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瑜伽教練,你是不是常遇到這些問題:明明備課到深夜,學員卻反饋“沒感覺”;想讓課堂氛圍活躍,結果冷場到尷尬;甚至有學員因為體式太難而受傷……其實,上好一節瑜伽課,從來不是“把體式教對”這么簡單。它更像一場精心編排的“身心對話”——既要讓學員安全練習,又要幫他們找到身體的覺知,最后帶著放松和滿足離開墊子。今天就從課前、課中、課后三個維度,拆解那些“讓學員想復購”的瑜伽課到底怎么上。
一、課前:做好這3件事,避免“備課兩小時,上課十分鐘”
很多新手教練覺得“上課=教體式”,結果備課只列體式清單,一到課堂就手忙腳亂。其實,課前準備的核心是“預判”:預判學員需要什么、可能遇到什么問題,提前搭好“安全網”。
1. 先“懂人”:別讓你的課成“盲盒”
上個月遇到個教練朋友,她說自己的課總是“一半人喊累,一半人喊無聊”。細問才知道,她從來沒了解過學員基礎——有剛生完孩子的寶媽,也有練了5年的老學員,結果體式難度取中間值,兩邊都不討好。
正確做法:花5分鐘做“學員畫像”。
如果是新班級,課前發個簡單問卷:“平時是否運動?有無膝蓋/腰椎不適?希望通過瑜伽改善什么(放松/塑形/康復)?”
老學員更簡單,提前10分鐘到教室,挨個聊兩句:“今天肩膀是不是有點緊?上次教的貓牛式回家練了嗎?”
記住:學員不是“統一規格的容器”,而是帶著不同需求來的“活生生的人”。我見過最厲害的教練,能記住每個學員的身體狀況——比如“小張膝蓋不好,戰士二式要幫她墊磚”“李姐肩頸僵硬,熱身多加入頸部繞環”,這種“被看見”的感覺,比任何體式都讓學員安心。
2. 再“備課”:體式編排要像“搭積木”,有邏輯才不亂
見過太多教練備課,體式堆在一起像“大雜燴”:前彎接后彎,扭轉接倒立,學員練得暈頭轉向。其實,好的課程編排,應該像“爬山”:從山腳(熱身)慢慢往上走(動態練習),到山頂(核心/力量體式),再慢慢下山(放松),全程呼吸順暢,身體不突兀。
分享一個“萬能編排公式”(以60分鐘課為例):
熱身(5-10分鐘):從“小關節”到“大關節”,比如先活動手腕腳踝,再到肩頸、脊柱(貓牛式、嬰兒式),最后開髖(蝴蝶式、蜥蜴式)。重點是“喚醒身體”,別一上來就練高難度。
動態流(20-30分鐘):選3-4個核心體式,用“串聯”的方式連接,比如“下犬式右高弓步戰士二反三角下犬式換左”,重復2-3組。記住:動態流的核心是“呼吸帶動動作”,口令里多強調“吸氣伸展,呼氣加深”,而不是“快!跟上節奏!”
靜態停留(10-15分鐘):練完動態后,身體溫度升高,適合靜態拉伸,比如保持鴿子式1分鐘,感受髖部的打開;支撐橋式停留30秒,放松腰背。靜態體式別貪多,每個停留時間夠長,學員才能“沉進去”。
放松(5-10分鐘):最后一定要留足“攤尸式”時間!別覺得“躺著沒用”,這是學員整合身體感受的關鍵。可以引導他們“閉上眼睛,感受呼吸從鼻腔到丹田,再慢慢擴散到全身”,甚至輕輕幫學員蓋上毯子——細節里藏著溫度。
小提醒:備課時留“彈性空間”。比如計劃教板式,但觀察到學員手臂普遍沒力,立刻換成“膝蓋板式”;如果大家狀態好,就在動態流里加個“舞王式”當彩蛋。
3. 最后“造場”:環境是“隱形的老師”
你有沒有發現:同樣的體式,在昏暗、嘈雜的教室練,和在干凈、安靜的環境里練,感覺完全不同?瑜伽課的“場域”,會直接影響學員的投入度。
幾個低成本“造場”技巧:
光線:別用慘白的日光燈!暖黃的落地燈或串燈更柔和,學員眼睛放松,心才容易靜下來。
音樂:避開節奏感太強的流行樂,選自然白噪音(雨聲、海浪)或頌缽、古琴曲,音量以“能聽清口令”為限,別蓋過人聲。
道具:把瑜伽磚、伸展帶、抱枕整齊擺放在教室角落,貼個小紙條:“如果膝蓋不適,隨時拿磚墊在膝下~” 新手看到道具,會覺得“就算跟不上也有辦法”,安全感立刻拉滿。
二、課中:3個“反常識”技巧,讓學員“跟著你走”
很多教練上課,全程“念體式名稱+糾正動作”,像個“人體糾錯機”。其實,好的課堂互動,是“引導”而不是“控制”——讓學員覺得“我在自己探索身體”,而不是“被教練指揮來指揮去”。
1. 開場3分鐘:用“呼吸”代替“點名”,快速拉近距離
你是不是習慣一上課就說“大家好,今天我們練XXX”?太普通了!試試用“呼吸連接”開場:
“來,所有人閉上眼睛,雙手放在腹部,感受吸氣時肚子鼓起來,呼氣時肚子癟下去……不用急,就跟著自己的呼吸節奏,慢慢讓身體沉向墊子……”
30秒后再開口:“剛才有沒有人覺得,原來自己平時的呼吸這么淺?沒關系,今天我們就從‘好好呼吸’開始。”
為什么這么做? 瑜伽的本質是“呼吸的藝術”,一上來帶呼吸,能幫學員從“趕路的狀態”切換到“練習的狀態”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“不評判”的引導,會讓學員覺得“就算我呼吸不好,也沒關系”,緊張感瞬間消失。
2. 體式教學:別當“復讀機”,口令要“說人話+給畫面”
見過最讓學員崩潰的口令:“進入板式,核心收緊,肩胛骨穩定,骨盆中立位,大腿內旋……” 新手聽完直接懵:“啥是肩胛骨穩定?”
