個小時公交車。"上海家長陳先生說。
四、維權指南請收好:遇到違規收費這樣做
當遭遇違規收費時,多數家長因擔心影響孩子入學而選擇沉默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明確表示:"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不會影響入學資格,請家長大膽維權。"以下是具體維權步驟:
第一步:固定證據
保存學校收費通知、微信聊天記錄、繳費憑證等
對招生老師的口頭要求進行錄音(注意在合法范圍內)
收集其他家長的共同證詞
第二步:逐級投訴
1. 向學校所屬教育局信訪辦提交書面投訴材料
2. 撥打教育部統一監督舉報電話:010-66092315/66093315
3. 通過"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"在線投訴通道反映
第三步:尋求法律援助
聯系當地法律援助中心(12348熱線)
向農民工維權公益組織求助,如"新公民計劃"等
來自湖北的周師傅分享了他的維權成功經歷:"去年學校要收1萬5的'贊助費',我聯合其他5個家長一起向教育局投訴,一周后學校就退了錢,孩子也順利入學了。"
五、政策溫度背后:讓每個孩子都能"有學上""上好學"
這項政策的深層意義,在于打破戶籍制度對教育資源的壟斷。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張力看來:"隨遷子女教育政策的演進,體現了從'基本保障'到'質量公平'的理念升級。"
如今,越來越多的城市在落實政策上展現出創新舉措:成都推行"積分入學"制度,社保、居住年限等均可折算積分;杭州建立隨遷子女入學預登記系統,實現"線上一站式辦理";蘇州將隨遷子女納入本地教育質量監測體系,確保教學質量同質同源。
這些變化讓更多像10歲的湖南女孩小婷一樣的孩子受益:"我現在和本地同學一起上美術課、參加合唱團,媽媽說再也不用為學費發愁了。"
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,禁止借讀費政策的持續推進,正在讓千萬個農民工家庭看到希望。當每個流動的孩子都能平等地坐在教室里,我們的城市才能真正實現"來了就是本地人"的包容與溫暖。
(注:各地具體執行細則可能存在差異,入學條件及流程請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最新公布信息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194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