好的口令,要讓學員“聽得懂、做得到”,記住兩個原則:
少用專業術語,多用身體感受:不說“骨盆中立位”,說“讓你的臀部既不要撅太高,也不要塌下去,像中間有一杯水,不會灑出來”;不說“核心收緊”,說“肚臍輕輕往脊柱方向收,好像有人要撓你癢癢,你下意識繃緊肚子”。
給“動態畫面”,引導主動發力:教下犬式時,別只說“臀部抬高”,試試“想象你的雙手和雙腳在拉一根橡皮筋,手往墊子前拉,腳往墊子后蹬,脊柱被拉長,像一根拉滿的弓”。學員腦子里有畫面,身體自然會跟著調整。
小技巧:糾正動作時,用“肯定句”代替“否定句”。比如學員膝蓋內扣,別說“別內扣!”,說“來,讓兩個膝蓋像往外輕輕撐開一張紙,大腿外側發力”——人對“否定詞”會下意識抵抗,肯定的引導更易接受。
3. 節奏把控:學會“看臉色”,別讓課堂變成“體能測試”
有次旁聽一節瑜伽課,教練為了“出效果”,動態流連了20分鐘,結果一半學員臉色發白,偷偷休息。瑜伽課的“強度”,永遠要服務于“感受”,而不是“完成度”。
怎么判斷節奏是否合適?看三個信號:
呼吸:如果超過一半學員開始“喘粗氣”,甚至需要張嘴呼吸,立刻放慢,插入1-2個嬰兒式調整。
表情:如果有人皺眉、咬嘴唇,大概率是體式太難或不舒服,走過去輕聲問“需要調整一下嗎?”,幫他墊磚或降低幅度。
動作變形:比如戰士二式膝蓋超過腳尖,板式塌腰,這時候別硬撐,直接說“大家可以跪下來做,或者保持上半身姿勢,膝蓋著地休息”。
記住:學員不會因為“今天練到力竭”而感謝你,但會因為“練完很舒服”而再來。
三、課后:做好“收尾三件事”,讓學員記住你
很多教練覺得“課上完就結束了”,其實課后5分鐘,才是“鎖住學員”的關鍵。學員離開時的感受,會直接決定他下次來不來。
1. 放松環節:別讓“攤尸式”變成“睡覺時間”
攤尸式不是“隨便躺躺”,而是讓學員“整合練習感受”的最后一步。可以這樣引導:
“現在讓身體完全放松,像一塊軟布鋪在墊子上……回想一下今天的練習,從第一個貓牛式,到剛才的戰士二,你的身體有什么變化?也許是肩膀松了一點,也許是髖部沒那么緊了……不管是什么,都是身體給你的禮物。”
說完靜靜等2-3分鐘,再輕聲說:“慢慢動一動手指腳趾,側身躺一會兒,然后用手撐地慢慢坐起來。”
小細節:學員坐起來后,遞上一杯溫水,說“喝點水,讓身體緩一緩”——這種“被照顧”的感覺,比任何營銷話術都有用。
2. 留5分鐘“閑聊時間”,收集真實反饋
別一下課就收拾墊子走人!留5分鐘和學員聊天,重點問兩個問題:
“今天哪個體式讓你覺得最舒服/最有挑戰?”(了解課程設計是否合理)
“下次想練點什么主題?肩頸?腰背?還是拉伸腿?”(讓學員有“參與感”,覺得“教練在乎我的需求”)
遇到學員說“某個動作膝蓋疼”,當場教一個簡單的緩解方法(比如靠墻站5分鐘),并記在本子上——下次上課特意關注他,學員會覺得“教練真的記住我了”。
3. 課后10分鐘復盤:別讓“經驗”白白溜走
不管課上得好不好,當天花10分鐘寫“教學日記”:
今天哪些地方做得好?(比如“帶呼吸開場時,學員很快靜下來了”)
哪些地方需要改進?(比如“反三角式口令沒說清,有3個學員做錯”)
學員有什么特殊需求?(比如“小王說她最近失眠,下次可以加助眠體式”)
堅持一個月,你會發現自己對課堂的把控力越來越強——因為你在“用學員的反饋,優化自己的教學”。
最后想說:好的瑜伽課,是“讓學員成為自己的教練”
其實,判斷一節瑜伽課好不好,不用看學員會不會高難度體式,而是看他們離開時的狀態:是不是眉頭舒展了?走路是不是更輕松了?會不會笑著跟你說“下次見”?
瑜伽教練的角色,從來不是“展示自己多厲害”,而是“點燃學員對身體的覺知”——讓他們知道“原來我的身體可以這樣打開”“原來呼吸慢下來,心會這么靜”。
所以,別再糾結“體式教得夠不夠難”“口令說得夠不夠專業”,把注意力放回學員身上:他們今天累不累?有沒有不舒服?有沒有在練習中找到一點點“和自己相處”的溫柔?
做到這些,你的課,自然會被學員“記在心里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oga_zx/481616.html,違者必究!